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和“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措施,以确保消费提振与乡村振兴等重点任务的顺利进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中明确指出,必须推动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其中,关键任务之一是深化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型生产力形态,恰好能够助力这一进程,它通过革新生产模式、提升生产效率和强化创新力,培育出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于其高质量发展、大科创驱动、新产业载体以及强大的比较优势,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这些特点在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治理模式等维度中得到充分体现,并展现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如何利用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促进乡村文体旅产业获得全新的内生动能,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当前,乡村优质发展的实践案例仍显稀缺,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如何发挥赋能作用,仍需从乡村治理场域中进一步探究。在关注新质生产力作用的同时,需进一步考虑其与乡村文体旅产业自身特点相结合的可行性,并探索一条能够提升乡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现实路径。
2. 文献综述
社会对创新的重视,使得新质生产力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新质生产力凭借其独特的创新特性和技术优势,为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及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和技术支撑。在学界,新质生产力一般被认为是以创新为主导、突破技术桎梏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形态[1]。要理解新质生产力,需抓住“新质”的理论核心:“新”即革新和创新,是指采用新的基本构成要素,依托新技术、新产业创新现有的生产形态;“质”代表本质、质量、品质,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进而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人民生活品质[2]。在乡村场域下,新质生产力可以被认为是在新质发展观的引导下,以新质人才与新质技术为支撑[3],推动乡村产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实现生产模式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跃升[4],并逐渐滋生出数字农业、智慧乡村旅游等乡村新业态[5]。因此,在当前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新质生产力主要以人才与生产要素等实体性要素,以及技术创新与新业态等渗透性要素进行赋能。
现有研究表明,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体旅产业融合的理论建构需突破单向线性思维,需要理清其赋能的基本逻辑与作用机制。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并不是单方向的作用,而是多维度、多层面、多领域的共生共荣、相互促进[6]。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和人才优化突破传统生产方式的束缚。利用科技创新的推动力,激发了乡村产业的升级转型,并且基于新技术的创新成果和乡村产业实现了深度融合,从而促进了乡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7]。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是通过驱动科技升级、要素整合、业态创新作用[8]。然而,乡村的产业特征与城市不同,尽管有学者提出通过劳动资料的革新、劳动对象的转型、劳动者的培养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观点[9],但是仍缺乏进一步揭示新质生产力以推动产业融合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需要进一步厘清乡村场域下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学理支撑。
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赋能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作为一种新兴的生产力形态,既有研究已对新质生产力在乡村场域中的内涵进行了拓展,从基本逻辑与作用机制角度探讨了其赋能的可行性。然而,既往研究多侧重于从理论层面分析影响因素,较少深入乡村场域,进一步剖析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融合的实际运行机制。因此,难以有效解释现实中乡村因复杂性与差异性而难以充分运用新质生产力的问题。本研究拟从产业融合的视角出发,深入探究新质生产力在乡村的运行机制,力求探索出一条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道路。
3. 案例分析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根植于地域资源禀赋与创新实践的相互协调,其发展路径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与实践多样性。乡村产业发展实践决定了各乡村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时拥有多样的路径选择,因此有必要在明晰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培育机理后,从抽象到具体,以现实案例考察其实践的可行性。考虑到案例的典型性与代表性,本研究选择以贵州省榕江县为研究样本,基于其作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的示范效应,系统解析新质生产力在乡村场域的实践逻辑与创新模式。
3.1. 案例介绍
榕江,旧称古州,别名贵州体操之乡,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辖县。珠江、长江两大水系分水岭,地处湘黔桂三省结合部中心地带,素有“黔省东南锁钥,苗疆第一要区”之称。自2023年5月起,“村超”仅用两个月的时间持续引发社会关注,实现了全网浏览量200亿次的成就,成为一个超大型的体育嘉年华。根据榕江县发布数据1,榕江县在“村超”活动的推动下,地区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据统计,2022年榕江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2亿元,2023年成功突破95亿元大关,至2024年进一步攀升至近105亿元。
流量的涟漪效应让原本边缘化的群众体育活动跃居生活核心,助力榕江县塑造了独具体育文化特色的赛事IP,推动了当地文体旅产业协同发展。然而,随着多届赛事的举办,“村超”的流量与热度却逐渐回归至理性状态,这促使当地相关部门探索一条新的融合发展道路以保障文体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当地政府积极与中国移动、抖音、快手等多家科技企业进行合作,利用新兴技术重塑当地传统生产方式,积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3.2. 案例分析
3.2.1. 新颖理念迭代,助力文旅产业升级
贵州榕江县通过创新“村超”体育赛事模式,激活县域经济内生动力,实现了夜间消费场景与地摊经济业态的协同发展。该模式通过构建“体育+”产业融合生态,拓展了乡村经济产业链条,促进了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群众体育赛事与特色农业、文创产品开发及乡村旅游形成多维产业耦合。在短视频与直播的传播下,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来到榕江参观,2023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765.8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98亿元,同比增长73.94%;带动夜间消费收入5.86亿元,同比增长253.2%;销售农产品4198万吨,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额6.26亿元,网络零售额4747.99万元,同比增长112.42%2。这种快速增长现象,对榕江县的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应对游客规模快速增长带来的服务压力,地方政府通过政企合作模式,与中国移动共同构建了包含智慧安防与数字化服务的全域旅游管理体系。该平台整合人脸识别客流监测系统及无人安防巡查机器人,显著提升大型活动游客管理效率。此外,榕江县还构建了一个全面的智慧县域旅游服务体系。这个服务体系包括服务数字化和运营数字化两个方面。在服务数字化方面,游客可以体验到全域智能导览、旅游资源的整合以及在线呼叫服务中心等便捷服务;运营数字化方面,榕江县设立了专门的运营中心,负责实施节庆活动策划组织与创新性运营工具的开发,以吸引更多的游客。通过这些措施,游客在观看体育赛事之余,还能充分欣赏到榕江县的自然美景,品尝到当地特色的美食,并深入体验当地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在当地政府、群众、企业的多方努力下,2024年榕江县旅游再创佳绩,全县累计接待游客925.58万人,同比增长2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6.63亿元。
这些成绩不仅彰显了新质生产力在推动乡村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巨大潜力,也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通过新颖理念的引导,榕江县成功地将科技与文化、旅游相结合,为游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同时,这也进一步推动了榕江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未来,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榕江县的文体旅产业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3.2.2. 新兴技术赋能,增强体育赛事新体验
20世纪90年代初期,榕江县已出现民间自组织足球活动,由地方足球爱好者群体自发成立区域性足球协会。2015年起,当地制度化推进群众体育赛事,形成以足协杯、周末联赛、春节杯为核心的年度赛事体系,但受制于传播渠道限制,其文化影响力长期局限于县域范围。
“村超”的模式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后,为进一步优化观众观看体验,榕江县与中国移动联手,以“数据赋能 + 5G技术”搭建了“村超”与世界的桥梁。为保障“村超”现场观众及现场安防需要,中国移动采用5G组网“2.6G + 4.9G”双频段覆盖模式,满足了现场超几万人观众用网需求。项目以5G大数据网络为基石,充分融合直播、VR/AR等技术,打造5G高清直播、云观赛、VR观赛等创新应用,为“村超”赛事全程直播推流,让“村超”突破地域限制,在云端与全国人民共享足球盛会[10]。
除了提供良好的观赛体验,贵州榕江还专注于提升赛事的专业度。2024年第二届赛事期间,技术赋能效果进一步显现,通过引入视频助理裁判(VAR)系统,进一步提高了比赛的规范性和公正性。同时,当地已与百度智能云、索尼中国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打造了中国首个由大模型驱动的体育数字化技术融合平台。该平台集成了尖端的骨骼级追踪捕捉技术以及云、边、端一体化的“3D + AI”智能系统,能够实时分析场上每位球员和足球的移动数据,捕捉到以往难以精确获取的比赛信息,并通过视频云渲染技术和AI公有云技术进行可视化展示。基于这些先进的数据,来自基层的村超教练和运动员能够利用数据对球员的动作、射门角度等进行深入分析,采用科学方法评估技术和战术的执行情况,从而提高训练的效率。同时,村超俱乐部也能依据数据选拔和培养优秀球员,优化球队的配置。
3.2.3. 创新人才培育,焕发传统文化新活力
榕江县作为“村超”文化IP发源地获得了广泛社会关注,然而这一现象背后,是当地政府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初期,地方政府曾实施多元化发展策略,通过文娱体育活动载体探索产业振兴路径,但最终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榕江文体旅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榕江人决定开拓创新,全力发展新媒体直播产业。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榕江提出了一个前瞻性的新理念:“将手机转化为新农具,将数据转化为新农资,将直播转化为新农活。”在新理念的引导下,榕江县积极对外开放合作,吸引了超过40家具有策划和执行能力的外地新媒体企业入驻。在启动活动中,他们先后举办了短视频大赛,并策划了乐里侗年、斗牛、大山里的CBA等五次融合创新活动。随着团队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最终抓住了“村超”这一热点,成功引起全民关注。
人才的流入为榕江县注入了新的动能。当地政府认识到人才资源的重要性,榕江县持续深化人才引进战略,精心组织实施了五大人才汇聚工程,分别为“导师计划”“榕归计划”“富才计划”“青村计划”和“银龄计划”,旨在广泛吸引和集聚各领域优秀人才。其中,“导师计划”通过柔性引才机制,引进专家学者为产业发展提供战略规划;“榕归计划”则致力于吸引榕江籍在外人才返乡贡献智慧和力量;“富才计划”着重于引进经营管理人才,并聘请“名誉村长”以拓宽村级治理视野;“青村计划”积极动员高校师生参与乡村振兴实践;“银龄计划”则着眼挖掘退休人才的宝贵经验。这些举措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功地将乐力侗年、斗牛节、鼓藏节等传统节日通过短视频和新媒体平台带入公众视野。同时,深入挖掘了民族纺织、蜡染、手工刺绣等乡村优质民族文化产品,探索了“非遗+”的发展模式,培养了新一代非遗人才,将“指尖技艺”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收益。其中为代表的青于蓝古法制靛厂作为榕江县非遗文创研学基地,向旅客们展示了蓝染技艺并使之得以传承。
此外,榕江县还通过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工艺展示和技艺培训班,进一步促进了创新人才与当地民众的互动与交流。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还激发了他们参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积极性。创新人才的加入不仅带来了创新的理念和思维,更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在他们的努力下,榕江县的传统文化得以焕发新的活力,成为推动乡村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
4. 新质生产力赋能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目前“村超”的热度依然持续,为实现当地的多元化发展,榕江县积极探索除“村超”外的更多热点活动,努力将榕江县打造成贵州省旅游的又一个代表名片。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总结出在新质生产力重塑乡村生产方式的背景下,促进乡村文体旅产业融合的关键因素。
4.1. 新颖理念迭代
新质发展观凸显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核心价值,旨在促进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榕江县“体育+”模式的建构本质上是布尔迪厄所揭示的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化的空间实践[11],当地凭借其长期形成的足球文化历史,已经构筑了一个坚实的文化基础,通过赛事举办实现了文化资本的创造性转化。在这一模式下,榕江县不仅注重组织和多方参与足球赛事,还致力于将足球文化融入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从而成功打造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链。这种发展模式巧妙地将本地的文化特色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开辟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新道路,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
然而要挖掘一个独特的发展模式并不容易,在贵州省雷山县,尽管拥有着丰富的银饰文化,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困境。雷山县主要依赖传统的银饰销售模式,现状是产品单一,销售渠道有限,未能充分发挥银饰文化的经济价值和文化影响力。在雷山县,游客常常难以亲身体验和感受文化的魅力,从而缺乏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共鸣,导致旅游体验欠佳。因此,对于其他乡村地区来说,如果想要效仿榕江县的发展模式,就必须深入挖掘和结合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并加强文化与游客的交互,形成一套既独特又创新的发展模式,并将其付诸实践,这样才能在文体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大潮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这需要乡村领导者从多个方面努力,一方面需要深入挖掘本地的历史、民俗、艺术、体育等资源,提炼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然后将这些元素融入文体旅产业的各个环节中[12]。围绕自身特色开发文化和旅游项目,通过举办历史文化节、民俗表演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同时,还可以结合当地特色美食、手工艺品等,打造一条完整的文化旅游产业链。另一方面,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文化价值的实现方式,发展“数字文化生产力”和“创意文化生产力”。通过数字化整合乡村特色文化、技艺、遗迹、风光等IP资源,结合自然人文与数字技术,开拓新的文化体验消费领域[13]。此外,乡村领导者还应积极倡导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将环保理念融入文体旅产业的各个方面。在开发旅游项目时,可以推广生态旅游,引导游客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同时,还可以鼓励村民参与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开发,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共同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这些努力,乡村领导者不仅能够推动文体旅产业的融合发展,还能够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4.2. 新兴技术赋能
文体旅产业融合是指以文化为内容,体育文化为载体而开展的系列旅游活动。这种融合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旅游模式,而是通过体育竞赛、赛事活动等各类体育文化活动作为表现载体,将竞技、健身、娱乐、休闲等功能集于一体。它涵盖了体育演艺、体育竞技、体育用品制造等多产业门类,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产业体系[14]。在这个过程中,新质生产力通过数字技术整合各类资源,推动产业链的扩张与传递增能,构建了一个共享创新的系统。这个系统不仅促进了产业的优化升级,还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体验,使得文体旅产业融合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在文体旅产业中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产业效率和服务质量[15]。数字技术的嵌入呈现出“双轨并行”特征。在硬件层面实现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化表达,在软件层面精准匹配游客偏好与传统资源,形成供需对接的智能系统。除榕江县之外,浙江绍兴嵊州小昆村利用AR技术,结合当地古村的地形地貌,举办了“西白云路AR walk hero寻宝大赛”。活动成功地将当地文化知识融入定向越野活动中,并通过与村中商户合作,让游客可以通过扫码的方式获取消费优惠券。这一模式成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可以看到,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促进了文体旅产业的深度整合,提升了乡村文体旅产业的智能化程度,还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和有趣的体验,激发了他们自发宣传当地的热情。
因此,乡村地区必须提升对新技术的重视与应用。首先,乡村地区应当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巩固和强化乡村的技术基础。这包括但不限于扩大互联网覆盖范围、建设高速数据传输网络以及部署智能化的农业设备等,为新技术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些举措,乡村地区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技术发展的趋势,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其次,乡村地区还应该结合当地特色文化积极拥抱和采纳新技术,全力推动具有创新性的高质量技术在乡村文体旅产业的落地实施[16]。这不仅能够提升乡村地区的吸引力,还能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通过以上措施,赋予乡村文体旅产业新动能,加速文体旅产业的融合发展,从而推动乡村经济的全面振兴。
4.3. 人才生态建构
创新人才作为乡村现代化转型的关键驱动力,在榕江县的改造过程中发挥着多维度的作用。榕江县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复合型多元人才的贡献:从“村超”项目的策划与宣传,到当地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营销与创新,再到先进技术对比赛与管理的大力支持,处处都能有多元人才的身影。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清晰地看到人才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也强调了人才生态的重要性,这些复合型人才不仅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具备创新思维和卓越的实践技能。他们能够将前沿的理念和技术带入乡村,为乡村的文化、旅游和体育产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毗邻贵州的四川省,就有一批来自北京大学的志愿者在向勇教授的带领下奔赴当地的白马镇。在他们与当地官方与村民的通力合作下,成功为当地塑造了“白马花田”这一极具特色的品牌名片。并且通过组织花田营造社、白马艺穗节、花田STEAM课堂等系列活动,从深入发掘文化内涵到积极推动文化创新,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了全新且强劲的动力。随着一届又一届活动的有序开展,吸引了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人才踊跃加入这一充满活力与担当的团体,共同为当地的发展贡献宝贵力量[17]。
因此,为了推动乡村文体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发展,必须充分借助人才的力量来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业的持续繁荣。第一,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大对乡村文体旅产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通过提供优惠政策、搭建发展平台等措施,吸引更多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经验的人才投身到乡村建设中来。第二,注重提升当地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让他们掌握更多先进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文体旅产业的发展。第三,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人才为乡村文体旅产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借助人才的推动,文体旅产业的传统生产模式桎梏将被打破,进而构建一个相互促进的产业体系,以更高效的模式持续发展。
5. 结论与讨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全面赋能。从乡村社会的发展中可以看出,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乡村与城市的界限已经被逐渐模糊,乡村文化正不断接受着来自现代流行文化的影响,乡村产业的转型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利用新质生产力重塑乡村产业体系是未来乡村振兴的一大重点。
本研究以贵州省榕江县“村超”现象为典型案例,以体育赛事这一现代体育文化为媒介,促进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产业理念融合创新,探索出一条乡村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之路。通过对乡村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赋能作用的探讨,解释了新质生产力在乡村场域下的适应性及其效能发挥机制。实践证明,新质生产力通过理念范式的转变、新兴技术的驱动、人力资本的增值这三条路径,有效地打破了传统生产模式的束缚,通过资源的激活和利用重新配置了乡村产业生态系统,在突破乡村“农业至上”认知局限的同时,形成了以文化为核心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目标并非技术的简单移植,而是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实现乡土资源价值转化,关键是要秉持新发展理念,结合乡村特有的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美食文化、艺术体育等元素,解决技术与乡土文化融合的难题,构建具有乡村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激发全体村民的参与热情,鼓励全民共同参与。榕江县这一成功案例充分证明,现代乡村功能依然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乡土性”在技术推动下能够赋予新的内涵。
当然,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的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仍需效能发挥,需突破两大结构性矛盾。其一是技术普适性与地方适应性的张力。基于资源禀赋差异的需要实施差异化策略,通过多种政策搭配推动技术本土化改造。由于各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文化背景等存在差异,新质生产力的引入和应用要基于资源禀赋差异实施不同策略。通过政策实施,鼓励和支持更多乡村地区积极探索本土化新质生产力赋能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二是平衡发展冲动与可持续性。在推动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文体旅产业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要注重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商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要建立健全的利益共享机制,确保村民在产业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从而激发其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推动乡村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进入可持续发展模式。
NOTES
1榕江县人民政府官网:https://www.rongjiang.gov.cn/zjrj_5903491/rjjj/。
2《村超:榕江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https://www.rongjiang.gov.cn/xwzx_5903512/rjyw_5903513/202407/t20240712_85091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