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锡莞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的比较分析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ractices among SMEs in Hangzhou, Wuxi, and Dongguan
DOI: 10.12677/mm.2025.158228,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梅欣兰, 付达院, 吴佳慧, 任 旭, 王 丹: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数字贸易学院,浙江 绍兴;汪菲燕: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浙江 绍兴
关键词: 企业数字化转型杭州无锡东莞比较分析Enterpris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Hangzhou Wuxi Dongguan Comparative Analysis
摘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持续深化与数字技术迭代创新的双重驱动下,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主体,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其适应市场环境变迁的战略选择。本研究选取杭州、无锡、东莞等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样本,采用比较分析方法,深入探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施路径与成效。研究发现,政府层面的制度性支持体系与企业层面的能力构建共同构成了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双轮驱动机制,最后通过三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经验总结及比较,得出对其他城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经验借鉴和启示。
Abstract: Driven by the deepening process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 iterative innov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MEs), as crucial micro-entities promoting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represents a strategic choice for adapting to market environmental changes. This study selects representative regional economic samples from Hangzhou, Wuxi, and Dongguan, employing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s to thoroughly investigate the implementation pathways and effectiveness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SMEs.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institutional support system at the government level and the capacity building at the enterprise level together constitute a dual-drive mechanism for promot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Finally, through summarizing and comparing the experiences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enterprises across these three cities, the study provides insight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SMEs in other cities.
文章引用:梅欣兰, 付达院, 吴佳慧, 任旭, 王丹, 汪菲燕. 杭锡莞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的比较分析[J]. 现代管理, 2025, 15(8): 208-218. https://doi.org/10.12677/mm.2025.158228

1. 引言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也是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数字化正改变着全球经济的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模式,世界经济发展格局面临着深刻变革。从企业微观层面来看,数字技术与数据要素的深度融合,拓展了企业的生产方式,推动企业从传统迈向数字化转变,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高效化。从总体上来看,尽管目前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正处于加速推进阶段,但发展极不均衡。

根据《中国数字经济白皮书》,2023年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40%,但企业数字化渗透率因行业和规模差异显著。呈现出“头部引领、中部探索、尾部滞后”的特点。一方面,80%以上的大型企业,尤其是央企、国企和头部民企已启动转型,部分利用智能工厂、数据中台等进入深度应用阶段;而中小企业因受限于资金、技术和人才短缺,仅约30%开始尝试数字化转型,并且转型程度较浅。另一方面,服务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较高,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次之,其中传统行业数字化基础薄弱,多依赖政府推动。在区域分布上,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集聚了全国60%以上的数字化服务商,数字化转型的市场比较活跃,企业转型意愿较强;相反,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因为资源不足等原因导致转型相对滞后。基于此,本文以杭州、无锡、东莞等具有代表性的长、珠三角地区城市为样本,通过对三大先进城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施路径与成效的比较,得出对其他城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经验借鉴和启示。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一城市或特定行业的转型实践,缺乏跨区域比较分析,尤其对长三角与珠三角代表性城市转型模式的共性规律与差异化特征提炼不足。基于此,本文以杭州、无锡、东莞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政策–市场–技术–企业”四维分析框架,系统比较三地转型路径、成效及面临的问题,旨在提炼可复制的经验模式,为不同区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2.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企业数字化转型正颠覆传统市场格局,成为区域对外贸易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路径,并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学术界就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定义及内涵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数码化和数字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数码化将模拟信息转换为数字格式,从而实现更方便地进行搜索、备份和共享;数字化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字技术来改进和重塑业务流程,从而为企业提供新的竞争优势。因此,数字化转型是在数码化和数字化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商业模式、运作模式、职能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的全方位变革,重点在于实现业务数字化与数字业务化的有机结合[1]。第二种观点认为,数字化转型是指企业运用数字技术的创新过程,通过重塑企业愿景、战略、组织结构、流程、能力和文化,其目标是适应高度变化的数字环境[2]。第三种观点认为,数字化转型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集成、网络设施、通信技术等多元化信息化手段以及其他连接技术,在机构构架和组织结构层面驱动企业展开深入全面的系统性改革的过程[3],是一种基于信息资料和业务流程数字化的进化式组织演进第四种观点认为数字化转型是一种由信息系统推动的业务转型,涉及结构和组织转型、信息技术使用、产品和服务价值创造,从而引发调整或全新的商业模式[4]

基于以上文献的分析可以得出,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通常始于对商业模式和业务模式变革,进而推动更广泛的企业协作方式转变,并最终将引致更深层次的企业文化变革。数字化转型反映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性,以及数字技术对个人、组织、社会的破坏性影响。数字化改造对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数字化改造将深刻改变企业的战略定位、组织结构、运营流程和企业文化,增强企业适应新技术环境的能力和抗市场竞争的能力,有效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数字化改造将影响企业的战略定位、组织结构、运营流程。数字化转型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产品与服务创新、流程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进而实现运营效率和组织绩效提升,并为企业注入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3. 杭锡莞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

3.1. 杭州:长三角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模范生

杭州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依托阿里云、网易云等本地服务商,在跨境电商、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领先优势。2024年杭州市经信局数据显示,全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率已达48%,高于全国平均7个百分点,其中22%进入数据中台、AI生产优化等智能化深度应用阶段。杭州在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形成了系统化的实施框架,其核心举措可归纳为以下五个维度。

3.1.1. 战略规划与政策引导体系构建

杭州市政府通过制定《杭州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等顶层设计文件,确立了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方向。作为“十四五”数字经济专项规划的延续性文件,2022年12月正式发布《杭州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2023~2025)》,推动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到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覆盖率超90%,中小企业覆盖率超60%。特别是在跨境电商领域,出台《加力推动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6年实现跨境电商出口总量1400亿元的目标。这一目标将通过“跨境电商 + 产业带”模式创新、全球化平台合作深化、直播电商与AI技术融合应用等具体措施予以实现,着力打造全球跨境电商示范中心。

3.1.2. 财政支持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杭州建立了多层次资金支持体系,出台《杭州市制造业数字化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企业数字化改造、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2023年杭州发放中小企业数字化补贴3.2亿元,单企业最高补助50万元,实际平均获补8.5万元。同时,提供“数智贷”专项信贷产品,面向中小微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年利率3.85%起),最高额度1000万元,2023年年底已发放贷款超50亿元。同时,杭州积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5G基站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布局5G基站、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大型数据中心,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数字基础设施支撑,特别是支撑了中小企业物联网和边缘计算应用。截至2023年底,杭州市已建成5G基站超过3万个,数据中心机架数突破10万架。

3.1.3. 服务平台与个性化解决方案供给

为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杭州构建了“1 + 3”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并创新推出“小快轻准”数字化解决方案产品包,同时提供“聚能工厂”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平台,提供低成本SaaS工具包。这些解决方案具有低成本、易实施、见效快的特点,有效提升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建立优质数字化服务商清单,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精准化的数字化转型服务。与此同时,杭州推行“百企千景”数字化转型试点工程,2023~2025年每年遴选100家示范企业、1000个应用场景,形成纺织、机械、电子等行业解决方案库。

3.1.4. 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与精准服务

杭州创新实施科技特派员助企数字化转型试点,通过“一企一策”的精准服务模式,解决企业在“智改数转”过程中的具体难题。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一线,提供定制化数字化转型方案,显著提升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施效果。这一制度创新为破解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困境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2023~2025年杭州实施“数字工匠”万人培训计划,联合阿里云、华为等企业,每年培训1万名中小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提供认证补贴(每人最高3000元)。

3.1.5.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与创新生态培育

Table 1. Overview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lanning and practice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Hangzhou

1. 杭州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规划及实践概览表

类别

政策/规划名称

主要内容

实施时间

责任部门

顶层战略

《杭州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2023~2025)》

推动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目标到 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覆盖率 超90%,中小企业覆盖率超60%。

2023年1月

杭州市 经信局

专项资金支持

《杭州市制造业数字化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对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项目给予最高30%的补贴(单个项目不超过500万元);云服务费用补贴每年最高10万元。

2023年修订

杭州市 财政局、 经信局

平台服务

“聚能工厂”中小企业 数字化赋能平台

提供低成本SaaS工具包(如ERP、MES),覆盖采购、生产、销售全流程,已服务 企业超1.2万家。

2022年启动

杭州市 经信局牵头

标杆案例推广

“百企千景”数字化转型试点工程

每年遴选100家示范企业、1000个应用 场景,形成行业解决方案库(如纺织、 机械、电子等)。

2023年~2025年

杭州市 经信局

人才培训

“数字工匠”万人培训 计划

联合阿里云、华为等企业,每年培训1万名中小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提供认证补贴(每人最高3000元)。

2022年~2025年

杭州市 人社局、 教育局

金融支持

“数智贷”专项信贷产品

面向中小微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年利率 3.85%起),最高额度1000万元,截至 2023年11月已发放贷款超50亿元。

2022年推出

杭州银行、杭州金投 集团

基础设施保障

《杭州市5G基站建设 三年行动计划》

2025年前实现5G网络全覆盖,重点工业 园区、特色小镇优先部署,支撑中小企业 物联网、边缘计算应用。

2021年~2025年

杭州市 通管局

区域协同

杭州都市圈中小企业数字化联盟

联合湖州、嘉兴等城市,共享技术资源与 专家库,推动跨区域产业链协同(如供应链数字化对接平台)。

2023年6月成立

长三角一体化办公室

数据来源:杭州市人民政府官网、经信局、人社局、教育局等公开文件及新闻发布会。

杭州重点布局生成式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着力打造数字经济创新生态系统。以盘兴数智为代表的AI技术服务商,通过提供数智营销解决方案和SaaS软件服务,有效推动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这种“技术赋能 + 生态培育”的双轮驱动模式,不仅提升了企业的数字化运营能力,也为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此外,2023年杭州牵头组建“杭州都市圈中小企业数字化联盟”,与湖州、嘉兴等城市共享技术资源与专家库,推动跨区域产业链协同。

以上研究表明(见表1),杭州加强系统性政策与精准服务双轮驱动。

杭州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凭借系统性的政策规划和精准的服务供给脱颖而出。在政策引导上,从《杭州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到《杭州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2023~2025)》,形成了连贯性的顶层设计,明确各阶段转型目标,为企业提供清晰指引,在跨境电商等领域,专项政策更是细化到具体产业模式创新和量化目标。

在服务供给上,科技特派员“一企一策”深入解决企业难题,“数字工匠”万人培训计划联合头部企业,为企业培育数字化人才,同时构建的“1 + 3”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和“小快轻准”解决方案,从平台支撑到个性化方案定制,全方位降低企业转型门槛,财政补贴、“数智贷”以及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维度支持,也为转型提供了坚实保障。

杭州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政策引导的系统性、服务供给的精准性和实施路径的创新性等方面。这些经验为其他地区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参考,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借鉴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特点和企业实际需求,避免简单复制。

3.2. 无锡: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作为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近年来无锡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2024年,无锡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覆盖率超85%,其中中小企业约占50%;上云用云企业数量累计超2.6万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70%,在江苏省仅次于次于苏州、南京[5]。目前无锡拥有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62个,中小企业占35%,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20家,省内占比约18%。在物联网、高端装备、纺织、电子等领域,无锡数字化技术应用比较集中,与其主导产业高度契合[6]。但也面临着资金压力大、技术能力不足、补贴精准度不足、区域不平衡等问题。无锡在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政策体系与实践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

3.2.1. 制度创新与政策保障体系构建

无锡在数字化转型领域率先进行制度创新,颁布实施了全国首部地方性数字化转型法规——《无锡市数字化转型促进条例》,为区域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同时,配套出台《无锡市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发展条例》,将数字化转型确立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政策实施层面,实施《无锡市数字经济提速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普及,目标到2025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中小企业覆盖率超70%。同时,制定《无锡市数字经济提速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通过“千企画像”“千企改造”等七大重点工程,系统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和高端化发展。这种“法规 + 政策 + 工程”的三位一体推进模式,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构建了完整的制度保障体系。

3.2.2. 试点示范与模式创新探索

作为工信部、财政部联合确定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无锡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的创新路径。试点工作重点围绕三个维度展开:一是构建细分行业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二是培育“小灯塔”企业示范标杆,通过“千企技改”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推进标杆案例推广工作,每年遴选200家示范企业,形成细分行业(如物联网、高端装备)转型案例库,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三是发展优质数字化服务商集群。通过开发“小快轻准”(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数字化解决方案,有效降低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这种“标准引领 + 标杆示范 + 服务支撑”的试点模式,为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3.2.3. 平台建设与数据要素市场培育

无锡创新构建“1 + 8 + X”数据要素市场体系,通过设立8个锡数交分中心,推动数据交易机构网络化布局,2024年实现数据交易额2亿元[7]。在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推进锡企服务平台3.0版升级,优化“市长在线惠企留言板”和12345热线服务功能,深化“一网通办”平台建设,全面提升“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效能。特别地,“锡企云”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平台,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普及,到2025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中小企业覆盖率超70%。这种“数据要素市场 + 政务服务平台”的双轮驱动模式,不仅促进了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也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Table 2. Overview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lanning and practice effectivenes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Wuxi

2. 无锡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规划及实践成效概览表

类别

政策/规划名称

主要内容

实施时间

责任部门

顶层战略

《无锡市数字经济提速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

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普及,目标到2025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中小企业覆盖率超70%。

2023年1月

无锡市工信局

专项资金支持

《无锡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绿色化提升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对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项目给予最高20%的补贴(单个项目不超过300万元);对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企业给予最高 50万元奖励。

2023年修订

无锡市财政局、 工信局

平台服务

“锡企云”中小企业 数字化赋能平台

提供低成本工业APP和云服务 (如MES、ERP),覆盖生产、供应链等 环节,已服务企业超8000家。

2022年启动

无锡市工信局牵头

标杆案例推广

“千企技改”数字化 转型示范项目

每年遴选200家示范企业,形成细分 行业(如物联网、高端装备)转型案例库,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2023年~2025年

无锡市工信局

人才培训

“数字领航员”培训计划

联合华为、雪浪云等企业,每年培训5000名中小企业数字化人才,提供每人最高2000元补贴。

2022年~2025年

无锡市人社局、 工信局

金融支持

“智改数转”专项贷

面向中小微企业提供贴息贷款(年利率4%以下),额度最高500万元,2023年累计发放超30亿元。

2022年推出

无锡市金融监管局、合作银行

基础设施保障

《无锡市5G + 工业 互联网创新发展 行动计划》

2025年前建成5G基站超3万个,重点覆盖工业园区,支持中小企业设备互联和数据采集。

2022年~2025年

无锡市通管局、 工信局

区域协同

苏锡常数字化转型联合体

与苏州、常州共建共享工业互联网 平台、专家资源库,推动长三角产业链协同(如集成电路、汽车零部件)。

2023年启动

江苏省工信厅指导

数据来源:无锡市人民政府官网、工信局、人社局、财政局等公开文件及新闻发布会。

以上研究表明(2)无锡加强制度创新与试点示范协同推进

无锡以制度创新为基石,颁布全国首部地方性数字化转型法规,配套政策将数字化转型确立为中小企业发展战略重点,形成“法规 + 政策 + 工程”三位一体推进模式,在制度层面保障转型有序开展。

作为试点城市,无锡探索“标准引领 + 标杆示范 + 服务支撑”模式,构建细分行业数字化标准体系,培育“小灯塔”企业,形成转型案例库,发展优质服务商集群,降低转型门槛。同时,创新构建“1 + 8 + X”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和升级政务服务平台,促进数据流通共享,提升服务效能,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普及。

无锡通过制度创新、试点示范和平台建设三个维度的协同推进,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化转型推进模式。这种模式既体现了顶层设计的系统性,又兼顾了实施路径的创新性,为其他地区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

3.3. 东莞:珠三角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领跑者

目前东莞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覆盖率超80%,其中中小企业约45%;上云用云企业数量累计超3万家,其中中小企业占75%,在珠三角城市中仅次于次于深圳、广州[8]。目前东莞拥有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50个,其中中小企业占40%,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15家,省内占比约为20% [9]。东莞数字化技术主要应用于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纺织服装、新材料等领域。东莞在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模式,核心策略可归纳为以下五个维度:

3.3.1. 政策体系构建与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东莞通过制定《东莞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2~2025年)》和《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建设国际科创制造强市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确立了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方向。出台《东莞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东莞市5G + 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6年前建成5G基站超4万个,重点覆盖工业园区,支持中小企业设备互联和数据采集。同时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普及,目标到2026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中小企业覆盖率超60%。同时,出台7份数据管理规范性文件,构建了完整的数据治理体系。通过“一网共享”平台实现省、市、镇三级数据互联互通,累计汇聚数据量达307.39亿条。特别是广州数据交易所(东莞)服务基地的建立,促进了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2024年实现交易额3.38亿元,为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3.3.2. 资金支持与人才培育机制创新

东莞出台《东莞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项目给予最高25%的补贴(单个项目不超过500万元);对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智能移动终端产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提供最高150万元的资金补助。此外,设立“数字贷”专项金融产品,面向中小微企业提供贴息贷款(年利率3.85%以下),额度最高1000万元,2023年累计发放超50亿元。2024年东莞市级财政安排“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超10亿元,其中50%定向支持中小企业。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施“数字工匠”万人培训计划,联合华为、腾讯等企业,每年培训1万名中小企业数字化人才,提供每人最高3000元补贴。同时,开展首席数据官能力提升培训和国企数据资产入表专项培训,构建了“资金支持 + 人才培育”的双轮驱动模式,有效提升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

3.3.3. 服务平台建设与示范引领作用发挥

东莞建设了“莞企云”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平台,提供低成本工业APP和云服务(如MES、ERP),覆盖生产、供应链等环节,已服务企业超1万家。建设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集成400余个数字化转型产品和服务,为企业提供评估诊断等专业服务。推进“百企千线”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建设,每年遴选100家示范企业,形成细分行业(如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转型案例库,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通过认定市级智能工厂(车间)、发布优秀案例集等方式,形成了“平台服务 + 标杆示范”的推进机制,促进了不同行业数字化转型经验的推广与应用。

3.3.4. 数据应用场景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

东莞积极探索公共数据在应急管理、民生服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重点推进金融服务、工业制造等领域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以产业链链主企业为突破口,推动供应链上下游数据融合,培育数据驱动型研发新模式。这种“场景创新 + 产业协同”的发展路径,显著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数字化水平。此外,东莞市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化转型联盟,与深圳、广州等城市共建共享工业互联网平台、专家资源库,推动大湾区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产业链协同,取得积极成效。

3.3.5. 精准服务供给与数字生态构建

东莞政务和数据局以DeepSeek等先进模型为基础,推动AI服务业创新发展,并通过数据集征集活动夯实数据开发利用基础。针对外向型经济特点,创新建立多端数据整合模式,引入头部互联网企业资源,构建“数据收集–分析–决策–反馈”的闭环生态。同时,推动数字政府基础能力产品化,形成“政府建设、多方复用”的赋能模式。2024年,东莞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诊断完成率80%,中小企业上云数量达3万家。到2026年,东莞将建成50个以上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中小企业占比不低于60%。

Table 3. Overview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lanning and practice effectivenes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Dongguan

3. 东莞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规划及实践成效概览表

类别

政策/规划名称

主要内容

实施时间

责任部门

顶层战略

《东莞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

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普及,目标到2026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中小企业 覆盖率超60%。

2024年1月

东莞市工业和 信息化局

专项资金支持

《东莞市制造业 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对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项目给予最高25%的 补贴(单个项目不超过500万元);对工业 互联网平台应用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2024年修订

东莞市财政局、工信局

平台服务

“莞企云”中小企业 数字化赋能平台

提供低成本工业APP和云服务(如MES、ERP),覆盖生产、供应链等环节, 已服务企业超1万家。

2023年启动

东莞市工信局 牵头

标杆案例推广

“百企千线”数字化 转型示范项目

每年遴选100家示范企业,形成细分行业 (如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转型案例库, 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

2024年~2026年

东莞市工信局

人才培训

“数字工匠”万人 培训计划

联合华为、腾讯等企业,每年培训1万名中小 企业数字化人才,提供每人最高3000元补贴。

2023年~2026年

东莞市人社局、工信局

金融支持

“数字贷”专项 金融产品

面向中小微企业提供贴息贷款(年利率3.85% 以下),额度最高1000万元,2023年累计发放超50亿元。

2023年推出

东莞市金融 工作局、 合作银行

基础设施保障

《东莞市5G + 工业 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2026年前建成5G基站超4万个,重点覆盖 工业园区,支持中小企业设备互联和数据采集。

2023年~2026年

东莞市通管局、工信局

区域协同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化转型联盟

与深圳、广州等城市共建共享工业互联网平台、专家资源库,推动大湾区产业链协同 (如电子信息、智能装备)。

2024年启动

广东省工信厅 指导

数据来源:东莞市人民政府官网、工信局、人社局、财政局等公开文件及新闻发布会。

以上研究表明(3)东莞加强政策、资金、服务全方位创新。

东莞通过制定《东莞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2~2025年)》等政策,明确数字化转型战略方向,构建数据治理体系,建立数据交易服务基地,为转型奠定数据基础。资金支持和人才培育双轮驱动,专项资金补贴和“数字贷”金融产品解决企业资金难题,“数字工匠”万人培训计划培养数字化人才,提升企业内生动力。

“莞企云”赋能平台和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云服务和专业评估诊断等服务,“百企千线”示范项目遴选标杆企业形成案例库,推动经验推广。此外,探索数据应用场景创新,推动产业协同,依托大湾区联盟实现区域产业链协同发展,针对外向型经济特点构建闭环数字生态,提升企业创新和产业数字化水平。

东莞通过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创新支持机制、建设服务平台、拓展应用场景和优化服务供给,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数字化转型推进模式。这种模式既体现了政策引导的系统性,又凸显了实施路径的创新性,为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

4. 杭锡莞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经验总结及比较分析

4.1. 杭锡莞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共性特征

从中小企业数字化覆盖率来看,杭州最高(60%)、无锡次之(50%)、东莞略低(45%),但东莞市上云企业数量为3万家,约为杭州(4.3万家)的69.8%,超过无锡(2.6万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最高,达到75%。基于以上杭州、无锡、东莞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及策略的比较分析(见表4),可以发现三地在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呈现出显著的共性特征:首先,均重视顶层设计,通过制定专项规划和政策文件确立转型方向;其次,都建立了专项资金支持体系,为转型提供财政保障;再次,普遍重视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构建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降低企业转型门槛;最后,要注重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培育标杆企业和推广典型案例促进经验扩散。

Table 4. Comparison table of policies and practice effectiveness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nterprises in Hangzhou, Wuxi and Dongguan

4. 杭锡莞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与实践成效对比表

对比维度

杭州市

无锡市

东莞市

政策文件

《杭州市数字经济高质量 发展规划(2023~2025)》

《无锡市数字经济提速和数字化转型 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

《东莞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

财政投入

2023年专项资金12亿元(30%定向中小企业)

2023年专项资金8亿元 (40%定向中小企业)

2024年专项资金10亿元 (50%定向中小企业)

金融支持

“数智贷”累计发放50亿元(利率3.85%起)

“智改数转贷”累计发放30亿元 (利率4%以下)

“数字贷”累计发放50亿元 (利率3.85%以下)

标杆案例

省级“未来工厂”30个 (中小企业占40%)

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62个 (中小企业占35%)

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50个 (中小企业占40%)

资料来源:根据杭锡莞三市人民政府官网、工信局等文件整理。

4.2. 杭锡莞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差异分析

由于经济发展及产业基础等多方面存在差异,杭锡莞三市主导产业数字化转型重点不同。杭州重点在于电子商务、云计算、生物医药,无锡市重在物联网、高端装备、集成电路,而东莞市侧重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纺织服装。正因为如此,杭州采取阿里云“城市大脑”赋能中小企业,无锡运用“锡企云”平台 + 产业集群协同推进,东莞则主要靠龙头链主企业(如OPPO)带动供应链改造模式。

比较分析得出以上三地在实施路径上又各具特色:一是杭州市侧重跨境电商与数字贸易发展,通过“跨境电商 + 产业带”模式创新和AI技术深度融合,打造全球跨境电商示范中心。二是无锡市则强调制度创新,率先出台地方性数字化转型法规,并通过“1 + 8 + X”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建设,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三是东莞市则依托制造业基础,重点推进智能终端产业数字化转型,通过“一网共享”平台建设和数据交易服务基地设立,促进数据资源高效流通。此外,从推进策略来看,杭州市采取“政策引导 + 生态培育”模式,无锡市采用“制度创新 + 试点示范”路径,而东莞市则实施“产业协同 + 精准服务”策略。这些差异反映了三地基于自身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的差异化发展思路。当然,三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亦有差异,杭州主要面临高端人才短缺、数据安全隐患等问题,无锡市主要面临传统行业ROI周期长、区域不平衡等困境,而东莞市产业链协同不足、服务商能力参差等亟待优先解决(见表5)。

Table 5. Comparison table of focus, models and problems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nterprises in Hangzhou, Wuxi and Dongguan

5. 杭锡莞企业数字化转型重点、模式及问题对比表

对比维度

杭州市

无锡市

东莞市

主导产业 转型重点

电子商务、云计算、 生物医药

物联网、高端装备、集成电路

电子信息、智能装备、 纺织服装

典型模式

阿里云“城市大脑” 赋能中小企业

“锡企云”平台 + 产业集群协同

龙头链主企业(如OPPO) 带动供应链改造

主要问题

高端人才短缺、 数据安全隐患

传统行业ROI周期长、区域不平衡

产业链协同不足、 服务商能力参差

4.3. 杭锡莞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经验启示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中小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以上对比研究表明,成功的数字化转型需要构建“政策保障–资金支持–平台服务–示范引领”的多维支撑体系。同时,应根据区域经济特点选择差异化发展路径:数字经济发达地区可侧重技术创新和生态培育,制造业基础雄厚地区可注重产业协同和精准服务,而制度创新意识强的地区则可探索法规保障和试点示范。

此外,通过技术创新和数据驱动,企业能够实现运营效率提升和业务流程优化,从而增强市场响应能力。这一转型过程呈现出明显的“政府–市场”协同特征:一方面,政府通过政策支持、平台建设和资金投入构建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跨区域合作机制在数字化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还显示,区域间的经验交流和技术共享能够显著降低企业转型成本,提高转型效率。政府层面的政策协同和资源整合为这种跨区域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促进了数字化转型最佳实践的扩散和传播。另一方面,企业则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实现了能力提升。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积极进行智能制造改造、重视技术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的企业,在转型过程中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和成长性。这些企业通过技术赋能实现了生产效率提升和产品质量改进,从而获得了持续竞争优势。

展望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持续演进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中小企业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建议企业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数字化技术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应用能力;二是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数字化人才梯队;三是深化跨区域合作,积极参与数字化转型生态建设。同时,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特别是在数据治理、技术标准制定和跨区域协同等方面提供更有力的制度保障。理论界也应强化数字化转型的成效评估体系构建、长效机制建设以及区域间经验的可迁移性研究,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

基金项目

202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绍兴中小外贸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及策略研究——以中国轻纺城为例”(项目编号:202412792032)。

参考文献

[1] 王玉, 张占斌. 传统企业数字化、组织韧性与市场竞争力——基于236家企业调查数据[J]. 华东经济管理, 2022(7): 98-106.
[2] 傅颖, 徐琪, 林嵩. 在位企业流程数字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组织惰性的调节作用[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21, 33(1): 78-89.
[3] 张秀娥, 滕欣宇. 组织韧性内涵、维度及测量[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10): 9-17.
[4] 李辉, 梁丹丹.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机制、路径与对策[J]. 贵州社会科学, 2020(10): 120-125.
[5] Frank, A.G., Mendes, G.H.S., Ayala, N.F. and Ghezzi, A. (2019) Servitization and Industry 4.0 Convergence in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Product Firms: A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Perspective.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141, 341-351.
https://doi.org/10.1016/j.techfore.2019.01.014
[6] Shahi, C. and Sinha, M. (2021) Digital Transformation: Challenges Faced by Organizations and Their Potential Solu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Science, 13, 17-33.
https://doi.org/10.1108/ijis-09-2020-0157
[7] Matarazzo, M., Penco, L., Profumo, G. and Quaglia, R. (2020)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Customer Value Creation in Made in Italy SMEs: A Dynamic Capabilitie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23, 642-656.
https://doi.org/10.1016/j.jbusres.2020.10.033
[8] Gebauer, H., Fleisch, E., Lamprecht, C. and Wortmann, F. (2020) Growth Paths for Overcoming the Digitalization Paradox. Business Horizons, 63, 313-323.
https://doi.org/10.1016/j.bushor.2020.01.005
[9] Acemoglu, D. and Restrepo, P. (2019) Automation and New Tasks: How Technology Displaces and Reinstates Labor.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33, 3-30.
https://doi.org/10.1257/jep.3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