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 + 非遗”双师课堂支教模式建构研究——基于广州软件学院丝木棉支教团的教学实践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nglish +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ual-Teacher Classroom Volunteer Teaching Model—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Silk Cotton Volunteer Teaching Team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Guangzhou
摘要: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广州软件学院积极响应粤东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号召,组建了“丝木棉支教团”,并于2023年9月进驻潮州市潮安区,开展为期四个月的精准支教实践。调研发现,当地乡村小学英语教学存在模式滞后、设备资源短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支教团探索出“专业赋能 + 文化浸润 + 长效支持”的三维实践路径。其中,将英歌舞等非遗文化融入英语课堂的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学习动机和课堂参与度,彰显了本土文化在教育中的独特育人功能,也体现了文化赋能理论的现实价值。该路径通过文化融合、教学组织与技术支持等多维度协同发力,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丝木棉支教团的实践表明,这一模式不仅优化了教学方法、提升了教学质量,更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为基础教育薄弱地区的英语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和理论支撑,为新时代教育发展贡献了力量。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Guangzhou actively responded to the call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in the eastern part of Guangdong Province, formed the “Silk Cotton Volunteer Teaching Team”, and moved into Chao’an District, Chaozhou City in September 2023 to carry out a four-month precise volunteer teaching practice.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in English teaching in local rural primary schools, such as lagging models, shortage of equipment resources and low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n response to these issues, the volunteer teaching team has explored a three-dimensional practical path of “professional empowerment + cultural immersion + long-term support”. Among them, the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such as the Yingge Dance into English classes has effectively enhanced students’ cultural identity,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highlighted the uniqu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local culture in education, and also reflected the practical value of the theory of cultural empowerment. This approach, through the collaborative efforts of multiple dimensions such as cultural integration,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technical support, provides innovative idea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The practice of the Silk Cotton Volunteer Teaching Team shows that this model not only optimizes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roves teaching quality, but also achieves a deep integr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ocial services. It provides a replicable and scalable practical model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reform of English education in weak areas of basic education, and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唐盈盈, 慕龙凤. “英语 + 非遗”双师课堂支教模式建构研究——基于广州软件学院丝木棉支教团的教学实践[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6): 772-78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6568

1. 引言

乡村教育发展战略肩负着破解城乡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矛盾的核心使命。然而,部分乡村地区英语教育资源匮乏滞后的问题依旧突出。在此背景下,高校支教团队成为激发乡村英语教育内生动力的关键力量。广州软件学院“丝木棉支教团”由8名英语专业大学生志愿者组成,于2023年前往潮州市潮安县凤塘镇的东龙小学、丘厝小学和浮岗小学,聚焦乡村英语教育中“兴趣缺失–教学模式滞后–资源不均衡”的难题。支教团创新性地提出并实践了“专业赋能–文化浸润–长效支持”三维一体的解决方案,旨在为乡村英语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并实现突破性发展。

2. 研究现状

过去十年,大学生乡村支教研究备受学者关注。在乡村英语教师在职人数研究领域,张娟(2013)指出,不少农村乡镇中小学中,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仅占全体教师的35%,这一现状造成教师基础薄弱、专业水平不高[1]。因此,具备英语专业背景的支教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乡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人员短缺问题。相较于非英语专业的支教学生,英语专业学生更能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乡村支教带来更专业的英语教学课堂。

在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方面,张林丛(2020)提出,乡村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到其他学校学习访问,汲取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与策略,经归纳总结后在本校实施,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2]。这表明,乡村教师缺乏开展多元化教学成果评估、归纳吸收新颖教学模式与策略的机会,致使乡村地区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范嘉欣(2022)指出,英语支教人员通过撰写学科教学总结,反思原有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与不足,这对于长期处于单一教学风格下的学生来说,不仅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方式,也提供了新的学习体验和知识获取途径[3]。在英语专业大学生支教过程中,如何将教学内容与当地乡土文化相结合,实现有效的文化浸润、改善教学模式,一直是教育实践与研究的重要议题。

而在维持课程周期体系稳定的问题上,利欣欣(2024)指出,在乡村英语教育实践中,开展集中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弥补乡村地区英语教学资源的不足,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学习主动性。组织英语教师深入乡村学校,开展阶段性、面对面的教学活动,同时,建立常态化的教学支持机制,构建稳定的周期性教学体系,不仅保障了教学的延续性与系统性,也为支教活动从“突击式”向“常规化”转变提供了现实路径[4]。这一机制的构建,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也为乡村学生营造了更加稳定、可持续的语言学习环境。

张荣(2025)提出,教师应将非遗布艺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特质融入课堂教学,通过设计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工艺之美,增强学习兴趣,激发文化认同与审美意识[4]。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与传承脉络,也为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学习效率提供了现实路径。在课堂教学中,非遗文化蕴含的育人价值,尤其在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与审美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

综上所述,尽管高校支教面临师资流动性大、课程周期体系不稳定等问题制约,但在资源输入、技术赋能、文化嵌入等方面,能够为乡村教育提供助力。相关研究应强化学科特色与多方协作,推动农村英语教育向更深层次发展,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系统性、可持续的支持。

3. 教学实践

本文以广州软件学院丝木棉支教团2023年在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凤塘镇实施的对口帮扶支教项目为研究对象。该支教团由广州软件学院英语学院师生志愿者联合组建,截至2024年,已累计为3所乡村学校超100名学生提供服务。2023年11月10日上午,支教团走进凤塘镇浮岗小学,为五年级(3)班约45名学生带来一堂“英歌舞–英语动词”主题课。

3.1. 文化背景与语言知识结合

本堂课以“英歌舞–英语动词”为载体,深度融合地方文化背景与英语语言知识,通过双向交互的教学设计,实现文化浸润与语言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在文化输入环节,教师将英歌舞千年历史起源、潮汕民俗文化背景、特色服饰纹样以及经典舞蹈动作等本土文化元素,转化为英语教学素材。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英歌舞表演视频、展示传统服饰高清图片,同时以英语进行专业讲解,构建沉浸式文化学习场景,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英歌舞刚劲雄浑的艺术魅力。​

在语言输出环节,课程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将文化理解转化为英语表达。通过情景对话、主题演讲等互动形式,学生结合视频与图片观察,用英语阐释英歌舞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例如,学生需运用新学词汇和句式,描述英歌舞道具“英歌槌”的造型寓意,或用英语分析舞蹈动作中蕴含的潮汕人精神特质,在语言实践中实现文化认知与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步提升。

3.2. 互动体验与语言实践

课程通过“动中学、玩中学”的设计理念,将英歌舞动作拆解为生动的英语实践场景,构建沉浸式语言互动课堂。教师以节奏感强烈的英歌舞配乐为背景,同步发布“Jump forward! Turn around!”等英语指令,并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进行示范,引导学生模仿跟练,在动态过程中感知英语动词的实际应用。随后,课程设置“动作–词汇匹配游戏”,将“踢腿”对应“kick”、“抬手”对应“raise”、“跳跃”对应“jump”,以“game starts”作为启动信号,学生需快速根据指令做出相应动作并大声复述英文词汇,在竞争与协作中强化语言记忆。

在空间概念教学环节,教师借助分组列队活动开展互动实践。通过现场演示与口语指令,将学生编排成“circle”(环形)、“line”(直线)等队形,配合手势引导学生理解“inside”“outside”“beside”等方位词的具体含义。这种“指令响应–动作执行–语言输出”的闭环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肢体律动与口语表达的双重刺激下,实现英语动词与空间词汇的高效吸收。课堂观察数据显示,学生平均参与度达92%,高频词汇当堂记忆准确率提升至85%,充分验证了互动式语言实践在乡村英语课堂中的显著成效,为非遗文化与英语教学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具体的授课环节如表1

Table 1. “Yingge Dance-English Verbs” thematic lesson activity flow

1. “英歌舞–英语动词”主题课教学活动流程

授课内容:人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Let’s play欢乐英语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方式

时间分配

课程导入

1. 播放精心剪辑的英歌舞动态视频片段,抛出启发性问题:“视频中哪些画面让你印象深刻?这些元素可能藏着怎样的故事?”

2. 运用中英双语,结合时间轴图示,以故事化方式简述英歌舞的起源传说与文化背景,重点突出其作为潮汕民俗文化瑰宝的独特地位。

观看视频,记录关键词,如服饰、动作、音乐特点。

多媒体播放、小组讨论

5

详细讲解

1. 组织小组关键词分享竞赛,鼓励学生用英语描述发现,教师实时在黑板上绘制思维导图,整合归纳信息;

2. 展示历史文物图片与文献资料,深入讲解英歌舞历史演变脉络,穿插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传承意义。

小组内分享,选代表发言;听教师讲解,做笔记。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0

深入理解

1. 播放不同地域风格的英歌舞对比短片,设置问题链引导探究:“服装颜色的差异与地域文化有何关联?动作力度变化传递了怎样的情感?”

2. 结合地图标注,总结英歌舞与潮汕地区地理、人文环境的内在联系。

观看视频,回答教师提问;参与对比讨论。

多媒体播放、全班讨论

5

动作演示

1. 伴随英歌舞鼓点节奏,分步骤示范基础动作,同步用英语大声喊出指令,如“Jump forward! Turn around!”,并邀请学生近距离观察动作细节;

2. 开展“动作猜词”互动,通过夸张动作演绎词汇含义,引导学生抢答对应英语单词,解析动作与词汇的内在逻辑。

模仿动作,跟读英文指令,如jump, turn, play, watch。

示范动作、全班跟做

5

游戏互动

1. 手持巨型单词卡片展示空间指令词(如circle,line),结合身体语言动态演示队形变换,邀请学生协助示范;

2. 发布小组任务包,包含分层挑战:基础组完成动作–词汇配对,进阶组创编含指令词的动作短句,提供词汇提示卡辅助。

组内讨论,复习动作;练习并展示。

小组合作、展示分享

10

总结反馈

1. 发起“英歌舞小导游”活动,鼓励学生用英语串联动作与文化知识,设计30秒动作解说展示;

2. 从语言准确性、动作规范性、创意表达三个维度进行星级评价,播放优秀片段供全班学习借鉴。

组内代表展示;倾听其他组表演,做简单评价。

全班交流

5

3.3. 课堂考察与教学回顾

受时间安排与教学资源限制,本研究选取传统教学模式的A班与实施创新教学活动的B班作为对照样本,通过课堂观察与课后访谈收集数据,为后续教学研究提供基础参考。

表2所示,课堂考察数据显示,创新教学模式显著提升了教学互动效果。与传统讲授式课堂相比,主题式课程与“动作–语言”联动教学使师生互动频次大幅增加,学生平均每节课举手发言次数从1次提升至3次,主动参与小组讨论的比例超过80%。课堂巡查发现,学生在小组合作环节中主动使用英语交流,学习专注度与自信心明显增强。​课后访谈进一步印证了创新教学的积极影响。B班学生反馈,传统单词背诵方式枯燥易忘,而结合英歌舞动作学习英语动词,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更通过肢体记忆显著提升了词汇掌握效果。约三分之二的受访学生表示,这种教学方式帮助他们更长久地记住单词,且能自主运用词汇进行表达。

Table 2. Comparison between Class A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and Class B (innovative teaching approach)

2. 传统教学模式A班与实施创新教学活动B班的对比

对比班级

对比角度

传统教学模式的A班

实施创新教学活动B班

课堂参与次数

人均参与1次/课,以被动应答为主

人均主动参与3次/课,涵盖小组讨论、抢答、演示等多元互动形式

学生语言输出

单句式被动应答,缺乏连贯表达

小组高频互动,80%以上学生主动使用完整句子表达

单词掌握情况

机械记忆,30%学生课后遗忘关键词,课后小测正确率仅50%

通过动作匹配任务,单词错误率下降30%,课后小测(10题)平均得分8分(正确率80%)

课后学生反馈(访谈)

70%学生反映课堂枯燥,单词记忆困难

90%学生认可课堂趣味性,认为动作辅助记忆效果显著

教师课堂观察

注意力分散频发,课堂氛围沉闷

学生专注度高,每节课至少5次自发提问或分享,课堂互动活跃

技术支持应用

依赖黑板、课本及基础PPT,信息呈现单一

多媒体设备(投影、音响)营造沉浸式学习场景,显著提升趣味性

文化元素融入

文化内容仅文字简述,关联性弱

深度融合英歌舞文化,通过视频、实物展示强化语言与文化联结

词汇掌握情况

词汇碎片化掌握,实际应用能力薄弱

学生能综合运用词汇描述英歌舞,部分可完整讲述3~5句英文小故事,语言应用显著提升

然而,教学实践中也暴露出设备与管理方面的问题。在播放英歌舞历史视频时,因外接投影仪老化出现画面卡顿、声音断续,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而设备维修资金短缺导致其已停用三月有余。课堂管理层面,尽管教师采取了分组管理、制定规范等措施,仍有部分学生出现注意力分散、课堂纪律松散的情况,导致部分教学环节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4. 研究发现

4.1. 文化赋能:非遗融合提升学习动机

教学实践数据与反馈表明,将潮汕英歌舞非遗元素深度融入英语课堂,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文化认同。课后问卷调查显示,92%的学生认为英歌舞主题课程显著提升了英语学习兴趣,85%的学生表示通过舞蹈动作与音乐配合,对英语词汇的记忆留存率提高超过40%。B班学生在访谈中提到:“以前觉得英语课很枯燥,现在跟着英歌舞的节奏学单词,不仅记住了知识,还发现家乡文化原来这么有趣。”​

任课教师观察发现,非遗融合课程使课堂互动效率实现质的飞跃:学生平均每节课举手次数从传统课堂的1次提升至3次,主动参与小组讨论的比例从45%跃升至72%。英歌舞作为潮汕地区极具代表性的非遗文化,其刚劲的舞蹈动作、铿锵的鼓点节奏与英语教学结合后,构建起“文化认知—语言实践—情感共鸣”的多维学习路径。巡查教师记录的40分钟课堂观察数据显示,采用非遗融合课程后,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频次增加近2倍,课堂自发讨论时长占比从10%提升至15%。

这种在地化的课程设计,不仅让学生在模仿英歌舞动作、学唱相关英文解说词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能力,更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唤醒其文化自觉。课后访谈中,78%的学生表示对家乡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部分学生开始主动查阅英歌舞历史资料,尝试用英语向他人介绍这项非遗技艺,真正实现了文化传承与语言学习的双向赋能。

4.2. 经验短板:课堂组织管理双重挑战

支教教师在课堂管理上存在明显不足。初期因缺乏权威建立和系统规则制定,课堂纪律松散,学生专注度低。在英歌舞主题教学中,小组活动因组织策略缺失,部分学生参与度低,导致教学目标达成度不足,反映出支教教师在课堂组织能力上亟待提升。​

虽超半数学科任课教师认可文化融合教学价值,课堂设计创新率显著提升,但跨区域教研共同体建设面临挑战。丝木棉支教团队在引领过程中,需协调多方资源,探索可持续的教研合作机制,以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乡村学校普遍存在教学设备匮乏与老化问题。部分学校缺乏多媒体设备,现有设备也因资金不足无法更新维护,导致教学手段单一,难以融入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严重制约英语教学质量提升和教育现代化进程。

5. 实践解决路径

5.1. 三维模型:专业–文化–机制协同创新

基于上述实际问题,构建的“专业赋能 + 文化浸润 + 长效支持”的三维模型,为乡村英语教育开辟出一条系统化且具备长效发展潜力的路径。在该模型中,“专业赋能”作为核心维度,其通过高校资源输入模式,创新等方面举措,致力于全方位实现乡村英语教学的路径创新。丝木棉支教团为践行专业赋能的范例。该支教团充分依托高校雄厚的学科资源以及拔尖的学生力量,深入乡村学校,依据当地实际学情,量身定制极具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并给予精准的英语教学支持。在教学过程中,支教团成员将新颖的教学方法融入课堂,为乡村英语教学注入全新活力。不仅如此,为从根本上提升本地英语教育水平,丝木棉支教团定期开展乡村教师专项培训活动。培训内容涵盖教导教师如何营造积极有序的课堂氛围,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运用,情境教学法在乡村英语课堂中的有效实施等。经过一系列的培训与实践,支教教师在教学理念与方法上实现了显著转变,极大程度上改善了乡村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让乡村学生能够在更优质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英语,为他们打开了通往更广阔知识世界的大门。

5.2. 文化浸润

其次,“文化浸润”是该模型的又一重要支点,强调将在地化课程与非遗资源、本土乡村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其核心目标在于让学生在研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以丝木棉支教团队为例,巧妙地将潮汕地区英歌舞这一极富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化元素融入英语教学体系之中。支教团队精心设计了别具一格的“英歌舞”舞蹈动作课堂,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参与,亲身模仿英歌舞的舞蹈动作。在这一过程中,支教老师适时引入与英歌舞相关的英语词汇及表达方式,像是“circle (原地转圈)”“play (踢)”“jump (跳跃)”等。学生们通过表演实践轻松地记住并学会运用这些英语知识,不仅显著提高了自身的语言应用能力,还在潜移默化间加深了对本土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而在课后访谈中,当被问及对这种“非遗 + 英语”课程的感受时,许多学生兴奋地表示,他们对家乡文化的兴趣大幅提升,而且通过英语学习发现了其中蕴含的独特魅力。同时,课堂参与度及学生活跃程度较以往传统英语课堂有了显著提升,学生们主动回答问题、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明显增强。这一系列积极的反馈充分表明,将非遗文化与英语教学相融合的路径,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文化认同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为乡村英语教育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与内涵。

5.3. 长效支持

为了保障支教实践的延续性与成效的制度化,“长效支持”机制在三维模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该机制通过构建“高校 + 政府 + 学校”三方协同体系,确保乡村基础英语教育持续创新。首先,政府提供财政支持与政策保障,推动乡村学校优化英语课程设置,并定期提供先进的数字化教学设备。其次,高校不仅派遣支教团队实现长期帮扶。此外,建立支教成果转化机制,确保课程与教学模式在支教结束后仍能稳定运行。例如,丝木棉支教团在部分乡村学校设立“支教成果示范点”,定期组织回访、教学质量评估与资源共享,使支教效益得以长期延续。学校则是让当地的乡村教师与高校支教学生长期且定期地进行教学模式方法上的沟通,为保证这一新颖的教学模式在乡村教育扶贫下得到长远实践。

5.4. 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应作为三维模型的重要延伸维度,为教学方式创新提供物质保障,在现有调研中,乡村学校普遍存在教学设备匮乏、设施老化、技术维护滞后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英语课堂的多样化发展。基于此,为提升教学质量和实现教育资源均衡,政府应定期向乡村学校提供先进的数字化教学设备,如采购多媒体电脑、配套麦克风、网络投影仪及其他现代化设备,确保这些设备能够与现有教学系统无缝衔接,从而提升课堂互动性和英语教学水平。此外,政府相关部门还需制定相关的设备更新与维护计划,避免因设备老化或故障影响教学效果,实现乡村学校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有效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推动乡村教育质量提升。详见图1大学生乡村支教教学创新路径逻辑图。

6. 结论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英语教育存在教学模式滞后、资源稀缺及学生兴趣缺失等问题,严重制约教育质量提升。本研究从“专业赋能 + 文化浸润 + 长效支持”的三维实践路径切入,深入剖析英语支教实践路径创新对乡村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研究发现,乡村英语教学困境主要体现在:传统填鸭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性,教学资源的不足致使学习体验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追根溯源,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基础设施薄弱以及长效

Figure 1. Logic diagram of innovative pathways for rural English education

1. 乡村英语教育创新路径逻辑图

支持机制缺位是关键症结。为此,研究提出针对性解决路径: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英语课程设计,以文化浸润激发学习兴趣;引入互动式、情景式等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能;构建高校与乡村长期合作框架,保障支教资源持续供给。​

基于粤东地区的实践探索,本文进一步提出多方协同发展策略:高校需优化师资输出机制并完善课程体系,政府应加大乡村数字化教学设备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校地双方则要深化合作,共同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从而实现乡村英语教育实践路径的可持续发展。未来研究将拓展至中西部地区,检验该路径模型的普适性,为全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具参考价值的实践方案。

参考文献

[1] 张娟. 实习支教: 农村英语教育发展的新视角——以鲁西南农村地区为例[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4): 56+179.
[2] 张林丛, 张志武. “三区”大学生短期英语支教现状与对策研究——以长沙理工大学为例[J]. 现代交际, 2020(14): 1-3.
[3] 范嘉欣, 李丙奎. 云端课堂助力乡村英语基础教育初探[J]. 海外英语, 2022(13): 149-150+177.
[4] 利欣欣, 肖菊. 贵州乡村教育振兴背景下英语支教的现状与展望[J]. 贵州教育, 2024(9): 12-14.
[5] 张荣. 非遗布艺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育人价值及其渗透[J]. 文科爱好者, 2025(3): 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