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医学卷子针灸疗法源流考辨
An Examination of the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Acupuncture Therapy in Dunhuang Medical Scrolls
摘要: 敦煌医学文献中包含的针灸治病资料,对于了解古代针灸技术的传承演变有着重要价值。敦煌医学文献中针灸治疗既有来自《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等古代医书的内容,又有魏晋至唐宋积累的医疗实践及带有区域特点的资料。这种针法包括了经穴的部位、取穴的特点、针刺或艾灸的手法及适用证和忌证等方面的内容,有些情况则不完全对应现存的医学文献记载,反映了唐宋时期针灸技术发展具有丰富性和实用性。本文通过研究敦煌医学文献中的针灸论述,结合文献分析,理清它的源流。
Abstract: The acupuncture treatment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Dunhuang medical literature holds important value for understanding the transmission and evolution of ancient acupuncture techniques. In Dunhuang medical literature, acupuncture treatment includes content from ancient medical texts such as the Huangdi Neijing and Zhenjiu Jiayi Jing, as well as medical practices accumulated from the Wei-in to the Tang and Song periods and materials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is acupuncture method covers aspects such as the locations of acupoints, characteristics of point selection, methods of needling or moxibustion, and indications and contraindications; in some cases, it does not entirely correspond to the records in existing medical literature, reflecting the richness and practica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acupuncture techniques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periods. This paper clarifies its origins and evolution by studying the acupuncture discourses in Dunhuang medical literature, combined with literature analysis.
文章引用:张雨砚, 陆翔. 敦煌医学卷子针灸疗法源流考辨[J]. 中医学, 2025, 14(5): 2127-2132.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5.145317

1. 引言

敦煌文书是古代重要的医学史料之一,里面有着大量医学内容尤其是针灸医学的研究资料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这些医学卷子不止包含有唐宋时代的实用经验。也反映了当时的医疗思想的多元和创新发展。中医针灸是中国重要的医疗技术从《黄帝内经》开始就在不断进化与发展,在敦煌医学卷子里也有针灸内容的反映,其中记录了大量的针灸操作疗法与注意事项,既有经典针灸理论的继承也有多样化的唐宋时期的实用内容。因此,对其敦煌医学卷子进行研究,明确其中的针灸疗法源流,对当前中医学针灸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是通过敦煌医学卷子中的针灸内容整理来研究它的理论基础和实用特点从而为今天我们对针灸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2. 敦煌针灸中的针刺疗法

2.1. 针刺疗法的发展演变

敦煌医学卷子中收录的大量针刺治疗方面的医疗文献资料最早见于成书很早的《黄帝内经》,该书阐释了经络的理论,是针灸的理论来源。在敦煌文献中,出现了很多的针刺疗法,除了传统毫针术还包括诸如“火针刺”“速刺法”等其他一些独特的针刺方法。尤其是火针刺,这种治疗手段多用于寒湿痹证或积久之痹证,与现代温针疗法相似。且在后世的针灸经典文献《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中也有提到此类治疗手段,可说明这一针刺方法在唐宋时期已经很成熟。此外,速刺法也是敦煌卷子中的重要部分,其所述关键点是疾刺之意,目的是行针可通经止痛。据相关学者所研究,敦煌文献中的其他一些特有的针刺技术逐渐进入了后世针灸发展的殿堂,成为现今针灸的一种重要手段[1]。此外,《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传统医药典籍则为针灸具体的操作流程、用穴原则和适应症的应用做了丰富补充。但敦煌医学卷子所反映出来的针刺疗法不仅继承发展了以上传统医药文献的经典原则,而且结合隋唐至五代民间临证经验,形成更为务实可行的治疗方案。

2.2. 针刺疗法的应用范围

敦煌医卷子中几乎见于治内、妇儿各科病的针刺方法,反映了唐宋针灸治病的广泛性与可操作性,细致描述了不同病证(风寒痹痛、胃肠诸疾、妇科病、小儿疾患、急重症)选穴施术的步骤与方法,如治疗因风寒湿痹引起的关节疼痛,《敦煌医卷子》建议针取风池、肩井、曲池等以达到通络逐寒的效果,这种治法与今中医治疗风湿痹痛关节炎的取穴思路是相同的。针对内科疾病,敦煌医学提出了缓解急腹痛、腹泻和呕吐等针刺方法。例如,针对急腹痛,提出在巨阙、天枢、足三里等穴位上针刺以运脾消食和调和气机,至今仍有较高的价值[2]。同时,在针灸妇产科疾患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例如针对月经失调、痛经和产后腹痛,就提出在关元、中极、三阴交上针刺以调和血气并恢复平衡之态,不仅反映了唐代至宋代妇科针灸之水平,而且为现今中医妇科临床提供了借鉴。

同时,我们在敦煌医书中看到,除了记载成人病针灸治疗的记载外,还有针对儿童的病症,如泄痢、发热、惊痫等,例如治疗小儿惊痫病,使用“刺少商大椎出血刺”,散热以治搐,和今之儿科针灸刺络放血疗法相似,可知古人已经开始认识儿童的疾病特点,而创制适宜儿童疾病的针灸治疗。这一点补充说明针灸在敦煌医书中的作用,也可了解唐宋针灸之变繁精确的情况。

2.3. 针刺疗法的临床效果与评价

敦煌医学卷子中存在着大量关于针刺的记载及应用,并且有针刺治疗临床有效性验证。很多敦煌医学卷子记载着对风毒头痛、挛痹、中风后遗症的针刺治疗方法,例如对于风毒头痛,敦煌医学卷子中有特别提出“以针灸之,取百会、风池、风池、太阳穴”,“刺后即安”之说,说明通过针刺治疗头痛能立刻消除头痛,提高生命质量,这也正是现代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研究原则,说明唐宋时的医家已经清晰地认识到针刺对神经中枢的调控作用[3]。同时,在敦煌医学卷子里可以看到针灸并用的情况,来提高治疗效果的例子。例如,曾记录有“针后灸之,令气至则病已”,其中气指经气,针下的得气感应。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针灸并用的方法和运用。而现代最新研究表明针灸并用能够活血祛瘀,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早日康复[4]。从而说明敦煌时期针灸疗法已经形成具有一定规律的临床应用系统,对当时的健康护理起到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敦煌医学卷子中,我们也能找到针灸过程中禁止内容的详细记载,例如,对于十分虚弱的病人,“当不深刺”“勿用下”,就说明当时的医家已经认识到针刺的禁忌以及针灸的适应征和禁忌症。此外,还提出了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状态下的针灸差异,“冬当补,夏当泻”,可见,到唐宋时期,针灸中已经出现了针灸辩证的个性化疗法。

3. 敦煌针灸中灸疗法

3.1. 灸疗法的发展演变

艾灸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时代,而日积月累后不断发展进化。敦煌医药文献中记载大量艾灸方面的内容,既是对诸如《灵枢》《针灸甲乙经》等古籍理论的继承,在敦煌医书的灸法内容,我们发现除了常见的艾灸以外,还有诸如“隔物灸”、“铺灸”、“柱灸”、“火焰灸”等特殊灸法。例如,记载“置姜脐下灸,可消泄痢”即是“隔物灸”的典型方法,与现今流行的隔姜灸、隔盐灸原理类似。还有根据寒暑和人体阳气盛衰,选择适应的灸法种类的原则“冬三月,灸可取阳,夏三月,灸可取阴”[5]。这表明敦煌时期的灸法技术和方法已经很完善和完备。这些文献也是与唐宋时期的医疗实践的交汇,显露出别有风味的本土特色与应用技法。

3.2. 灸疗法的应用范围

敦煌医学文献中的针灸疗法运用广泛,涉及临床的内外妇儿科等各科,在治阳起沉、逐水祛痰,调和脏腑功能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如治疗脾胃虚寒症,敦煌医学文献记载以神阙、关元、足三里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起温脾壮阳健运脾胃的作用。近期的研究发现针灸足三里对改善胃运动及胃壁血液循环具有作用,与敦煌医学文献所记载相吻合[6]。同时,针灸疗法对治疗风寒痹痛疾病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敦煌医学文中记录到:“风痹久不瘥,以艾炷燃着大椎、曲池、阳陵泉,各灸七刺”,这时已经认识到针灸的热力可以刺激血液循环,并用实验证实了这种方法,这种方法与后世的《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医学著作记录的相似,这也说明唐代至宋朝针灸在治疗风湿、寒湿痹痛等疾病中被普遍应用了。与此同时,就妇科疾病而言,敦煌医学卷子也有大量艾灸处方,如云:“妇人不通经者灸气海及三阴交各五壮”,说明敦煌医家已认识到艾灸可以起到调节月经不调、胞宫冷的治疗效果;而敦煌医学卷子也有使用艾灸治疗与妊娠相关的病证,如:“妊娠腹中胎动者,灸至阴五壮”,至今仍为中医针灸临床治疗安胎的常用方法。

3.3. 灸疗法的临床效果与评价

敦煌医学卷子中提到的灸法有多种多样,适用范围广且疗效显著。常用之于古代医书中且多被看作对长期病人有很好的疗效。例如,虚弱无力、无生机之人体者,可用灸法刺激关元和命门穴,使人具有生机。此点已被现代研究证实,通过使用灸法于关元和命门穴,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改善亚健康。与此同时,此外,在敦煌医卷中也有对艾灸疗效进行分析的记载,如云:“久患不愈,以艾灸之300度而愈”。表明唐代或宋时,医者对艾灸计量效应开始有所关注,并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了最适宜的艾灸度数。敦煌医卷中还特别提到“气至为止”的原则,说明医者也意识到艾灸需根据患者的反馈做出调整,而不是盲目地持续进行艾灸。

需注意的是,临床当前有文献提示了艾灸时要注意避免大面积烧伤,以免烧伤或烫伤患者而留疤的表述[7]。而这一观点早在敦煌医卷中提起,其中对艾灸禁忌症和不谨慎艾灸的弊害进行提示,如在艾灸时的特别注意事项中提示:“治发热人、阴虚之人勿使灸之”,可见当时医家已认识到艾灸过之可加重发热病势。这些都透露出唐宋医家对于艾灸弊害的认识和艾灸禁忌症的相对健全。

4. 针灸禁忌

4.1. 针灸禁忌的整体原则

针刺治疗是敦煌医学卷子中记载最为详实并且给出了针刺临床应用情况的部分,同时其也集中体现出了禁止针刺的对象。这意味着针刺治疗在唐宋医师看来极其讲究禁忌问题。禁止用针的情况包括针刺对象的具体身体情况、疾病类型及特征、天气的变化和不同人群以及针刺手法的恰当与否等多种因素,显示了当时医家在针刺适应证及潜在风险方面的认识。敦煌医卷中就对下针过于深的禁忌有所提示:“病弱者,不可大热,深,伤元气随针去”。这提示我们可以注意下较虚弱病人的禁忌,不适合下针太深,否则患者会导致元气随针丧失,此为《黄帝内经》“损其下者益其上”思想在后世的延续,提示在敦煌时期,针灸学术中已经衍生出较完善的个性化处方及理法。而现代化发展中,也有些针灸专家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对于素体虚弱、气血亏虚的患者应该采用温补的方法,即轻刺激如轻刺和少留针,以免因针刺过深或者刺激量大引起不适反应[8]

4.2. 针灸禁忌证

敦煌医学卷子明确记录了部分病症禁针的病症,以避免针灸法操作不当导致病情加重及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如:“以忽然倒闷,不可轻易施针,致死不复。”提示古人已认识到针灸对中风、猝倒等病症无明显意识复苏作用,同时可能延误急救时间。现代医学同样建议,如心脏骤停等,先用西医方法急救,而西药等急救后可使用针灸方法进行康复治疗,不应在第一时间进行针灸疗法的操作[9]。同时,“热病汗出不止者,不可针”,此条见于敦煌医学卷子,说明古人意识到高热多汗后进行针刺可导致进一步津液消耗进而加重病情的这一认识。“病热汗出,勿针”为《针灸甲乙经》论及之。而当前最新研究显示,脱水伴有发热症状的患者,针刺后因可刺激交感神经系统而使出汗量增加,电解质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敦煌医学卷子也涉及孕妇禁针的问题,如卷子记载:“孕妇不得施针三阴交、合谷,恐堕胎。”由于三阴交、合谷二穴都是具有强大活血化瘀作用的穴位,二者目前都是现代针灸学的禁针区。目前研究发现刺激三阴交、合谷可能会引起子宫收缩,从而发生流产或早产的风险[10]。因此,古人已经明确针灸治疗时对待孕妇需采取特殊操作方法。

4.3. 针刺部位的禁忌

敦煌医书卷子也有记载了一系列特定穴位针刺禁忌,提醒人们避免因不当的针刺导致不良后果。如卷子中明确记载了“囟门未合小儿不刺百会”,即小儿囟门尚未闭合时不宜刺百会,这样可防止因错误的针灸操作导致尚未发育成熟头骨的损坏,这与现今医学中保护新生儿大脑的做法一致,显示唐代宋时代医家已关注儿童这种生理特征,为其制订了相应的针刺禁忌。此外,敦煌医学卷中也有提到:“深用针则五脏伤”,此处的“心下”大约相当于现代解剖的剑突下部位,在此施用深刺可能会将脏器如肝脏、胃等刺破。为验证这一理论,现代医学研究展开投入,研究表明,深刺有可能发生气胸或损伤重要脏器等副作用,因此针灸学中就有明确规定心脏、肺脏、腹腔脏器需要慎刺的规定[11]。这也是基于敦煌卷子所传承下来的。

4.4. 针灸手法的禁忌

除了特定人群和特定区域禁扎针外,敦煌医方也强调某些扎针操作不可做,是为了防止因错误操作而造成的不良后果。例如,它说“扎之过深,用力过甚即损伤人血”。这表明当时医者已知在扎针时如果使用过大力气或进针过深,就有可能导致血液循环紊乱甚至晕针。如今的针灸理论也主张要节制针刺力量和深度,尤其对于第一次接受针灸治疗者或身体羸弱者,需要柔和进针减少被扎者的痛苦。同时,敦煌医籍也提到:“不可留针久驻,伤气则虚矣。”它反映了对于针灸留置时间长短的重视,否则太过久留会使患者血气消耗严重,会引发疲劳、眩晕等现象。而最新研究也表明,适合的针灸留置时间一般以15~30 min为宜,两者兼顾,才能达到疗效并且不会因强烈的刺激而影响疗效[12]

5. 结束语

综合上述来看,保存在敦煌石窟的医学文献是原生态的医学文本,也极具价值,是古代医书、古医方、古医术的重要记录,对解读唐代以前的针灸技术意义重大。根据目前文献记载的内容进行整理,包含针刺术、艾灸法和针灸禁忌等内容,体现了研究者在不同维度分析和总结了敦煌针灸学的发展情况。目前虽实际运用不多,可利用敦煌针灸特色,针对相应的疾病做临床试验或动植物试验进行论证其科学性与实用性,更好地发展敦煌特有的针灸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服务于人类健康。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杜双桂, 李娟, 李金田, 等. 敦煌医学中针灸疗法研究概述[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 30(1): 73-76.
[2] 魏玉婷, 马重兵, 朱田田, 等. 敦煌针灸医学文献的分类整理与评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2, 37(11): 6223-6227.
[3] 郑访江, 肖国民, 董春璇, 等. 从敦煌《灸经图》组穴特点探讨针灸“治未病”理论的发展应用[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831-2834.
[4] 魏玉婷, 朱田田, 马重兵, 等. 敦煌针灸文献中经络及腧穴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2, 37(8): 4614-4618.
[5] 刘海伟, 张学梅. 敦煌遗书《灸经图》中敦煌古穴脚痹经[J]. 西部中医药, 2024, 37(8): 21-23.
[6] 张洲, 李应存, 杨晓轶, 等. 从敦煌本张机《五脏论》中“骨假筋立”论治腰椎间盘突出症[J]. 中医临床研究, 2023, 15(31): 132-135.
[7] 刘海伟, 刘福花, 邓灵芝. 敦煌遗书《灸经图》之敦煌古穴髓孔、手髓孔、颊车髓孔[J]. 中医外治杂志, 2023, 32(4): 104-106.
[8] 范娥, 杨丽娜, 崔未霞, 等. 敦煌重灸联合温通针法治疗脾肾阳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的临床研究[J].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 24(9): 1017-1022, 1053.
[9] 姚小强, 周亚婕, 郑先丽, 等. 敦煌灸法对RA模型大鼠血清炎症因子和MMPs的影响[J]. 中医药信息, 2023, 40(3): 16-21.
[10] 刘海伟, 刘福花, 邓灵芝. 敦煌遗书《灸经图》之敦煌古穴天门[J]. 中医临床研究, 2022, 14(31): 113-114.
[11] 朱建华, 周晓娟, 吉安庆. 敦煌艾灸疗法结合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慢性腰腿痛的效果观察[J]. 临床护理杂志, 2022, 21(1): 24-26.
[12] 李熙红, 康丽丽, 高春梅, 等. 敦煌脐密功联合西药对改善IBS-D胃肠道症状疗效的评价[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3, 32(16): 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