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福德翻译转化理论指导下的英汉翻译实践——以2019年CATTI二笔实务真题为例
English-Chinese Practice under the Guidance of Catford’s Translation Shift Theory—A Case Study of the 2019 CATTI 2
DOI: 10.12677/ml.2025.137758, PDF, HTML, XML,   
作者: 杨雅婷:江西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 赣州
关键词: 翻译转化理论CATTI英汉翻译Translation Shift Theory CATTI E-C Translation
摘要: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hina Accreditation Text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CATTI)作为中国翻译行业中极具权威性的资格考试,对翻译人员的翻译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出了高要求。本文旨在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从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两个角度出发,对2019年CATTI二笔实务的英汉翻译真题进行分析,期望能为CATTI备考者提供新的启示和理论指导。
Abstract: The China Accreditation Text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CATTI), as a highly authoritative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i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industry, sets high requirements for the translation theory level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translators. This report aims to analyze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in the 2019 CATTI 2 under the guidance of Catford’s translation shift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evel shifts and category shifts. It is hoped to provide new inspirations and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CATTI preparation.
文章引用:杨雅婷. 卡特福德翻译转化理论指导下的英汉翻译实践——以2019年CATTI二笔实务真题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7): 690-69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7758

1. 引言

1965年,卡特福德在其专著《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中首次提出“翻译转换”这一概念[1],并辟专章讨论。卡氏翻译转换模式以比较原文与译文在语言形式和结构上的异同为重点,把发生在译文句法层面上的种种变化加以详细归纳和描述。虽然后来的西方学者如:波波维奇[2]、鲁文·兹瓦特[3]、布朗姆·库尔卡[4]和图里[5]等相继对“翻译转换”提出了更加复杂的研究模式,但这些研究模式在译文文本分析的适用性和对翻译过程的指导作用上仍有所欠缺。“因而,大多数后来学者提出的翻译转换模式虽在理论界广受好评,但在实际中却运用不多。相比之下,卡氏翻译转换模式强调对译文在语言形式和结构上发生的各种转换进行科学、精密细致的描写,可操作性较强,对翻译实践和教学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6]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简称CATTI)因其专业性、职业性,是目前我国翻译行业中极具权威性的翻译专业资格考试。我国自2003年开始举行CATTI,然而其通过率却相对较低,这也说明了CATTI考试对翻译人员的要求极高,需要具备扎实的翻译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它不仅是衡量翻译人员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翻译人员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CATTI可以获得专业的翻译资格证书,这对于翻译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资质认证,能够提高其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和信誉度。同时,CATTI资格证书也是许多翻译岗位的必备条件,许多翻译公司和机构在招聘翻译人员时会要求具备CATTI资格证书。因此,获取CATTI资格证书可以为翻译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不仅如此,CATTI对于翻译硕士专业在读的学生也极具重要性。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和人社部联合下发通知,规定“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MTI),入学前未获得二级或二级以上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的,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参加二级口译或笔译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7]

因此,本文作者从自身备考CATTI二级笔译实务的需求出发,对CATTI二笔的英汉翻译展开研究,旨在通过翻译实践学习翻译方法,提高翻译水平;基于此实践目标,本研究在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的指导下,以2019年CATTI二笔真题为例,探讨该理论在CATTI笔译中的适用性和实际应用,力求为CATTI笔译实务的备考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与实践启示。

2. 文本特点介绍

CATTI二级笔译多年真题的英译汉多选自《纽约时报》和《经济学人》等外刊,汉译英则多出自领导人的讲话致辞和白皮书、政府工作报告,官方讲话,例如外交部和联合国发言。真题材料往往是关于政治,经济,金融,环境,科技,文化与社会。二级笔译真题主题多样化,有叙事文、政经类文和客观说明文;但是,由于它多考察考生对文本理解与快速表达,因而极少存在比较难的文学翻译与抒情诗歌翻译。

本文以2019年CATTI二级笔译实务真题为例,其中2019年6月CATTI二笔实务真题第一篇出自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What Role Do Teachers Play in Education,第二篇节选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Angkor-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而11月二笔实务真题第一篇节选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的演讲。从2019年CATTI二级笔译真题可以看出CATTI二级笔译有以下难点:首先,真题语言难度高:CATTI二级笔译考试的文本通常选取的是较为专业化的、语言难度较高的文章,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专业知识。其次,真题文化背景复杂:CATTI二级笔译考试的文本涉及的领域广泛,文化背景复杂,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文化素养。最后,真题翻译难度大:CATTI二级笔译考试的文本翻译难度大,需要考生在短时间内准确地理解原文,并将其翻译成符合翻译规范和语言习惯的译文。

总的来说,CATTI二级笔译考试难度不言而喻,不仅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翻译能力,同时也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语言敏感度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3. 卡特福德翻译转化理论

翻译转换理论是由英国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约翰·坎尼森·卡特福德提出的,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是语言学派翻译理论中重要的理论之一。

1982年,包振南发表论文介绍卡特福德代表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自此卡特福德理论进入中国。随后,穆雷译介了其代表作,并发表了几篇对卡特福德的学说进行综合评论的文章[8]。2001年,林克难发表文章,指出卡特福德某些翻译观点对翻译实践有直接指导作用[9]

翻译转换理论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把翻译看作一种语言在词汇和语法层面的转换过程。“卡特福德将翻译转换分为两个层次: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层次转换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原语单位,具有处于另一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范畴转换指翻译过程中形式对应的脱离。范畴转换又可分为结构转换(structure-shifts)、词类转换(class-shifts)、单位转换(unit-shifts)和内部体系转换(intra-system shifts)四种。”[1]

4. 案例分析

4.1. 层次转化

层次转换是在目标语没有等值语言表达形式的情况下进行的。“汉语语法以隐含性(covertness)为显著特征,英语语法则以外显性(overtness)为主。隐含性特点表现为:词性不受词形影响,词的语法功能不容易区分,时态,语态和语气常蕴含于句中而无明显符号标记;外显性特征表现为:词语词性可用词形来识别、词性易于分辨、词语语法功能明显。英语里动词是时态上的,可数名词是单数与复数上的,也可以是语气上的;然而对汉语而言,时态,名词复数和语气表达都不能用相应语法来表示。在卡特福德看来,语法与词汇间的过渡是翻译中唯一可能出现的层次过渡。”[10]本文接下来的翻译案例分析中主要从时态和单复数两个方面例证在翻译实践中是如何实现层次转换的。

4.1.1. 时态

原句:“For several centuries, Angkor was the centre of the Khmer Kingdom.” (2019.6真题) [11]

原译:几个世纪以来,吴哥窟都是高棉王国的中心。

改译:有好几个世纪,吴哥窟一直都曾是高棉王国的中心。

分析:从语法上看原句是一个简单句,包含一个主语“Angkor”,谓语“was the centre of the Khmer Kingdom”,以及由for引导时间状语来强调时间的持续性。原句中的“was”表明这句话的时态是一般过去式,原译中的错误在于直接将“was”翻译为“是”,忽略了这句话的发生背景,违背了实际情况——吴哥窟是高棉王国的前中心,但现在柬埔寨的首都是金边,而吴哥窟只是柬埔寨的一处著名古迹。改译后的译文体现了层次转换中的针对时态的翻译方法,将时间状语“For several centuries”转换为“有好几个世纪”,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其次,在谓语部分增译了“曾”,简简单单一个字就指明了这是过去发生的事,保持了原句的时态一致性;“一直都曾是”,来强调吴哥窟曾经作为高棉王国中心的持续性和历史地位。这样的转换使得译文在语法层次上更加符合中文的表达方式,同时也保留了原文的语义信息。因为汉语中没有关于时态的语法概念,所以在英译汉的过程中注意要将英语的时态表达出来,才能更好地向目标语读者传达英语所要传达的时间概念。如若没有增译“曾”这一时间概念,目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将会对文本所要传达的信息产生歧义,造成阅读障碍。

4.1.2. 名词单复数

原句:“In part, through policies that enable more women and rural citizens to access financial services.” (2019.11真题) [12]

原译:某种程度上,制定政策,确保更多妇女和农村地区的居民有机会得到融资服务。

改译:某种程度上,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制定一系列政策,来确保更多的妇女和农村地区的居民能有机会得到多种融资服务。

分析:从语法结构上看原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介词短语“In part”和一个由从属连词“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that enable more women and rural citizens to access financial services”在这个定语从句中,主语是“policies”,谓语是“enable”,并且还有一个不定式短语“to access financial services”作为“enable”的宾语。原句中的“policies”政策和“services”服务,英语采用了可数名词的复数形式,而在汉语中名词的单复数并不会有不同的形式,所以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别。原译直接将“policies”翻译为“政策”,“services”服务,虽然没有错译,但是没有表达出复数形式,没能传达出源语的含义。而改译体现了层次转换中的针对单复数的翻译方法,通过增译“一系列”,“多种”,保持了原句的复数形式,强调了“政策”“服务”之多,使得句子表达更加准确。

4.2. 范畴转换

“范畴转换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与形式相对应的脱离,属于同一语言层次上的转换,包括:结构转换,词类转换,单位转换,内部体系转换。”[1]但是因为没有在CATTI二级英语笔译中发现大量可以运用系统内部转化翻译技巧的真实案例。由于相关例子不够典型,所以本文主要从结构转换、词类转换、单位转换三个方面剖析如何在翻译实践中实现范畴转换。

4.2.1. 结构转化

结构转换是一种可以发生在所有等级上的转换,也是最常发生的范畴转换。接下来的案例分析主要从主动和被动的转换,肯定和否定的转换,英语主语突出(subject-prominent)和汉语主题突出(topic-prominent)的转换例证如何在翻译实践中完成结构转换[10]

主动和被动的转换:

原句:“The Preah Khan temple is considered to have been a university of medicine and the Neak Poan an ancient hospital.” (2019.6真题) [11]

原译:圣剑寺被视为一所医学院,盘蛇寺则是古代医院。

改译:人们一直视圣剑寺为一所医学院,而把龙蟠寺当作一家古代医院。

分析:从语法结构上看原句是一个复合句,前半句主语是“The Preah Khan temple”,谓语动词是“is considered”,宾语是“to have been a university of medicine”;后半句主语是“the Neak Poan”,后半句谓语与前半句谓语一致,所以省略了,宾语是“an ancient hospital”。英语中多用被动语态,汉语中多用主动语态。原译机械地将原句中的“considered to have been”被动语态翻译为“被视为”,语言机械生硬,不够灵活。而改译体现了结构转换中的主动和被动的转换方法,灵活地将英语中的被动语态转换为更适合汉语表达的主动语态,将原句中的主语“圣剑寺”、“龙蟠寺”转换为宾语,并增添主语“人们”,使得句子表达更加流畅,更符合汉语读者阅读习惯。

肯定和否定的转换:

原句:“Although the program made only modest improvements in students’ math scores and ….” (2019.6真题) [11]

原译:尽管这个项目只是很少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

改译:尽管这个项目并未显著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分析:从语法结构上看这是“Although”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the program”是主语,“made”是谓语动词,“only modest improvements in students’ math scores”是宾语,其中“in students’ math scores”是介词短语的后置定语,修饰“improvements”。从语法角度看,原句是肯定句,但从词汇含义看,“modest”有否定的含义。“modest”在有道词典中的释义为“不太多的”。因此可以看出,原句对这个项目其实采取了批判的态度,而不是赞同、表扬的态度。若不考虑肯定句与否定句之间的转换,原译中“这个项目只是很少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这表达了一种肯定的含义,这与源语真正想要表达的含义不符。而改译体现了结构转换中肯定和否定的转换方法,将之改为中文中的否定句,即“这个项目并未显著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其所传达出的含义及态度才是更符合原句的表达。

主语与主题的转换:

原句:“In 2009, Time magazine hailed an online math program piloted at three New York City public schools, as one of the year’s 50 best innovations.” (2019.6真题) [11]

原译:2009年,《时代》杂志将纽约市三所公立学校试行的一项在线数学课程誉为年度50项最佳创新之一。

改译:2009年,纽约市三所公立学校推出了一个在线数学教学程序项目。这一创新之举被《时代》杂志誉为年度50佳创新之一。

分析:从语法结构上看这句话是一个复合句。“Time magazine”是主语,“hailed”是谓语,“an online math program”是宾语,“piloted at three New York City public schools”是过去分词短语作定语,修饰“an online math program”,“as one of the year’s 50 best innovations”是介词短语作宾语补足语,“in 2009”是一个时间状语,修饰整个句子,说明动作发生的时间。整个句子中包含了一个被称赞的对象和被称赞的内容。英语是主题突出语言,常用“主谓”形式的一元结构;而汉语是主题突出语言,常用“话题 + 评论”的二元结构。原句中“Time magazine hailed an online math program piloted at three New York City public schools”是句子的背景,属于“话题 + 评论”中的话题,“as one of the year’s 50 best innovations”是评论,改译体现了结构转换中的主语与主题之间的转换方法,将原本“主谓”形式的一元结构改为“话题 + 评论”二元结构,语言更加流畅,同时也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使得句子更加清晰易懂。

4.2.2. 词类转换

词类转换是指将源语中的词性转换为译语中的另一种词性。英语中多用名词、介词,而汉语中多用动词。为使译语更通顺,往往要在源语中进行词性转换,例如名词和动词、副词和动词、形容词和动词、介词和动词[10]

原句:“Against the backdrop of an ascendant Japanese economy and consistent with President Reagan’s disdain for public education(and teachers’ unions),….” (2019.6真题) [11]

原译:在日本经济蒸蒸日上的背景下,并与里根总统对公共教育(和教师工会)的不屑相一致。

改译:在日本经济蒸蒸日上的背景下,为了迎合里根总统对公共教育(以及教师工会)的不屑。

分析:从语法结构上看,“Against the backdrop of an ascendant Japanese economy”是一个介词短语,作为整个句子的状语,修饰整个句子的背景。“consistent with President Reagan’s disdain for public education (and teachers’ unions)”也是一个介词短语,作为整个句子的状语,说明了动作发生的背景和原因。英语是静态语言,句子中多用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而汉语是动态语言,句子中多用动词,甚至一个句子中有好几个动词。为了使译语的语言更加流畅,常常会将源语的词性发生转换。“consistent with”在原句中是形容词加介词的结构,原译按照形容词词性进行翻译,译为“与……一致”。这种结构放在译文中,读者读起来会觉得生硬,不够流畅。而改译中体现了词类转换的方法,将形容词转换成动词“为了迎合”,使得句子表达更加流畅,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

4.2.3. 单位转换

单位转换是指在目标语言中无法找到与源语言中的语言单位对应的情况下,译者可以根据语境和语义,在目标语言中选择一个合适的语言单位来进行对应[1],也就是指在句子,子句,短语,单词和语素这五个语言单位之间的转换,在翻译实践中,最常见的还是前四种语言单位之间的转换[10]。比如,一个英语单词可转换为一个汉语词组,英文中的从句可以转换为汉语中的一个完整句子,反之亦然。

原句:“An unlikely coalition of corporate philanthropists,educational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 and public education bureaucrats has spearheaded a brand of school reform characterized by the overvaluing of technology and standardized testing and a devaluing of teachers and communities.” (2019.6真题) [11]

原译:一个由企业慈善家、教育技术企业家和公共教育官员组成的不太可能的联盟,发起了一场学校改革,其特点是过度重视技术和标准化测试,轻视教师和社区的作用。

改译:慈善家、教育技术企业家和公共教育官僚联合起来,发起了一场教育改革。在以前,这些阶层的合作是不太可能的。这场教育改革的特点是重视技术和标准化测试,轻视教师和社区在教育中的作用。

分析:从语法结构上看原句是一个复杂句,其中主语是“An unlikely coalition of corporate philanthropist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 and public education bureaucrats”,谓语是“has spearheaded”,宾语是“a brand of school reform”,“characterized by the overvaluing of technology and standardized testing and a devaluing of teachers and communities”是修饰宾语的定语从句。而主语中,“An unlikely”是形容词性短语,修饰“coalition”,“of corporate philanthropists,educational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 and public education bureaucrats”是介词短语,作为“coalition”的补足语,进一步说明这个联盟是由哪些人或组织组成的。原译中的问题在于过于直译,没有对原句进行重新组织和调整,导致句子结构紊乱,语意不清晰。而改译体现了单位转换的方法,通过重新组织和调整句子结构,将原本的“An unlikely coalition”短语转换为句子,将原本一长串定语从句转换为完整的句子,通过转换不同的语言单位,使得句子更加清晰易懂,清楚地表达了句子所要表达的内容,同时也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5. 结语

本文以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为指导框架,通过对2019年CATTI二级笔译实务真题中英汉翻译的剖析,从层级转换和范畴转换两个角度系统论证了该理论在应对CATTI考试核心难点时展现出的高度适用性与实践价值。研究发现,层次转换有效解决了英汉语法系统差异(如英语的显性时态、单复数vs.汉语的隐性表达)带来的挑战;范畴转换在结构转换(包括主动与被动的转换、肯定与否定的转换、主语与主题的转换)、词性转换、单位转换等方面帮助读者理解并克服英汉句法、表达习惯的差异。

该理论为CATTI备考者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分析工具和操作指南,有助于培养其在翻译过程中自觉运用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的意识;面对考题时,能主动思考是否需要根据英汉语言的差异调整结构、词性或单位。同时,积极将原文与参考译文(或自己不同版本译文)对比分析,运用翻译转换理论框架深入解析优劣译文的差异及其原因,是快速提升翻译技巧的有效途径。尽管本研究基于特定年份真题,其所揭示的转换规律及应对策略对CATTI英汉翻译实践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Catford, J.C. (1965)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41-147, 76-79.
[2] Popovié, A. (1970) The Concept “Shift of Expression” in Translation Analysis. In: Holmes, J.S., Ed.,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Essays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De Gruyter Mouton, 78-88.
https://doi.org/10.1515/9783110871098.78
[3] van Leuven-Zwart, K.M. (1984) Vertaling en Origineel. Foris.
[4] Blum-Kulka, S. (1986) Shifts of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Translation. In: House, J. and Blum-Kulka, S., Eds., Interlingu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Discourse and Cognition in Transl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ies, Narr, 17-35.
[5] Toury, G. (1995)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John Benjamins.
https://doi.org/10.1075/btl.4
[6] 林铃.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模式下的翻译过程研究[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 2009(5): 74-75, 82.
[7] 吴萍, 崔启亮. CATTI与MTI衔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上海翻译, 2018(1): 45-50, 95.
[8] 穆雷. 评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J]. 外语教学, 1990(2): 37-42.
[9] 林克难. 重新认识卡特福德翻译理论[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8(1): 1-4.
[10] 郑淑明, 曹慧.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科技英语汉译中的应用[J]. 中国科技翻译, 2011, 24(4): 17-20.
[11] 唐义均, 赵天铱. 2019年6月CATTI二级笔译实务真题(英译汉) [J]. 英语世界, 2019, 38(10): 36-41.
[12] 韩子满. 2019年11月CATTI二级笔译实务真题(英译汉) [J]. 英语世界, 2020, 39(5): 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