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四字格在跨文化语境下的理解、传播与翻译策略研究
Comprehension, Transmission,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 Four-Character Words in Cross-Cultural Contexts
摘要: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文化事业也蓬勃发展,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语言,作为文化的鲜活载体,与文化之间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此背景下,汉语“走出去”对于传播中华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在汉语中,四字格的使用以其源远流长、简洁明了、成双成对等特点发挥着其他语言无法匹及的优势,并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然而,汉语四字格英译时往往很难找到相应的词汇,这无疑为理解、传播、翻译汉语四字格增添了难度,使之成为跨文化交流中的重难点。鉴于此,本文依托交际翻译理论,并结合汉语四字格在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影视作品等跨文化传播路径中的翻译实例,系统分析跨文化传播中汉语四字格的特点、分类以及翻译方法,以期能够今后的跨文化翻译实践中提供借鉴,促进汉语四字格在跨文化语境中的理解与传播。本文框架分为四个部分:引言部分概述研究背景与意义;随后介绍汉语四字格的特点;紧接着对汉语四字格的进行细致分类;再接着聚焦跨文化语境下汉语四字格的翻译方法,最后总结研究成果。
Abstract: As China’s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continues to rise, its cultural undertakings have flourished, leading to increasingly frequent cross-cultural exchanges. Language, as the vibrant carrier of culture, forms a mutually reinforcing relationship with culture. Against this backdrop, the “going-ou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holds immense potential for disseminating Chinese culture. Among the Chinese linguistic features, the use of four-character word stands out for its rich historical roots, conciseness, symmetry, and popularity among the masses. However, translating Chinese four-character words into English often poses a challenge due to the lack of direct equivalents, adding complexity to their comprehension, dissemination, and translation processes. This, in turn, makes them a crucial yet difficult aspect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light of this, this paper, drawing on the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examining translation examples of Chinese four-character word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hannels such as literary works, news reports, and film and television productions,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ir characteristics, classifications, and translation methods. The aim is to provide insights for future 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practices, thereby facilitating the understanding and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four-character words in cross-cultural contexts. The structure of this paper comprises four parts: the Introduction outlin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it proceeds to introdu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four-character words; follows with a detailed classification of these words; focuses on translation methods for Chinese four-character words in cross-cultural contexts; and concludes by summarizing the research findings.
文章引用:叶金风, 朱丹. 汉语四字格在跨文化语境下的理解、传播与翻译策略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8): 74-8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8806

1. 引言

四字格(Four-Character Word)的使用历史久远,其具体开始使用时间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但早在《诗经》以前就已经出现。《诗经》里采用的都是四字格形式,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等。自《诗经》后,人们说话行文时也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

“四字格”这个概念是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陆志韦先生在1956年于《汉语的并立四字格》一文中提出的[1]。后经吕叔湘,四字格的涵盖范围不断扩大,且着重于研究“音节”。周荐则认为四字格是四音节单位,并从构词难度、内涵的深浅、构词结构等方面将四字格与三字格做了区分[2]。冯胜利认为由四个字组成的语言格式就是四字格[3]。通过对中国知网的文献检索发现,以“四字格”为关键词的研究共计1462篇,而以“跨文化四字格”为关键词的仅有35篇,其中只有21篇是关于英汉互译的研究,这一数据表明,现有的关于跨文化语境下英译四字格的研究尚存较大空间。

因此本文依托交际翻译理论,结合三大传播途径,系统分析跨文化传播中汉语四字格的特点、分类以及翻译方法,以期能够今后的跨文化翻译实践中提供借鉴,促进汉语四字格在跨文化语境中的理解与传播。

在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今天,不论是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还是新闻报道上,四字格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都有着其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英文因其单词短语长短不一,并不具备与四字格相对应的特点,勉强能找到的也就是“like father, 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easy come, easy go”(来得容易,去得容易)这样的表达。而像英文中其实也有Four-letter Word,但是一般都是指脏话,因此在翻译四字格时应依托交际翻译理论,采用直译、意译、节译、套译等翻译方法将四字格的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翻译出来,使目标语读者接收到的信息等价于源语读者。

2. 汉语四字格的特点

2.1. 特点分述

四字格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积累下来的,其结构工整、格式固定、意思明确。使用四字格可以使表达更加简洁明了、涵义清晰、语言优美、结构对称。本文结合案例总结了四字格在跨文化传播时,于不同传播途径上的特点,即:源远流长、简洁明了、易于记忆、成双成对以及具备可创性。

2.1.1. 源远流长

在四字格中,成语占据了绝大部分。有历史渊源的成语可以分为事典与语典。事典出于古代某一桩故事,这类成语或由古代寓言故事凝缩而成,常用假托的故事或者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带有劝诫讽刺意味。如守株待兔、塞翁失马等。语典则是出自旧籍的一两句话,或源于一个典故,或出于古人的诗文,还有将古代小说、戏曲等作品中的情节或名句缩减为四字以表达意思的,如四字格“内忧外患”出自《管子·戒》的“君外舍而不鼎馈,非有内忧,必有外患”;“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1.2. 简洁明了

四字格虽字数少,但内涵丰富、简洁明了。在行文中使用四字格也让文章节奏紧凑,与其他部分形成一张一弛的态势,让文章有变化,更易读。例如在《围城》中:

① 以后飞机接连光顾,大有绝世佳人一顾倾城、再顾倾国的风度。(原文)

② The planes kept coming in much the same manner as the peerless beauty whose “one glance could conquer a city, and whose second glance could vanquish the empire.” (英译版)

③ “飞机不断飞来,就像那位“一眼征服一座城市,再看一眼征服整个帝国”的绝世美人一样。”(②句机翻版)

在表达同一个意思的基础上:

①句与②句相比较,①句中文原文使用了25个音节,而②句英译版则使用了36个音节。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英语言对比时,中文使用四字格凝练涵义,使其相较于英文更加简练。

①句与③句相比较,四字格与白话对比时,四字格更加简洁明了。用“一顾倾城、再顾倾国”

2.1.3. 易于记忆

站在文化传播者的角度以及跨文化受众理解的角度,跨文化传播文本的表达方式应当符合易于理解、易于记忆的认知规律。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善用四字格,无论是成语、谚语,还是日常记忆方式(如电话号码、历史事件),都倾向于以四个字为一个记忆单元。这种表达方式不仅符合汉语的韵律特点,更契合人脑的认知习惯。从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四字格是一种非常符合人脑认知记忆的语言结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脑处理或记忆信息是以组块为单位的[4],而四字格的形式正是以四个字为一个完整语义组块,便于大脑快速编码和存储。

以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陈情表》为例,《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个人困境、表达忠孝两难全的经典之作,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作为承载儒家思想和中华文化价值观的文本,《陈情表》不仅具备文学价值,更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传递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角色。《陈情表》全文一共475个字,其中包含了84个四字格,共计336个字,占全文字数高达71%。这种高密度的四字格运用,使文本形成了鲜明的节奏感和记忆点,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等。这种表达策略不仅使《陈情表》成为流传千年的文学经典,更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范本,即通过符合认知规律的语言形式,实现文化价值观的有效传递。

2.1.4. 成双成对

对称是中华民族的审美特点之一,四字格的使用就是对称在我们说话行文时的具体体现,因此四字格也有着成双成对的特点。如旅游宣传材料《名山秀水》中就有“心旷神怡”“鬼斧神工”“迂回曲折”“郁郁葱葱”“山光水色”等。

不仅如此,排列四字格以表含义的四字格也有很多,如《名山秀水》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四海宾朋、八方来客”;“无树非松,无石不松,无松不奇”等。

2.1.5. 具备可创性

四字格有固定的格式,结构对称,所以具备可创性。在跨文化语境下的翻译实践中,译者可以根据此特点翻译原文,既能够发挥汉语四字格的优势、又能够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如在汉译外国品牌广告词或电影片名时,通过创造四字格的形式,让该广告能够吸人眼球,更好地为中文读者所接受。

例如:广告词“Apple: Think Different.”译为“苹果电脑,不同凡‘想’”。

苹果公司的除了产品和交互界面设计简洁,其广告词也结合了简洁与富有创意的优点。在未能推出新产品的情况下,《Think Different》系列广告通过向苹果的“英雄”以及那些“相信自己能改变世界的狂人”致敬,重新定义了苹果的身份和思考方式,也让人们产生一种“虽然不知道产品是什么,但我都想要”的想法。因此,这则广告对于苹果公司来说非常重要,这也给汉译这则广告提出了挑战。而以“不同凡‘想’”这种中文读者喜闻乐见的四字格形式翻译,能够更快速地抓住眼球并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不同凡响”原意为演唱特别出色,后泛指事物不平凡,非常出色,符合这则广告想要向公众传达的公司理念,且汉译广告词中用“想”替换语素“响”也更加贴合原广告语中的“Think”,因此这个创造四字格形式的翻译无论时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无可挑剔,是个很成功的翻译。

2.2. 本章小结

在本章中结合了文学作品、旅游宣传材料、影视材料等语言文化传播路径中四字格相关翻译案例,分别阐释了跨文化传播中使用的四字格的特点,即源远流长、简洁明了、易于记忆、成双成对、具备可创性。

3. 汉语四字格的分类

3.1. 分类分述

四字格历史悠久、使用广泛,其分类方式也多种多样。在本文主要提及的按四字格语法关系分类以及按四字格结构分类的方法。

3.1.1. 按语法关系分类

四字格虽然仅仅只有四个字,但是因其内涵丰富、逻辑清楚,有多种组成方式。按照这些组成方式就可以将四字格分为带有动宾关系、主谓关系、并列关系和偏正关系的四字格。

(1) 动宾关系

包含动宾关系的四字格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两个字各为一组动宾,另一种是四个字为一组动宾。

以《入世的巅峰:看不见的清明上河图》中句子为例:

例1:就像古人说的“画龙点睛”,创作本质上是一种召唤生命力的艺术。

其中“画龙点睛”为动词与名词两两结合构成动宾结构的四字格,“画”“点”为动词,“龙”“睛”为名词作宾语,属于前者。

例2:在不断的对峙与融合之中蜕变,大唐就像一路走到了春风得意的壮年,意气风发,潇洒落拓,桀骜不驯,充满了直抒胸臆的自信与骄傲,也充满了海纳百川的包容与胸襟。

其中“直抒胸臆”和“海纳百川”则为一组动宾构成的四字格排列,“直抒”“海纳”为动词,“胸臆”“百川”为名词作宾语,属于后者。

(2) 主谓关系

包含主谓关系的四字格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两个字各为一组主谓,另一种是四个字为一组主谓。

例如:“登塔凭栏远眺,但见水天一色,惊涛拥雪,帆影点点,鸥鹭翔集,令人心旷神怡。”(出自安徽省旅游宣传资料《名山秀水》)

其中“心旷神怡”属于前者,“心旷”、“神怡”分别为一组主谓,而“帆影点点”则属于后者,为一组主谓。

(3) 并列关系

四字格的并列关系指的是构成四字格的汉字之间存在的一种音韵、含义、形式相同或相似的排列关系。包含并列关系的四字格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一个字为一组的四字格并列关系,一种是两个字为一组的四字格并列关系。

例3:在上海儿童艺术剧场,“华福韵典”演出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国香引·国风雅聚”、“满庭芳·国色锦绣”、“点绛唇·国运铸魂”、“沁园春·守正创新”4个篇章,从吴侬软语的评弹,到韵味悠然的戏剧,从袖如素霓的舞蹈,到壮怀激越的歌曲……来自全国各地的华服“粉丝”,观舞动华服、赏诗词歌赋、品琴棋书画,共襄华服盛典、共话青春使命。(出自中国日报网)

其中“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即属于前者,一字为一组的并列四字格,“守正创新”“吴侬软语”即属于后者,其中“守正”和“创新”并列,“吴侬”和“软语”并列,为两字为一组的并列四字格。

(4) 偏正关系

四字格的偏正关系指的是在四字格中存在的主次之分的关系,即前一部分修饰或限制后一部分,后一部分是四字格的中心语。

例如:“我明白了!治七伤拳的方法就是以毒攻毒,伤上加伤。”(出自电影《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

其中“以毒攻毒”即属偏正关系的四字格,原义为用毒药治毒疮,“以毒”为修饰,修饰“攻毒”。

3.1.2. 按四字格结构分类

四字格是由四个字构成的一种词语格式,因其固定形式,所以具有可创性,可以根据我们日常生产生活需要创造一些特定的四字短语。在本文中将这些四字格分为两类:奇位嵌数结构以及类固定语结构。

(1) 奇位嵌数结构

奇数位嵌数四字格指的是第一个和第三个位置(即奇数位)上均是数词的四字格[5],即“数1 + A + 数2 + B”的结构。

例4:“更有飞天之鬼,未感其形,或五眼六牙,三身八臂,四肩七耳,九口十头,黄发赤髭,头尖额阔。或腕粗臂细,头小脚长,披其弄于山川,呼吸吐其云雾,摇动日月,震撼乾坤,作啾唧声,传波咤号。”(出自《敦煌变文·破魔变文》)

其中“五眼六牙,三身八臂,四肩七耳,九口十头”皆为奇位嵌数格。

(2) 类固定语结构

类固定短语与成语的结构形式相似,都是四字格的。可以这么说,类固定短语是替换了成语中的一些组成成分后构成的[6]。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对类固定短语中的部分成分进行替换,替换的成分可以是成语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数词等。如:

例5:曾经“望房兴叹”的上海人,这样告别了“蜗居”年代。(出自澎湃新闻)

其中“望房兴叹”就是替换了“望洋兴叹”中的名词成分。“望洋兴叹”是用于比喻力量不足而感到无可奈何的固定语,例1中以此为源,创造了“望房兴叹”这样的类固定短语四字格让读者瞬间就对因房价高而无力购买的意味了然于胸。

例6:一念至诚的将假作真,灯光似乎都从地上飘起。(出自冰心《雨雪时候的星辰》)

其中“将假作真”就是脱胎于固定语“以假乱真”,替换了动词“乱”。通过这类固定语四字格的创造使得冰心文章中的这一句更突出人的主动性,而非物的迷惑性。

3.2. 本章小结

本章将日常文化传播中使用的四字格进行分类,按照语法关系分成动宾关系、主谓关系、并列关系以及偏正关系;按照四字格的结构分成奇位嵌数结构以及类固定语结构,并加以阐释和举例说明。

4. 汉语四字格在跨文化语境下的翻译策略

4.1. 跨文化语境下四字格英译方法分述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在世界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外跨文化交流也日渐频繁。其中四字格在汉语表达时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因此不论是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还是新闻报道上,四字格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跨文化语境下,汉语四字格也因其内涵丰富、言简意赅等特点在对外传播时于外国读者而言有一定的理解障碍。造成这种障碍的原因主要是中外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文化上的差异。如“龙”在中国是古代神话中的动物,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图腾,寓意着吉祥如意、勇敢奋进,但是在西方龙多被视作邪恶的象征。因此西方读者在理解如“龙凤呈祥”“望子成龙”这样的四字格时就会有障碍,这时译者就不能简单地逐字翻译。

纽马克认为,以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拥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可以根据语境,对原文信息进行调整,减少原文晦涩的表达,或者根据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增加一些信息,对文中部分特定文化词语进行解释等。对于由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文化上的差异所形成的理解障碍,译者在英译四字格时应当遵循交际翻译理论,对原文信息进行调整,从而使译文更为目标语读者所接受。

也如前文提到,中文善用四字格这样的行文特点在英文中并不存在,在翻译四字格时并不能一一对应着翻译,因此在翻译四字格时应依托交际翻译理论,采用直译、意译、节译、套译等翻译方法将四字格的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翻译出来,使目标语读者接收到的信息等价于源语读者。下文将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以及新闻报道三个文化传播路径对跨文化语境下四字格的英译方法应用进行列举与分析。

4.1.1. 直译法

直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按原文逐字逐句一对一的翻译。

【文学作品】

例7:“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长曰大乔,次曰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出自《三国演义》)

例7译文:The Southland Patriarch Qiao has two daughters, beauties whose faces would make fish forget to swim or birds to fly, abash the very blossoms and outshine the moon.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玉环的代称,现组合出现多用来形容女子的美丽容颜。“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虽然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四字格,但是在本例句中采用直译的方式将其译为“beauties who faces would make fish forget to swim or birds to fly, abash the very blossoms and outshine the moon”并不失其在源语中的含义,让读者也能想象到乔公二女的绝世美貌,符合交际翻译理论的翻译目的,既能够给译文读者传递等价的信息,又能够向外国读者传播中国文化,且译文不失文学性。

【影视作品】

例8: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出自电影《大鱼海棠》)

例8译文:In the northern ocean there is a fish, called the K’un.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虽然是出自先秦庄子的《逍遥游(节选)》,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但是这句话在此处是作为电影开场独白的一句台词,如果强行为了消除目标语观众国对于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而将“鲲”在中文中象征的逍遥自在、超脱世俗的意义加注增译出来,可能会因为英文台词过长而破坏了电影独白给观众的观感,失去原本台词给源语读者营造的娓娓道来之感。另外,这一句在理解上相对于《逍遥游》的其他语句更加简单些,就算是采用直译的方式译为“In the northern ocean there is a fish, called the K’un.”也不会给目标语观众造成过多的信息偏差。

【新闻报道】

例9:“由郑州歌舞剧院创作的古典舞《唐宫夜宴》亮相2021年河南春晚后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走红,收到网友的广泛赞誉。”(出子中国日报英语点津)

例9译文:The classical dance program Palace Banquet in Tang Dynasty created by Zhengzhou Song & Dance Theater has gone viral on Chinese social media platforms and won much acclaim from netizens after its debut at the 2021 Henan TV Spring Festival Gala.

其中的“唐宫夜宴”郑州歌舞剧院的舞蹈作品,艺术性地呈现了唐代的乐舞场景,在河南春晚舞台呈现时收获了大量称赞。在这里将其直译为“Palace Banquet in Tang Dynasty”既点明了这个节目的中心内容,不会让目标语读者不知所云,又能够更好地传播我国的艺术以及历史文化。

4.1.2. 意译法

意译是指根据原文大概意思翻译,不做逐字逐句的翻译,主要在源语与目的语有较大文化差异的时候使用。

【文学作品】

例10:湘云甩手道:“你那花言巧语别哄我。我也原不如你林妹妹”(出自《红楼梦》)

例10译文:“Don’t try to get round me with your flattering talk, I’m not in the same class as your Cousin Daiyu...”

其中“花言巧语”原来指的是用来修饰且内容宽泛的言语或文句,后来多意为骗人的虚伪动听的话。因此,如果此处直接用“talk”来翻译的话,并不能展现源语言的内涵,并不能让目标语读者得到与源语读者等价的信息与感受,因此采用意译的方式,将之翻译成“flattering talk”,准确地将湘云对贾宝玉话语的不信任感传达给读者。

【影视作品】

例11:虞姬:自从我随大王东征西战,受风霜与劳碌,年复年年,恨只恨无道秦,把生灵涂炭。(出自电影《霸王别姬》)

例11译文:Concubine: Year after year, all over the land, I’ve followed my king, on his military campaigns, enduring the wind, and the frost and hard toil. I hate only the lawless tyrant who plunged our people into an abyss of misery.

电影此处台词虞姬借古讽今,暗指秦朝暴政导致民不聊生,映衬《霸王别姬》中主角的命运。句中“生灵涂炭”是中国经典战争悲剧的意象,出自《尚书》,形容百姓(“生灵”)如陷入泥沼(“涂”)和火坑(“炭”),极端困苦。在英译的过程中,若将“涂炭”直译为“mud and charcoal”则会使得观众不知所云,且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而“abyss”是西方文化中常见的深渊意象,译文“abyss of misery”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能够成功唤起与“涂炭”相当的悲剧联想。从交际翻译理论的角度看,这种处理方式充分考虑了目标语观众的文化认知北京,通过选用英语中具有相似情感强度的表达,确保了原台词核心意义的准确传达。

【新闻报道】

例12:随着大模型横空出世,“人形机器人”作为一个重要关键词频繁出现在多个国家重要产业规划蓝图中。(出自《瞭望》新闻周刊)

例12译文:With the emergence of large models, “humanoid robots” as an important key word, frequently appeared in the important industrial planing blueprints of many countries.

其中“横空出世”在现代汉语中常常用来比喻某些人或事物出现的突然性以及出现时给人带来的惊叹与震撼效果。大模型是指包含超大规模参数的神经网络模型,能够被广泛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以及多模态等领域,是人工智能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Emergence”这个词本身就有“出现;显现;崭露头角”等意思,“the emergence of”在这里意译“横空出世”比能够较恰当地给译语读者传递原文意思。

4.1.3. 节译法

节译是指在不减损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将冗余部分进行删减再翻译的翻译方法。主要针对的是意思重复的四字格。

【文学作品】

例13:真正的朋友,恐怕要算总角之交竹马之交了。(出自夏丏尊的《中年人的寂寞》)

例13译文:Real friendship between two persons originates perhaps from the time of life when they were children playing innocently together.

其中“总角”指的是古代未成年人把头发扎成的左右两个髻,而“竹马”指的是小孩以竹子做成的玩具,都借指幼年。“总角之交”与“竹马之交”皆意为儿时结交相识并一起长大的朋友情谊,且都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两个词,如果按字面意思直译会给目标语读者造成障碍,因此在英译时应该采用节译的方法将意思重复冗余部分删除,同时将其所表达的意思译出即可。

【影视作品】

例14:阁下,您请上轿,照例当赏的,谢大人!千恩万谢。(出自电影《末代皇帝》)

例14译文:The chair, your excellency. The traditional gift to eunuchs. Many thanks. Be grateful.

“千恩万谢”意思是一再表示感恩和谢意,形容对别人的帮助表示非常感激。“千恩”与“万谢”的含义相同,皆表示感谢,在英译时应当采用节译法将意思冗余部分删去,就下“be grateful”的含义即可。另外,在“千恩万谢”前已经有“谢大人”这一表示感谢的话语了,源语观众所能接收到的“一再的感谢之意”也能够够等价地传递给目标语观众。因此在此处采用节译的方法,既传达了相应的信息,又使台词更加简洁,让电影不失观感。

【新闻报道】

例15:“阿德希尔呼吁中非加强在数字融合、绿色转型、技术转让、卫生、农业和安全领域的合作,以实现互利共赢。”(出自中国日报网)

例15译文:Adhere called for enhanced cooperation in digital inclusion, green transition, technology transfer, health, agriculture and security to achieve mutual benefits.

其中“互利共赢”是指对双方都有利,双方都可以取得成功。在本例中这些领域的合作若是对中非双方都有利的话,那么就是一种共赢,因此在英译时应采用节译的方式,将“互利共赢”直接节译为“mutual benefits”即可。

4.1.4. 套译法

套译是指用目的语中具有相同含义的习语翻译源语习语的一种翻译方法。

【文学作品】

例16: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出自许渊冲《论语》译本)

例16译文:An intelligentle man, said the Master, eats to live, and not lives to eat.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指的是在饮食方面不应当过分追求饱足,在居住方面也不应当过分追求安逸。反映的是空子对君子修养的深刻理解,这句话也启示这我们应该淡泊物质享受、追求更高的目标。在英文习语“eats to live, and not lives to eat”的含义不谋而合,因此在这里直接使用套译法能够跨越文化隔阂,实现源语读者与目标语读者的共鸣。

【影视作品】

例17:人们日复一日地去工作:日复一日地笑、抱怨、买动词、吃饭、睡觉。(出自电影《大鱼海棠》)

例17译文:Day in and day out, we go to work: day in and day out, we laugh, we complain, we buy things, we eat, we sleep.

“日复一日”意为过了一天又一天,比喻日子久,时间长,重复且单调。在剑桥词典中对于“day in and day out”的释义为“(especially of something boring) done or happening everyday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与“日复一日”的意思重合,因此在此处用套译法更为恰当。

【新闻报道】

例18:加强和改善文艺评论,首先要从说真话做起,进而改变文风,文章应当开门见山、言之有物、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出自《中国文化报》)

例18译文: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iticism, we should first start with telling the truth, and then change the style of writing. Articles should be straight to the point, meaningful, lively, simple.

“开门见山”比喻说话、写文章直截了当。因此,在英译时不能字对字的翻译,而是应当意译,用符合目标语读者阅读习惯的方式将其意思译出,又因为英文中本就有习语“get straight to the point”意为直截了当,所以在这里采用套译法更为直接,且合适。

4.2. 本章小结

在本章中分列了四种四字格的英译方法,即直译、意译、节译、套译,并结合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以及新闻报道三种跨文化传播路径的具体实例进行阐释说明。

5. 结论

本文先是讨论了四字格使用的历史由来,具体开始使用时间不可考,但最早从《诗经》开始就有大量使用四字格的文章记载流传。同时因为四字格自身符合中华民族对称审美的特点而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在跨文化传播时大量使用四字格,这些四字格都有着源远流长、简洁明了、易于记忆、成双成对以及具备可创性等特点。根据这些四字格于不同跨文化传播途径中的使用,在本文中又将其按照语法关系和可创四字格的组成结构进行分类。最后依托交际翻译理论,结合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新闻报道三个跨文化传播途径的实际译例探讨了四字格的英译方法。

在中外文化交流时运用了大量的四字格,对内,能够使英语融入时达到更好的本地化效果;对外,能够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展现汉语的简洁、优美。在不同的文化传播途径中,如果能够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将四字格的言内之意与言外之意翻译成英文,亦或是将冗长、繁杂的英文以中文读者熟悉的四字格形式翻译出来,将会促进汉语四字格在跨文化语境中的理解与传播,对跨文化传播及交流有很大的裨益。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陆志韦. 汉语的并立四字格[J]. 语言研究, 1956(1): 45-82.
[2] 周荐. 论四字语和三字语[J]. 语文研究, 1997(4): 27-32.
[3] 冯胜利. 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4] 马云鹭.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译佛典四言文体的形成原因探究[J]. 语文学刊, 2015(22): 12-14.
[5] 袁也. 奇数位嵌数四字格的历时演变研究[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0, 38(2): 76-81.
[6] 高仪贞. 现代汉语数量表达的相关问题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