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视角下会展文本的汉英翻译研究
A Study on the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Exhibition Tex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Theory
摘要: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会展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愈加凸显,中国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展览市场。在此发展过程中,会展文本的翻译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拟以进博会与消博会等近两年国际展览会与博览会官方双语会展文本为研究对象,基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通过具体译例分析,从会展文本的含义、分类及语言特点等层面,分析会展英语翻译中的语言信息、语言表达和语言呼唤这三种功能,探讨会展文本翻译所需的翻译策略及原则,无论对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应用与发展,还是促进会展文本翻译更好地服务会展经济,都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Abstract: The tid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increasingly highlighted the role of the exhibition industry in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 has become the fastest-growing exhibition market in the world. In this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e translation of exhibition texts plays a crucial role. This study aims to take the official bilingual exhibition texts of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s and expos, such as the China International Import Expo and the China International Consumer Products Expo, held in the past two yea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theory, it analyzes specific translation examples. By examining the meaning, classification, and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exhibition texts, the study explores the three functions of language information, language expression, and language appeal in the translation of exhibition English. It also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principles required for the translation of exhibition texts. This research has significant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both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the better service of exhibition text translation to the exhibition economy.
文章引用:李依, 李猷, 贾苗苗, 李岩斌, 王超.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视角下会展文本的汉英翻译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5): 240-25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5467

1. 引言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会展专业文本翻译强调译文与原文在功能上的对等,而非形式上的完全对应。从语言层面来看,会展文本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和缩略语,译者需在词法层面准确理解其含义并在目标语中找到功能对等的表达;在句法层面,需根据目标语的表达习惯调整句式结构,确保译文流畅自然;在语篇层面,需准确把握原文的语篇结构并进行相应调整,以符合目标语的语篇规范。从文化层面来看,会展文本中常蕴含特定的文化信息,译者需关注文化差异,避免因文化缺失导致误解或信息传递不完整,通过增译、释译等手段弥补文化差异,确保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理解和感受。功能对等理论为会展专业文本翻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帮助译者在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实现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从而有效传递信息并实现跨文化沟通的目的。

2. 功能对等理论与会展文本翻译的内涵阐释

2.1. 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是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奈达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实现源语与目标语在功能上的对等[1]。他强调,翻译的目标是使目标语读者能够以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方式理解和感受文本内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对形式对等的局限,将翻译的重心转向了读者反应和交际效果。

国内外学者对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纽马克(Peter Newmark)在其著作《翻译问题探讨》(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中指出,功能对等理论在实用文本翻译中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在需要传递明确信息的文本类型中(Newmark, 1988) [2]。纽马克进一步区分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认为会展文本翻译更倾向于后者,即注重目标语读者的接受性和交际效果。国内学者如郭建中(2000)也对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该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尤其是在文化差异较大的语言翻译中。郭建中指出,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在于“动态对等”,即翻译不仅要传递信息,还要传递源语文本的情感和文化内涵[3]

然而,功能对等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韦努蒂(Lawrence Venuti)认为,功能对等理论过于强调目标语读者的接受性,可能导致源语文化的流失(Venuti, 1995)。韦努蒂提出了“异化翻译”的概念,主张在翻译中保留源语文化的独特性[4]。尽管如此,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地位依然不可忽视,特别是在实用文本翻译领域。

2.2. 会展文本翻译

会展文本翻译是一种特殊的实用文本翻译,主要涉及会展活动中的各类文本,如展会介绍、展品说明、会议议程、宣传材料等。会展文本翻译的核心目标是传递信息、促进交流,并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功能对等。国内外学者对会展文本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文化适应性、语言简洁性与吸引力以及功能对等的实现等方面。

会展文本翻译的首要任务是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由于会展文本通常包含大量的专业术语和行业特定表达,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重术语的规范化和一致性,以避免信息误解。例如,在翻译展品说明时,译者需要准确理解展品的技术参数和功能特点,并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的语言。张健还强调,会展文本翻译的时效性较强,译者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翻译,这对译者的专业素养和语言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5]

会展文本翻译不仅涉及语言的转换,还涉及文化的传递。由于会展活动通常具有国际性,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可能与源语读者存在较大差异[6]。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习惯和接受能力,避免因文化冲突而影响交际效果。例如,在翻译展会宣传材料时,译者需要注意目标语读者的文化偏好和审美习惯,以确保翻译文本能够吸引目标读者的注意力。

会展文本通常具有宣传性质,因此语言需要简洁明了且具有感染力。例如,在翻译展会介绍时,译者需要注重语言的精炼和逻辑的清晰,以确保目标语读者能够快速理解展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会展文本翻译的语言表现力不仅体现在语言的简洁性上,还体现在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上[7]。在翻译宣传材料时,译者可以适当使用修辞手法、情感词汇等,以增强文本的吸引力。

会展文本翻译的核心是实现功能对等,即确保目标语读者能够以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方式理解文本内容。例如,在翻译会议议程时,译者需要确保目标语读者能够准确理解会议的时间安排和议题内容。功能对等理论不仅适用于信息传递,还适用于情感传递[8]。翻译展会宣传材料时,译者需要注重目标语读者的情感反应,以确保翻译文本能够激发目标读者的兴趣和参与欲望。

3. 强调产出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的理论模型构建

会展文本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和缩略语,翻译时需确保其在目标语中找到功能对等的表达。此外,会展文本还常蕴含特定的文化信息,翻译时需关注文化差异,避免误解或信息缺失。

3.1. 文本特征

3.1.1. 目的性明确

无论是产品介绍、技术展示还是品牌推广,会展文本的内容都围绕一个清晰的目标展开。例如,在展会上,文本可能旨在吸引潜在客户、促成合作或传递行业最新趋势。因此,文本内容通常直接指向目标,避免无关信息,确保观众能够快速理解并采取相应行动。在翻译时,需特别注意保留原文的目的性。

英:Discover the future of technology.

中:探索科技未来(非直译:发现技术的未来)。

3.1.2. 语言简洁性

由于展会现场时间有限,观众需要在短时间内获取关键信息,因此会展文本通常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短句、关键词和精炼的表达方式是常见的形式,避免冗长复杂的句子,以确保信息传递的高效性和易读性。在翻译时,需特别注意保持语言的简洁性。

英:Our innovative solutions are designed to enhance your productivity and efficiency.

中:创新方案,提升效率(非直译:我们的创新方案旨在提高您的生产力和效率)。

3.1.3. 文本与视觉相结合

会展文本往往与视觉元素紧密结合,形成整体展示效果。例如,展板、海报、宣传册等通常包含图片、图表、标志等视觉设计,而文本则与这些元素相辅相成。文字内容简洁且具有引导性,视觉元素则增强信息的吸引力和直观性,共同提升展示效果。在翻译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文本与视觉元素的协调性和互补性。

配合科技感十足的背景图时:

英:Cutting-edge technology for a smarter future.

中:前沿科技,智领未来(非直译:用于更智能未来的尖端技术)。

4. 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看会展专业文本翻译

4.1. 语言

4.1.1. 词法

1) 词法的准确性

在展会文本的翻译中,要确保翻译后的英文词汇能够准确传达中文的含义,避免产生歧义或误解。词法的准确性不仅取决于词汇本身的含义,还取决于语境、行业习惯和文化差异。选择合适的词汇能够更准确地传达展会的定位和主题,从而吸引目标受众。

EG:

“高端”展会。

翻译为“high-end”或“premium”,两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high-end”:强调技术、设计或性能的先进性,常用于科技、汽车等领域展会。

“premium”:强调品质、奢华和高端体验,常用于奢侈品、服务等领域展会。

在会展文本中,选择哪个词取决于展会的主题和定位。

2) 词法的简洁性和生动性

在会展文本的翻译中,简洁性和生动性相互依存,共同促进信息的有效传达。简洁性要求翻译精准、传达高效,避免冗长;生动性则通过修辞手法或形象化表达,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结合这两大原则,可以确保翻译既准确又富有表现力,从而更好地传达会展的核心信息和品牌形象。

EG:

a) 简洁性

中:第七届进博会。

英:The 7th CIIE (China International Import Expo).

释:省略了“China International Import Expo”的完整表述,但通过括号补充说明,既简洁又清晰。

b) 生动性

中:新时代,共享未来。

英:New Era, Shared Future.

释:保留了原文的简洁结构,同时传达了核心信息。“New Era”和“Shared Future”采用了押头韵(alliteration)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记忆点。翻译保留了原文的宏大叙事风格,符合会展文本的正式性和号召力。

3) 词法的文化适应性

文化适应性是一个关键因素,是确保信息准确传达的关键。不同文化对同一词汇或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以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9]。通过调整词汇选择、补充文化解释或采用目标文化的习惯表达,可以有效提升翻译的准确性和接受度,从而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标。

EG:

词语:“红色”。

中文文化:象征吉祥、繁荣和幸福(如春节红包、红色婚礼服饰)。

西方文化:象征危险(如红色警示标志)、激情(如红色玫瑰)。

分析:

文化差异:在中文语境中,“红色”具有积极的象征意义,但在西方文化中,它可能带有负面或强烈的情绪色彩。

翻译策略:

在翻译涉及“红色”的文本时,需根据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调整表达方式。

春节相关的展会,强调“红色”的吉祥寓意,翻译为“auspicious red”或“lucky red”。

警示标志,则直接使用“red”,西方文化中“红色”本身已具有警示意义。

4.1.2. 句法

在会展专业文本的中译英过程中,从句法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涉及句子结构、语序调整和逻辑关系的处理。中文和英语在句法上存在显著差异:中文多采用意合(parataxis),句子结构松散,依赖语境和逻辑关系;而英语多采用形合(hypotaxis),句子结构严谨,依赖连接词和从句表达逻辑关系。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对句子进行重组,使其符合英语的句法规则。

1) 句子结构

中文句子通常较短,信息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排列;英语句子则较长,常通过主从复合句表达复杂逻辑。

2) 语序调整

中文的修饰语(如定语、状语)常前置,而英语的修饰语(尤其是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常后置。

连接词使用:中文较少使用连接词,逻辑关系隐含在语境中;英语则需明确使用连接词(如because, although, which)来表达逻辑关系。

EG:

中:本届展会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的500多家企业参展,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环保产品。

英:This edition of the exhibition, themed “Innovation-Driven, Green Development,” attracted over 500 enterpris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showcasing the latest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eco-friendly products.

句子结构:中文原文由三个短句组成,翻译成英语时合并为一个复合句,通过逗号和现在分词(showcasing)连接。

语序调整:中文的“以……为主题”翻译为英语的“themed...”后置修饰结构,更符合英语习惯。

连接词使用:通过使用逗号和分词结构,避免了过多的连接词,使句子更简洁流畅。

中:为了促进国际合作,本次展会特别设立了“一带一路”专区,为沿线国家的企业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英: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is exhibition has specially established a “Belt and Road” zone, providing a platform for enterprises from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 to showcase and exchange ideas.

句子结构:中文原文由两个短句组成,翻译成英语时通过不定式(To promote)和现在分词(providing)连接,形成一个逻辑清晰的复合句。

语序调整:中文的“为了……”翻译为英语的“To...”置于句首,符合英语的目的状语前置习惯。

连接词使用:通过使用现在分词(providing)表达结果,避免了重复使用连接词,使句子更自然。

4.1.3. 语篇

1) 文体一致

在会展专业文本的翻译过程中,文体一致是关键,需根据展会性质(专业行会或普通消费者)和目标受众,灵活调整文体风格,确保译文既符合原文意图,又贴近目标受众的阅读习惯。

EG:

a) 2023年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海车展)

目标受众:专业观众和行业人士。

文体风格:正式、专业。

原文:展示最新科技成果。

翻译:Showcase the latest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分析:使用专业术语和正式表达,体现展会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b) 2022年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消博会)

目标受众:普通消费者。

文体风格:轻松、幽默。

原文:带你畅游全球好物。

翻译:Take you on a global shopping spree.

分析:使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吸引消费者的兴趣并增强互动感。

2) 风格一致

在会展专业文本的翻译过程中,中文与英文的语言风格表达一致是确保译文质量的重要原则。不同主题的展会需要采用与其主题相符的语言风格,以准确传达展会的核心理念和文化内涵。例如,文化类展会应使用富有文化底蕴和艺术感的语言风格,而科技类展会则需体现科技感和未来感。

EG:

a) 艺术类展会——2022年北京国际设计周

以“设计赋能城市”为主题,文本语言富有文化底蕴和艺术感。

中:设计赋能城市。

英:Design Empowers the City.

释:富有文化底蕴和艺术感,体现设计的文化内涵。

“Design Empowers the City”体现文化内涵,“empower”艺术力量。

b) 科技类展会——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以“智联世界,生成未来”为主题因此,翻译时需根据展会主题选择相应的语言风格,确保译文与原文的文化特色、科技感或艺术感一致。

中:智联世界,生成未来。

英:Intelligent Connectivity, Shaping the Future.

释:体现科技的前沿性和未来感,符合科技展会的语言风格。

“Intelligent Connectivity”和“Shaping”体现科技的前沿性和未来感。

3) 文化特色的体现

在会展专业文本的中译英翻译过程中,文化特色的体现是提升译文吸引力和独特性的重要手段。中文会展文本常使用中国典故、成语或修辞手法,翻译时需在保留文化特色的同时,确保目标受众能够理解。

EG:

a) 2023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博会)宣传语

中:“海纳百川,共享未来”。

英:“Inclusivity as Vast as the Ocean, A Shared Future”.

释:引用了成语“海纳百川”,翻译为,既保留了原文的文化意象,又通过“Inclusivity as Vast as the Ocean”传达了开放包容的理念。

b) 2022年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主题

中:“匠心独运,文化传承”。

英:“Ingenious Craftsmanship, Cultural Heritage”.

释:通过“Ingenious Craftsmanship”体现了“匠心独运”的文化内涵,同时“Cultural Heritage”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因此,翻译时需注重文化特色的传递,通过适当的解释或意译,使译文既保留中国文化元素,又易于目标受众理解。

4.2. 文化

4.2.1. 文化差异

1) 名称排列顺序

在会展专业用语的翻译中,地名排列顺序不同,中文习惯“从大范围到小范围”(如“上海市浦东新区龙阳路2345号”),而英文习惯“从小范围到大范围”(如“2345 Longyang Road,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其次,时间排列顺序也有差异,中文采用“年–月–日”格式,而英文则采用“月–日–年”格式。此外,称谓顺序不同,中文通常将国家或地名放在前面(如“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而英文则倾向于将主题或主办方放在前面(如“China International Import Expo”)。最后,表达方式上,中文更注重整体性和连贯性,而英文更注重逻辑性和分隔性,常用逗号或介词短语来分隔信息。这些差异需要在翻译中特别注意,以确保译文既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又能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EG:

a) 展会名称中的称谓

中: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英:China International Import Expo (CIIE).

差异:中文习惯将“中国”放在前面,而英文通常将主题(如“International Import”)放在前面。

b) 展会主题的表达

中:2023年北京国际绿色建筑与节能展览会。

英:2023 Beijing International Green Building and Energy Efficiency Exhibition.

差异:中文习惯将时间、地名和主题连在一起,而英文通常用逗号分隔。

c) 展会主办方的表达

中: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主办。

英:Hosted by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CCPIT).

差异:中文习惯将主办方放在前面,而英文通常将“Hosted by”放在前面。

d) 展会时间的表达

中:展会时间为2025年3月15日至18日。

英:The exhibition will be held from March 15 to 18, 2025.

差异:中文习惯将时间放在前面,而英文通常将时间放在后面。

2) 价值观不同

在会展专业用语的翻译中,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价值观的表达上:中文更注重集体主义、责任感和和谐共处,常用“共建”“共创”“坚持”等词汇,强调集体行动和长远目标;而英文则更注重个人或组织的行动、领导力和结果导向,常用“Commit”“Promote”“Build”等词汇,突出具体行动和未来目标。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的不同侧重点,需要在翻译中灵活处理,以确保译文既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又能准确传达原文的核心意义。

EG:

a) “开放包容”

中:开放包容,互利共赢。

英:Openness and Inclusivity for Mutual Benefit.

差异:中文强调“开放包容”和“互利共赢”,体现和谐与合作的价值观;英文则强调“Openness”和“Inclusivity”,突出开放性和多样性。

b) “绿色发展”

中:坚持绿色发展,共建美丽中国。

英:Commit to Green Development for a Beautiful China.

差异:中文强调“坚持”和“共建”,体现责任感和集体行动;英文则强调“Commit”和“for”,突出个人或组织的承诺和目标。

c) “创新驱动”

中:创新驱动,引领未来。

英:Innovation-driven Leadership for the Future.

差异:中文强调“驱动”和“引领”,体现主动性和集体目标;英文则强调“Leadership”和“for the Future”,突出领导力和未来导向。

d) “高质量发展”

中: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国际一流展会。

英: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o Build a World-class Exhibition.

差异:中文强调“推动”和“打造”,体现集体努力和目标;英文则强调“Promote”和“Build”,突出行动和结果导向。

3) 物质文化差异

在会展专业文本翻译里,物质文化差异显著影响着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有效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差异,导致产品与技术认知方面大相径庭。在会展中介绍新型科技产品时,中文文本里的专业术语常常在英文中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EG:

2024年第十二届中国(西部)电子信息博览会。

“12.5"TIANMAMATA SIGHT双追踪式光场3D显示器”,若直译为“12.5"TIANMAMATA SIGHT Dual—Tracking Light Field 3D Monitor”,对于不熟悉该技术的英文读者而言,很难理解其独特功能与技术优势。译者需进行解释性翻译,如“12.5"TIANMAMATA SIGHT Dual—Tracking Light Field 3D Monitor, which can provide a more immersive 3D viewing experience through its dual—tracking light field technology”,12.5英寸TIANMAMATA SIGHT 双跟踪光场3D显示器,通过其双跟踪光场技术,可以提供更身临其境的3D观看体验,以此助力目标语读者理解。

4) 生活方式差异

会展涉及的产品和服务与人们生活方式紧密相连,生活方式差异也给会展文本翻译带来挑战。例如茶文化在亚洲国家盛行,中文会展文本对茶叶品种、泡茶工艺描述丰富,西方则以咖啡文化为主,对茶文化认知有限。

EG:

2023年“彩衣——中国女性民族服饰”展。

旗袍的“盘扣”,直译为“frog closures”,西方读者很难理解其文化内涵与独特工艺。应补充背景信息,如“frog closures, a unique fastening metho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lothing, usually made of fabric and skillfully crafted into various decorative shapes, not only serving as a functional fastener but also adding to the aesthetic and cultural charm of the garment”,青蛙扣是中国传统服装中一种独特的扣紧方式,通常由织物制成,并巧妙地制作成各种装饰形状,不仅可以作为功能性扣件,还可以增加服装的审美和文化魅力搭建起文化理解的桥梁,让西方读者能够领会其中的文化价值。

4.2.2. 文化缺失

1) 概念术语没有特定表达

在会展专业文本的中译英翻译过程中,概念术语的文化差异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关键点。某些中文术语在英语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表达,甚至可能引发误解。翻译时需注意概念术语的文化差异,选择符合目标受众认知的表达方式,确保信息准确传递。

EG:

“龙头企业”中的“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权力和生命力,但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常与恶龙和怪兽联系在一起。因此,“龙头企业”不宜直译为“dragon head enterprise”,而应译为“leading enterprise”“engine enterprise”“powerhouse”或“pace setter”,以准确传达其“行业引领者”的含义。

a) 2023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博会)

中:支持龙头企业发展。

英:Support the growth of leading enterprises.

释:使用“leading enterprises”替代“dragon head enterprises”,避免文化误解。

b) 2022年世界制造业大会

中:创新驱动,龙头引领。

英:Innovation-Driven, Led by Industry Leaders.

释:通过“Industry Leaders”替代“龙头”,既保留核心意义,又避免文化冲突。

2) 背景文化了解匮乏

由于目标受众可能对某些历史文化背景缺乏了解,翻译时需适当增加背景信息,以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展会的主题和内容。因此,翻译时需注意文化缺失的问题,通过补充背景信息或解释性翻译,确保目标受众能够准确理解展会的文化内涵。

EG:

“Medieval Trade Fair”直接翻译为“中世纪贸易博览会”可能让中国受众感到陌生,因此可以补充背景信息,译为“中世纪贸易博览会(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这个时期的贸易博览会以手工艺品、农产品交易为主)”。

a) 中世纪贸易博览会

英:Medieval Trade Fair.

中:中世纪贸易博览会(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这个时期的贸易博览会以手工艺品、农产品交易为主)。

释:补充背景信息,帮助中国受众理解“中世纪”的历史背景。

b) 2023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博会)

中:丝绸之路经济带。

英: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 ancient network of trade routes connecting China and the Mediterranean, which facilitated cultural and economic exchange).

释:补充背景信息,帮助国际受众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5. 会展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

中国会展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未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在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首先,从教材角度来看,许多教材内容更新滞后,未能及时反映会展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和技术变革,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其次,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此外,会展行业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市场营销、项目管理、国际商务等,但目前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较为单一,未能充分体现会展学科的交叉性和综合性特点。

从语言能力的角度来看,会展翻译对学生的语言基本功提出了较高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词法、句法知识,还需具备较强的语篇分析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并传达原文的逻辑结构和深层含义。然而,目前许多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常常出现词不达意、句式生硬、语篇连贯性不足等问题,这表明他们在语言基本功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学生语言能力的系统训练,特别是在专业术语的积累、长难句的处理以及语篇的整体把握方面,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从文化角度来看,会展行业具有高度的国际化特征,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学生在翻译过程中不仅需要准确传递信息,还需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敏锐识别并妥善处理文化差异和文化缺失问题。例如,某些文化特有的表达方式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难以找到对应概念,这就需要译者具备灵活的文化转换能力。然而,目前许多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不足,缺乏跨文化交际的实际经验,导致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文化误读或信息传递不准确的情况。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跨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增强文化敏感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

为了弥补上述不足,高校应从多个方面入手,推动会展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首先,在教材选用上,应注重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优先选择能够反映行业最新动态的教材,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其次,在教学模式上,应积极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模拟实训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能力。此外,高校还应加强与会展企业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实践机会,使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翻译技能,积累行业经验。

中国会展教育的发展任重道远。高校应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出既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翻译人才,以满足会展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会展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6. 结束语

功能对等理论为会展专业文本的翻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通过灵活运用这一理论,译者能够在词法、句法和语篇层面实现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从而满足国际会展活动跨文化交流的需求。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全球会展行业的蓬勃发展,还能促进各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的深度合作与交流,为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社会贡献力量。让我们以精准的翻译为桥梁,连接不同文化与市场,共同推动会展行业的国际化进程,为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基金项目

本研究是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会展文本的汉英翻译研究”(项目编号:2025J00044)的研究成果,谨致感谢。

参考文献

[1] Nida, E.A. (1964)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E. J. Brill.
https://doi.org/10.1163/9789004495746
[2] Newmark, P. (1988)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Prentice Hall.
[3] 郭建中.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异化与归化[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4] Venuti, L. (1995)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Routledge.
[5] 张健. 会展翻译的特点与策略[J]. 上海翻译, 2010(3): 45-48.
[6] 王宁. 会展文本翻译中的文化适应性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5(4): 67-71.
[7] 李明. 会展文本翻译的语言表现力研究[J]. 中国翻译, 2018(2): 89-93.
[8] 刘宓庆. 功能对等理论在实用文本翻译中的应用[J]. 外语研究, 2005(1): 34-38.
[9] 梁听雪. 从功能对等视角浅析中国会展刊物的英译[J]. 海外英语, 2018(5): 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