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以《创造心理学》为例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urses under the Context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Taking “Creative Psycholog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ss.2025.149772,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贾绪计: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天津
关键词: 创造心理学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Creative Psycholog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摘要: 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根据新发展理念,从原来的外延式、粗放式发展向内涵式、高质量转型升级,发展的重心在于提高创新创业课程的质量这一基础性、深层次的供给问题。《创造心理学》作为重要的通识课程,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学生不愿创、不敢创、不会创”的问题,从变革课程目标、重组课程内容、革新课程实施、重构课程评价出发,对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取得良好的效果,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Abstract: Under the context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ust align with the 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 shifting from an extensive and resource-intensive model to an intensive and high-quality one. The core of this transformation lies in addressing the fundamental and deep-seated issue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urses. As an important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Creative Psychology” addresses the common problem among students—“lack of willingness, courage, and ability to innovate”—by reforming course objectives, reorganizing course content, innovating course implementation, and reconstructing course evaluation. Through these practical explorations, the course has achieved promising results, promoting the quality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alent cultivation.
文章引用:贾绪计.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以《创造心理学》为例[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9): 19-2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9772

1. 引言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高质量教育的核心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课程,课程建设深刻影响着教育质量的发展与走向[1]。在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根据新发展理念,从原来的外延式、粗放式发展向内涵式、高质量转型升级[2],发展的重心在于提高创新创业课程的质量这一基础性、深层次的供给问题,通过课程的内生性变革,从根本上打破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不愿创、不敢创、不会创”的问题,助力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卓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3]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跨学科、多领域协同推进的重要课题,是本科通识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心理学》作为一门融合心理学与创新教育的通识课程,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系统阐述创新创造的本质规律,深入分析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旨在提升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创新实践技巧。同时,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人格特征,并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增强其创新自我效能感与行动力,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课程遵循“明确育人需求、聚焦现实问题、贯通教学环节”的实践思路,从变革课程目标、重组课程内容、革新课程实施、重构课程评价出发,对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2. 变革课程目标:聚焦创新创业素养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维目标

课程目标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对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内容组织和行动策略具有统领和导向功能。从国家和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当今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命题。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看,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不愿创、不敢创、不会创”的问题,存在创造意识和创造动机不强、创造思维和创造技巧欠缺等诸多阻碍创新创造的心理障碍,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创造心理学》以激发学生创造意愿和动机、发现并享受创造乐趣和情感、培养创造思维和技巧为关键抓手,建构了以创新知识为基础、创新能力为关键、价值塑造为统领的三维课程目标结构。

在知识传授方面,课程精选并整合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注重内容的系统性与针对性。创新创业作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领域,《创造心理学》应突出其学科特色与知识侧重点,围绕经典且具有代表性的创造力研究视角展开教学[4]:(1) 创造的认知过程观。探讨创新创造是少数人特有的天赋,还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基本认知过程。(2) 创造力的发展观。关注人的创造力在生命历程中的发展轨迹,探讨不同年龄阶段(如小学、中学、大学)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特点与差异。(3) 创造力的个体差异观。分析个体在创新创造能力和人格上的差异表现,探讨影响创造力差异的多种因素,如认知风格、兴趣倾向、情绪状态等。(4) 创造力的社会心理观。探讨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维度因素对个体创造力发展的支持与制约作用。

能力培养方面,课程以学生的兴趣和问题为导向,将创造效能感、创造动机、创造乐趣作为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着力点。主要理论基础是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和弗莱德里克森的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5] [6]。从自我效能感理论出发,创造自我效能感是影响个体创新的重要因素,高创造自我效能感会促进个体创造潜力的充分发挥,做出更多的创造性行为[7]-[9]。根据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理论出发,当学生有较高的积极情绪时,对新方法、新知识的兴趣增加,学习能力增强,思维更加灵活与开放,反应也更加敏捷 ,有助于提高创造力。因此,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确定为:从培养学生的创造自我效能感、创造动机、创造的快乐出发,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效能感、创造乐趣,掌握相应的创造性思维,最终达到提升创造能力、培养创造性人格的目的。

价值塑造方面,课程给学生播下“创新种子”和注入“创新基因”的同时,起到关键的价值引领作用,直面社会上种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有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有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具体而言,以我国的创新成果、高创造性人物事迹渗透学生对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同、激发中华民族自豪感;倡导“奖善抑恶”的价值导向,最新研究表明,创造力可以分为“善意创造力”和“恶意创造力”两种类型[10]:前者是指以促进社会进步、推动人类福祉为目标的创造性行为;后者是出于个人私利、破坏性目的或对他人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创造性行为。创新创业教育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鼓励其发挥善意创造力,抑制恶意创造力,使创新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重要力量。

3. 重组课程内容:知识性、实践性和思政性的融合统一

首先要强化知识内容的经典性和前沿性。创造心理学除了经典的认知、人格、环境等内容,还要注重将最新的脑科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近年来,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理解创造力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11]。例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脑电图技术揭示了大脑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活动模式,如默认模式网络在发散思维中的作用、前额叶皮层在抑制控制中的功能等。将这些前沿研究成果引入课堂,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创造力科学理解的深度,也有助于激发其对相关学科的兴趣,增强跨学科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学内容还应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增强课程的现实意义与时代感。例如,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创造力与机器智能的关系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创造力是否可被机器替代”“人工智能如何辅助人类创造力发展”等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同时,结合社会热点,如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文化多样性等议题,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强化内容的思政性,将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进行深度融合与精准对接。首先,在“知识传授”维度,实现“学理”与“事理”的对接。传统教学侧重于创造力的认知机制、思维方法、创新过程等知识的讲解。改革后,课程深度挖掘这些知识点背后的思政意蕴。例如,讲解“创造性思维”时,不仅介绍其心理学原理,更引入钱学森之问、华为“备胎计划”等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要创新”的时代命题,将个人知识追求与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需求紧密相连,从而在知识层面,为创新创业注入“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的底色,让学生明白创新不仅是个人兴趣,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其次,在“能力培养”维度,实现“技法”与“心法”的对接。创新创业的核心能力包括问题发现、团队协作、抗挫折能力(心理韧性)等。课程通过项目式学习、模拟创业等方式训练这些“技法”,同时注重锤炼学生的“心法”,即品格与意志。如在团队合作项目中,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欣赏与包容;在模拟创业的“失败复盘”环节融入“工匠精神”与“奋斗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分析失败不仅是技术和策略问题,更是意志品质的考验,培养其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坚韧品格。这样,能力培养就从单纯的“做事”升华为“做人”与“做事”的统一,塑造了学生的健全人格。最后,在“价值塑造”维度,实现“小我”与“大我”的对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创业观和价值观。通过专题研讨、榜样学习等形式,深入探讨创新创业的伦理边界与社会责任。例如,在讨论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的创新时,引导学生辩论“为谁创新、如何创新”的根本问题,强调科技伦理和人文关怀,树立“科技向善”的价值导向。通过学习黄大年、南仁东等科学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的实现(“小我”)融入到服务社会、贡献国家的宏伟事业(“大我”)之中。通过在知识、能力、价值三个维度上的精准对接《创造心理学》的教学改革实现了从“技能培训”到“全人教育”的深刻转型。它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创造的科学方法,更在学生心中播下了为国为民、勇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种子,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强化内容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将课程内容与创新创业项目设计、创意产生、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构建“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得跨学科的知识能作用于创新创业实践,提升创新创业的行动力。首先,将课程内容与创新创业竞赛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创造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项目选题、方案设计与实施。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还能在实践中提升其团队协作、问题解决和项目管理等综合能力。其次,加强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联动。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科技社团、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将创造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融入实践过程。学生可以亲身经历创新的全过程,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到设计方案、验证成果,从而增强其创新的行动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将课程内容与实践环节深度融合,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创造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有效提升其创新的行动力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教学目标。

4. 革新课程实施:“教”“学”“做”的协调交互

4.1. 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

在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与灵活性。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和内容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课堂的互动性、启发性和实效性。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外,教学中还积极引入以下几种教学方式:① 体验式学习。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创造的内涵与价值。例如,参考“多用途测验”的思路,引导学生列出生活中常见物品(如“空矿泉水瓶”)的多种不同用途。② 讨论互动式。针对具有争议性或开放性的教学主题,如“高智商是否一定具有高创造性?”“创造力是否可以被培养?”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发表观点。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注重思维的碰撞与观点的交锋。③ 案例式教学。通过分析杰出创造性人物的成长经历与创新成果,深入探讨其人格特征、成长环境、关键事件等因素对创造力发展的影响。例如,通过分析爱迪生、钱学森、屠呦呦等人物的创新历程,引导学生思考创造力的形成机制及其在现实中的表现。通过以上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支撑的互动式、探究式学习过程。这种教学组织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有效促进了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4.2. 采用线上线下融合平台增强师生互动交流

在教学组织实施中,采用线上线下融合、AI赋能的教学模式,旨在将抽象的心理学理论转化为可感知、可实践、可评估的创新能力培养过程。(1) 课前,推送课程预习材料,根据学生预习数据,智能分析学情,为课堂教学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同时,推送AI生成的“创意挑战”任务。例如,AI根据学生的兴趣标签(如环保、科技、艺术),推送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任务,学生提交初步想法后,AI助教初步评分与反馈,并生成班级“创意云图”,让学生直观看到同伴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从而激发其内在的竞争与合作动机。数据显示,学生的课前预习完成率从以往的约70%提升至93%。(2) 课中,教学从传统的“理论讲授”转变为“共创工作坊”。教师依据课前AI生成的学情报告,精准定位学生的理论盲区与思维瓶颈,从而有针对性地组织创造性问题解决活动。雨课堂平台成为高效的“思维捕捉器”:学生通过弹幕、实时投稿等方式分享观点,AI后台则迅速对这些非结构化文本进行聚类分析,实时生成“思维热点图”和“观点关联网络”,并投射在大屏幕上。这使得教师能即时引导讨论方向,帮助学生从发散思维收敛到核心问题,有效训练学生的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课堂观察与后台数据表明,学生在互动环节的发言人次较传统课堂提升了3倍以上,且观点间的逻辑关联性显著增强。(3) 课后,采用AI助教自动批改客观题、提供智能答疑,并根据学生错题记录推送定制化复习资源,有效巩固学习成果。而且,AI能追踪学生在整个学期内的行为数据,形成一份多维度的“创造力发展画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明确个人创新优势与短板的“导航图”。在课程结束后的追踪调查中,86%的学生认为这种数据化的反馈方式比传统的单一分数更能帮助他们理解自身的创造力特质。综上所述,在《创造心理学》课程中“AI + 教育”的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更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了教学内容的高效传递与师生互动的无缝衔接,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数据驱动、精准施教的创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强大支撑,也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开辟了新路径。

4.3.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建设案例资源库

在《创造心理学》课程案例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以构建系统性、实效性强、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资源体系。然而,在课堂实践中发现,当要求大学生列举印象深刻的创造性人物时,大多数学生倾向于选择达芬奇、爱因斯坦等国外名人,而对中国古代及当代创新人物的提及率较低。这反映出当前案例资源在内容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案例与大学生现实生活和认知背景存在距离,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有必要建设案例资源库。案例资源具有典型性、直观性、趣味性等特征,是实现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效果的重要载体。通过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故事以及当代杰出创新人物的案例融入教学内容,实现以案例启发思维、以案例熏陶情感、以案例引导行为的教学目标。

案例资源库的建设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其中,“自上而下”是指由课程项目组成员依托自身的专业背景、知识储备和资源优势,系统梳理、筛选和开发具有代表性、启发性和教育意义的创新案例,尤其是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科技创新成就和本土创新人物的典型案例;“自下而上”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对案例资源的认知偏好与学习需求,提高其参与度与主动性。具体包括: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整理并分享自己印象深刻的创新故事或创新人物事迹;通过课堂提问、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学生对现有创新案例资源的反馈与建议,从而不断优化案例内容,提升其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建设模式,不仅丰富了案例资源的多样性与时代性,增强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同感和参与感,真正实现案例资源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发展的目标。

5. 重构课程评价:实施多样化评价形式,探索增值性评价

5.1. 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课程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判断教学效果。因此,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显得尤为重要。本课程构建了以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评价结构包括课程总评分为100分,其中学生出勤(10%)、课堂表现(40%)、期末作业(50%)构成评价主体,再结合线上线下的成绩。其中,课堂表现涵盖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创新产品设计等多个维度,旨在全面考察学生的参与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期末考试不仅注重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掌握,还引入综合设计题,重点考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考试不设标准答案,鼓励学生提出个性化、创新性的见解。例如,要求学生用“爱国、植物、天空、丢失、文化公平”五个词语编写一个故事,通过故事展现联想能力和创造能力。

5.2. 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

课程思政的最高境界是“如盐融水”,即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价值引领和思想引导。因此,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关注其在课程中的获得感和思想认同。为此,课程引入了学生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机制:通过学生满意度调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满意度与获得感;通过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与总结,通过撰写学习日志、课堂反思等方式,增强其对自身学习过程的感知与认知。这种自我评价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为其思政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内在动力。

5.3. 积极探索增值性评价

在关注学生最终成果的同时,课程也积极探索增值性评价机制,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增值性评价强调“以学生进步为本”,关注学生在不同起点下的发展情况,避免仅以最终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从而更公平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进步。例如,在课程作业中,教师布置了“设计一个具有创新性的校园生活改进方案”的任务,学生需根据自身观察和思考,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创新方案,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教师在展示后给予针对性反馈,引导学生进一步优化方案,最终提交修改后的成果。评价标准不仅关注最终方案的创新性和可行性,更注重学生在任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思维变化、方案迭代以及学习态度的提升,从而实现对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与成长追踪。然而,增值性评价在实际操作中也面临一定挑战。由于学生在学习起点和能力水平上存在差异,增值性评价可能在部分学生群体中出现“地板效应”或“天花板效应”,即成绩较差的学生进步空间有限,而成绩优异的学生难以进一步提升,从而影响评价的准确性[12]。因此,增值性评价在实际应用中应作为辅助性评价工具,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实现从“结果导向”向“过程与成长导向”的转变,更科学、全面的评价课程效果。

6. 实施效果

通过一系列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创造心理学》在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具有示范性和推广价值的教学成果。首先,学生课程满意度是衡量课程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本课程在历次教学过程中,学生评教满意度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最高评分为97分,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方式新颖、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具有较强的获得感和学习兴趣。其次,学生的创新自我效能感显著提升。在上一学期的课程教学中,采用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方式,采用创新自我效能感为指标,结果发现,经过一学期的教学改革,实验班的创新自我效能感(均分4.62)显著高于对照班(均分3.02) (t = 5.01, P < 0.01),显示出创造心理学课程在激发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课程的实施也促进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多名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期间或课程结束后,积极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赛事,并取得了国家级、市级和校级的多项荣誉,充分体现了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方面的实际效果。总之,《创造心理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创新素养和综合能力,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持,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和现实意义。

基金项目

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计划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与实践”(编号:B231006512);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改项目“教育高质量发展视野下《创造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编号:20231009)。

参考文献

[1] 靳玉乐, 赵瑞雪. 新时代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的几个问题[J]. 课程·教材·教法, 2021, 41(6): 13-20.
[2] 杨冬, 孙士茹. 内涵式发展视域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审视与路径选择[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1, 39(7): 96-102.
[3] 杨冬.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元假设、内在逻辑与系统方略[J]. 当代教育论坛, 2022(4): 71-82.
[4] 贾绪计, 林崇德. 创造力研究: 心理学领域的四种取向[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 61-67.
[5]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1-215.
https://doi.org/10.1037//0033-295x.84.2.191
[6] Fredrickson, B.L. (2001)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 218-226.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56.3.218
[7] Alhadihaq, M.Y., Zakiah, S., Sudjatmoko, A., Winarno, A. and Hermana, D. (2024) How Creative Self Efficacy Foster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through Creative Process Engagement in Entrepreneurial Higher Education Ecosystem. Cogent Economics & Finance, 12, Article 2370910.
https://doi.org/10.1080/23322039.2024.2370910
[8] Puente-Díaz, R. (2015) Creative Self-Efficacy: An Exploration of Its Antecedents, Consequences, and Applied Implications.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50, 175-195.
https://doi.org/10.1080/00223980.2015.1051498
[9] Newman, A., Obschonka, M., Schwarz, S., Cohen, M. and Nielsen, I. (2019)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Its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Measurement,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and an Agenda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10, 403-419.
https://doi.org/10.1016/j.jvb.2018.05.012
[10] 郝宁, 杨静. 创造力有其“阴暗面” [J]. 心理科学, 2016, 39(3): 761-766.
[11] 张璇, 周晓林. 艺术创造过程的认知神经基础[J]. 心理科学, 2024, 47(1): 246-252.
[12] 张晋, 马飞. 中小学增值评价的价值向度和实践路径[J]. 课程·教材·教法, 2024, 44(12): 4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