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摔跤运动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研究
Research on the Hotspot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Chinese Wrestling
DOI: 10.12677/aps.2025.134057, PDF, HTML, XML,   
作者: 李杨奎*, 周志鑫#:广州应用科技学院体育科技学院,广东 肇庆;广东省社科联研究基地城乡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广东 肇庆
关键词: 中国式摔跤研究热点发展趋势Chinese Wrestling Research Hotspots Development Trends
摘要: 中国式摔跤作为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现代体育事业快速发展背景下备受关注,但相较奥运会正式项目,其在群众基础、竞技水平及文化传播等方面仍有明显差距。本研究通过CiteSpace文献可视化软件,对中国知网1995~2025年收录的358篇中国式摔跤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分布与发展趋势。研究发现,近三十年发文量呈现“低位起步–增长迅速–波动上升”的特征,其中1995~2009年受到赛事设项调整和学科建设影响,研究逐渐恢复,2010年发文量达15篇;2010~2015年在政策支持下进入快速增长期,年度峰值突破30篇;2015年后受《中国式摔跤十年发展规划》及全民健身战略推动,一直到2020年研究热度再创历史新高。作者与机构合作网络显示,研究人员以独立工作为主,跨团队协作稀疏(网络密度0.0076),机构间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密度0.0072),武汉体育学院等专业院校虽为核心力量,但全国性协同机制亟待完善。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表明,研究热点集中于“发展路径”“文化传统”“奥林匹克”“学科建设”等领域,形成“奥运战略”“文化保护”“院校教育”等10个聚类主题,其中政策导向对研究议题具有显著影响,如“奥运战略”类群呼应国际化目标,“文化保护”类群聚焦非遗传承。前沿主题则围绕“传统武艺”“社会效应”“功率峰值”展开,凸显科学化训练与文化传播的重要性。结论:未来发展将呈现三个方向的趋势,一是多种学科交叉融合,需要引入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拓展理论框架;二是传统文化资源转向数字化保护,建立地域性中国式摔跤技艺数据库并开发文创产品;三是强化“产学研”协同,推动标准化培训体系与政策评估工具的实践应用。当前研究虽在学术合作方面存在短板,但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竞技能力提升与产业化发展将成为核心方向,通过跨机构协作与成果转化,中国式摔跤有望在现代化转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Chinese Wrestling as a unique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ports. However, compared with the official Olympic events, it still has obvious gaps in terms of mass base, competitive level and cultural dissemination. This study used CiteSpace literature visualization software to conduct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358 Chinese Wrestling research papers collected in CNKI from 1995 to 2025 to reveal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hotspots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is field. The research finding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in the past 30 year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starting-rapid growth-fluctuating rise”. From 1995 to 2009, affected by the adjustment of competition item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s, the research gradually recovered, and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reached 15 in 2010. From 2010 to 2015, it entered a period of rapid growth with the support of policies, and the annual peak exceeded 30. After 2015, driven by the “Ten-year Development Plan for Chinese Wrestling” and the national fitness strategy, the research heat reached a new historical high in 2020. The author and institution cooperation network shows that researchers mainly work independently, and cross-team cooperation is sparse (network density 0.0076).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institutions is still in the primary stage (density 0.0072). Although professional colleges such as Wuhan Institute of Sports are the core force, a national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is urgently needed. The co-occurrence and clustering analysis of keywords show that the research hotspot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fields of “development path”, “cultural tradition”, “Olympics” an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forming 10 clustering themes such as “Olympic strategy”,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university education”. Policy orienta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research issues. For example, the “Olympic strategy” group responds to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goal, and the “cultural protection” group focuses on the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frontier themes focus on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social effects” and “peak power”,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scientific training and cultural dissemination. Conclusi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will show three trends. First, the cross-integration of multiple disciplines is needed, and social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 should be introduced to expand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Second,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will be turned to digital protection, and a regional Chinese wrestling skills database will be established and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will be developed. Third, the collabor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will be strengthened to promote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standardized training systems and policy evaluation tools. Although the current research has shortcomings in academic cooperation,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the improvement of competitive ability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ill become the core direction. Through cross-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earch results, Chinese Wrestling is expected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文章引用:李杨奎, 周志鑫. 中国式摔跤运动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研究[J]. 体育科学进展, 2025, 13(4): 404-414. https://doi.org/10.12677/aps.2025.134057

1. 引言

中国式摔跤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它融合了对抗性、技巧性、竞技性和表演性,是数千年传统文化与搏击技艺结合的结晶[1]。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崇武尚德”的精神特质。

中国式摔跤的发展历史悠久,其最早可追溯至先民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自卫技艺与捕猎技巧。《礼记·月令》中记载,周朝时期摔跤与射箭、驾车一起被列入军事训练内容,凸显了其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2]。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纷争不断,持续强化军事力量,推动了摔跤技艺的更新发展。汉朝时期,摔跤不仅为军事训练主要内容,还出现在宫廷和民间的娱乐表演活动中,其观赏性和娱乐性逐步凸显[3]。五代十国与魏晋南北朝,战争促使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断深化,北方游牧民族的摔跤技艺传入中原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摔跤文化相互影响,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式摔跤的技术体系和文化内涵。以蒙古族的博克为例,少数民族的摔跤形式与中国式摔跤在技术动作、比赛规则等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独特的风格,这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为中国式摔跤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后又经历唐代的“相扑”、两宋“争跤”及明清时期的“布库”“掼跤”演变,历经两千余年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技术体系与竞赛模式。

近现代以来,中国式摔跤历经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发展。民国时期,尽管社会动荡不安,但是一些武术团体和民间艺人仍然坚持积极推广中国式摔跤,使其在民间保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得以持续传承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式摔跤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1953年被列为国家体育运动竞赛项目,1959年正式列为全国运动会的竞赛项目,并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这一阶段,中国式摔跤的竞赛规则逐渐完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运动员和教练员。

然而,随着1993年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第七届全运会之后中国式摔跤项目被取消,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出现了举办比赛较少、参与人数下降等问题。但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体育强国建设和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实施,中国式摔跤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9年在山西省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中国式摔跤作为正式项目重新进入官方赛场。第十四、十五届全运会,中国式摔跤运动作为群众项目正式比赛,进入公众视野[4]。但相较奥运会正式项目,其在群众基础、竞技水平及文化传播等方面仍有明显差距。当前中国式摔跤运动项目的学术研究呈多元化态势,范畴涵盖技术动作优化、战术体系构建、文化价值挖掘、教育功能开发及赛事规则改进等领域,这些成果既为传统技艺保护延续提供学术理论支撑,也为推动该项目现代化转型提供指导。

通过对现有文献梳理分析,显示研究焦点大多集中于大众化推广策略、后备人才梯队建设、竞赛规则优化及历史脉络梳理等,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式摔跤技术动作生物力学特征分析、实战应用效果评估等新兴领域研究渐成学界热点[5]。本研究利用CiteSpace文献可视化分析工具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系统梳理研究脉络、识别学术热点、发现研究盲区,期待为中国式摔跤运动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决策依据与实施路径建议。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设定“中国式摔跤”为主题检索词,系统收集相关学术文献,将文献发表时段限定在1995年至2025年且以中文为检索语种,筛选时重点参考SCI、CSSCI、CSCD等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的高质量论文,初步获得424篇文献资料,经严格去重与筛选流程,最终确定358篇符合要求的文献作为分析样本,这些文献为后续知识图谱构建与研究趋势分析提供可靠数据支持,有助于深入把握该领域研究进展与未来走向。

2.2.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团队研发的CiteSpace 6.3.R1文献可视化软件工具进行数据分析。该工具作为当前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知识图谱构建系统,在揭示学科知识结构、演进路径及研究前沿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够通过挖掘文献引用关系、核心术语共现特征和学者合作网络等信息,直观展现特定研究主题的关注焦点、关键节点及其发展脉络,为学术研究提供坚实的实证支撑。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整体发文量分析

Figure 1. Trend chart of annual research publications

1. 研究发表年度趋势图

学术论文产出数量变化可直观反映特定研究领域的动态发展与关注程度[6]。如图1,基于1995~2025年文献计量分析中国式摔跤研究发文趋势可见阶段性特征,近三十年该领域学术成果数量经历显著波动,其中2010~2015年出现快速上升期且年度发文峰值突破30篇,究其原因是从第七届全运会后不再列为比赛项目进入低谷期,而2000年后随着全国体育大会和少数民族运动会的设项,加之部分体育院校相继成立民族传统体育系,中国式摔跤有所恢复,这种变化映射出当时国家政策支持力度、社会认知转变及学科建设需求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

2015年后研究发文量短暂回落但很快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7],至2020年相关研究成果不仅恢复至历史高位更创下新纪录,这种V型反弹背后存在深层动因:

国家层面政策助力,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中国式摔跤十年发展规划》中提出:第一阶段促进中国式摔跤规范化发展;第二阶段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并扩大影响力;第三阶段持续发展,中国式摔跤达到事业发展体系建设完善、行业法治进程到位、社会影响力加大阶段,进入健康、成熟、可持续的自动化状态[8]

此外,全民健身战略[9]持续推进也使中国式摔跤传统体育项目重获关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强调个体免疫力的健康理念进一步凸显民族传统体育的当代价值,这一发展态势表明中国式摔跤研究正从边缘领域逐步走向学术中心舞台。

当前中国是式摔跤研究热度持续攀升具有特殊意义,既体现学界对传统体育文化现代转型的理论自觉,也反映实践领域对系统化理论指导的迫切需求,这种良性互动将持续推动该领域向纵深发展,并为传统体育现代化转型提供重要学术支撑。

3.2. 研究作者可视化分析

通过CiteSpace 6.3.R1软件开展研究作者共现可视化分析功能,呈现出中国式摔跤运动研究领域的学术合作网络。如图2,数据分析显示该领域共有154个研究节点、89条合作连线,并且网络密度仅为0.0076,体现了学者之间协作关系分散。通过可视化图谱直观显示出研究人员间呈弱连接特征,仅存在若干小范围学术合作群体。

通过对研究数据的深入解读,表明当前中国式摔跤运动学术圈协作程度需进一步提升。当前,多数学者以独立研究为主,缺乏跨团队与跨机构的系统性合作。这种相对封闭的研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式摔跤运动研究发展,呈现出学术交流频率低、研究成果相互引用不足等特征。同时,因缺乏有效的学术对话机制,研究主题呈现碎片化发展态势,难以形成共识性研究方向,对中国式摔跤运动研究持续深化构成一定的挑战。

Figure 2. Co-authorship network of researchers

2. 研究作者知识图谱

3.3. 研究机构可视化分析

基于CiteSpace 6.3.R1软件构建的机构合作网络图谱系统考察2015~2025年中国式摔跤领域科研机构协作特征,图谱显示网络包含115个节点和47条连线、密度值0.0072,表明该领域机构间合作交流处于初级阶段,虽然现有协作关系稀疏但存在潜在合作空间。

Figure 3. Research institutions network

3. 研究机构图谱

图3,武汉体育学院以6次出现频次位居核心研究机构前列,在学术产出和课题参与中表现出较强科研活力,彰显其在该领域的学术引领作用,首都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等专业院校通过持续研究投入推动学科发展,不同地域研究机构的参与体现中国式摔跤研究的全国性布局,及其作为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包容性。

4. 研究热点分析

4.1. 关键词共现分析

作为文献核心要素的关键词能准确揭示研究主题分布特征,通过高频词汇分析可把握特定领域学术关注焦点[10]。如图4,在中国式摔跤研究领域“发展路径”“文化传统”“格斗技艺”“长远规划”“奥林匹克”“当前状况”“技艺传承”“学科建设”“教学实践”等术语频繁出现,集中反映该领域主要研究方向。

“发展路径”与“长远规划”成为高频词汇源于相关政策性文件设定明确发展指标,《中国式摔跤十年发展规划》提出到2026年在群众推广、行业标准、赛事体系、人才培养、文化保护及商业化运作等维度实现突破性进展,而达成预期目标需依靠系统化发展方案和科学实施路径。

“文化传统”与“技艺传承”的部分逐渐凸显,通过中国式摔跤十年发展计划及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传统体育文化受到重视,部分学者开始系统梳理中国式摔跤发展的历史文献,并通过走访、口述采访、田野调查函等方式收集整理中国式摔跤技艺的演变历程,并通过支持山西、河北、天津、北京等全国不同地区的摔跤特色流派发展等综合举措,多重保障来促进中国式摔跤传统技艺保存及延续发展[11]。“格斗技艺”跟“传统技法”的关联性表明,中国式摔跤是中华传统武术体系的重要分支之一,其包含的技艺动作、文化精神与民族传统武术存在许多相似地方,二者在历史发展中相互影响、共同演化发展。

“奥林匹克”与“当前状况”反映了中国式摔跤项目走向国际化发展,政策指出可以通过深化国际赛事交流合作,提升该运动项目在全球影响力,持续提高竞技水平、优化赛事组织等,不断提高改进措施来适应变化的国际体育竞争环境,特别是借助中国式摔跤国际锦标赛、中国式摔跤国际邀请赛、香港国际武术比赛等知名赛事,与欧洲国家、美国、巴西、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及地区促进交流,推动中国式摔跤迈向国际化发展。

“学科建设”与“教学实践”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机构在中国式摔跤项目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文件强调适应社会发展,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其中武汉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诸多体育专业类院校将中国式摔跤纳入学校课程设置,通过教育教学、科研及训练方式促进该运动项目规范化发展,这种教育推广模式对提升中国式摔跤专业化水平具有非常重大意义。

Figure 4. Co-occurrence network of keywords

4. 关键词共现图谱

4.2. 关键词聚类分析

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关键词聚类分析可有效呈现中国式摔跤研究的核心议题与演进方向。采用LLR算法对相关关键词实施聚类处理有助于系统梳理该领域研究主题分布特征。聚类分析数据显示(参见图5),初步获取15个聚类群组经筛选保留最具代表性的10个。网络模块性指数(Q值)达0.8936显著高于0.3基准线证明聚类结构合理,加权平均轮廓值0.9571,远超0.7阈值表明分类结果可靠。

研究识别出“奥运战略”“发展路径”“文化保护”“院校教育”等重点方向,分别突显竞技水平提升诉求、聚焦体制机制创新、指向传统技艺传承、体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12]。研究发现聚类主题与政策导向显著相关。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在“奥运项目”类群中集中体现,与提升国际竞争力政策目标相呼应;“发展路径”类群关注的制度改革与活动推广,恰与中国式摔跤十年发展规划重点任务相契合;“文化保护”类群研究热度直接反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高等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关键作用通过“院校教育”类群得以凸显。

Figure 5. Clustering network of keywords

5. 关键词聚类图谱

5. 研究前沿变迁

5.1. 演进规律总结

通过对中国式摔跤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分析,进一步揭示该领域学术研究动态与研究主题,以成果展现方式,凸显当前该运动项目的研究难点与发展契机。

图6,通过可视化显示“奥运战略”与“体育高等教育机构”是当前学者最为关注的研究方向,这与《中国式摔跤十年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促进运动项目迈向国际化以及高水平人才储备体系发展相呼应。政策文件指出一方面要提高相关国际赛事影响力,另一方面要依托专业体育院校建立人才培养体系,这二者结合是增强影响力的关键举措。此外,相关政策推动落实也直接或间接影响促进中国式摔跤项目研究在学术领域的深化与拓展。

研究图谱中显示“体能素质”与“专项技能”成为高频研究主题,从侧面反映出当前中国式摔跤对建立科学化训练体系的迫切需求,强调要更进一步地构建现代训练理论框架,通过优化选材机制、完善训练方案、强化保障措施等一系列的整合措施,来促进中国式摔跤运动能力的有效提升,这些核心要素构成竞技能力培养的重要部分,并成为学术领域研究的重点议题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题,进一步凸显了该项目在文化延续方面的重要价值,政策文本明确要求加强传统技艺挖掘整理、系统记录发展历程、支持地方特色流派保护传承,这项工作不仅保存珍贵文化记忆更通过弘扬传统体育精神增强文化认同感。

“历史文化名城”主题的出现与推动国际交流合作战略部署密切相关,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平台开展跨国体育文化交流活动,既促进传统体育国际传播,又为相关城市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新契机。

现有研究成果与政策导向呈现明显协同效应,从技术提升到文化传播、从国内发展到国际推广,多元化研究路径为中国式摔跤可持续发展构建坚实理论基础,随着探索深入相关研究将继续为实践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Figure 6. Timeline view network

6. 时间视域图谱

5.2. 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现象可有效揭示特定时期学术领域热点议题,高频词汇集中出现标志该领域重点研究方向。通过分析中国式摔跤领域关键词突现图谱可观察到具代表性的研究热点演变轨迹。

图7,数据显示2003年前后“特征分析”成研究焦点,2007年“功率峰值”相关研究显著增加,2014年“社会效应”引发广泛讨论,2016年呈现“传统武艺”与“高等教育机构”的双热点并存局面。

“传统武艺”研究热度提升直接呼应《中国式摔跤十年发展规划》中文化遗产保护要求,该规划明确要求系统整理中国式摔跤技术体系、推动技术动作标准化进程并建立科学训练模式,且特别指出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建议课程设置增加相关教学内容以提升项目专业化程度。

“社会效应”的研究兴起,体现了对社会大众推广层面的重视,通过完善各省市、各地区行业协会职能、构建科学管理框架,以期促进中国式摔跤运动在民间的普及程度显著提升,参与人群规模持续扩大,并使社会关注度不断提高。

“功率峰值”研究涌现,则反映出中国式摔跤对科学化训练的迫切需求,通过建立运动员选材、竞赛训练、后勤保障在内的完整体系,通过全方位助力来提升运动员竞技表现,这种系统化训练模式有效提高运动员在赛事中的竞争力。

“特征分析”研究的集中出现,与全民健身战略、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独特性的保护要求密切相关,特别强调通过深入挖掘中国式摔跤运动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编纂专业考证文献等方式尽可能阐述其发展历程,这种对文化特征的重视,既可以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感,也彰显了中国式摔跤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Figure 7. Burst detection network of keywords

7. 关键词突现图谱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1) 中国式摔跤运动在学术领域的研究呈逐渐上升趋势。特别是《中国式摔跤十年发展规划》出台,推动该研究领域受到重点关注,提出了在2026年预计达成的关键指标:涵盖群众推广、行业标准化建设、赛事体系规范化、后备人才梯队培养、传统文化保护及商业化活动运作等维度。为达成以上战略目标,必然要求在学术研究领域提供有力支撑,预期对应的学术研究将保持较好的发展趋势。

(2) 当前该研究领域存在学术合作短板,核心研究者间互动有限,仅形成若干小型研究集群组合。但伴随着研究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发展,跨机构合作研究有望显著加强。此类协同效应不仅可以优化行业资源配置、促进学术成果共享,更会推动中国式摔跤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同时也将会通过完善合作网络,来逐步缓解研究机构地域分布不均的问题。

(3) 基于关键词聚类分析显示: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播、赛事竞技能力强化及产业化发展将成为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既指明未来学术研究的探索路径,也展现学术界对中国式摔跤运动项目多元化发展的深度思考。特别是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研究领域深化发展,将对提升中国式摔跤项目学术价值与国际认可度具特殊意义。

6.2. 展望

中国式摔跤研究未来走向将呈现多方位的发展态势,重点体现在多学科交叉融合、传统文化资源整合及新时代实践应用创新等方面,后续研究可着重关注以下三个维度:

(1) 在多学科协同发展方面,中国式摔跤研究内容将进一步扩展。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社会心理学的交叉渗透,可以更加全面阐释中国式摔跤的社会文化价值。随着研究深入,科研团队有机会打破学科壁垒深度合作,不仅可以丰富理论框架,也为中国式摔跤实践发展提供多元化支持。例如,将认知心理学引入技术技艺训练中,或者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追踪传统体育文化传播路径等,都将开辟全新的研究空间。

(2) 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系统挖掘与活化利用将成为下一个关键突破点。各具特色的地域性摔跤技艺作为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建成数字化保护体系;通过文献整理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完整技术谱系数据库;同时探索中国式摔跤传统体育文化元素与现代创意产业合作模式,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文化衍生品、文创产品等,以便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进一步转化。

(3) 科研成果的实践转化力度将进一步增强。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通过构建区域性中国式技术运动项目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为政府部门提供政策依据;逐步设计标准化培训方案助力产业人才队伍梯队建设;还可以通过开发大众参与度测评工具,进一步优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循环,将有效提升中国式摔跤运动研究的应用价值与社会影响力。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严波涛. 全运会运动项目文化研究[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21: 374.
[2] 马晓晴. 中国式摔跤发展现状与推广的路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 2023.
[3] 周志鑫. 中国式摔跤进入高校的探索性研究——以广州应用科技学院为例[J]. 体育科学进展, 2024, 12(1): 230-235.
[4] 郑帅, 沈志坤. 第14届全国运动会中国式摔跤男子组奖牌分布格局对比及启示[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19): 138-141.
[5] 云涛. 中国式摔跤冲抱腿技术的实战应用研究[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2): 230-231.
[6] 翟晨旗. 我国运动训练学高频使用教材的发展阶段及其内容评价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体育学院, 2024.
[7] 徐阔, 罗长新, 刘姝畅, 等. 中国式摔跤研究进展(1960-2023) [J]. 武术研究, 2025, 10(3): 73-75.
[8] 国家体育总局. 中国式摔跤十年发展规划[EB/OL]. 2016.
https://www.sport.gov.cn/n20001280/n20745751/n20767277/c21385712/content.html, 2016-12-12.
[9] 国家体育总局.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EB/OL]. 2021.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8/03/content_5629218.htm, 2017-07-18.
[10] 赵蓉英, 吴胜男. 我国内容索引研究主题与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J]. 中国索引, 2012, 10(4): 12-21.
[11] 原立仁. 自由式摔跤赛事发展困境与突破对策研究[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3(5): 174-176.
[12] 徐守金, 周浩. 我国学校体育科研演进、前沿热点展望——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分析[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4(19): 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