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BTI不同人格类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心理探究
An Exploration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Different Personality Types of MBTI
摘要: 随着“00后”大学生成为高校主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索青年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思政教育方式,精准把握其思想动态,深入剖析他们对社会、经济、家庭的认知,以及总结其学习规律、人际交往、休闲娱乐等趋势,成为思政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MBTI十六种人格类型的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性心理特征,并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需求,揭示不同人格类型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价值观形成等方面的差异。以此来深入剖析MBTI人格类型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基于MBTI人格类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策略,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全面发展。
Abstract: With “post-2000s” college students becoming the main bod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fac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explo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that are easily accepted by young college students, accurately grasping their ideological trends, deeply analyzing their cognition of society, economy and family, as well as summarizing their learning pattern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and other trends, have become important issues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urgently need to solve.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xteen personality types of MBTI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ombines the goals and deman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reveal the differences among students of different personality typ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arning, value formation, etc. In this way, the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MBTI personality typ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deeply analyzed, and personalized strategi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MBTI personality types are proposed, so as to better promote the all-aroun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文章引用:郭冉. 基于MBTI不同人格类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心理探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9): 28-3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91635

1. 引言

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学生完善人格塑造,明确其人生价值追求的关键时期。MBTI作为近些年来围绕在青年群体中的热点话题,对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一定的启示。该人格类型理论是由美国的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Isabel Briggs Myers)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Katharine Cook Briggs)在卡尔·荣格(Carl Jung)心理类型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20世纪40年代,迈尔斯和布里格斯开始研究人格类型,并开发出了MBTI人格测评工具。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MBTI逐渐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人格测评工具之一,被应用于职业咨询、团队建设、教育等多个领域[1]。基于此,本文全面分析了MBTI十六种人格类型在认知、情感与行为模式上的差异,以此来充分揭示内向与外向、实感与直觉、思考与情感、判断与感知等维度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政治素养提升的影响,明确不同人格类型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内容、参与实践活动时存在的显著心理偏好。从而更深入地去探究基于个性心理的思政教育优化路径,并进一步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思想政治素养的协同提升,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2. 研究概述

2.1. 研究背景

在社会快速发展与多元文化深度交融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作为高校教育主体的大学生具有着思想活跃、个性鲜明的特征,其心理需求和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因此,传统“一刀切”的思政教育模式所一贯采用的统一教学内容和方法,就极大地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并且无法精准匹配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导致教育效果不佳,这就需要探索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育路径。而MBTI (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作为国际上广泛应用的人格分类工具,通过对个体心理性格偏好的分析,将人格类型划分为16种,能够系统且全面地揭示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特点[2]

因此,将MBTI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不仅契合教育心理学中“因材施教”的核心原则,也顺应了新时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深入探究MBTI不同人格类型学生的个性心理,有助于教育者更加精准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实效性,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进程中,基于MBTI不同人格类型的个性心理探究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价值,MBTI作为当下热门话题也更容易得到同学们的青睐和兴趣。透视这一新现象级的青年文化景观,结合青年的成长特点和精神需求厘清网络语言生成机理,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3]。这不仅是为构建更加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还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范畴。

一方面,从理论体系拓展角度来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多聚焦宏观层面的社会意识形态传播与价值塑造,对学生个体心理特质差异关注不足。MBTI人格理论的引入,将微观层面的个体心理特征研究纳入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范畴,填补了以往理论中关于人格类型与思政教育互动关系的空白,为思政教育理论体系增添了人格心理学维度的新内容,丰富了其理论内涵与外延[4]。另一方面,在研究视角创新方面,该研究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单一的社会环境决定论视角。以MBTI人格类型为切入点,为理解学生思想行为提供了新的解释框架,促使教育者从人格特质差异的角度重新审视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过程中的表现与反应,发现以往被忽视的影响因素,形成更为全面、立体的研究视角,推动思政教育理论研究向精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2.2.2. 现实意义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面临新挑战的背景下,基于MBTI不同人格类型的个性心理探究,对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促进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果从教育实践层面来看,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大水漫灌”的问题,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借助MBTI对学生人格类型的精准划分,有利于教师能够针对不同人格类型学生制定差异化的教育方案,从而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破解传统教育模式的低效困境。另外在学生个人发展方面,MBTI人格类型分析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我。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融入人格类型解读,能引导学生理解自身在价值判断、行为选择上的特点,帮助其正视性格优势与不足,促进其自我的完善与成长。同时,针对不同人格类型学生在思想困惑、心理压力等方面的差异,给予个性化的引导与支持,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思想觉悟,助力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5]

2.3. 概念评述

在数字化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当下,MBTI与其说是作为一种人格理论而被年轻群体所讨论追捧,倒不如说是作为一种“社交名片”,成为了解他人和加快关系进展的中间媒介。尽管这一理论在人格分析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和作用,但在进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时,也要深入挖掘和探讨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社会交往中,青年可能会因为标签带来的归属感、安全感和荣誉感而陷入一种自我满足的状态[6]。而且,在行为表现中会使自己的行为与自己所贴的“标签”的内容相一致,即“标签效应”[7]。这可能会导致当下许多青年会因为MBTI这一人格类型测试,而片面对自己或他人的言行进行肯定或批判,将自己的选择“刻板化”地框住在这一测试结果的人格类型中,甚至是在未来职业规划上将其作为参考,而不重视实际情况的反馈。另外,虽然MBTI这一人格类型理论当前广泛地应用在学校、企业、社会等多个领域,但不可忽视的是这一测试始终是单一的,不全面的,而每个人的人格类型会因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机遇等而发生多层次的变化。因此,运用MBTI人格类型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心理,需要对其效度、量度、程度等都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测试,避免因信息化社会的热点裹挟而忽略运用其融入思政个性心理研究的本质目标,是为了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完善。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同MBTI人格类型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分析

3.1. 聚焦于外倾型(E)与内倾型(I)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外倾型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表现得较为活跃和积极,他们喜欢参与集体讨论、小组活动等,乐于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他们更倾向于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是,他们有时可能过于关注外界的反馈,容易受到他人意见的影响,在形成自己的思想政治观点时缺乏足够的独立思考。

内倾型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对较为安静和内敛,他们更擅长独立思考,喜欢通过阅读、自我反思等方式深入学习思想政治知识。内倾型学生虽然不善于在公开场合主动表达,但他们内心往往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在小组活动中,他们可能更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过,由于他们不太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可能会错过一些与他人交流思想、拓展视野的机会,导致在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较窄。

3.2. 聚焦于感觉型(S)与直觉型(N)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感觉型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中注重具体的事实和细节。他们更关注教材中的具体案例、历史事件等实际内容,对于抽象的理论和概念理解相对较慢。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他们希望教育者能够提供丰富的实际案例和直观的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感觉型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分析具体的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来理解理论的内涵。但是,感觉型学生可能过于依赖实际经验,缺乏对知识的拓展和创新思维,在面对复杂的思想政治问题时,难以从更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解决。

直觉型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抽象理论和概念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他们善于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潜在规律,能够快速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核心要点。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更愿意探索理论背后的深层次意义,喜欢进行创新性的思考。但直觉型学生有时可能会忽视具体的细节,对实际操作和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力相对较弱,在将思想政治理论应用于实践时可能会遇到困难。

3.3. 聚焦于思考型(T)与情感型(F)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思考型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和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更注重逻辑和理性分析。他们在面对思想政治问题时,会运用逻辑推理和客观标准来判断是非对错,善于对思想政治理论进行系统地分析和论证。但是,思考型学生在情感表达和人际交往方面可能相对较弱,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可能会忽视他人的情感需求和主观感受,导致在与他人交流思想时难以引起共鸣。

情感型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注重个人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他们在学习思想政治知识时,更容易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对于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内容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在处理思想政治问题时,他们会更多地考虑他人的感受和社会的和谐,以情感为导向进行决策。但情感型学生有时可能过于主观,在面对复杂的思想政治问题时,容易受到个人情绪的左右,缺乏理性地分析和判断。

3.4. 聚焦于判断型(J)与知觉型(P)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判断型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和生活中喜欢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他们对待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认真负责,按时完成作业和学习任务,善于总结归纳知识要点。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他们希望活动能够有清晰的流程和安排,以便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不过,判断型学生有时过于注重计划和秩序,缺乏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在面对突发情况或新的思想观念时,可能难以迅速做出调整。

知觉型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现得较为灵活和开放。他们乐于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对思想政治领域的新动态和热点问题充满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不喜欢受到过多的束缚和限制,更愿意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进行学习。例如,在完成思想政治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任务时,知觉型学生可能会尝试采用多种创新的方法进行研究。但知觉型学生有时缺乏计划性和条理性,容易拖延学习任务,在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知识掌握不系统的问题。

4. 高校基于不同MBTI个性心理特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4.1. 针对不同能量获取方式学生的教育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阵地。对于外倾型学生,教育者应充分发挥他们善于交流和表达的优势,组织多样化的集体活动。例如,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设置相关的辩论题目,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让外倾型学生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辩论和交流中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在这些活动中,鼓励外倾型学生积极参与,不仅能引导他们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深入思考思想政治问题,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另外作为教育者还应关注外倾型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避免过于依赖外界反馈,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针对内倾型学生,教育者应创造安静、独立的学习环境,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反思和学习。可以通过推荐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经典著作、纪录片等,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和研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建立在线学习交流平台,让内倾型学生可以在平台上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匿名交流和讨论。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个人思考和书面表达的环节,让内倾型学生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教育者对于内倾型学生还应主动与其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拓展学习渠道,增强与他人交流的信心。

4.2. 针对不同信息收集方式学生的教育策略

对于感觉型学生,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提供丰富的实际案例、图片、视频等直观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例如,在讲解“改革开放的成就”时,可以通过列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具体变化,如经济数据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具体事例,让感觉型学生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案例感受到改革开放的巨大意义。另外,还可以组织实地考察、参观学习等实践活动,让感觉型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思想政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针对直觉型学生,教育者应引导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深入探究思想政治理论的深层次内涵和潜在规律。在高校思政课上可以设置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直觉型学生进行联想和拓展思考,比如,在讲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理念对解决全球气候变化、国际贸易争端等全球性问题的意义,以及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思想的联系等,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和创造力。从而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从宏观角度分析和解决思想政治问题的能力。此外,教育者还可以为直觉型学生提供一些学术研究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

4.3. 针对不同决策方式学生的教育策略

对于思考型学生,教育者应引导他们在注重逻辑分析的同时,关注他人的情感需求和主观感受。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该清晰地去呈现理论的发展过程和逻辑关系。例如,在阐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时,从历史发展的具体阶段入手,通过分析不同社会形态下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化如何引发社会意识的演变,用层层递进的逻辑链条展示理论的形成过程。同时,鼓励学生对理论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质疑并展开辩论,如引导学生探讨“在当代社会,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表现出哪些新特点”,让学生在逻辑思辨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还可以在思政课堂上组织一些团队合作项目,让思考型学生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意见,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针对情感型学生,教育者应在尊重他们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加强对他们理性思维的培养。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时,组织学生开展“重视诚信价值”的模拟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守信人和失信人的人,通过角色扮演感受互助友爱的情感体验。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反映社会正能量的纪录片、短视频等,如《感动中国》中的人物事迹,用真实的情感故事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情感体验中理解和认同价值观。同时,鼓励情感型学生参与一些需要理性判断和决策的活动,如模拟法庭、政策分析等,提高他们运用理性思维解决思想政治问题的能力。

4.4. 针对不同生活态度学生的教育策略

对于判断型学生,教育者应在保持他们学习计划性和条理性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可以设置一些突发情况或变化,引导判断型学生学会调整计划和应对挑战,通过在课堂上组织开放性的讨论和交流活动,鼓励知觉型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比如,在讲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时,提出“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性”等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拓展思维,而不是限制他们的思考方向。

针对知觉型学生,教育者应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培养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律意识。在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知觉型学生将学习任务分解为具体的小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时间表,督促他们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教育者还应加强对知觉型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和指导,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和效率。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MBTI不同人格类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个性心理特征的探究,分析了外倾与内倾、感觉与直觉、思考与情感、判断与知觉等不同维度人格类型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表现和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个性化教育策略。这不仅有助于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实现因材施教,还能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是,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MBTI人格类型理论本身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其测评结果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人格特征[8]。另一方面,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实证调查研究相对不足。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采用更科学的研究方法,深入探究MBTI人格类型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心理之间的关系,不断去完善基于MBTI人格类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刘又嘉, 范镔玲. 你是i人还是e人: MBTI中青年的自我与群体同构[J]. 青年发展论坛, 2025, 35(1): 43-53.
[2] 范红霞, 马逸群, 程钢. MBTI人格类型量表的发展应用及思想内涵[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9): 18-23.
[3] 杜源恺. 青年MBTI网络语言的样态表征、生成机理与审思应对[J]. 思想理论教育, 2025(2): 92-98.
[4] 王水雄. MBTI人格测试热背后: 青年心态与社会结构调适[J]. 人民论坛, 2024(6): 78-81.
[5] 宋一婷, 秦一鸣. “i人”还是“e人”: 青年MBTI社交符号互动、冲突与引导[J]. 当代青年研究, 2024(6): 14-26.
[6] 李奇峰, 付前英. 青年群体的社交狂欢: MBTI热的内在逻辑与风险审视[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 2025, 22(3): 30-35.
[7] Guadagno, R.E. (2017) Compliance: A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Review. In: Harkins, S.G., Williams, K.D. and Burger, J.M.,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Social Influe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7-127.
[8] 崔鹏飞. MBTI理论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初探[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20(7):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