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智能终端能够极大地丰富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体验。在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幼儿从小就接触并使用智能终端。学龄前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尚未成熟,对他们来说,智能终端像是一把双刃剑,不同的使用方式可能会带来不同的影响[1]。智能终端不仅能够方便幼儿接触到丰富多彩的教育信息,而且还能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智能终端的通讯功能既缩短了幼儿与朋友的距离,也缩短了家与园之间的距离;不仅促进幼儿的沟通能力和社交技巧,并且还能辅助家长和幼儿园开展线上线下的相关教育活动。虽然智能终端能够为生活与学习带来便利,但使用方式不当也会对他们造成不良的影响,尤其是对处于认知迅速发展、自我意识明显提高的大班幼儿。因此,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大班幼儿正确使用智能终端显得十分重要。
对智能终端的使用不当,也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例如,过度使用智能终端可能导致幼儿视力下降,甚至对幼儿大脑发育产生消极作用。有研究提出低龄化长时间使用智能终端会对幼儿视力产生不良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幼儿长时间接触电脑、手机、平板等智能终端,对视力健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易导致视力疲劳、模糊、视觉障碍及干眼症等问题,长时间暴露于蓝光环境中会使视网膜细胞受损,尤其对儿童视网膜损伤更大[2] [3]。此外幼儿因缺乏运动而导致肥胖、因长期低头导致腰椎、颈椎受伤等案例屡见不鲜。更严重的是,使用智能移动终端的时长与幼儿的睡眠不良也存在一定不良影响,其原因是智能移动终端携带的强辐射可能会导致幼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使其睡眠质量下降,进而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4]。此外,智能终端中的内容呈现色彩鲜艳、生动有趣,很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但不免存在暴力内容,导致儿童无意识模仿,这些对他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形成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1.2. 研究目的与问题提出
幼儿年龄较小,大多数活动都需要父母的细心引导,在使用智能终端时也不例外。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思维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大班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后期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时期。这一阶段幼儿思维从直观形象向初步逻辑思维发展,但仍需具体事物支持。在智能终端使用方面,合适教育类应用可契合其认知发展,辅助学习;但不当使用,如沉迷娱乐游戏,会因阻碍感知运动体验、固化思维而影响认知发展。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家长和教师作为“更有能力的他人”在智能终端使用中的引导作用,与 “最近发展区”结合,家长可通过共同使用智能终端(如协作完成教育任务),在“现有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搭建脚手架。学者易幽彤认为当下应把重点放在如何有效地引导和管理幼儿使用智能终端上[5]。父母除了细心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智能终端使用习惯外,还需要注重自身使用智能终端的习惯是否恰当,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进行学习。父母是幼儿重要的观察对象,父母自身对智能终端的使用习惯、态度以及在幼儿面前使用智能终端的场景,都会被幼儿观察和模仿。若父母过度依赖手机娱乐,幼儿可能也会倾向于将智能终端用于娱乐;反之,若父母利用智能终端进行学习、工作,并向幼儿展示其积极用途,幼儿也更可能学习到正确使用智能终端的方式。
学者陈子唏认为父母的媒介接触行为会影响学前儿童平板电脑使用行为,具体表现在内容的偏好以及媒介接触习惯上[6],在国外的研究中也有类似的发现,在对3~5岁儿童及其与家庭的研究显示,如果父母每天看两小时以上的电视,他们的幼儿有超过5倍的可能性出现与此相同的行为。在细心引导和以身作则的同时,对年级尚小的幼儿进行适度的监管也是有必要的,幼儿不合理地使用手机也与家长对幼儿使用手机查看内容缺乏监管有关[7]。此外,还有一些因素会影响幼儿的智能终端使用情况,何辉等人的研究中发现,地区情况、家庭环境、父母年龄和文化收入的区别也会影响幼儿使用智能终端的情况,其中城区幼儿、核心家庭幼儿、母亲文化程度高的幼儿相对来说,在时间上接触智能终端较早,而使用频率相对较低[8]。
21世纪,智能终端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对幼儿亦是如此。一些学者看到了智能终端给幼儿带来的益处,作为大班幼儿,“他们知道自己能够比父母更轻而易举地驾驭它,他们知道自己生活在电脑时代”[9]。但在这个信息时代下,幼儿从小暴露在大量信息涌现的网络环境中,鲍尔·洛基奇(Sandra Ball-Rokeach)指出:“幼儿年龄越低,其个人直接经验越少,距离讯息越远,因此他们比成人更依赖媒体,媒体所提供的观念和行为规范对他们的影响就更大。[10]”在此情形之下,幼儿就会越来越远离自然,处于由智能终端所营造的“虚幻的真实”之中。
综上所述,大班幼儿处于学前期向小学的过渡独特时期,智能终端的使用会影响其接下来的学习习惯,因此显得至关重要。我们以XY市为例考察大班幼儿智能终端使用现状,分析其利与弊,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家长引导幼儿正确地使用智能终端。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XY市随机选取两所幼儿园,并在两所幼儿园的大班幼儿家长中随机选取550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发放问卷。发放问卷550份,实际回收问卷525份,剔除回答不完整和有明显反应倾向的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514份,有效回收率为93.45%。
2.2. 研究工具
(1) 《信息时代大班幼儿智能终端使用现状及教育启示》问卷:该调查问卷主要在阅读已有的文献基础上,参考硕士论文编制的问卷,结合调查实际改编成《信息时代大班幼儿智能终端使用现状及教育启示》,共35个项目,分为4个维度:个人信息(8题)、大班幼儿使用智能终端现状(10题)、家长对幼儿使用智能终端的认识与态度(9题)、家长对幼儿使用智能终端的干预与措施(8题)。该问卷采用4点计分法,程度由“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
(2) 访谈法:采用半开放性访谈,制定访谈提纲,根据问卷所得数据,为了解大班幼儿在家庭中使用智能终端的具体情况,本研究随机抽取其中10位家长进行访谈,旨在了解家长对大班幼儿使用智能终端的态度以及家长对其看法与建议的回应。将访谈资料与问卷所得的结果相结合,以确保研究的客观全面。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家长对幼儿使用智能终端的认识
由表1可知,家长对于幼儿使用智能终端的认识比较完整。一方面,许多家长认识到智能终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娱乐工具,更是幼儿学习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一些家长可能会鼓励幼儿在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下使用智能终端,如观看教育视频、参与在线课程或进行创造性的数字游戏等。另一方面,家长也意识到错误使用智能终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视力问题、过度依赖、影响社交能力等。特别是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自控力和辨别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智能终端使用不当的情况。家长对智能终端积极和消极方面的认识,会影响他们在幼儿面前使用智能终端的行为示范。如果家长自身将智能终端主要用于学习和获取信息,且向幼儿展示其积极用途,幼儿可能受此影响,更倾向于将智能终端用于学习相关活动,符合班杜拉理论中观察学习的原理。反之,若家长在幼儿面前过度沉迷娱乐性应用,幼儿也可能更多地将智能终端用于娱乐。
Table 1. Parents’ understanding of children’s use of smart terminals (multiple choices)
表1. 家长对幼儿使用智能终端的认识(多选)
问题 |
选项 |
人数 |
百分比 |
正确使用 |
开拓眼界,获取新知识 |
286 |
55.64% |
|
提高幼儿社交能力 |
336 |
65.37% |
|
提升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
342 |
66.54% |
|
丰富幼儿业余活动 |
211 |
41.05% |
|
学习工具 |
132 |
25.68% |
|
其他 |
11 |
2.14% |
错误使用 |
占用大量时间影响学习和休息 |
259 |
50.39% |
|
容易形成网瘾 |
396 |
77.04% |
|
暴力、欺诈等负面信息难以避免 |
279 |
54.28% |
|
影响视力及身体健康 |
277 |
53.89% |
|
不具备培养自主思考能力 |
122 |
23.74% |
|
其他 |
6 |
1.17% |
总体来看,家长对于智能终端的认知全面,认识到其适用范围,也明白适度使用智能终端的重要性及使用不当的不良后果。
3.2. 家长对幼儿使用智能终端的规则意识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家长对于幼儿使用智能终端的规则意识模糊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基础阶段,幼儿的生理、心理和智力发展都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但很多家长对幼儿沉溺于智能终端问题缺少科学的干预。家长与幼儿一起商量延长使用智能终端时间,或引导幼儿线上线下都要促进友谊,这体现了家长作为社会文化传递者,通过与幼儿互动交流,帮助幼儿理解和适应社会文化中关于合理使用智能终端以及人际交往的规则,符合维果斯基理论中社会互动对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若家长只是把智能终端当作“看娃神器”,缺乏与幼儿互动,就无法充分发挥社会互动在幼儿学习和成长中的作用,不利于幼儿在社会文化环境中正确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
由于幼儿自身年龄较小,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他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以后的成长。例如现在市面上许多游戏都推出了未成年人防沉迷模式,许多应用程序、App、网站等也纷纷推出了“青少年模式”和“防沉迷限制”。
Table 2. Parents’ awareness of rules for children’s use of smart terminals
表2. 家长对幼儿使用智能终端的规则意识
问题 |
选项 |
人数 |
百分比 |
禁止幼儿使用智能终端的措施 |
严厉禁止触碰 |
75 |
14.59% |
|
说明原因,逐步减少使用时间 |
323 |
62.84% |
|
用其他事物转移幼儿注意力 |
110 |
21.4% |
|
其他 |
6 |
1.17% |
幼儿想延长使用智能终端的时间,您会 |
与幼儿一起商量 |
263 |
51.17% |
|
当即制止 |
219 |
42.61% |
|
随着幼儿的意愿 |
32 |
6.23% |
幼儿想通过智能终端与其他幼儿增进感情,您会 |
支持,沟通比较便捷 |
94 |
18.29% |
|
不支持,让幼儿面对面之间的玩耍 |
235 |
45.72% |
|
引导幼儿线上线下都要促进好友谊 |
175 |
34.05% |
|
其他 |
10 |
1.95% |
仅仅依靠这些外在的规定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如果家长不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大班幼儿使用智能终端的情况加以监管,那么幼儿极为容易形成网瘾不能自拔,影响日常生活及大脑细胞发育。在家中,幼儿使用智能终端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在父母忙于工作或者处理家庭事务无暇顾及幼儿时,智能终端就成为了很好地“看娃神器”,无形之中也会提升幼儿使用智能终端的频率,其大部分在辅助幼儿上下学时发挥重要作用,方便接送,有时上课幼儿也会情不自禁把玩。
大班幼儿对智能终端着迷的标准没有办法严格衡量,家庭间的教育方式、教育标准不同,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幼儿,要求家长必须采取措施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防止其沉溺于智能终端,同时积极开展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3.3. 幼儿使用智能终端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3),使用智能终端玩看视频的人数最多,占比74.51%;使用智能终端进行电子阅读和听故事的人数各为283、257,占比分别为55.06%、50%。智能终端的使用频率和时长不容乐观,本研究与现有的众多研究一致,幼儿使用智能终端呈现低龄化趋势,且使用时长超过适宜时长[11]。每天使用智能终端的人数为283人,占比55.06%。每次使用时长在31~60分钟的人数最多,为255人,占比49.61%;每次使用时长在30分钟以内的仅有165人,占比32.1%;每次使用时长为121分钟及以上的人数为10人,占比1.95%。科学表明,2~6岁的幼儿每次使用智能终端的时长不得大于15分钟,每天累计不得大于1小时。在未来的日子里,使用频率和使用时长可能会呈现出一个增长的态势[12]。
幼儿使用智能终端进行听故事、电子阅读、看视频等活动,这些活动提供的丰富直观信息与幼儿当前认知发展阶段偏好直观形象刺激相匹配。然而,幼儿使用智能终端时长超过科学建议,长时间注视屏幕不利于他们通过身体运动、触摸等感知运动方式去认识世界,阻碍了感知运动能力的发展,而感知运动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基础阶段的重要发展方式。智能终端虽有助于幼儿认知和社交能力的发展,但是在亲子互动方面,智能终端发挥的作用不大。本研究发现,家长在居家办公或与他人聊天时,存在通过让幼儿玩手机的方式让幼儿安静下来,和幼儿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电视或使用智能手机,而且陪伴他们的时光大部分是在一起使用智能终端而非实践性操作活动的现象。基于大班幼儿的身高、体重持续增长,逐渐接近学龄前儿童的标准以及他们动作灵活、控制能力明显增强的发展特点,父母应遵循这一生理发展规律,带他们到户外进行亲子活动,让其感受到户外亲子活动的乐趣。
Table 3. Children’s use of smart terminals (multiple choices)
表3. 幼儿使用智能终端的情况(多选)
问题 |
选项 |
人数 |
百分比 |
幼儿使用智能终端的内容 |
听故事 |
257 |
50% |
|
电子阅读 |
283 |
55.06% |
|
玩游戏 |
230 |
44.75% |
|
看视频 |
383 |
74.51% |
|
拍照、录像 |
156 |
30.35% |
|
听音乐 |
108 |
21.01% |
|
其他 |
17 |
3.31% |
使用频率 |
偶尔使用 |
138 |
26.85% |
|
每天 |
283 |
55.06% |
|
两天一次 |
56 |
10.89% |
|
一周3~5次 |
37 |
7.2% |
每次使用时长 |
30分钟以内 |
165 |
32.1% |
|
31~60分钟 |
255 |
49.61% |
|
61~90分钟 |
68 |
13.23% |
|
91~120分钟 |
16 |
3.11% |
|
121分钟及以上 |
10 |
1.95% |
4. 讨论
4.1. 幼儿使用智能终端的行为
通过调查,大班幼儿使用频率较高的智能终端类型主要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其中使用频率最多的为看视频(如短视频、电影等),其次是电子阅读(读绘本)和听故事,幼儿使用智能终端的目的大部分在于休闲娱乐。A家长提到:“我家孩子都特别喜欢看动画片,如小猪佩奇、汪汪队;经常听一些拉布拉多警长、拼音王国的故事;会读一些电子绘本,如爷爷一定有办法;偶尔也会玩洪恩拼音、斑马英语等识字类游戏。但这都些是在我监督的前提下干的事情,我要是不盯着他,他就一直看动画片,会上瘾。”当然也有家长B谈到:“怎么能幼儿园就用智能终端了呢?应该多去接触真实自然世界;在16岁以前我几乎不会让她接触智能终端,多注重培养她的兴趣爱好,让她好好学习,与她共同成长。”C家长也谈到:“幼儿自制力差,自己不好控制时间,且判断是非的能力差,网络信息混杂。我家孩子一拿起手机就是半小时起步,我真担心他很快就戴眼镜了,以后上小学就要学习了,不能让他被网络诱惑。”
由此可见,大部分家长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并不认为智能终端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幼儿集中使用智能终端的时间集中在31~60分钟,仍然超出了教育专家给出的合理时长范围,说明幼儿的自控力也有待提升。
4.2. 家长对智能终端的态度与建议
家长对智能终端的使用态度影响着幼儿智能终端的使用。有大部分家长认为智能终端容易形成网瘾,而且网络上的负面信息难以避免,如暴力、欺诈等,占用大量时间影响学习和休息,会影响视力和健康,如A家长提到:“不建议孩子从小养成对智能终端的依赖,一方面对视力有极大影响,我国目前青少年近视人数比例较之前有很大提升,这明显是不利的;另一方面,对孩子的兴趣培养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网络是把双刃剑,对成年人如此,对意识不健全的幼儿更是如此。幼儿接触网络方便学习,但是不能影响成长。”B家长谈到:“不支持,希望她多看点书,对眼睛伤害太大了;幼儿自制力差,自己不好控制时间,且判断是非的能力差,网络信息混杂。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还有小部分的家长认为智能终端可以开拓眼界,获取新知识,家长做好带头表率,以身作则,访谈中私立园的家长对幼儿使用智能终端表示更多的支持,如在私立园就读的一名幼儿妈妈谈到:“我支持孩子使用智能终端,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脱离网络就像脱离群众,导致自己像个三不知人员,也跟不上社会的进步。孩子没有强的判断力和自控力的群体,作为家长要筛选和监督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内容、形式和方法等,为幼儿挑选合适且健康的信息,避免血腥、暴力等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信息影响孩子的成长。除此之外,家长老师也要承担起引导作用,在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了解事物的同时,也要用合适的方法来讲解,便于孩子理解,引导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等等。”与此同时,智能终端也可以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家长需做好合理引导。
从样本的层次来看,本次调查家长大专或本科以上的学历占80%左右,由此可见此次调查的家长,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与知识素养。因此,在对待幼儿教养方面,具备一定的科学判断能力,家长对幼儿使用智能终端的教育重视度在不断提高[13]。通过访谈可以得知,大部分家长对于幼儿智能终端的使用持反对态度,但还是有小部分能够保持支持,允许幼儿在家庭生活中一定限度内的接触智能终端。幼儿智能终端使用权利应当得到尊重,《儿童权利公约》中指出儿童拥有言论自由的权利,无论国界,儿童都拥有通过其选择的各种媒介来获取、寻求以及传递各种信息和思想的自由[14]。信息时代,智能终端的使用已经成为一项必备的社会技能,完全断绝幼儿智能终端使用是不利于幼儿成长的,父母应当在合理的限度内尊重幼儿智能终端使用权利,并以此为前提让幼儿获得相应的媒介知识与技能。
5. 教育启示
在信息时代下的家庭中,家长有责任引导幼儿正确使用智能终端,明确如何正确使用智能终端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幼儿建立起使用智能终端的正确态度与良好习惯,减少其不良影响是家长为之努力的方向。
5.1 选择定制个性化智能终端
家长应增强对智能终端的了解,明确智能终端对大班幼儿的正面影响。在信息时代,智能终端是日常生活中的便利工具,也是参加各种线上课程、远程交流活动的得力工具,同时也是帮助幼儿发展兴趣的百科全书,解答幼儿提出的各种问题。家长可以选择适合幼儿的智能终端,如针对幼儿防沉迷功能的智能终端、具有教育意义的智能终端,这样才能更好地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智能终端供其使用。
5.2. 家长制定合理的智能终端使用规则
研究表明,家长树立的榜样作用越好,幼儿的学习品质培养的效果越好。正确合理使用智能终端,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适度使用。过度使用或沉溺智能终端多半是沉溺于游戏及网络视频。智能终端是我们休闲放松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家长有责任拓展幼儿的视野,带幼儿体验丰富多样的活动,如带幼儿爬山、骑自行车、种菜、野炊等,幼儿感受到日常生活的许多乐趣后,自然不会沉溺于智能终端里的内容。
其次,合理使用。父母应认识到,智能终端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极大的便利,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发展兴趣爱好,还能够促进交流。例如:使用设备听音乐、学绘画、跟教学视频锻炼、与亲戚长辈定期视频通话等。让幼儿认识到,合理地使用智能终端有利于自我提升及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持。
最后,适当监督。家长需要从时间、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对幼儿使用智能终端进行监督。在智能终端的内容方面,家长可以帮助幼儿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的内容的软件;在使用时长方面,有意识的限制幼儿使用智能终端游戏、浏览视频,家长需要规定好使用智能终端的单次时长,避免长时间看屏幕的眼睛疲劳,适当减少智能终端的使用次数[15];在使用方法方面,规范使用智能终端的姿势,避免趴着、躺着等有害身体健康的姿势。
5.3. 智游与自然体验并行不悖
智能终端是幼儿的好朋友,但是父母应明确,幼儿的发展并非只有智能终端的陪伴。在幼儿的成长中,接触自然界,获得对事物的第一手资料是很重要的。智能终端是幼儿接收信息的一种方式,但并不能帮助幼儿获得关于事物的第一手资料。通过直接的观察和接触获得对于世界和事物的认识,幼儿的多种感官得到了发展。智能终端里的内容也许栩栩如生,但却不能替代幼儿在大自然里沉浸的多感官体验。
家长可以组织亲子旅行、短途旅行,丰富幼儿的体验,让幼儿的多种感官活跃起来。在户外郊游时可为幼儿准备放大镜、捕虫网,帮助幼儿探索周围环境,观察植物的根茎叶细节及动物昆虫的形态;节假日可以带领幼儿去参观美术馆、科技馆、博物馆,让幼儿看到绘画传达的情绪、科技的发展、历史的震撼。还可以为幼儿配备数码卡通相机纪录生活,既合理利用了智能终端,又为亲子活动增添了一份乐趣。家中也可配备益智类玩具,每逢节假日如春节、元宵节、母亲节等节日,家长可陪伴幼儿制作手工、做饭,培养动手制作能力,增添亲子活动的趣味性。只要家长陪伴幼儿丰富其生活体验,带领幼儿享受生活的各个方面,拓展其视野,幼儿才不会沉溺于智能终端。
6. 总结和展望
随着信息时代下,各种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智能终端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为幼儿教育提供更多可能性。例如,基于AI的个性化学习系统可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提供定制化内容。未来教育模式将更加注重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创设沉浸式学习环境,或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教学策略。政府应加大对幼儿园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确保教育资源均衡分配。同时,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幼儿智能终端使用的伦理问题,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信息时代为大班幼儿的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通过科学管理智能终端的使用,家庭与幼儿园可以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与教育模式的创新,幼儿教育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总之,家长应尊重大班幼儿在独特年龄段所对应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智能终端的使用给予正确的引导。重视大班幼儿发展的非智力因素,为其选择合适的硬件和软件,并约定使用智能终端的时间和方式,适当监督,营造使用智能终端的良好氛围,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基金项目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河南省初中生劳动教育现状调查及改革策略研究(2024YB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