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当前,国内对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主要表现在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阐释[1]、提出逻辑[2]、要素构成[3]、战略意义[4]及其在新发展阶段实践路径[5]的分析,学界普遍将新质生产力定义为传统生产要素与科技创新、数据驱动、绿色发展等新兴要素融合形成的全新生产力形态,具有创新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智能性特征。例如,辛文提出其核心在于推动农业现代化、数字乡村建设和新产业布局[6],而邸晶鑫学者进一步强调其与绿色转型、文化振兴的深度融合[7]。在对实践路径与乡村振兴的关联性探索上,现有研究普遍强调数字技术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推动力,如射阳县供销社通过北斗定位、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数字化管理,显著提升作业效率与精准性[8]。此类研究侧重技术工具的应用,但较少探讨技术如何与乡村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协同进化。部分学者从城乡要素流动角度切入,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如何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例如,耿福能提出通过“数智化服务网络”吸引人才返乡创业,促进城乡资源双向流动,但其研究多停留于政策倡导层面,缺乏对要素流动阻力(如土地制度、户籍限制)的实证分析。本文以江苏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典型代表——射阳县供销社为例,通过分析其创新服务模式、整合资源、盘活资产等方式,探索出一条以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有效路径,为其他城市进行相关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2.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其与乡村振兴的融合框架
新质生产力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特征的现代生产力形态,其本质是科技创新与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以下特质:首先,高效性与精准性。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其次,渗透性与协同性,技术渗透至农业全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形成“数据要素 × 现代农业”的乘数效应。最后,可持续性与包容性。绿色技术应用降低环境成本,数字化服务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基于系统理论“要素–结构–功能”框架,新质生产力对乡村振兴的赋能机制可分解为三个维度:
要素创新:引入智能装备、数据资源等新生产要素,替代传统低效要素配置,利用农业机器人、智能农机具、物联网终端搭建智能装备体系,农产品溯源系统、遥感监测平台、市场预测模型构建数据要素体系,在人才支撑方面,通过数字农人培训、专家智库网络、返乡创客孵化培育新农人。
结构优化:通过产业链重构、治理模式转型实现产业与社会的协同升级,通过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数字化闭环的方式实现结构优化,在治理结构转型上,开发区块链村务管理 + AI决策支持系统,同时实施智慧农业园区 + 数字乡村社区,优化空间布局,通过平台型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数字联盟,进行主体关系升级。
功能跃升:推动经济提质、生态改善、文化传承等多维目标。首先,经济增值,农产品电商直播、精准营销系统助力乡村增收致富。其次,生态优化,智能环境监测、碳汇核算体系数字化的科学体系助力生态。再次,非遗数字化传承、VR乡村旅游等方式实现文化振兴。最后,治理增效,“一网通办”政务平台、数字网格管理改善治理方式。
3. 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耦合:以射阳县为例
(一) 数字化赋能智慧农业
射阳县供销社以科技手段为引领,投入30万元购置140台农机北斗终端实时进行作业数据采集工作,并通过数字化台账等手段实现服务全程可追溯。此外,射阳县供销社通过安装农机北斗终端,实行北斗定位与数据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作业质量和面积,一方面可以减少重复作业,自动剔除重复作业面积,减少非必要工作,另一方面,精准核定补贴发放,这种方式成功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智慧农业增产增效。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优化施肥、用药方案。既使农业生产方式更加科学化,又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环境,有效地减轻面源污染,推动农业发展走绿色化、数据化、精细化生产管理,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二) “1 + N”全托管服务模式创新
射阳县供销社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创建农业服务新模式,让“田保姆”网络建起来。按照“投资多元、服务多能、管理多层、形式多样”的思路,全力打造“1 + N”射阳农禾模式。即以1家农禾公司为服务主体,联合N个村集体、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开展全托管服务,实现服务主体多样化、服务流程规范化、服务质量标准化,形成“服务主体 + 村集体 + 农户”的利益共同体,实现降本增收[6]。通过选择优质龙头企业作为托管试点主体,高质量完成试点任务,培育强大农业板块,打造当地特色品牌,构建了覆盖“耕、种、管、收”全环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直营、联营农资供应店50家,基本达到五公里服务圈全覆盖。另外,还与相关基层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紧密合作,建立和完善“射阳大米”购销网络,推动“射阳大米”产业的发展,2023年全托管试点面积达17.3万亩,占江苏省试点总面积的51%,占盐城市试点面积的78%。
(三) 盘活闲置资产,赋能乡村振兴
用活土地是打造增收“金钥匙”、运用好土地资源拓宽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通过村级土地复垦和镇级土地开发,盘活低效资产,提升土地利用率,将低效资产变为高效资产。对于产能落后和发展速度较慢的企业产生的闲置用地,按照“分类处置、协同处置、依法处置、有序处置”的原则,有效盘活工业用地,为产业“含绿量”高、产出“含金量”高、科技“含新量”高的优质项目集聚发展腾出发展空间[9],为闲置用地建立“户口档案”,并将开发利用闲置用地作为年度考核目标,倒逼落实盘活闲置资源责任。另外,射阳县供销社充分利用存量土地资源,充分挖掘利用闲置村级土地,作为冷链项目的建设用地,积极争取自规、财政等部门的大力支持,盘活闲置土地资产,解决项目资金不足的困难。投资新建的6家冷链仓储项目累计盘活闲置土地资产2.1万平方米,土地资产价值达500万元,有力保证了冷链仓储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并且,针对临海镇“青龙白蒜”特色产业,建设1000吨冷链仓库,总投资450万元。该项目通过延长蒜薹、蒜头等农产品的销售周期,实现“一季产、四季销”,带动蒜农增收并稳定市场价格,同时为村集体带来租金收益。
4. 数字赋能对乡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 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
科学技术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支撑,数字化技术是驱动乡村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射阳县供销社积极引入数字化管理方法,将北斗定位、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入农业生产环节,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精细化、智能化和现代化。对于农机作业采用数字化管理,投入资金购置安装农机作业机械北斗服务接收器,成功实现辅助驾驶系统、作业监测终端、视频设备等物联网数据接入。通过实时采集作业信息、位置信息和图片信息等手段,使作业管理更加科学化;精准计算作业面积,自动删除不合格或重复作业面积,确保作业数据的准确性。这种数字化管理不仅提高了农机作业效率,还降低了作业成本,提升了作业质量。通过收集的数据,帮助管理者做决策,为生产管理提供各类数据统计,为决策提供依据。数字化管理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为乡村产业链提质增效提供科技支撑,推进数字化产业发展。不仅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还为农业管理者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帮助管理部门提高监管工作的效率,降低了监管成本。
(二) 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射阳县供销社通过数字赋能,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于小农户急需的农资供应问题、绿色生产技术、农机作业等领域,因地制宜帮助小农户解决生产中的难题,推出更多更全面的优质农业服务,通过作业农机安装北斗定位接收器,实现服务面积全覆盖,作业数据痕迹可查验,确保查验上有痕、管理上有据,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除此之外,射阳县供销社采用全托管的服务模式,选择优质龙头企业作为全托管服务主体,为农户提供从种到收的全方位的服务。同时,利用数字平台的助力,农户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工具,促进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共享产业增值收益。这种数字赋能的管理模式不仅降低了小农户的生产成本,还提高了他们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通过数字赋能,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三) 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融合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已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农村产业融合的动力源于科技进步推力及城乡消费升级拉力[10]。一方面,在数字基础设施上,加强了5G基站建设,提升了地区信息网络覆盖,农村快递物流服务网点资源得到整合,推动了数字化乡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的建设,实现县镇村物流服务点全覆盖,并且对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全面升级,进一步深入实施“数字 + 农业”行动,推进粮食生产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建成多个数字农业农村基地。打造全链条数字化管理系统种养基地。另一方面,依托数字赋能,射阳县涌现出黄沙港海鲜大卖场等新型农业业态,集购物、旅游、尝鲜于一体,吸引大批客流,年营业额超5亿元。同时,通过“数商兴农”工程,畅通“网货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循环,培育特色电商品牌,推动乡村电商发展,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5. 数字赋能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一) 服务主体能力不足
在乡村产业振兴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人才匮乏显得尤为突出,长此以往,专业人才匮乏和本土人才外流成为制约乡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问题。在思想意识层面,部分村民仍受小农思想影响,年轻人普遍对在乡村发展持保留态度。在快速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一些乡村青年深受城市文化吸引,本土文化认同感的缺失使他们逐渐失去对家乡的认同与自豪感。同时,在过去的乡村教育体系中,缺乏对于乡土文化的认可,导致难以激发年轻人返乡建设家乡的热情,造成农村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导致技术培训与人才引进进展缓慢。其次,农机设备与资金配套不足,尽管射阳县已投入30万元购置140台农机北斗终端,但农机总量仍无法满足全县17.3万亩全托管服务的需求。部分服务主体因资金限制,难以扩大设备规模,导致服务覆盖范围受限。由此造成了射阳县供销社在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过程中,面临农业技术、数字化管理、电商运营等复合型人才匮乏的问题。这些因素极大地阻碍了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除此之外,射阳县目前基层员工年龄结构老化,45岁以下人员占比不足30%,难以适应数字化平台运维、智慧农机操作等新兴需求,这导致了利于数字化技术的进程缓慢。
(二) 模式标准化待完善
射阳县利用数字赋能采用“1 + N”农禾模式,但“1 + N”农禾模式尚处于试点阶段,尚未形成全流程服务规范。目前全托管服务的合同条款、作业质量评估标准、补贴发放流程等存在区域差异,导致部分农户对服务质量存疑,这严重影响了农禾模式的推进。此外,一方面数字化台账的建立虽已起步,但数据采集与应用的标准化仍需优化,不同合作社的作业数据兼容性不足,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另一方面,经验总结与推广机制薄弱。试点初期缺乏系统的经验总结,难以形成可复制的“射阳模式”。例如长荡镇5000亩全托管试点的利益分配机制虽取得成效,但未提炼为标准化操作指南,其他区域在推广时易出现执行偏差。
(三) 品牌与市场适应性挑战
一个良好的品牌定位和品牌形象对于在市场上竞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射阳县供销社虽打造了“射阳大米”、“射阳蒜薹”等农产品品牌,但农业社会化服务品牌如“射阳农禾”,市场认知度较低,品牌认可度低,其中,部分基层社因缺乏品牌宣传,难以与市场化农业服务公司竞争,导致服务品牌竞争力弱,进而发展受阻。并且,市场化运营能力不足,无法利用已有优势形成竞争力。另外,部分基层社在拓展旅游、物流等新业态时,缺乏市场化运营经验,导致项目盈利周期长,而市场化又期望尽可能缩短回报周期,供销社这种传统体制的运行方式与市场化需求存在矛盾。
6. 激发数字赋能新活力的建议
射阳县供销社通过数字赋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新质生产力动能,充分证明了数字技术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多重价值。“小农户 + 数字化服务平台”是可行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射阳县供销社通过模式创新、技术赋能和资源整合,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由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 构建“产教融合 + 资本协同”的数字化服务体系
首先,建立农业数字化人才培训基地,实行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的模式,产教结合培养人才,如与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合作,开设农业数字化管理、智慧农机操作等专业课程,并设立实训基地,结合射阳县“北斗农机终端”实操场景开展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射阳县人才匮乏的问题。其次,实行人才激励机制,对参与全托管服务的农机手、技术员实施绩效奖励,设立“农禾工匠”称号,优先纳入村级后备干部选拔范围,并通过考录公务员、事业编等政策增强职业吸引力。最后,引入社会资本扩大农机设备规模,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农机贷”,鼓励家庭农场、合作社通过分期付款购置北斗农机设备,政府提供贴息补贴,以此缓解农机设备价格高的问题。
(二) 构建“全流程规范 + 数据互联”的农业服务链
农业服务链的完善程度是至关重要的,借助大数据技术手段,制定全托管服务操作规范,完善农业服务链。一方面,明确“耕、种、管、收”各环节的服务内容、质量标准及违约责任。例如,耕地深度须≥20厘米、病虫害防治覆盖率 ≥ 95%,并附数字化验收标准,实行服务合同标准化,对于不符合标准的,采取分类管理。另一方面,细化“服务主体 + 村集体 + 农户”三方分成比例,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推动数据平台互联互通,对供销社的数字化台账、北斗农机数据、冷链仓储信息进行整合,接入省级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实现跨区域数据共享。
(三) 打造“农禾 + 文旅”双IP融合生态
IP能够提升品牌的识别度,提升品牌价值,差异化开展营销,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首先,申请“江苏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品牌”认证,联合主流媒体开展“农禾服务进万家”活动,加强品牌认证和宣传。其次,开展农产品品牌联动活动,将“射阳大米”、“洋马菊花”等地理标志产品纳入“农禾”服务体系,统一包装标识,通过“有禾旗舰店”电商平台集中销售,形成品牌矩阵效应,依托鹤乡菊海、黄沙港渔港小镇等景区,建设“供销e站”文旅服务点,探索“供销 + 文旅”融合模式。
7. 结论
江苏省射阳县供销社通过“数字赋能”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创新路径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可行之路,通过数字化赋能智慧农业、创新全托管服务模式及盘活闲置资产的方式探索乡村的数字化转型,为其他乡村利用数字化技术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借鉴经验。
基金项目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课题编号:JYTMS2023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