摘要: 多数问题都可以通过沟通来解决。新教师与家长应建立有效且良好的沟通关系,有助于促进家校合作,共同推动学生的进步与成长。然而,许多教师往往缺乏沟通的勇气和能力,在家校合作中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新教师需要掌握一些高效沟通的技巧,第一,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是家校沟通的基础;第二,分类沟通,针对不同的家长采取相应的沟通策略;第三,运用同理心,只有在双方能够换位思考的情况下,沟通才能够真正有效。
Abstract: There is no problem that cannot be solved by communication, and new teachers should establish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with parents. It helps bette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home-school co-education, and children’s progress and growth. However, many teachers do not dare to communicate and do not know how to communicate, and encounter many troubles in home-school co-education. Therefore, new teachers need to master the skills of efficient communication, including: First, understanding the students—understand the students i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home-school communication; Second, classified communication—skillful response to different parents to make different responses; Third, empathetic communication—only when both sides can think differently, can communication be effective.
1. 引言
随着教育方针的日趋更新和完善,实现家校共同教育逐渐变成现代教育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实际教学中,大量的新入职教师都面临与家长进行高效沟通的难题。这类挑战不仅削减了教育成果,而且进一步加重了教育者的工作负担。因此,本研究致力于探索教师如何掌握并运用有效的交流技巧来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整体成长。通过分析当前家校共育的困境,本文将提出一系列实用建议,帮助新教师建立积极的家校合作关系,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
2. 家校沟通的重要性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为我们揭示了社会互动特别是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核心作用[1]。这一理论框架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家校共育成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策略。通过家长和教师的紧密合作,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充满支持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障碍,还能促进他们在认知和社会情感方面的全面发展。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家校关系中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家长对教师的期望值不断上升,但信任度却有所下降[2]。这种“高期待、低信任”的现象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家校合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学生成绩不理想时,家长不再仅仅从孩子自身找原因,而是更多地转向教师寻求答案。这种转变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压力,也影响了家校之间的有效沟通。对于新教师而言,由于他们在教育领域的资历和影响力有限,更容易在家校沟通中遇到困难和挑战。因此,掌握有效沟通的策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对于新教师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2.1. 有利于增加彼此的信任度
家校沟通一方面可以拉近教师与家长的距离,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彼此的信任。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有利于教学活动及育人工作的展开[3]。
在沟通中,教师和家长可以有更深层次的交流,打破疏离感产生的刻板印象,建立起初步信任的基础;在沟通中,教师可以对家长及学生有进一步的发现与认识,“哦,原来家长这么做都是为了孩子的进步。”有效沟通,便于教师指导家长进行正确的教育,也便于因材施教,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在沟通中,家长可以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关注,“哦,原来老师这么关注、重视我的孩子。”只有感受到尊重与重视感,家长才能放下心中的戒备,无条件地信任教师,才愿意配合学校的工作。
2.2. 有利于明确自身的责任
没有无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也没有无学校的家庭教育,只有各自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才能更好的培养孩子。在实际教育活动中,个别教师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变为家长的负担,让家长成为“编外教师”;而个别家长养而不教,当起了甩手掌柜,一切都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4]。教师应当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个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可能只有三五年,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却贯穿一生。因此,父母要注重言传身教,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家长与教师之间责任边界的模糊不利于家校合作,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使双方明确自身责任,从而实现家校共育。
3. 新教师的困惑
《中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21年),指出近年来虽然家校合作意识有所增强,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沟通不畅、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5]。例如,许多家长反映与教师的沟通机会有限,且多集中在成绩讨论上,缺乏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对比国外的一些成功案例,如美国和芬兰的家庭教育模式,这些国家通过建立定期的家访制度、家长会和在线平台等方式,有效促进了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6]。
新老师与家长在沟通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家长和教师之间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导致误解和冲突。同时信任缺失,部分家长对新教师教育方法持怀疑态度,而教师有时也会对家长的教育理念感到不满,双方缺乏基本的信任基础。新教师由于刚刚步入工作岗位,对环境以及各项工作都不太熟悉,不敢也不会与家长进行沟通。不敢与家长沟通,一是因为新教师对家长的各方面都不够了解,距离感强,不能做到积极主动地进行沟通与交流。二是因为新老师害怕犯错,怕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言多必失,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会沟通是因为经验不够丰富,不知何时沟通也不知该与家长沟通什么内容。
这就需要掌握与沟通相关的策略及方法,对于沟通的时间要特别关注三个时间节点,一是孩子进步明显,这时需要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进行正强化,发挥正面教育的作用;二是孩子学习不在状态,应及时询问家长孩子最近的状况,加强监督作用,帮助孩子进入学习状态;三是临近考试,告知家长考试时间,合理安排各科复习。沟通的内容主要包括:需要解决的问题、原因分析、需要家长配合解决的地方,沟通的目标一定要明确,是为了解决问题,为了孩子的进步,而不是为了责备,更不是为了找麻烦。
4. 有效沟通的策略
4.1. 了解学生
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有话说、说对话。在进行沟通前,教师只有对学生和家长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交流,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了解学生是与学生沟通的基础,只有关注才有了解。
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及作业完成情况,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有个大致的评估。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能力是否需要培养与提高?其次,关注学生课下的表现,对学生的性格、兴趣、特长有一定的了解,特别观察学生是否有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说脏话、说谎、偷东西;最后,可以通过多途径来对学生进行了解,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询问其同学、教师、家长等方式,尽可能多地掌握学生的各方面信息,包括学生家庭情况了解了这些信息,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就有的放矢,采取适合于这名学生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了解了这些信息后,不能因学生的家庭和个人条件较差而产生歧视心理,这是对学生的尊重;也不能因学生家庭优越而偏向拥有特权的孩子,要做到公平公正。
4.2. 同理心沟通
同理心沟通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观地理解当事人的内心感受,且把这种理解传达给当事人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7]。
同理心就是将心比心,同样时间、地点、事件,而当事人换成自己,也就是设身处地去感受、去体谅他人[8]。同理心是EQ理论的专有名词,在不同场合、不同对象的运用时,又叫共感、同感、移情,又有着特指。它是指正确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绪,进而做到相互理解、关怀和情感上的融洽。同理心也是一种站在对方立场思考的方式。在既定已发生的事件上,把自己当成是别人,想象自己因为什么心理以致有这种行为,从而触发这个事件[9]。因为自己已经接纳了这种心理,所以也就接纳了别人这种心理,以致谅解这种行为和事件的发生。
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需要秉持尊重、信任与理解的态度,将家长视为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助力。首先,教师要从心底里尊重和相信家长。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陪伴者和支持者,他们了解孩子的性格、兴趣与需求。因此,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和信任,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其次,教师需要站在家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当家长有问题找老师时,教师应该耐心倾听,理解家长的担忧和期望,并尽力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不要将家长的问题视为麻烦或不满,而是要将其视为家校合作中的正常反馈,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4.3. 分类沟通巧应对
说对方想听的,听对方想说的,针对不同类型的家长给出不同的反应,才能有效地进行交流与沟通,实现家校共育。
素质较高的家长,教师应有较少的顾忌,如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开门见山,直接告知。此外,这类家长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对自己的孩子的了解也更加深刻,老师可以主动询问家长的意见与建议,家长是否有较好的想法与措施,互助互促,共同推动家校工作的完成。
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有较少的要求,对孩子的行为观念不加管制,一切以孩子的感受为主。同时,容易盲目护短,接受不了别人直接批评自己的孩子。因此,教师在与这类家长进行沟通时应注重先扬后抑[10]。首先,对孩子的学习行为及学习效果进行具体有效地夸奖,例如“某某妈妈,孩子最近学习态度很积极,上课能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不论是语言的表达能力,还是组织能力,都值得表扬,这肯定与你们平时的教育培养有关”。待家长心里接纳后,再选择合适的时机,指出孩子的不足。“某某妈妈,因为孩子真的很优秀,所以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也就更高,希望孩子能够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完善与进步,需要您和各科老师共同监督,这样孩子会更加优秀”。
放任不管的家长的特点是养而不育,把孩子的学习责任归于学校,与这类家长沟通时,应注意多报忧,少报喜,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增加家长的焦虑感,从而促使提高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在调动起家长的积极性后,再向家长提供合理可行的方案,加强对孩子的监督。
5. 结论
通过对家校共育理论依据的深入探讨,以及对当前家校沟通现状的全面分析,本研究旨在为新教师提供有效的家校沟通策略。研究发现,尽管家校合作意识逐渐增强,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信息不对称、信任缺失和时间限制等。并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家校沟通的具体策略,以及新技术在家校合作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更加科学和实用的指导。希望本研究能够为新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家校共育的持续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的更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