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路径探索——基于直播电商助农视角
Theoretical Logic and Path Explor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Empowering High-Quality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Live-Streaming E-Commerce for Rural Assistance
摘要: 本文以直播电商助农为切入点,探讨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在阐释新质生产力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直播电商助农的实践场景,剖析新质生产力对乡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从理论层面揭示其如何通过优化乡村生产要素配置,推动产业创新升级、倒逼制度创新与改革等途径,为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进而结合直播电商助农的实践经验,提出针对性的发展路径,包括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与技术创新投入、构建直播电商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以直播电商为纽带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优化直播助农政策支持与监管体系等,旨在为推动乡村经济借助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assistance of live-streaming e-commerce to farmers as the entry point to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logic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empower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actical scenarios of live-streaming e-commerce assisting agri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the rol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from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it reveals how it injects new impetus in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through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rural production factors, promoting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upgrading, and forcing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reform. Furthermore, based o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live-streaming e-commerce in assisting agriculture, targeted development paths are proposed,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investment in digital infrastructur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rural areas, establishing a mechanism for cultivating and introducing live-streaming e-commerce talents,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s through live-streaming e-commerce as a link, and optimizing the policy support and supervision system for live-streaming assistance to agriculture. It aim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by leveraging new productive forces.
文章引用:鲍远芳.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路径探索——基于直播电商助农视角[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8): 2005-2011.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82739

1. 引言

在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乡村经济发展既迎来数字技术普及、消费升级的新机遇,也面临生产要素配置低效、产业升级缓慢等现实挑战。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质生产力,正成为科技与生产深度融合的典型代表,不仅重塑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模式,更通过直播电商助农等新业态向农业农村领域深度渗透,为乡村经济突破发展瓶颈提供了全新契机[1]。从国家战略层面看,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环节,而直播电商助农作为新质生产力在乡村的具象化实践,已展现出连接城乡市场、激活乡村资源的独特价值——它既让偏远地区的农产品通过数字渠道直达消费者,又以流量优势倒逼乡村生产端革新,成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的“生动注脚”。从经济发展规律出发,新质生产力通过直播电商等载体优化乡村生产要素结构:数据要素借助直播互动指导农业生产,技术要素通过场景化展示实现价值转化,人才要素因电商生态聚集乡村,最终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本文以直播电商助农为切入点,聚焦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路径探索,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技术创新–业态融合–乡村振兴”内在关联的理论认知,更能通过剖析直播电商助农的实践经验,提炼出可复制的发展方案。这一研究既响应了国家关于“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也为破解乡村产业升级难题提供了实践指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2. 新质生产力与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新质生产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力,具体来说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融合数字技术、智能装备、绿色低碳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它区别于传统生产力,是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是以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为主要内涵的生产力,具有高效、便捷、精准、智能等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风险[2]。其要素构成主要包括:(1) 新型劳动者,即具备数字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知识型农民、农业科技人才;(2) 新型劳动资料,涵盖农业物联网设备、人工智能管理系统等智能生产工具;(3) 新型劳动对象,如农业大数据、生物育种新材料等。特征具体表现为:创新性体现在技术迭代与模式革新,高效性通过智能化生产降低成本,融合性推动农业与文旅、康养等产业跨界发展,绿色性则强调生态友好型生产方式。

(二) 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目标

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驱动力的系统性变革,其内涵超越传统增长范式,聚焦于生产要素数字化重构、产业生态融合化升级、治理模式智慧化转型与生态价值绿色化转化的协同推进[3]。在新质生产力作用下,乡村经济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生产要素从“土地 + 劳动力”传统组合升级为“数据 + 技术 + 人才 + 资本”的创新体系,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赋能与价值延伸;通过构建“生产–加工–服务”一体化产业生态,打破传统产业边界,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体系的协同效益;通过技术逻辑与乡土逻辑的有机统一,实现乡村治理从经验决策向数据驱动的转型,同时保留传统治理中的乡土认同;通过低碳技术与循环模式的应用,推动农业生产从资源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3.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新质生产力作为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正通过重构生产要素、驱动产业升级、协同制度创新三大核心机制,推动乡村经济突破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直播电商助农作为新质生产力在乡村经济中的典型实践形态,其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流量资源整合与市场链路重构,成为连接新质生产力与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纽带。本章结合直播电商助农的实践场景,剖析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经济的内在机理,揭示其从微观要素配置到宏观制度环境的运行逻辑。

(一) 生产要素重构逻辑:技术嵌入与要素效能跃升

传统农业生产依赖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粗放投入,而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要素重组与效能释放。直播电商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业态,进一步激活了乡村要素的流动与价值转化,形成“技术嵌入–数据联动–要素整合”的闭环[4]

1、数据要素驱动资源精准配置

物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农业数据资源化成为现实。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与直播电商的协同,实现了生产端与消费端的数据互通。直播电商平台实时收集的消费者偏好、市场需求等数据,可反向指导农业生产调整[5]。在安徽巢湖市中垾番茄示范产业园,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土壤墒情、光照强度、温湿度等20余项参数,结合测土配方施肥与数控恒温系统,实现水肥精准调控。这一技术集成使番茄产量提升30%以上,同时减少水资源消耗40%,推动“土地–水–养分”传统要素的利用效率发生质的飞跃[6]。种植基地通过直播互动获取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种、包装的反馈,结合物联网采集的土壤、气候数据优化种植方案,既提升了产量,又实现了“以销定产”。这种“生产数据 + 市场数据”的双向流动,显著提升了要素利用效率。

2、技术创新突破自然地域限制

在盐碱地等边际土地资源利用中,生物技术创新展现出强大潜力。东营市东营区针对土壤含盐量高达千分之三的盐碱地,通过SNP基因探针标记技术培育耐盐碱薄荷品种,结合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全生长周期精准监测。这一“以种适地”模式使原本荒废的盐碱地转化为高效薄荷种植区,2025年推进的盐碱地整治项目,在改善土地状况的同时,也新增了可观的耕地面积。生物技术、数字技术等创新成果产出的特色农产品,借助直播电商的场景化展示突破地域限制。耐盐碱作物、抗逆性果蔬等通过直播呈现其生长环境与技术优势,打造差异化品牌,实现技术价值向市场价值的转化。直播电商的视觉化传播,让技术创新成果更易被市场认知,加速了技术要素的商业化落地。

3、数字平台整合激活要素流动

直播电商平台与乡村数字服务平台的协同,加速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流动。部分地区搭建的“助农服务小程序”,既整合了本地种植户资源,又对接直播平台提供货源匹配、物流衔接等服务,缩短了技术咨询、市场对接的周期。直播电商的流量优势吸引了电商运营、物流配送等配套资源向乡村聚集,形成要素良性循环。陕西富县北道德乡开发的“点点帮农”微信小程序,其整合了当地众多种植户的技术、农机及市场资源,构建起共享农技员、共享农服队、共享农市场三大功能板块。通过在线发布需求与自动匹配机制,该平台显著提升了农机服务响应效率,将技术咨询周期大幅缩短至实时响应水平,在上线初期便成功促成大量苹果直供深圳、杭州等地商超。

(二) 产业升级驱动逻辑:直播电商促进全链融合与价值重构

新质生产力以数字化、智能化推动乡村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迁,而直播电商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关键节点,在产业融合中发挥着“催化剂”作用,推动形成“生产标准化–加工增值化–业态多元化”的升级路径。

1、智能化生产引领农业现代化

智能农机、精准灌溉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品质化,为直播电商提供了稳定货源。直播中展示的智能化生产场景,如无人机植保、智能温室等增强了消费者信任,成为产品销售的重要支撑。标准化种植的蔬菜通过直播展示生长数据,其销量与价格均高于传统渠道。

2、数字化加工与供应链协同增值

农产品加工环节的数字化升级与直播电商形成协同,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大数据指导的精深加工产品,如本地特色食品,预制菜等通过直播展示加工过程与便捷性,快速打开市场;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质量追溯,消费者在直播中可查询产品溯源信息,进一步提升品牌信誉。直播电商成为高附加值产品的重要销售渠道,推动加工环节向精细化、品牌化转型。

3、“三产融合”催生新业态与新价值

直播电商为乡村“农业 + 加工 + 文旅”的融合提供了新场景。农业生产环节可通过采摘直播、农事体验直播吸引线下消费;乡村文旅资源通过直播传播,带动“观光 + 购物”消费;农产品加工过程的透明化直播,如手工制作、古法工艺等,则大大提升了产品文化附加值。这种“直播+”模式拓展了产业盈利空间,实现了从单一农产品销售向综合价值创造的转型[7]

(三) 制度创新协同逻辑:直播电商倒逼制度适配与改革突破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依赖制度创新,而直播电商助农作为新质态实践,需要配套制度保障其可持续性。通过土地、金融、主体培育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为直播电商助农筑牢基础。

1、土地制度创新释放空间资源

土地制度改革为直播电商所需的基础设施提供了空间保障。农村承包地流转促进规模化种植,保障直播电商的稳定货源;闲置宅基地、农房改造为直播基地、仓储中心,降低了电商运营成本。部分地区通过土地政策创新,加快了冷链物流、直播产业园等设施建设,支撑了直播电商的供应链体系。

土地作为乡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生产空间。为适应规模化、集约化、设施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以及乡村旅游、加工仓储、电商物流等新业态的用地需求,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至关重要。改革旨在打破土地要素流动的制度性障碍,激活农村“沉睡”资产,为新质生产力所需的空间载体和规模化运营创造条件[8]

2、金融制度创新破解资本约束

针对直播电商主体的融资需求,金融制度创新提供了精准支持。例如,将直播电商的应收账款、订单作为抵押物发放贷款,或基于直播交易数据构建信用评价模型为小农户提供无抵押贷款;“直播销售履约险”等创新产品则降低了交易风险,分散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保障了资金安全与业务稳定。打通了金融活水流向乡村新质生产力领域的“最后一公里”。

3、主体培育与治理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制度创新通过培育市场主体、优化治理机制,激活直播电商助农的内生动力。对农户购置直播设备给予补贴、组织小农户加入直播合作社实现“统一供货、统一直播”,让小农户分享电商红利;基层组织牵头成立直播电商服务中心,提供技能培训、资源协调等服务,进一步降低了农户参与门槛,推动直播电商助农从“外部推动”转向“内生驱动”。

4.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直播电商助农模式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这些困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质生产力效能的充分释放。本章基于直播电商助农的视角,聚焦于当前在这一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具体从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对直播电商货源品质的制约、人才短缺对直播电商模式落地的限制、产业融合深度不足对直播电商附加值提升的影响,以及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对直播电商发展的制约等方面,深入剖析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为后续探索破解路径奠定基础。

(一) 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制约直播电商货源品质

乡村地区研发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导致直播电商销售的农产品在品质稳定性、标准化方面存在短板。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虽达62%,但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且成果多集中于大型企业,中小农户受益有限。同时,农村数字技术应用研发滞后,难以满足直播场景下的高清传输、智能互动等技术需求,制约了直播电商的体验升级。

(二) 人才短缺限制直播电商模式落地

乡村地区面临人才外流的突出问题,高素质劳动力供给不足,特别是直播电商领域所需的运营、策划、主播等专业人才尤为匮乏。农村青壮年群体中接受高等教育者占比较低,电商相关领域的人才缺口显著。人才的短缺直接制约了直播电商助农的专业化运营进程,使得多数实践仍停留在“简单带货”的初级层面,难以充分释放其对乡村产业的带动效能。

(三) 产业融合深度不足影响直播电商附加值提升

乡村产业融合多处于初级阶段,直播电商助农也多集中于农产品销售,缺乏与加工、文旅的深度结合。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尚存提升空间,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存在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直播销售的产品附加值偏低;与此同时,直播内容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对产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品牌故事挖掘不足,难以形成可持续的竞争力。国务院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了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的阶段性建设目标,提出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8%,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到75% [9]

(四) 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制约直播电商发展

现有政策存在碎片化问题,对直播电商助农的针对性支持不足。例如,农业数字化补贴覆盖面窄,农村5G网络、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以满足直播电商的技术需求;跨部门协同机制缺失,导致直播电商涉及的市场监管、物流保障等环节衔接不畅,影响了新质生产力要素的协同效应。

5.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新质生产力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为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其中,直播电商凭借其即时互动、精准触达的特性,成为连接乡村生产与城市消费的重要纽带。然而,当前直播电商助农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技术支撑不足、专业人才匮乏、产业融合度低、政策配套不完善等现实瓶颈,制约了其对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效能。基于此,本章以直播电商助农为具体抓手,从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以夯实货源基础、构建多元人才体系以破解人才瓶颈、深化产业融合发展以提升价值创造能力、优化政策支持体系以完善发展环境四个维度,系统探讨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为推动直播电商与乡村经济深度融合、释放乡村发展新动能提供实践思路。

(一)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夯实直播电商货源基础

加大乡村科技研发投入,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重点突破直播电商所需的技术瓶颈。在农业主产区建设科技园区,推广智能种植、生物育种等技术,提升农产品品质与标准化水平;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开展直播电商相关技术培训,如短视频制作、智能设备的操作技能等;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农产品溯源、直播场景优化等技术研发,为直播电商提供技术支撑。

(二) 构建多元人才体系,破解直播电商人才瓶颈

实施“乡村电商人才培育计划”,完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通过政策优惠吸引大学生、电商从业者返乡,重点引进直播运营、品牌策划等专业人才;依托职业院校、电商平台开展“理论 + 实操”培训,覆盖主播技能、平台规则、供应链管理等内容;建立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对直播助农成效突出的个人或主体给予奖励,激发人才留乡创业热情。

(三) 深化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直播电商价值创造能力

以直播电商为纽带,推进乡村产业全链条融合。生产端建设标准化基地,通过直播展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打造品质信任;加工端培育精深加工企业,开发特色菜、文创食品等,通过直播讲述产品故事,提升附加值;消费端推动“直播 + 农文旅”融合,如直播乡村风光、民俗活动吸引游客,同步带动农产品销售,形成“一产筑基、二产增值、三产引流”的融合模式。

(四) 优化政策支持体系,完善直播电商发展环境

制定针对性政策,为直播电商助农提供保障。加大农村新型基础设施投入,优先完善5G网络、冷链物流等直播电商配套设施;建立乡村产业融合示范区,在土地流转、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直播电商企业政策倾斜;构建跨部门协同机制,统筹技术推广、市场监管、物流服务等资源,将直播电商助农成效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形成政策合力。

6. 结语

本研究以直播电商助农为切入点,阐释了新质生产力通过重构生产要素、驱动产业升级、协同制度创新赋能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并结合实践场景剖析了其面临的科技创新薄弱、人才短缺、产业融合不足与政策支持不完善等现实困境,最终提出了强化科技驱动、构建人才体系、深化产业融合与优化政策环境的针对性路径。

直播电商助农作为新质生产力在乡村的具象实践,既是连接城乡市场的纽带,也是激活乡村资源的支点。研究表明,唯有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直播电商为载体,推动生产要素高效配置、产业生态深度融合与制度体系动态适配,才能充分释放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效能,为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这一结论既呼应了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联,也为直播电商助农模式的优化升级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震宇. 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乡村建设: 转型逻辑与实施路径[J]. 学术交流, 2024(1): 93-107.
[2] 周文, 许凌云. 论新质生产力: 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 改革, 2023(10): 1-13.
[3] 富新梅. 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研究[J]. 西南金融, 2023(7): 81-93.
[4] 严雪雁, 王茂福. 新质生产力驱动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 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4(5): 27-38.
[5] 新华社. 巢湖市以农业新质生产力激活集体经济新引擎[EB/OL]. 2025-04-24.
https://xhpfmapi.xinhuaxmt.com/vh512/share/12509464, 2025-07-02.
[6] 刘佳. 安福21.91万亩农田实现智能化管护 5G如何解锁农业“数字基因” [EB/OL]. 2025-06-26.
https://jx.ifeng.com/c/8kUtUY0fj8W, 2025-07-03.
[7] 李秀艳, 季成浩.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0(4): 81-88.
[8] 袁野.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的要素保障与实施路径[J]. 社会科学家, 2024(6): 116-122.
[9]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J]. 新疆畜牧业, 2017, 32(12):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