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推动专业课程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石油工程岩石力学》作为石油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中存在“重技术轻价值”的倾向,亟需挖掘思政元素并探索融合路径。本文以此为出发点,聚焦该课程思政建设,从课程知识体系、行业发展、社会价值三个维度,挖掘出科学精神、责任意识、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如基础理论中的严谨性、能源开发中的安全责任、绿色开采中的生态意识等。在融合策略上,提出教学内容层面有机嵌入知识点与思政元素,教学方法层面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活动渗透价值引领,考核评价层面将责任意识等纳入实践考核维度。研究可为石油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实践参考,助力培养兼具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石油行业人才。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courses, promoting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value guidance is crucial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s. As a core course in petroleum engineering, “Rock Mechanics in Petroleum Engineering” has a tendency to “emphasize technology over values” in its teaching, making it urgent to explo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their integration paths. Starting from this poi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It excavat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such as the spirit of scienc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feelings for the country from three dimensions: the course knowledge system,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social value. Examples include the rigor in basic theories, safety responsibilities in energy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awareness in green mining. In terms of integration strategies, it proposes organically embedding knowledge point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t the teaching content level, infiltrating value guidance through case teaching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at the teaching method level, and incorporating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into the practical assessment dimension at the evaluation level. This research can provide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help cultivate petroleum industry talents with both professional capabilities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1. 引言
在全国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将价值引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1]。《石油工程岩石力学》作为石油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不仅承担着传授岩石力学基础理论、工程应用方法的任务,更肩负着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家国情怀的使命。该课程以岩石力学特性为研究核心,衔接油气勘探开发的全流程,其内容既涉及严谨的理论推导与实验分析,又关联复杂的工程实践与行业发展,为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了天然载体。当前,石油行业正面临能源安全战略升级、绿色开发理念深化等新形势,对学生的科学精神、责任意识与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2]。然而,传统教学中存在“重技术轻价值”的倾向,未能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资源,导致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出现“两张皮”现象。基于此,本文聚焦《石油工程岩石力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路径与融合策略,探索如何将科学精神、责任意识、家国情怀等思政目标与专业知识点有机结合,为培养高素质石油工程人才提供实践参考。
2. 《石油工程岩石力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路径
2.1. 从课程知识体系中挖掘思政元素
《石油工程岩石力学》的知识体系涵盖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应用的完整链条,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可供深度挖掘。在基础理论层面,岩石力学以连续介质力学、弹塑性力学等为理论根基,其对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精准描述、地应力场的定量分析等内容,均建立在严谨的科学逻辑与实验验证之上[3]。从岩石试样的采集、制备到力学参数的测试,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研究者秉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避免因数据误差导致工程决策偏差,这种对实验过程的严苛把控、对理论推导的逻辑坚守,本身就是科学精神的生动体现,可引导学生理解“追求真理、严谨求实”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底线,更是石油工程领域从业者的基本素养;而在工程应用层面,课程中涉及的井眼稳定性分析、水力压裂设计、出砂与防砂等内容,直接关联油气资源开采的安全与效率,例如在深井钻井中,岩石力学参数的准确获取与应用直接影响井壁稳定,稍有疏忽便可能引发井喷等重大安全事故,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工程规范即生命防线”,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内化为职业准则,理解石油工程领域的每一项技术应用都承载着对生命安全、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多重责任,进而在知识学习中培育“守正创新、履职尽责”的职业担当。
2.2. 结合行业发展挖掘思政元素
《石油工程岩石力学》课程与石油行业发展的深度关联,可进一步挖掘具有行业特色的思政元素。石油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其开发利用直接关系能源安全与经济命脉,课程中涉及的页岩气开发、深海油气田开采等前沿领域内容,无不映射着国家能源战略的布局。当学生学习不同地质条件下岩石力学特性对钻采方案的影响时,可引导其认识到每一项技术突破都与“保障国家能源自给自足”的使命紧密相连,从大庆油田“三老四严”的传统到新时代页岩革命的攻坚,石油行业始终传承的“为国找油、为国献油”的担当精神,恰是课程思政的鲜活素材。同时,学科发展本身的创新基因也蕴含丰富的教育价值:从早期弹性力学模型在岩体分析中的局限性突破,到现代数值模拟技术(如离散元法)在复杂岩质工程中的应用,岩石力学的每一次理论革新、每一项技术升级,都凝结着一代代研究者“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例如,针对页岩油气储层的压裂改造技术,其核心在于通过岩石力学参数优化压裂裂缝形态,这一过程中既需要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又需要结合现场实践不断迭代方案,这种“理论联系实际、持续突破瓶颈”的探索过程,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创新不仅是技术进步的驱动力,更是石油行业应对“卡脖子”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进而培育其立足行业需求、勇担技术创新使命的职业追求。
2.3. 关联社会价值挖掘思政元素
《石油工程岩石力学》课程中,关联社会价值维度可深度挖掘生态意识与大国情怀等思政元素。课程涉及的岩体变形控制、水力压裂等内容,与绿色开采理念形成天然契合。例如在页岩气开发中,岩石力学参数对压裂裂缝扩展范围的精准计算,直接影响地下水系保护与地表生态稳定,通过分析“过度压裂导致的岩体渗透率异常变化”等案例,能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力学参数的优化都是对生态责任的践行”,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融入工程思维,理解石油开采不仅要追求资源效益,更要肩负起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使命。同时,课程中跨国油气项目的岩石力学应用案例,蕴含着丰富的大国情怀教育素材:从参与中东油气田开发时对复杂盐岩力学特性的研究,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合作中提供的岩体工程解决方案,我国石油工程师既需要掌握国际通用的岩石力学分析标准,又要展现技术输出中的责任担当。如在海外项目中坚持“环保标准不降低、安全规范不打折”的原则,通过岩石力学技术优化实现资源开发与当地生态保护的平衡,这种“技术过硬、责任先行”的国际合作实践,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大国担当,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走出去”战略紧密结合[4]。
3. 《石油工程岩石力学》课程思政的融合策略
3.1. 教学内容层面
在教学内容层面实现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嵌入,需立足《石油工程岩石力学》课程的知识脉络,找到二者的内在逻辑关联,避免生硬叠加[5]。以“地应力分析”这一核心知识点为例,其涉及地应力测量方法的选择、数据误差的控制、多场耦合条件下的应力场反演等复杂环节,每一步计算的精准度都直接影响井眼稳定性设计与油气井寿命,这种对“毫厘之差”的极致追求,恰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高度契合。在讲解地应力测试仪器的校准流程时,可引入我国石油行业前辈“用千分尺量出油田精度”的案例,让学生理解“数据零误差”不仅是技术要求,更是石油人对工程质量的生命承诺;而在分析不同地质构造下地应力分布规律时,可结合我国西部复杂油气藏的勘探历程,展现科研团队为获取精准地应力数据,在高海拔、极端环境下反复试验的坚守,将“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精神内核融入知识传授。值得注意的是,地质信息的不确定性本身蕴含深刻的思政内涵:地应力场的复杂性与参数测试的局限性,要求工程师在信息不完备情况下做决策时,既要以实践理性辩证处理理论与现场的差距,又需以责任伦理审慎评估潜在风险,这种在不确定中求确定的过程,正是专业素养与价值追求的深度融合。在如“岩石强度理论”教学中,通过对比莫尔–库仑准则、格里菲斯准则在不同工程场景的适用性,引导学生认识到“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只有贴合实际的选择”,培养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思维;在讲解水力压裂裂缝扩展时,结合我国页岩气开发从“跟跑”到“领跑”的技术突破,将“自主创新、勇破壁垒”的家国情怀融入力学参数优化的原理讲解中。这种嵌入方式既保持了知识的系统性,又让思政元素成为知识点的“精神注脚”,使学生在掌握技术原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价值引领。
3.2. 教学方法层面
在教学方法层面,需依托《石油工程岩石力学》课程的实践性特点,通过多元教学活动将思政目标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学习体验,避免单向灌输。案例教学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纽带,可选取具有思政内涵的工程案例深化认知。例如在分析“某油气田井喷事故案例”时,先引导学生从岩石力学角度拆解井壁失稳的技术原因,如地应力测量偏差、岩石强度参数选取不当等,再延伸探讨事故背后的责任链条:设计环节是否严守规范、施工环节是否执行校验流程、应急环节是否体现担当,让学生在技术复盘过程中直观体会“行业伦理即安全底线”,理解“每一个参数的疏忽都可能酿成生命与环境的代价”。小组讨论则可围绕争议性工程问题展开,如“在生态敏感区进行水力压裂的可行性分析”,让学生分组从岩石力学参数优化、开采方案设计、生态风险评估等角度辩论,在观点碰撞中理解“技术理性”与“社会责任”的平衡,培育其兼顾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全局思维。此外,可引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模拟深井岩石力学测试操作中,设置“仪器校准失误”“数据记录潦草”等虚拟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节失误对工程结果的连锁影响,强化“严谨求实”的职业操守;邀请油田一线工程师开展“岩石力学实践讲堂”,通过分享压裂施工现场“与岩斗、与数据斗”的真实经历,将“扎根现场、攻坚克难”的行业精神转化为具象叙事。这些教学活动以“技术问题”为切入点,以“价值引导”为落脚点,使思政目标在互动参与中自然渗透,实现“学知识”与“修德行”的协同推进[6]。
3.3. 考核评价层面
在考核评价层面实现思政目标的隐性融入,需突破传统“重知识、轻素养”的评价模式,构建与《石油工程岩石力学》课程特点适配的多元考核体系,让思政目标成为衡量学习成效的隐性维度[7]。以实践考核为例,可将“责任意识”细化为具体可观测的评价指标:在岩石力学实验考核中,不仅评估学生对单轴压缩/拉伸试验等操作的熟练度,更关注其对实验流程的规范性执行。如“数据记录的规范性”(是否按标准格式及时记录并标注相关参数)、“实验报告中对误差的分析”(是否如实呈现偏差并说明来源)、“设计方案中对安全冗余的考虑”(是否预留强度安全系数)等,这些细节共同构成20%的“责任意识”评价维度,每一项均对应明确的行为标准(如误差分析“优秀”需覆盖所有可能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在课程设计考核中,针对“水力压裂方案优化”作业,引入“团队协作贡献度”评价,关注学生是否主动承担复杂环节的计算任务、是否积极回应同伴的技术质疑,潜移默化中培育“担当精神”与“协作意识”。理论考核则可通过开放性试题渗透价值引领,如在分析“某低渗透油藏开发难题”时,要求学生不仅给出技术解决方案,还需阐述方案背后的“资源效益与生态保护平衡”思路,考察其全局观与社会责任感。这种考核设计不将思政目标孤立评分,而是将其融入知识应用、实践操作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追求考核结果的同时,自然接受思政目标的引导,实现“以考促学、以评育德”的协同效应[8]。
4. 结语
《石油工程岩石力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为专业课程与价值引领的协同育人提供了可行路径。通过从知识体系、行业发展、社会价值中提炼思政元素,并在教学内容、方法、考核中实现有机融入,既能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又能培育其科学精神、责任意识与家国情怀,为石油行业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与职业操守的复合型人才。当前课程思政融合仍面临一些挑战,如部分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关联度需进一步强化,避免表面化融合;教师的思政素养与教学设计能力也需持续提升,以适应多元融合需求。未来可通过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开展跨学科教研等方式,推动融合策略更精准、更深入。总之,《石油工程岩石力学》课程思政的探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实践。随着实践的不断推进,有望构建起“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为石油工程领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基金项目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年度规划青年课题“《石油工程岩石力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K23YY2150009);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基于案例驱动和智能化赋能的石油工程岩石力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25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