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材文化内容分析与教学路径研究——基于外研社版与人教版的对比
Analysis of Cultural Content in High School English Textbooks and Research on Teaching Paths—Comparison betwee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摘要: 英语教材是学生接触和学习英语语言的重要材料,也是学生学习文化内容,认识社会与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拜拉姆教材文化内容评价模式与跨文化交际理论对2019外研社版必修教材与2019人教版必修教材所呈现的文化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两版教材中文化内容的分布特征与异同点。基于研究结果,本文建议教师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充分挖掘教材的育人价值,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文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中外文化异同,以达到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思维,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文化教育目标。
Abstract: English textbooks are important materials for students to come into contact with and learn the English language,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way for students to learn cultural content, understand society and the world. This article uses the Bairam textbook cultural content evaluation mode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cultural content presented in the 2019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FLTRP) and 2019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compulsory textbooks, and summarizes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ultural content in the two versions of textbook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teachers strength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extbooks, fully tap into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textbooks, create cultural teaching activities in various forms, guide student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cultural education goal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multicultural thinking and enhancing thei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文章引用:潘玉婷. 高中英语教材文化内容分析与教学路径研究——基于外研社版与人教版的对比[J]. 教育进展, 2025, 15(6): 1280-128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61131

1. 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各国文化在流动中不断发生着碰撞与融合的现象。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多元文化意识,形成开放包容的态度,为学生未来更好地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奠定基础([1], p. 2)。作为世界广泛使用的国际通用语,英语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沟通工具,是思想与文化的重要载体([1], p. 1)。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学习中外文化知识,正确认识和对待他国文化,积极发展跨文化沟通策略和能力([1], p. 35),以期培养出具备更强的国际语言交流能力的英语人才[2]

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依据,能够在文化教学中起到关键的作用[3]。高中英语课程使用的教材作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1], p. 108),能够将文化内容与语言材料结合在一起,将文化导入到英语课堂中[4],从而帮助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1] p. 108)。深入研究教材中文化内容的分布特征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根据教材呈现的文化知识灵活选择教学方式,提高教材在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作用,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汲取世界文化精华、传播中华文化创造更良好的条件([1], p. 1)。

2. 理论框架

2.1. 拜拉姆教材文化内容评价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目光转向教材文化内容的相关研究。在这其中,拜拉姆(Bryam)和摩根(Morgan)从语言教学的角度出发,将教材所呈现的文化内容按主题进行划分,并总结为以下九种类型([5], pp. 51-52),如表1所示。

在对文化内容进行分类后,拜拉姆和摩根以德语教材的内容为例,为各主题类型进一步提供了对应具体的说明性实例,证明了这种评价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帮助教师从文化内容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6], p. 21)。

Table 1. Byram’s criteria for textbook evaluation

1. 拜拉姆教材文化内容分类

主题类型

下属概念

社会认同感和社会群体

社会阶级、地域认同、民族认同、职业认同等;

社会交往

在各熟悉层级的社会交往中语言和非语言的行为习惯;

信念与行为

在国家/次国家的社会群体中例行的公约、道德和宗教信仰;

社会政治体制

国家机构、公民特征、法律秩序、社会保障、地方政府等;

社会化与生活圈

社会化机构、家庭、学校、就业、宗教、兵役和仪式典礼等标志着社会各生活阶段的仪式;

国家历史

对国家的构成及其身份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和当代事件;

国家地理

对国家的看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家地理因素;

民族文化遗产

过去和现在的象征和体现着民族文化的文化文物;

文化定势与文化认同

历史和当代民族概念的起源与对比,民族身份和刻板印象的象征及其意义。

2.2. 跨文化交际理论

国内外学界已有不少学者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提出相关理论框架和模型。拜拉姆在提出跨文化交际理论时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跨文化能力。其中,跨文化能力包括知识、态度、解释/关联技能、发现/互动技能以及批判性文化意识([7], p. 62),具体定义如表2所示:

Table 2. Byram’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2. 拜拉姆跨文化交际能力

要素

下属概念

知识

个人在与来自自己或另外一个国家的人进行互动时所带来的知识

态度

文化意义、价值、行为和信仰方面被认为不同的人的态度

解释/关联技能

结合自身相关文化经历解释来自另一个国家的符号或事件或者识别不同国家间符号和事件之间的关系

发现/互动技能

能够获取某文化的新知并将其综合运用于实际交流的能力,增强和提炼有关他人知识的手段,并知道如何对与特定个体互动的特定特征做出反映

批判性文化意识

从多元文化视角出发,以明确的、系统的推理过程为基础,批判性地评价自己和其他文化或国家的价值观的能力

拜拉姆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侧重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国内许多学者基于该理论评价不同版本不同学段的英语教材,推动我国外语教材评价研究的发展([8], p. 20)。

当前关于教材文化内容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主题分布与内容深度和不同教材对比两类。基于拜拉姆教材文化内容框架对比不同高中英语教材文化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牛津版与上教版[4] [9],人教版与台湾地区龙腾版[10]等,对外研社版教材的关注度不足。因此,本文以拜拉姆教材文化内容评价模式为理论基础与框架,从跨文化交际能力视角出发,选取2019外研社版高中英语必修教材(1~3册)与2019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教材(1~3册)阅读模块中的语篇进行文化内容分布特征的分析与对比,总结两版教材在文化内容呈现方面的异同,并尝试提出有效运用教材内文化内容的教学建议,以期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一定参考。

3. 基于拜拉姆评价模式与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教材文化内容分析

3.1. 2019外研社版高中英语必修教材文化内容类型分析

外研社版必修教材的阅读语篇分布在每个单元的“Understanding Ideas”和“Developing Ideas-Reading”模块中,每册教材由6个单元组成,三册共计36篇阅读文章。经过梳理与统计,这些文章共有97处体现了相关主题,所涉及主题的数量与占比如表3所示。

Table 3. Number and proportion of categories covered in the compulsory textbooks published by FLTRP (N = 97)

3. 外研社版必修教材所涉及主题的数量与占比(N = 97)

主题类型

数量(n)

占比(%)

社会认同感和社会群体

20

20.62%

社会交往

9

9.28%

信念与行为

12

12.37%

社会政治体制

4

4.12%

社会化与生活圈

10

10.31%

国家历史

10

10.31%

国家地理

11

11.34%

民族文化遗产

4

4.12%

文化定势与文化认同

17

17.53%

表1可以看出,拜拉姆文化内容评价模式中的所有主题在外研社版必修教材中均有所涉及,部分课文能够同时涉及多个主题。在这些语篇所体现的主题中,社会认同感和社会群体占比最高(20.62%),其次是文化定势与文化认同(17.53%)。占比最低的是社会政治体制(4.12%)和民族文化遗产(4.12%),其余五个主题的占比较为接近。

3.2. 2019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教材文化内容类型分析

人教版必修教材的阅读语篇分布在每个单元的“Reading and Thinking”和“Reading for Writing”模块中,每册教材由5个单元组成,三册共计30篇阅读文章。经过梳理与统计,这些文章共有65处体现了相关主题,所涉及主题的数量与占比如表4所示。

表2可以看出,人教版必修教材同样包含了拜拉姆文化内容评价模式的所有主题,部分课文能够同时涉及多个主题。在这些语篇所体现的主题中,社会认同感和社会群体占比最高(23.08%),其次是国家历史(16.93%)和信念与行为(15.38%)。占比最低的是社会政治体制(6.15%)和社会交往(4.62%),其余四个主题的占比较为接近。

由此可见,两版教材在整体上都能够涵盖拜拉姆文化内容评价模式的所有主题类型,也都存在各主题分布差异较大的问题。基于这些结果,下文将对两版教材对各主题的呈现进行更详细的分析。

Table 4. Number and proportion of categories covered in the compulsory textbooks published by PEP (N = 65)

4. 人教版必修教材所涉及主题的数量与占比(N = 65)

主题类型

数量(n)

占比(%)

社会认同感和社会群体

15

23.08%

社会交往

3

4.62%

信念与行为

10

15.38%

社会政治体制

4

6.15%

社会化与生活圈

5

7.69%

国家历史

11

16.93%

国家地理

5

7.69%

民族文化遗产

5

7.69%

文化定势与文化认同

7

10.77%

4. 外研社版和人教版教材中教材文化内容呈现的异同

4.1. 社会认同感和社会群体

从数据上来看,两版教材对社会认同感和社会群体主题呈现的占比均为最高。两版教材有多篇阅读材料展示了地域文化,如外研社版必修二教材第二单元中(以下简称2-2,数字分别代表书目与单元,下同)的Blogging Australia,文章描述了西澳大利亚州的景观与环境问题,人教版教材1-2中的Travel Peru则介绍了秘鲁的地形地貌与历史发展。除此以外,两版教材都对职业选择和民族认同的相关内容有所提及,但外研社版教材所呈现的内容仍以地域认同为主,人教版教材更多地展示了身处各行各业的人们为社会作出的贡献。两版教材对社会阶级的内容呈现均较少,不利于跨文化交际态度的培养。

4.2. 社会交往

两版教材对社会交往内容的呈现都比较有限,且以英语国家社会交往中语言的行为习惯为主,对其他国家和语言的介绍较少。这一主题内容的欠缺可能会影响学生选择正确的语言形式恰当地交流和表达,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1], p. 50),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知识的积累。对比两版教材,外研社版教材所体现的内容更为全面。例如外研社版教材1-2中的Neither Pine nor Apple in Pineapple旨在启发学习者需要深入思考利用英语的语言规则来克服学习困难,1-4的Click for A Friend?和After Twenty Years (Excerpts)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良好的交友观等。人教版教材仅仅主要围绕言语礼仪进行了展示,如2-3中呼吁人们文明上网的Online Safety

4.3. 信念与行为

信念与行为主要包括社会群体日常生活行为所体现的道德与宗教信仰等,是相对日常化的主题类型,因此该主题的占比在两版教材中均位列第三。外研社版教材3-2和人教版教材3-2中的The Power of GoodMother of Ten Thousand Babies分别讲述了尼古拉斯·温顿救助犹太儿童难民和“中国医学圣母”林巧稚为病人鞠躬尽瘁的故事,向学生传递道德力量,将德育融入文化教育,同时为培养学生的解释/关联技能提供可能。然而,人教版教材仅仅是在3-1中的Why Do We Celebrate Festivals提到了万圣节起源于宗教,外研社版教材则没有涉及宗教信仰的文化内容。因此,两版教材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呈现仍有所欠缺。

4.4. 社会政治体制

由于社会政治体制涉及国家机构、地方政府、社会保障和法律秩序等内容,该主题较难作为主要话题被直接呈现在阅读语篇中,通常会跟随其他主题一同出现。如外研社版教材1-4的After Twenty Years (Excerpts)一文中,正直尽责的警察Jimmy在朋友与公正中艰难地选择了后者,暗示了法律秩序的存在。外研社版教材3-6 Stars After the Storm和人教版教材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则讲述了人们在遭遇地震、暴风雨等自然灾害后获救并积极重建家园的过程,体现了地方政府与社会保障的作用。国家机构与国家制度相关的文化内容并没有出现在两版教材中,人教版教材也没有对法律秩序进行介绍,这也是该主题的呈现占比较低的原因。社会政治体制相关内容的缺失不利于学生获取跨文化交际知识。

4.5. 社会化与生活圈

该主题类型在两版教材中的占比均位列第五。体现社会化与生活圈文化主题的语篇数量较少,但涵盖面较广。外研社版教材1-1中的My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和人教版教材1-1中的The Freshman Challenge作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最先阅读到的语篇材料,都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用第一人称视角描述了开学后遇到的困难与挑战,表达了积极寻找解决方法的决心和对高中生活的期待。另外,外研社版教材1-3中的Like Father, Like Son和2-1中的Cold Truths分别涉及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家庭饮食习惯,2-2中的The Real Father Christmas提及了圣诞的节日习俗。人教版教材2-3中的Stronger Together: How We Have Been Changed by the Internet讲述了一个IT俱乐部的建立与作用,即社会化机构,3-1中的Why Do We Celebrate Festivals?和My Amazing Naadam Experience则与节日仪式有关。简而言之,该部分内容所呈现的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跨文化交际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态度。但两版教材都仍需补充与社会化与生活圈相关的阅读语篇,对内容进行再丰富。

4.6. 国家历史

教材阅读语篇主要通过介绍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来呈现国家历史的文化内容。例如,外研社版教材2-3中的A Game For the World在介绍足球运动时提到了一战期间让英德双方暂时休战的1914年圣诞足球赛,3-2中的The Power of Good中赞美了尼古拉斯·温顿在二战期间从捷克斯洛伐克营救出669名犹太儿童难民的善举。这两篇阅读材料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战争的残酷性,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人教版教材3-3中的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Connect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介绍了汉字的书写体系的演变、特点与历史地位,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优秀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增强国家意识。两版教材的不足之处在于重心偏向于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呈现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发现/互动技能。

4.7. 国家地理

国家地理类型的文化内容主要以地理因素和地标建筑的形式呈现在教材中。外研社版教材1-6中的Longji Rice Terraces一文为龙脊梯田建造的原因和设计的巧妙之处进行了解说,2-5中的Coast to Coast描绘了穿越北美大陆时所能欣赏的自然风光。人教版教材1-2中的Travel Peru为亚马逊雨林和坐落于马丘比丘古城的安第斯山脉进行了旅游宣传。了解国内外的地理概况能够加深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但两版教材对国家地理的相关内容介绍较少,不利于学生建构对中外国家概况的整体认知,积累跨文化交际知识。

4.8. 民族文化遗产

民族文化遗产包括各民族历史上创造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文化[11],是民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累。两版教材均有对中西方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介绍的阅读语篇。外研社版教材1-6中的Longji Rice Terraces所介绍的龙脊梯田是中国古代用水智慧和农耕文明的重要遗产,3-4中的Live From the Louvre展示了世界级艺术殿堂卢浮宫及其珍贵的藏品。人教版必修二第一个单元的主题即是“Cultural Heritage”,其中Promoting Culture through Digital Images一文以敦煌莫高窟为例,讲述了中外研究人员和科学家为帮助人们认识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所做出的努力,From Problems to Solutions则介绍了联合国对埃及文物的保护与阿斯旺大坝工程的建立过程。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外民族文化遗产有关知识,增强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和他国文化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解释/关联技能。

4.9. 文化定势与文化认同

文化定势是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学者采用高度概括的形式对不同国家、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特征进行客观描述[12],能够帮助人们在跨文化交际初期快速辨识不同文化群体的特点,减少交际的盲目性和复杂性[13]。在这个主题的呈现上,两版教材都对中外文化有所涉及,有助于学生把握不同国家的整体特征。外研社版教材3-4中的Live From the LouvreHan Gan and His Horses分别介绍了法国艺术文化和中国传统绘画,而人教版教材3-3中的A Travel Journal About San Francisco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Connect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讲述了加州历史和中国汉字书写体系发展历史的变迁。通过这些文化内容的教学,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学习中外优秀文化,帮助学生培育中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拓展国际视野,增进国际理解([1], p.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文化意识。

4.10. 小结

在对2019外研社版必修教材与2019人教版必修教材所呈现的文化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两版教材的共同点在于对所有类型的文化内容均有涉及,在呈现民族文化遗产、文化定势与文化认同等类型的文化内容时尤为全面。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够展示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与民族特征,帮助学生获取该类跨文化交际知识,汲取文化精华,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与批判性文化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然而在其他主题中,两版教材均存在文化内容分布差异较大的问题。在社会阶级、宗教信仰、国家机构与国家制度以及非英语国家的社会交往、历史与地理等文化内容的呈现上,两版教材都有待完善。

除此以外,外研社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在各主题内的侧重点不同。外研社版教材在地域认同、英语国家的社会交往、法律秩序等文化知识的呈现上更为全面,而在职业认同、社会化机构、节日仪式等文化因素上,人教版教材能够提供为教师更丰富的文化教育内容。

5. 对高中英语文化内容教学启示

5.1. 结合教材已有资源,补充课外文化信息

教师应充分挖掘文章所承载的文化内容和育人价值,结合文化主题类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文化情境,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相关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例如外研社版教材1-4 After Twenty Years (Excerpts)一文中两位主人公在二十年间发生的变化与19世纪美国进行西部开发的社会背景有关,人教版教材3-5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中身处不同阶级的角色因受到20世纪初英国社会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言行举止也不尽相同,但两篇阅读材料均没有呈现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为学生补充介绍社会情况与思想,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语篇中主人公的行为与心理,深入分析语篇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

另外,两版教材中均介绍了英语国家的传统节日,例如外研社版教材2-2中的The Real Father Christmas与人教版教材3-1中的Why Do We Celebrate Festivals。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补充阅读材料,组织相关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模拟体验节日习俗,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不同文化([1], pp. 34-35),提高学生的解释/关联技能和发现/互动技能。

5.2. 关注中外文化差异,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发展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和鉴赏中外优秀文化,拓展国际视野,增进国际理解,逐步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1], p. 2)。

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会考虑到学生归纳和总结的便利性,强化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例如外研社版教材3-4中的Live From the LouvreHan Gan and His Horses分别围绕法国艺术和中国传统绘画的话题进行展开,人教版教材3-3中的A Travel Journal About San Francisco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Connect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对加州历史和中国汉字书写体系发展历史的变迁进行了介绍。关注中外文化的差异与融通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他国文化,吸收中外文化精华,积极发展跨文化沟通策略和能力,增强国家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自觉传播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 p. 35),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文化态度,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文化意识。

5.3. 丰富文化输入手段,创设文化教学活动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多角度、多层次地渗透文化教育,多模态地呈现文化知识([14], p. 60)。在国家历史与国家地理相关文化内容的呈现上,两版教材都略有不足,不利于学生建构国家认知。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音频视频、图片图表等多种展现形式,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例如,在介绍外研社版教材1-6 Longji Rice Terraces中所讲到的龙脊梯田时,教师可以展示梯田的设计图,让学生更直观地梯田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介绍人教版教材1-2 Travel Peru中亚马逊雨林和安第斯山脉时,教师可以播放旅游宣传视频,通过视觉刺激为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帮助学生获取跨文化交际知识。

在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多种措施,如结合语篇文化内涵开展主题演讲、专题作文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汲取文化营养。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积累,深入理解精神内涵,从而将优秀文化进一步内化为个人的意识和品行,实现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6. 结语

基于拜拉姆教材文化内容评价模式与跨文化交际理论,本文对比分析了2019外研社版高中英语必修教材和2019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教材中文化内容的分布特征,发现两版教材所涉及的主题范围均比较全面,能够涵盖所有主题类型,但也都存在主题间与主题内文化内容分布不均的问题。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价值,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中外文化异同,发展多元文化思维,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文化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 [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2] 张丰硕.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渗透——评《高中英语文化意识教育实践路径》[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1): 125.
[3] 王熔熔, 李晨. 中西方文化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呈现方式的比较研究[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1, 37(9): 43.
[4] 戚桢豪, 贾卉.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高中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分析——基于牛津版和上教版教材的对比[J]. 教师教育论坛, 2023, 36(4): 45.
[5] Byram, M. and Morgan, C. (1994) Teaching and Learn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Multilingual MaRer S.
[6] 陈秋谷. 基于Byram & Morgan的教材评价模式和Kachru大三圈理论下的人教版与外研社版初中英语教材中文化内容分析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金华: 浙江师范大学, 2019.
[7] Byram, M. and Morgan, C. (1997)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ultilingual Matters.
[8] 周佳莹. 跨文化交际能力视角下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及其教学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阜阳: 阜阳师范大学, 2022.
[9] 徐嘉琪. 牛津版和上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对比分析[J/OL].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4(12): 97-100.
https://www.cqvip.com/doc/journal/2010228896135873536, 2024-12-01.
[10] 陈思霁. 文化意识培养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教材对比及教学案例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厦门: 集美大学, 2023.
[11] 闪兰靖. 共同体记忆: 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中华文化认同价值叙事[J]. 文化遗产, 2023(5): 11.
[12] 周艳艳. 论文化定势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1, 27(2): 119.
[13] 崔海英, 王静. 文化定势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以某高校赴英培训教师为例[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3): 101.
[14] 谭璐.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华文化及教学建议[J]. 教学与管理, 2023(28):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