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中医药文化已成为跨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其国际传播承载着深厚的医学价值和文化意义。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战略(2014~2023)》明确指出,传统医学术语的标准化翻译是实现医疗知识全球共享的关键前提[1]。《伤寒论》作为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鼎力之作,在对外译介的过程中,尤其是方剂名称的跨语言转化上,面临着独特的学术挑战。书中共收录113首方剂名,其名称不仅承载着药物组成与剂型信息,更凝结了“取象比类”“天人相应”等中医思维精髓。以“白虎汤”为例,若将其直译为White Tiger Decoction,西方读者仅可能捕捉到动物意象,却无法理解“白虎”在中医五行理论中对应西方主清肺热的深层隐喻[2],这种文化意象上的认知鸿沟凸显了方剂名翻译的复杂性。目前,《伤寒论》英译研究呈现“实践先行,理论滞后”的特征。据不完全统计,现存12个英译本中,方剂名翻译策略差异显著:以“麻黄汤”为例,既有保留药材拉丁名的Ephedrae Decoction [3],也有采用“功效 + 剂型”模式的Diaphoretic Decoction [4]。在翻译《伤寒论》方剂名称时,单一的翻译策略往往难以传达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采用文化补偿、语义补偿与功能补偿相结合的翻译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2. 方剂名英译的现状研究
方剂名称的英译不仅涉及语言转换,还需兼顾文化负载词的适应性和医学术语的标准化[5]。魏遒杰[6]主编的《英汉汉英中医词典》系统收录了大量中医术语及方剂名称,并提供术语对照和释义,为翻译提供了基础理论框架。如何在国际医学术语体系与中医理论体系之间寻求平衡,使英译既符合西方医学语言习惯,又能准确传达中医概念,仍是当前研究的难点之一[7]。张存玉[8]对《伤寒论》不同英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其方剂名称的翻译在用词选择和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反映了翻译策略的多样性。罗希文[3]和李照国[9]两位学者分别英译了《伤寒论》,两者在方剂名的处理方式上各具特色。王睿弘等[10]以罗希文与魏迺杰的译本为例,探讨了《伤寒论》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指出不同翻译理念对方剂名称翻译的影响,并强调语境在翻译准确性中的重要作用。柴卉[11]指出:“适当的补偿翻译可提高目标语受众的理解度。”王娜、闻永毅[12]进一步探讨了罗希文译本中的几个关键翻译问题,如某些方剂名的误译或过度简化可能导致信息丢失和理解偏差。
3. 翻译补偿理论概述
翻译补偿理论(Translation Compensation Theory)是翻译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旨在解决源语信息在目标语转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缺失问题。补偿指的是翻译过程中对原文信息、意义、语用功能、文化因素以及审美形式和功能的缺失而进行弥补的一种技巧,其目的在于创造一种同原文表达相似的效果[13]。该理论认为,由于语言、文化及表达方式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可能无法完全再现源语的全部信息,此时可通过在目标文本的其他部分进行补偿,以维持译文的完整性和可理解性[14]。根据翻译补偿理论,当目标语言在某些方面无法准确对应源语表达时,可采用增加、替代或调整信息的方式,使译文尽可能达到源语在语义、风格及功能上的等效。该理论特别适用于文化负载词、术语及文体特征存在较大差异的领域[15]。在中医术语的英译过程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异,简单的直译往往难以准确传达其概念内涵。翻译补偿理论的应用有助于克服这些障碍,使中医术语在目标语中的表达更加清晰、科学、流畅,并提高其在国际语境下的可接受性。
翻译补偿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型[16] [17]:形式补偿——用于弥补句法、对仗、韵律等语言结构的差异;意义补偿——用于补充目标语中缺乏的概念或术语解释;风格补偿——用于保持目标文本与源文本在文体风格上的一致性;语用补偿——用于弥补文化背景及隐含意义的缺失。这些补偿策略有助于提高中医术语英译的准确性、可读性和文化适应性,使其更容易为目标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考虑到文本的文化内涵、语义精确及功能传达的重要性,本文拟从文化、语义和功能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原因如下:首先,中医术语深植于中国文化的沃土之中,其文化负载词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内涵在目标语言中难以找到直接对应的表达。文化补偿能够帮助译者在目标文本中传达这些独特的文化背景,从而避免文化误解。其次,由于中医术语的复杂性和专业性,目标语言中可能缺乏完全对应的术语。通过语义补偿,译者可以对术语进行解释或重新定义,确保其在目标语言中的语义等效。此外,通过功能补偿调整术语的表达方式,使其在目标语言中能够发挥与源语言相同的功能。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分析罗希文和李照国的《伤寒论》方剂名英译本,探讨翻译补偿策略在中医经典文献翻译中的应用效果。
4. 翻译补偿视域下《伤寒论》方剂名英译方法对比分析
4.1. 文化补偿
方剂名 |
大青龙汤方 |
小青龙汤方 |
罗译本 |
Decoction of Greater Qinglong |
Decoction of Lesser Qinglong |
李译本 |
Da Qinglong Decoction (major blue loong decoction) |
Xiao Qinglong Decoction (minor blue loong decoction) |
分析:“青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象征生机与祥瑞。该方剂的主要功效为温润化肺、解表散寒,寓意药物发挥作用如同青龙生发之气,以此调节肺的功能,去除寒气。这种取名方式体现了中医取象类比的思维方式,也蕴含了对方剂功效的形象化表达。
从文化补偿的角度来看,罗译本采用了直译与音译相结合的方法,将“大青龙汤”译为“Decoction of Greater Qinglong”,“小青龙汤”译为“Decoction of Lesser Qinglong”。这种翻译方式虽然保留了原名的音译部分,但未能充分挖掘“青龙”这一文化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文化补偿明显不足。西方读者可能仅能从字面上理解“青龙”为一种动物,无法领会其在中医文化中的象征意蕴,进而影响对方剂功效的理解。
李译本同样采用了直译与音译的方法,但在译名后增加了括号进行释义补偿说明,如“major blue loong decoction”和“minor blue loong decoction”。这种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文化特色,尤其是通过“loong”来处理“龙”这一中国文化独有的文化元素,避免了直接使用“dragon”可能带来的文化误解。然而,李译本仍未详细阐释“青龙”在中医文化中的具体象征意义,文化补偿仍显不足。
改进建议:
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补偿,帮助西方读者理解方剂名蕴含的东方文化底蕴,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例如,“大青龙汤”可以译为“Major Green-Blue Dragon Decoction/Decoction for Diaphoresis with larger Dose of Ephedra”,并在注释中详细说明“青龙”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与方剂功效的联系。具体注释可以如下:
“Qinglong (Green-Blue Dragon) is a mythical creature in Chinese culture, symbolizing vitality and auspiciousnes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represents the invigorating and dispersing properties of the formula, which are designed to warm and moisten the lungs, and to dispel cold from the body.”
通过这种方式,译者不仅能够传达方剂的核心功效,还能帮助读者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更有效的跨文化传播。
方剂名 |
真武汤方 |
罗译本 |
Decoction of Zhenwu |
李译本 |
Zhenwu Decoction (true warrior decoction) |
分析:“真武”是道教中的北方之神,也称为玄武,象征守护和镇水。在中医中,这一名称被赋予了温阳利水的功效,寓意该方剂能够调节人体的水液代谢,振奋阳气。这种命名方式不仅体现了中医的文化背景,还蕴含了对方剂功效的形象化表达。
从文化补偿的角度来看,罗译本仅采用了简单的音译,将“真武汤”译为“Decoction of Zhenwu”,未能展现“真武”在道教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及其在中医语境下的具体功效,文化补偿明显不足。西方读者可能仅能从字面上理解“Zhenwu”为一个专有名词,却无法领会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方剂的功效。
李译本在音译的基础上增加了英文释义“true warrior decoction”,让读者对“真武”有了字面理解。然而,这种翻译仍未深入阐述“真武”在中医语境下与人体水液代谢和阳气振奋的联系,文化传递仍不够到位。虽然“true warrior”能够传达“真武”的守护之意,但未能充分解释其在中医中的具体应用。
改进建议: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需要既体现原民族的文化特色,又要让目标读者能够接受。音译加注是翻译这类词汇时最为常见且有效的方法。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补偿,帮助西方读者理解方剂名蕴含的东方文化底蕴,可以采用音译加意译的方法。例如,可以将“真武汤”译为“Zhenwu Decoction (true warrior decoction for regulating water metabolism and invigorating yang)”,通过这种方式,译者以音译传承原方神韵,辅以意译阐释功效与文化,助力中医方剂跨文化传播。
4.2. 语义补偿
方剂名 |
白通汤方 |
罗译本 |
Decoction of Baitong |
李译本 |
Baitong Decoction (scallion decoction for freeing yang) |
分析:“白通汤”,具有回阳救逆、宣通阳气的功效。其中,“白”指的是葱白,强调葱白在方剂中的重要地位;“通”则寓意通阳,即破阴回阳、宣通上下,使阳气得以顺畅流通。这种命名方式既指明了方剂的主要成分,又清晰地传达了其核心功效,体现了中医命名的深邃意蕴。
从语义补偿的角度来看,罗译本仅采用了音译的方法,将“白通汤”译为“Decoction of Baitong”,这种翻译方式未能揭示“白通”一词的具体含义,导致语义模糊。西方读者可能无法理解“Baitong”所指的具体成分和功效,从而影响对方剂功能的理解。
相比之下,李译本采用了音译加意译的方法,并在括号内对“白通”进行了精准的解释:“scallion decoction for freeing yang”。这种翻译方式不仅保留了原名的音译部分,还通过意译巧妙地补充了关键信息,明确指出方剂的主要成分是葱白(scallion),并且具有“freeing yang”(宣通阳气)的功效。这种语义补偿有效地弥补了单纯音译带来的语义模糊问题,使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方剂的成分和功能,从而有利于专业交流和知识传播。
方剂名 |
苦酒汤方 |
罗译本 |
Decoction of Bitter Wine |
李译本 |
Kujiu Decoction (bitter wine decoction) |
分析:“苦酒”在中医古方中指的是米醋,这一术语最早见于陶弘景的记载,后被李时珍等医家沿用。米醋味酸、性温、无毒,具有收敛、止血、解毒等多种功效。在方剂中,“苦酒”不仅是关键成分,还对方剂的整体疗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语义补偿的角度来看,罗译本将“苦酒汤”直译为“Decoction of Bitter Wine”,这种译法虽然字面上对应了“苦酒”,但未能准确指明其在中医古方中的实际含义是米醋,容易导致西方读者产生误解,将其理解为一种苦味的酒类,而非米醋,进而混淆方剂的成分和功效。
李译本则采用了音译与直译结合的方式,译为“Kujiu Decoction (bitter wine decoction)”,虽然保留了原名的音译,但“bitter wine”的译法同样未能实现语义的准确补偿,未能明确“苦酒”实为米醋,影响了读者对方剂成分的准确理解。
改进建议:为了更好地实现语义补偿,建议将“苦酒汤”处理为“Kujiu Decoction (Rice Vinegar Decoction for Stopping Bleeding, Detoxifying and Promoting Healing)”,这种译法采用音译与意译相结合,既保留原名特色,又清晰呈现方剂止血、解毒、促愈的核心功能,同时辅以注释深入阐释文化与药理,有利于中医方剂的准确传播与理解。
4.3. 功能补偿
方剂名 |
半夏泻心汤方 |
罗译本 |
Decoction of Rhizoma pinelliae Xiexin |
李译本 |
Banxia Xiein Decoction (pinellia decoction for draining the heart) |
分析:“半夏泻心汤”是一种典型的中医方剂命名方式,即“主要药物成分 + 功效 + 剂型”,它主要用于治疗因寒热错杂、脾胃升降失常而导致的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等症状。该方剂的核心功效在于调理心气,通过泻心火来有效缓解相关症状。
从功效补偿的角度来看,罗译本采用了直译加音译的方法,将“半夏泻心汤”译为“Decoction of Rhizoma pinelliae Xiexin”。这种翻译方式虽然确保了专业术语的准确性,但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显得较为晦涩难懂,未能清晰传达方剂的具体功效,功能补偿略显不足。西方读者可能只能从字面上理解“Rhizoma pinelliae”为一种药材,却难以领悟“泻心”的深层含义及其所承载的功效。相比之下,李译本巧妙地采用音译加意译的方法,将“半夏泻心汤”译为“Banxia Xiein Decoction (pinellia decoction for draining the heart)”。这种翻译方式既保留了专业药材名的音译,又通过意译生动诠释了“泻心”的具体含义,即调理心气并清除心火。这种翻译方式既兼顾了专业性,又注重了普及性,既忠实于原方的功效,又用通俗易懂的英文进行了阐释,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方剂的主治功效,从而实现了翻译的功效补偿。
方剂名 |
调胃汤承气方 |
罗译本 |
Decoction of Tiaowei Chengqi |
李译本 |
Tiaowei Chengqi Decoction (decoction for regulating the stomach and harmonizing qi) |
分析:“调胃汤承气”这一方剂名中,“调胃”意指调和胃气,而“承气”则表达了承顺胃气、使胃气通降的功效。该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因胃气不和、气机不畅所引发的胃部不适、呕吐、便秘等症状。
从功效补偿的角度来看,罗译本采用了单纯的音译,将“调胃汤承气”译为“Decoction of Tiaowei Chengqi”。这种翻译方式虽然保留了方剂的专业名称,但未能清晰传达“调胃”和“承气”的具体功效,功能补偿明显不足。西方读者可能仅能从字面上理解“Tiaowei Chengqi”为一个专有名词,但无法理解其具体功效。相比之下,李译本采用了音译加意译的方法,将“调胃汤承气”译为“Tiaowei Chengqi Decoction (decoction for regulating the stomach and harmonizing qi)”。这种翻译方式不仅保留了专业名称的音译,还通过意译通俗地解释了“调胃”和“承气”的具体含义,即“regulating the stomach and harmonizing qi”(调和胃气,顺气通降)。这种翻译方式既忠实于原方的功效,又用通俗的英文进行了阐释,使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方剂的主治功效,从而实现了翻译的功能补偿。
5. 结论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方剂名英译的对比分析,深入探讨了翻译补偿理论在中医经典文献翻译中的实践效果。研究表明,文化补偿在方剂名翻译中占据核心地位,通过增添文化注释或解释,有效架起了中医术语与目标语言读者之间的文化桥梁。语义补偿确保方剂名的核心概念得以准确传达。功能补偿则着眼于方剂名的实际应用功能,既促进专业交流,又使中医知识普及化,助力中医文化走向世界。然而,在追求翻译补偿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的过程中,加入过多的解释或注释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的简洁性和可读性。如何在确保翻译准确性的同时保持翻译的流畅性,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未来的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探讨翻译补偿策略在其他中医经典文献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处理文化负载词和复杂术语时的具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