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汉语“是”字句是由判断动词“是”做谓语构成的句子,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字句具有丰富的语义功能,包括表示等同、归类、材质、特征、存在、原因、目的、客观性、让步、判断等,这些功能使得“是”字句在语言表达中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在维吾尔语中,并没有一个与汉语“是”字句完全对应的词或短语,因为维吾尔语和汉语在语法结构和表达习惯上存在显著差异。然而,维吾尔语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汉语中“是”字句所承载的各种语义功能。
王燕的《汉语“是”字句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2012)将“是”字句归纳为表判断、表比喻、表存在、表加强语气四类,并通过例句逐一分析了其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1]。概括了“是”字句的学习、翻译规律,以便更好地运用到学习和交际中。程程在《基于三个平面理论的“是”字句维译研究》(2020)中,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探究了“是”字句的维译,总结了四种翻译规律[2]。李啊慧在《汉语是字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2017) [3]中表示“是”字句的功能为表归类、等同、存在、解释说明,做副词时重读表强调。由于“是字句”在维吾尔语中缺少对应表达,以上文献中的语料都未结合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这可能导致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主观性和局限性。此外,所涉及的文献都在2020年之前,而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这之后汉语“是”字句以及维吾尔语的对应表达和使用情况可能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因此这些研究在语料的时效性上存在不足,对于当下的实际语言应用和教学指导可能会稍显滞后。
汉语和维吾尔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且“是”字句在维语中无法找到相应表达,在以维吾尔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汉族学生难免会受到母语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需要结合学生的语言学习习惯,通过分析其在学习中产生的偏误,总结出偏误原因和相应对策,更好地进行学习和教学,为“是”字句维译偏误的后续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帮助。本文基于《维吾尔语中介语语料库》1,在语料库中搜集并筛选出了大一、大二年级学习者“是”字句维译语料,将语料进行分类。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新疆大学大一、大二年级学生进行走访调查,分析偏误成因、探究解决对策(偏误例句分析中第一句为错句,第二句为正确句子)。
2. “是”字句在维吾尔语中的偏误分析
2.1. 汉语中表判断,维语省略
例1 我是学生。
mɑn oquʁuʧi bol.
mɑn oquʁuʧi.
例2 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
ʧoŋlarni ɦyrmɛtlɛp kiʧiklɛrni izzɛtlɛx ɛnɛniwi gyzɛl ɛχlaq boldi.
ʧoŋlarni ɦyrmɛtlɛp kiʧiklɛrni izzɛtlɛx ɛnɛniwi gyzɛl ɛχlaq.
汉语中,“是”字句的结构具有一系列明确的特征,它常被用来表达判断、归类以及定义等核心意义,是语言逻辑严谨性的重要体现。而相比之下,维吾尔语在表达类似判断意义时,其语法结构更为灵活,通常仅通过调整词序即可完成判断的表达,无需额外添加类似于汉语中的系动词“bol”(即“是”),添加系动词也需正确附加词尾人称。例句1、2中,学生受汉语结构影响,误将“是”直译为“bol”,未正确附加相应的人称后缀,导致冗余。这种翻译上的偏误,从深层次上反映了学生对这两种语言在判断句表达上存在的根本性差异理解不够充分,且在维吾尔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尚未牢固掌握“是”字句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表达习惯,导致在实际应用中无法准确运用维吾尔语的判断句式,暴露初学者在语言转换能力方面的薄弱。
2.2. 汉语中与“的”字结合表领有关系,维语中附加领属格
例3 春节是中国的重要节日。
ʧaʁan ʤuŋgo muɦim bajrimi.
ʧaʁan ʤuŋgoniŋ muɦim bajrimi.
例4 他是国家队的优秀教练。
u dφlɛt komandisi munɛwwɛr trener.
u dφlɛt komandisiniŋ munɛwwɛr treneri.
汉语中“是……的”结构常用于表达领属关系,而在维吾尔语中,这种关系需要通过附加领属格“niŋ”来表达。但在例3、4中学生遗漏了领属格标记,忽视了句中强调的从属关系,直接使用名词短语作谓语,例3中学生忽略了“ʧaʁan”和“ʤuŋgoniŋ bajrimi”之间的领属从属关系;例4中也是一样忽略了“u”和“dφlɛt komandisiniŋ”之间的领属从属关系,这种表达方式不仅违反了维吾尔语的语法规则,还导致了信息的误解和表达的混乱。学生常遗漏领属格标记,直接使用名词短语作谓语,导致语法错误。这种偏误反映了学生对维吾尔语领属格用法的不熟悉,以及对汉语和维吾尔语在领属关系表达上的差异理解不够深入。
2.3. 汉语中表强调,维语附加系动词或强调词缀
例5 原来是夜莺啊。
ɛslidɛ bulbul idikɛn.
ɛslidɛ bulbul ikɛn.
例6 我真的是为他好。
mɛn rast uniŋʁa jaχ∫i bolsun dɛjmɛn.
mɛn rasttinla uniŋʁa jaχ∫i bolsun dɛjmɛn.
汉语中的“是”字句不仅用于表达判断、归类和领属关系,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强调句子的某个成分,无论是主语、宾语还是其他修饰成分,通过“是”的引导,可以突出其重要性或独特性,使句子信息更加鲜明。而在维吾尔语中,虽然没有直接与汉语“是”字句对应的强调格式,但可以通过在句中不同位置附加强调成分来表示。维吾尔语拥有丰富的表达强调的方式,比如在句首使用语气词“∫undaq、ɦɛɛ”;句尾添加系动词“bol”、“ikɛn、idi”;句中附加词缀“la”、“qu/ʁu、∫u”等方式进行强调。例句5中,学习者知道用系动词进行强调表达,但叠加使用了系动词“idi”和“ikɛn”,导致句子的偏误;例句6中,结合语料原文上下文语境,此句为强调句,学习者忽视了句子的语境造成了偏误,应通过附加词缀“la”来增强动词的强调效果,或者在句末使用系动词“bol”结合特定的语境来强调句子的某个部分。
2.4. 汉语中表存在,维语中附加时位格
例7 小区对面是医院。
olturaq rajon udul doχturχana.
olturaq rajonniŋ udulida doχturχana bar.
例8 教室里是老师和学生。
sinip oqutquʧi wɛ oquʁuʧi.
sinipta oqutquʧi wɛ oquʁuʧi bar.
在汉语存在句里,“是”应转化为维吾尔语的存现表达“bar”(即“有”)以及时位格“da”,然而学生往往直接沿用“是”的对应词,而未遵循维吾尔语的语法规则[4]。例句7、8中学生在翻译时未能准确地将汉语存在句的结构转换为维吾尔语的结构,忽略了“是”字句的翻译和存现结构“bar”的运用。对于存在句,维语中还可以通过附加系动词“idi”来实现,例如:meɦmanχaniniŋ ɛtrapi tuta∫ kɛtkɛn dɛrɛχlik idi (宾馆的周围是连绵不断的树林),需结合语境对“是”进行维译,更准确地传达原文语义。存现句中出现的偏误揭示了初学者对维吾尔语存在句结构的不熟悉,以及对汉语与维吾尔语在表达存在关系方面的差异理解不够深入。
3. 偏误成因
3.1. 母语负迁移
在汉语中,“是”字句主要用于判断、分类和强调等语用功能,其结构相对固定,通常遵循“主语 + 是 + 宾语”的模式。然而,维吾尔语在表达类似语义时,往往依赖于名词短语的结构和词序的变化,而非单一的系动词。这种差异导致学习者在从维吾尔语向汉语过渡时,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将维吾尔语的表达习惯直接迁移到汉语中,从而产生偏误。中介语理论则指出,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系统,它既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目标语言。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往往会基于母语的规则和自身的认知经验,构建出一套独特的语言规则。比如在例句1、2中初学者受到母语思维的影响,出现过度泛化的情况,即学习者可能会在不需要使用“是”字句的场景中过度使用,在简单陈述句中加入“是”;或是例句5中错误的叠用了系动词,导致冗余。汉语中的“是”字句结构具有明确的特征,常用于表达判断、强调及分类等多种意义。相比之下,使用维吾尔语传达这些意义时,可能会采用与汉语不同的结构或词汇来实现。这种现象在初学者中尤为常见,因为他们尚未完全掌握维吾尔语的语言规则,母语的干扰会让他们在翻译或表达时不自觉地使用汉语的结构和词汇。
3.2. 汉维语言结构差异
由于汉语“是”字句功能多样,能够表达判断、等同、归类、强调等多种语义关系,而维语中缺乏直接对应的表达形式,这一语言特性给母语为汉语的初学者带来了挑战,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偏误[4]。如例句3、4中表示领属关系的“是……的”,在维语中表达为领属格(niŋ)。然而,一部分学习者在没有充分理解两种语言结构差异的情况下,往往会直接将汉语的语法规则应用到维吾尔语中。这种直接的迁移不仅会导致语法错误,还可能引发语义混乱,当学生进行维译遇到汉语中的“是”字句时,他们可能会错误地将其与维语中的某个词汇或结构相对应,如词序不当或格的误用、误用“是……的”的领有关系,又或是表达不地道,使用了不符合维吾尔语习惯的表达方式。这些偏误的出现,不仅影响了语言的准确性和自然性,还可能阻碍初学者对维吾尔语的进一步理解和应用。
3.3. 语法点不易表达
在汉语中,“是”字句可以用于强调句子的某个成分,突出其重要性或独特性。这种强调功能尤其在口语中非常常见,是汉语表达的一个重要特点。在维吾尔语中,表强调意义可以通过附加词缀(la)或是句末系动词(bol/idi)来实现,结合语境后不同的强调程度相对应的表达也不尽相同。维吾尔语系动词还要随时态变化而变;随人称变化而变,在筛选语料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同学都会误用或是漏用系动词,导致句意表达不完整。即使学习者理解了某个语法点的含义和用法,但在实际运用中仍可能因不熟练而出现偏误,这种不熟练可能表现为对语法规则的掌握不够准确、对语言运用的灵活度不够高等。在语言学习,特别是像维吾尔语这样具有复杂语法体系的语言学习中,学生往往会因为对语法点的理解不够深入或掌握不够熟练而出现偏误[5]。
4. 学习对策
4.1. 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对于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而言,克服母语负迁移的障碍并非易事,因为语言的掌握是一个长期且渐进的过程。为了有效建立维吾尔语的思维模式,持续的学习至关重要,尤其像“是”字句这类基础且使用广泛的语句,这要求学习者在课外时间主动构建维吾尔语的学习环境,积极在日常生活中用维吾尔语与同伴交流,通过多读、多说、多听、多练、多实践来逐步培养维吾尔语的思维方式。例如,针对“是”字句维译中领属格/强调成分遗漏的问题,学习者可先用汉语句子的分析方法,先分析句子是否存在领属–从属/强调关系;其次,明确这种关系在句子中的具体位置;最后,根据具体句意进行准确的维吾尔语翻译。这样,学习者能逐步深化对两种语言差异的理解,构建更准确的中介语体系,有效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提升维吾尔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4.2. 通过汉维对比熟悉语法规则
从对比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汉语“是”字句与维吾尔语对应表达存在多方面的差异,包括语法构造、语义作用及实际语境运用等维度。学习者应深入探究这些差异,构建一个系统的对比框架,将汉语“是”字句的不同用法与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进行逐一对比,确保涵盖所有常见和重要的用法实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全面掌握汉语“是”字句的语法规则,深入理解其结构、功能以及在不同语用情境中的运用。针对例句中的系动词冗余或是错误叠用这类偏误,学习者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汉语和维吾尔语在系动词使用上的差异,学习者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和语义表达上的特点。例如,在汉语中,“是”作为系动词,常用于表示判断和分类,而在维吾尔语中系动词包括“bol、idi、ikɛn”等,每种系动词的用法不同,类似的表达可能涉及词汇和句式结构也大不相同。学习者可以通过汉维对比分析掌握它们之间差异,从而避免在汉维互译中因系动词使用不当而导致的语义模糊或错误。此外,还可以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练习,如编写句子或进行段落翻译,能够进一步巩固对系动词正确使用的理解。通过对比维吾尔语的语法体系,掌握维语中相应表达的语法规律,包括语序、语法结构等,以便进行准确的对比分析[6]。
4.3. 端正学习动机
学习者在掌握维吾尔语“是”字句表达时,应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一方面要树立积极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要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明确学习目的是一切的起点,无论是为了升学、就业,还是出于文化交流的需求,清晰的目标都能有效激发学习动力,尤其要摒弃仅为应付考试的消极态度。在课堂实践中,要化被动为主动,设计一些角色扮演活动,模拟真实语境,在互动中练习“是”字句的翻译和表达。例如,模拟购物场景、旅游场景等,让学生能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是”字句,并判断如何正确附加强调结构。初学者可以通过深入探索维吾尔族的文化、历史及风俗来培养兴趣,在理解语言内涵的同时设定合理的目标。这些目标可以是短期的,如掌握“是”字句在维语中表达的相关语法规则;也可以是长期的,比如多进行口语交流,在语言交际中减少“是”字句偏误。定期自我评估是不可或缺的,可以通过练习题、模拟对话和在线测试来检验学习成效。这种课内外联动的学习模式既需要教师的指导,更强调自主反思与策略调整,只有主动出击,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降低偏误的产生。
5. 结语
对于维吾尔语专业的初学者来说,学习汉语“是”字句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挑战。汉语“是”字句具有丰富的语义功能,能够表达判断、领有、存在、强调等多种语义关系,而维吾尔语中缺乏直接对应的表达方式。这种语言差异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理解并掌握“是”的用法及其在句子中的位置。为了更好地学习“是”字句,学生应积极采取上述策略,注重对比分析两种语言的差异、通过大量的例句练习来熟悉句法结构。与此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观看维语视频片段、听音频材料等,模仿母语者的发音和语调,有助于提升维吾尔语口语表达的准确性。通过持续不断的练习与实践,结合有效的学习方法,维吾尔语专业的学生能够逐渐掌握汉语“是”字句的正确用法,从而提高整体的维语水平。对于初学者来说,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也至关重要,这将激励学习者克服困难,更好掌握这一语法点。
NOTES
1下文中所有例句语料均来源于《维吾尔语中介语语料库》(ylk.xj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