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基于徽州地区的典型实践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a’s Sports Culture Industry Integration—A Case Study of Huizhou Practices
DOI: 10.12677/aps.2025.13304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孙明明: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教育学院,安徽 阜阳
关键词: 中国体育文化文化传播产业融合政策支持Chinese Sports Culture Cultural Dissemination Industrial Integration Policy Support
摘要: 在中国体育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文化底蕴深厚的徽州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梳理国家政策导向、区域融合模式与产业联动机制。研究发现,体育文化不仅仅是文化传播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媒介,也是推动地方传统文化传承、延伸旅游产业链和增强区域经济活力的关键力量。但是现实中依然存在结构协同不畅、文化挖掘深度有限和复合型人才短缺等问题,本文提出从完善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健全区域协同机制、培育特色赛事品牌、深化文化资源挖掘及优化人才支持体系等方面入手,探索体育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可行路径。研究旨在为中国体育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借鉴。
Abstract: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hina’s Sport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Based on Typical Practices in the Huizhou Reg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ep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sports culture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taking the Huizhou region with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literature data analysis method is adopted to sort out the national policy orientation, regional integration model and industrial linkage mechanism. 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 that sports culture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medium for cultural dissemin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but also a key force in promoting the inheritance of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 extending the tourism industry chain, and enhancing regional economic vitality. However, in reality,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unsmooth structural coordination, limited depth of cultural exploration, and a shortage of compound talents. This paper proposes to start by improving top-level design an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s, perfecting region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cultivating characteristic event brands, deepening the explora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 and optimizing talent support systems, to explore feasible paths for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sports culture industry and the tourism industry. The research aim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sports culture industry.
文章引用:孙明明. 中国体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基于徽州地区的典型实践[J]. 体育科学进展, 2025, 13(3): 309-314. https://doi.org/10.12677/aps.2025.133043

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体育逐渐从基础性公共服务转型为具有文化属性与产业价值的复合型领域。近年来,国家层面陆续出台《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等相关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多元化、创新型、富有活力的体育文化产业体系[1]。体育文化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激发地方经济活力以及强化民族认同感等方面,日益成为国家战略中的关键支柱。

徽州地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古村落体系及山水人文景观,这为体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独特条件。近年来,当地通过举办骑行赛、山地越野赛、定向越野等赛事,不断尝试将传统文化意象融入现代体育表达,初步构建起“体育、文化、旅游”的复合型发展路径。这一实践不仅丰富了地方旅游产品的内涵,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与表达手段提供了新的场域与路径。

2. 发展现状

2.1. 全国体育文化产业融合

近年来,中国体育文化产业进入融合提速与结构升级并进的发展阶段,呈现出多元交汇、多点开花的趋势。从产业规模看,2022年全国体育产业总产出已达33,008亿元,增加值约13,0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9%和6.9% [2]。其中,体育服务业(体育赛事、健身休闲、体育旅游等)比重不断上升,成为推动产业增长的重要动力。体育与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之间的融合催生出大量新业态。多地市以体育 + 旅游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推出体育旅游示范区、精品赛事,逐步推动体育活动、文化演艺与旅游产品的深度联动,从早期简单的“景区 + 体育项目”叠向更深层次的产品链协同 + 产业链整合的高级融合演进,逐步形成体育赛事、休闲运动项目、康养体育、乡村旅游等在内的复合型文旅体融合格局。

2.2. 徽州地区融合实践

徽州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古村落群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徽州积极利用其独特的文化生态与自然禀赋,以体育赛事活动为抓手探索产业融合,构建起“赛事即传播、文化即体验”的融合路径。徽州古城马拉松将比赛线路与世界文化遗产村落、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形成“赛事 + 景区 + 文化”的三位一体模式。组织地方非遗表演、地方美食展销、文化研学等活动,提升游客的文化获得感与消费黏性,推动旅游产业由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型升级。

3. 存在问题

在政策的推动和当地共同作用下,体育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取得初步成效,但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3.1. 产业融合深度不足

部分旅游城市对“体育、文化、旅游”的理解仍停留开始阶段,缺乏对内容创新与产品延伸的意识,难以形成稳定的产业链条。在景区举办体育活动,赛事结束后体育与旅游间缺乏互动,难以形成常态化的融合产品。这种简单叠加的模式导致产业链延伸不够,未能充分释放体育旅游的综合效益。我国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模式输出与可复制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融合推进的速度与质量。各产业要素之间仍未真正实现协同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仍有提升空间。

3.2. 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

体育文化和旅游的跨界融合对从业人员提出更高素质与复合能力的要求。目前这方面的人才培养相对滞后,既懂体育又懂文化旅游运营的人才稀缺,无论是赛事策划执行、文化内容研发还是市场推广,都缺少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支撑,人才短缺直接影响了产业融合创新的能力,不利于项目的长远发展,一些民族地区和基层单位由于人才不足,难以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和文化项目[3]

3.3. 文化表达单一

体育文化产业融合中存在对本土文化挖掘不足的问题。许多体育旅游产品的文化元素趋同,缺乏鲜明特色,有的赛事活动流于形式,仅在开幕式增加几项民俗表演,未能将深层的历史文化内涵融入,部分景区开发的体育项目与当地文化脱节,难以体现“文化魂”。文化表达单一使得产品吸引力受限,也无法充分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双重效果。如果只是一味模仿其他地区的体育赛事,未能突出徽州独有的徽派文化韵味,就无法让游客在运动中领略到徽州文化的精髓,严重削弱区域文化品牌的传播张力。

3.4. 管理机制与保障体系不健全

体育文化产业融合涉及体育、文化、旅游等多个行政职能部门,目前多数地区尚未建立起跨部门联动与统筹推进的常态化协同机制,在政策规划、资源整合、项目实施等方面,存在职责交叉、协作低效的问题。产业融合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现实中却存在投入碎片化、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而基层政府在赛事结束后常面临运营空转、品牌难以延续的问题,企业投资意愿亦因回报周期长而受限,基础设施滞后、配套服务不完善、应急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进一步加大了融合项目的落地难度与风险。在融合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对生态环境与文化遗产保护重视不足的现象。一些以开发为导向的项目未进行充分的可持续性评估,存在破坏文化景观、扰乱社区生态的隐患。部分旅游服务主体的专业水平与服务意识滞后,难以满足中高端体育文化旅游市场对品质体验的需求。

4. 对策与建议

为实现体育文化产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实现由“结构嵌套”向“功能耦合”的转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协同发力,从政策、人才、文化、产品等方面推进系统性改革。

4.1. 健全政策支持与统筹规划

应进一步完善扶持体育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从资金、土地、税费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制定专项行动计划或指导意见,明确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和阶段性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部门协同。在全国或区域层面建设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以项目试点的方式探索可复制经验。在地方层面,建立文化、旅游、体育等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定期会商解决跨部门问题,形成推进融合发展的合力。通过科学规划,将体育设施建设、赛事布局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有机结合,避免各自为政和重复建设,为产业融合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4]。例如,依托黄山市“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与“世界文化遗产核心景区”双重身份,申请设立省级“徽州文体旅融合试验区”。在西递–宏村片区试点“体育文化遗产线路”,分阶段完善越野步道、骑行绿道与服务驿站。

4.2. 培养与引进复合型人才

人才结构滞后已成为制约体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瓶颈。推动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设立体育文化产业管理等交叉学科的专业,培养既掌握体育赛事运营又懂文化旅游开发的综合型人才。鼓励产学研合作,依托知名体育院校和旅游院校共建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综合能力[5]。面向在岗人员建立多层次继续教育体系,推进文体旅融合职业培训认证,推动赛事经理人、文旅策划师、文创设计师等新职业标准实施。政府还可通过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和管理团队来到重点旅游城市任职。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在体育文旅融合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者给予表彰和补助,营造人才扎根的良好氛围。例如,与黄山学院、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共建“徽州传统体育与旅游管理”本科方向,课程模块包含徽派非遗、赛事经济与乡村运营实训。扶持黟县体育中学、黄山旅游学校挂牌“赛事导游”特色班,引入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担任企业导师。

4.3. 深化文化内容转化与产品设计

体育文化产业要避免“同质化”,关键在于凸显本土文化特色。推动体育文化产品从“浅层呈现”向“深度叙事”转变,关键在于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的参与价值与情感价值,系统梳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传统体育资源,将其融入产品设计之中。建议赛事主办方在内容策划阶段引入文化学者与视觉设计团队,提升文化叙事的系统性与视觉呈现的符号性,使游客不仅成为赛事观众,更能成为文化体验的主动参与者。鼓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体育旅游结合,将民间武术、舞狮、抬阁灯会等融入景区定期表演或游客互动体验项目,使游客在参与体育活动的同时领略传统文化之美。开发体育文化创意产品,将地方体育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推出纪念品、装备服饰等衍生产品,延伸游客消费链条。推出以徽州民俗体育为主题设计的文创玩偶、明信片,使体育旅游不仅有“看点”“玩点”,还有“买点”,进一步凸显文化价值。通过内容创新,摆脱千篇一律的活动形式,打造“一地一特色”的体育文旅品牌,增强产品竞争力和文化含量。例如,在徽州古城马拉松中融入“徽杭古道”和“徽州府试帖”两段情景剧,沿途设置徽剧快闪点与木刻版画体验站,增强沉浸感。

4.4. 打造品牌赛事与综合节庆平台

有计划地培育和打造一批可持续运营、具有地域识别度的品牌赛事。一方面,扶持本土特色赛事做大做强,争取升级为国家级乃至国际知名赛事。以徽州为例,可将“古村落定向越野赛”“徽州古城马拉松”等升级包装,形成系列赛事,提升赛事知名度和吸引力。通过专业运作和市场推广,将其打造成城市名片和旅游热点。另一方面,创办融合多种元素的体育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例如举办“徽州体育文化旅游节”,将体育赛事、美食集市、非遗展演、文旅展销、研学课程等板块进行整合,形成多时段、多业态、多人群的复合型文旅消费平台。在品牌打造过程中,要注重品质和口碑,通过多年持续投入和完善,使活动形成固定粉丝群和市场号召力[6]。同时,积极申报承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全民健身活动等落户具有文化特色的城市,以大型赛事辐射带动区域旅游发展。

4.5. 推动产业协同与运营模式创新

推动体育公司、旅游企业、文化机构在产品开发、运营管理、数据分析等环节展开深度合作,打通行业壁垒,实现优势互补。旅游企业可与赛事公司、体育俱乐部联手开发“体育旅行”产品,比如针对马拉松爱好者设计“赛事 + 旅游”套餐,提供报名、交通、住宿一站式服务,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景区景点可以引入专业体育运营团队,常态化开展户外拓展、定向寻宝、健身营地等项目,丰富景区业态。支持景区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建设智慧体育旅游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兴趣,推出个性化的体育旅游路线推荐。创新营销方式,通过自媒体、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宣传体育文旅产品,培育网络热点。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展会的平台作用,利用每年的体育文化博览会、体育旅游博览会等活动,加强业内交流合作,促进项目对接与投融资洽谈。通过资源整合与商业模式创新,催生更多元化的文体旅融合业态。政府层面可设立文体旅融合发展专项基金,鼓励社会资本投向这一领域,为创业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4.6. 完善基础设施与服务保障体系

文体旅融合的可持续性发展基础在于空间载体的完善与服务环境的提升。建设和提升户外运动场地、步道、自行车道、营地等设施,完善景区内的体育服务功能;改善交通条件和标识系统,方便游客在目的地内的移动和参与活动。同时,加强赛事期间的人流疏导、应急响应、住宿接待、医疗救援等配套服务能力,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与标准化流程体系,提升大型体育文化活动的公共管理效能。同时,要注重环保和文物保护,在开发利用自然和文化资源时坚持可持续原则。制定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影响评估机制,在赛事路线选择、游客容量控制等方面做好规划,防止由于过度开发给环境和文物造成损害。提倡绿色办赛、文明旅游,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赛事组织和游客教育中,确保体育文化旅游的长期健康发展。最后,应设立游客反馈评价机制,引入第三方质量监测体系,从数据中优化产品、提升服务,以形成良性循环的服务生态系统。

5. 结语

体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是实现体育强国和文化强国的重要路径,更是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与文化创新传播的战略抓手。徽州作为文体旅融合的先行区域,其实践经验对全国具有借鉴意义,未来应在政策引导、人才支撑、文化创新与技术赋能多方面协同发力,形成以体育为引擎、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的高质量融合发展新格局。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23AH052402);安徽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23AH052342);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质量工程课程思政示范课(2023KCSZ01)。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 国家体育总局. 2021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EB/OL]. 2022-12-30.
http://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03_1901698.html, 2023-02-07.
[2] 王辉. 二〇二二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发布[N]. 中国体育报, 2024-01-01(03).
https://www.sport.gov.cn/n20001280, 2025-05-30.
[3] 刘凤虎, 杨斌胜, 张辉. 基于SWOT-AHP模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6, 39(8): 26-32.
[4] 刘家辰. 新时期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J]. 中国市场, 2020(21): 58-59.
[5] 吴家乐.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路径探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25, 15(10): 90-92
[6] 赵永兴, 丁丁. 文化自信背景下徽州体育文化传播流变与创新路径探赜[J]. 可持续发展, 2024, 14(9): 2297-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