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失范现象的理性分析与教育对策
A Rational Analysis of the Deviant Phenomenon of Idol Worship among Contemporary Youth and Educational Countermeasures
DOI: 10.12677/ve.2025.149409,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卢有霖: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张国松: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青少年偶像崇拜失范现象解决对策Adolescents Idol Worship Deviant Phenomena Solutions
摘要: 偶像崇拜作为青少年群体重要的社会文化实践,兼具情感满足与社会风险的双重属性,是一把“双刃剑”。事物的两面性决定了对待偶像崇拜现象需坚持继承与批判相统一的原则,不应简单排斥明星崇拜行为,而需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明确其危害性与积极价值,区分一般明星崇拜行为与过度偶像崇拜行为。研究表明,青少年偶像崇拜失范行为既与个体心理需求相关,又受社会结构、文化产业及数字技术的多重驱动。本文通过分析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失范现象的特点、现状及动因,提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的教育引导路径,为青少年理性偶像崇拜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Abstract: Idol worship, as an important social and cultural practice among adolescents, possesses dual attributes of emotional fulfillment and social risk, making it a “double-edged sword.” The dual nature of this phenomenon necessitates a balanced approach that combines inheritance and criticism. It is not advisable to simply reject idol worship behavior; instead, a case-by-case analysis should be conducted to clarify its harmful effects and positive values, distinguishing between general idol worship behavior and excessive idol worship behavior.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deviant idol worship behavior among adolescents is influenced by both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social structure, the cultural industry, and digital techn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current status, and underlying causes of deviant idol worship phenomena among contemporary adolescents, proposing an educational guidance framework involving collaboration between families, schools, and society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fostering rational idol worship among adolescents.
文章引用:卢有霖, 张国松. 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失范现象的理性分析与教育对策[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9): 62-67.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9409

1. 引言

极端偶像崇拜行为指个体对偶像明星的无底线追捧,通过偶像崇拜获取情感寄托与精神满足,并可能产生社会风险的特定行为。在粉丝文化研究领域,约翰·费斯克指出粉丝通过消费实践实现对主流文化的象征性颠覆[1]。在青年亚文化理论视角下,迪克·赫伯迪格认为青年亚文化通过风格化表达形成对主流文化的抵抗,且可能最终被商业资本收编[2]。在数字媒介与身份认同研究中,曼纽尔·卡斯特强调数字媒介构建的“流动空间”使粉丝社群突破地理限制,形成情感联结与集体行动[3]。偶像崇拜作为一种长期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其形态随时代发展持续演变,从部落领袖到精神领袖的崇拜对象转变,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的崇拜阶段演进,均体现其动态发展特征。在现代社会,偶像涵盖科学家、时代英雄、娱乐明星、电影明星、体育明星等多个领域。随着时代进步与大众传媒发展,诸多新事物影响青少年价值观,青少年对成人独立与自由生活的渴望,使明星群体易成为其追求独立与自由的精神寄托。基于此,本文围绕青少年偶像崇拜失范现象的特点、现状及动因展开分析,为教育引导提供操作性路径,以实现有的放矢的教育目标。

2. 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失范现象的特点

青少年对明星的关注与追求是普遍社会现象,属于个体成长发展的阶段性表现。不同时代的偶像崇拜形式因时代特征差异而呈现不同面貌,当前偶像崇拜已从过去的单一式崇拜发展为以大众传媒为媒介的多元化崇拜,主体形式也从个体向群体组织演进。

() 偶像崇拜形式的多元化

明星作为现代社会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精神伴侣”,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对青少年群体产生代际影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对象范畴不断扩展,公众对明星的认知从简单化走向多样化,崇拜对象覆盖多个行业与阶层,其中青少年“追星族”对明星的关注度尤为突出。从典型案例可见,明星对部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与行为选择存在显著影响,部分盲目模仿者将网络虚拟场景等同于现实世界,导致心理预期与现实差距扩大,进而产生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情绪[4]。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偶像崇拜的内容与互动形式已突破传统的专辑、海报、图片及相关书籍范畴,扩展至组建偶像支持小组参与线下投票、通过电子邮件投票、线上为偶像比赛助威、参与明星代言新品发布会或演唱会等多元形式,青少年通过这些方式表达对偶像的推崇与情感寄托。

() 偶像崇拜主体的多样化

传统偶像崇拜多表现为个体对偶像的单一喜爱,当前偶像崇拜方式已从个体行为转向群体行动,逐渐形成各类明星支持群体。不同群体通过自发组织定期或不定期交流活动,为偶像争取关注与曝光,提升明星及相关节目的知名度,以此实现对偶像崇拜的情感寄托。明星因综艺节目涌现出“玉米”“果冻”“饭盒”“笔亲”等规模庞大的团体粉丝,部分群体发展为粉丝后援会。此类粉丝不再局限于单纯的个体崇拜,而是通过组织大型支持活动强化情感联结,为自己的偶像争取更多的关注和曝光,从而提高明星的知名度,以此达到对自己偶像崇拜行为的情感寄托。粉丝团体为符合圈子特征的言行规范,可能导致明星的失范行为成为青少年模仿对象[5]。由此,“追星族”已从简单个体行为转变为有组织、目标明确的团体活动。

() 偶像崇拜思想观念的多元化

青少年的思维与观念形成受主观因素与社会现实的共同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创造了新的时代环境与发展现实,推动青少年思想方式发生转变并呈现新特征。社会发展与明星群体存在密切关联,且与公众生活深度交织,青少年作为重要群体,持续关注崇拜对象的动态并受其显著影响。部分青少年因明星外表而追捧,部分因崇拜明星在影视作品中的角色,部分则欣赏明星的优秀品质与道德修养,并以其为人生理想目标激励自身学习与生活。青少年偶像崇拜思想观念已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通过对明星的多样化需求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种观念转变与社会经济发展及思想观念多元化具有内在关联性。

3. 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失范现象的现状

青少年在偶像崇拜与追逐中投入大量时间,常表现出盲目性、狂热性等非认知、非理性特征,对其个性、自主性及社会性发展产生阻碍。青少年为购买磁带、影碟、演唱会门票等产生高额消费,在浪费受教育机会的同时,影响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围绕盲目崇拜导致迷失自我、价值取向错位、过度消耗时间与金钱三方面,深刻阐释青少年极端偶像崇拜的现实表现。

() 盲目崇拜导致迷失自我

偶像崇拜本身并非负面行为,但过度崇拜则需警惕,理性对待是关键。若盲目追求明星导致忽视学业,或仅关注肤浅表面现象,将造成个体发展失衡。明星的积极精神可作为学习动力,但沉迷于明星世界可能导致个体丧失自然淳朴的本质特征。青少年处于心智发展尚未成熟阶段,认知存在片面性,盲目崇拜易使其迷失自我。此前曝光的案例显示,一名青少年因崇拜某歌唱男团,进入偶像曾入住的酒店使用其遗留物品,并将相关内容上传至网络且引以为傲,此类行为体现出非理性特征。个体应具备独立精神与个性,其价值实现无需依赖明星的光环,真正的偶像崇拜应基于对偶像成功背后经历与故事的理解,学习其精神品质与道德修养。

() 价值取向错位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核心概念,指社会价值主体在处理矛盾、冲突与关系时持有的立场、观点与态度。青少年群体尤其是处于叛逆期的个体,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树立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价值取向。个体在追求人生理想时,其思想、行动与认知应与客观规律一致。在偶像崇拜中,部分青少年仅关注明星光鲜亮丽的表象,忽视其成功背后的努力付出。由于思想不成熟,青少年易陷入盲目崇拜漩涡,在学习黄金期表现出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呈现外表穿着特异、行为怪诞等特征。他们过度关注偶像动态并盲目模仿,甚至错误认为成功易获,仅凭理想追求即可实现。部分青少年因缺乏脚踏实地、积极进取与艰苦奋斗精神,形成片面的个人利己主义心态与享乐主义观念,未能认识到“新事物”发展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忽视改造客观世界需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原则,最终导致价值取向认知扭曲与错位。

() 过度消耗时间与金钱

一般偶像崇拜行为对个体而言属于心理现象,青少年通常倾向于选择社会关系疏远但心理距离较近的对象进行行为模仿[6]。青少年自控能力较弱,一旦陷入偶像崇拜便难以自拔。明星作为聚光灯下的公众群体,凭借公众性、独特人格魅力与外表吸引关注,但过度偶像崇拜会消耗大量时间与金钱。部分青少年投入时间搜集明星资料、观看影视作品、购买专辑及代言产品(部分产品价格较高),并将此类行为视为“超级粉丝”的标志。演员许凯就曾强调偶像崇拜不应浪费青春与时间,呼吁粉丝避免将时间过度投入对明星或他人的追捧。

4. 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失范现象的多维动因分析

偶像崇拜热作为独特社会现象,广泛影响青少年行为选择与生活状态,受到年轻人追捧。青少年偶像崇拜受教育机制、文化氛围、价值观等因素影响,对成功的向往与理想实现的渴望是重要驱动力。青少年自入学起便接受父母与教师关于“未来发展前途”的教导,明星作为公众人物所展现的成功荣耀与财富,使青少年对“成功”产生朦胧认知,渴望成为具有社会认可度的成功个体,这种心态促使部分青少年成为偶像崇拜的狂热追随者。

() 个体心理动因:情感补偿与身份建构

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构成失范行为的基础。从众心理表现为个体在群体影响与压力下,摒弃主见或违背自身观点,使言行与群体保持一致。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易因行为模式与思想方法与群体不一致而产生心理压力,进而诱发从众行为。青少年多处于异地求学状态,脱离原有生活环境与父母陪伴,在适应新环境过程中渴望获得教师与同学的接纳,通过建立共同语言融入集体。为此,他们会关注他人爱好与行为方式并调整自身取向,以实现“同类认同”。当部分青少年参与偶像崇拜时,其他个体为融入集体可能选择跟随,形成从众性偶像崇拜行为。

() 社会文化动因:亚文化表达与群体压力

青年亚文化的“同伴认同”机制推动崇拜行为极化。青春期是挫折感频发的阶段,青少年在社会适应中面临诸多困难与困惑,且不愿向父母或成年人倾诉,因此需要寻找完美形象作为精神寄托。明星作品中贴合青少年情感的歌词、影视角色等,能够引发思想与情感共鸣,使青少年将歌词视为生活向导,通过演唱释放烦恼。这种对音乐与影视形象的热爱逐渐转化为对明星的敬仰。据中国传媒大学《2023年青少年媒介接触报告》显示,娱乐新闻中关于明星生活的报道占比达68.5%,远超对其专业能力的报道(21.3%),导致青少年对“成功”的认知趋于表面化[7]。娱乐明星与体育明星在大众媒体的包装下呈现完美形象,契合青少年心中的理想自我认知,使其沉浸于偶像崇拜,寻求精神寄托与情感共鸣。

() 经济与技术动因:资本运作与算法逻辑

文化产业的商业化运作是失范行为的外部推手。首先,随着科技进步,互联网实现万物互联,明星动态得以快速传播,为青少年认识与接近明星提供技术条件,增加偶像崇拜可能性。其次,利益驱动下的商业化运作,世界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商品经济使文化产业商业化。大众媒体瞄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市场潜力,通过多元策略对偶像进行宣传与形象塑造,在报道中细致描述明星生活、婚恋、爱好、作品、发型等内容。此类直观且反复的报道对青少年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易产生认知偏差,将高频报道的明星等同于“现代社会最有价值的人”,甚至促使原本无明显崇拜倾向的青少年加入偶像崇拜行列。最后,大众传媒文化的转型倾向。随着时代发展,大众传媒文化愈发注重娱乐与综艺节目,通过节目包装强化明星的完美形象,在明星成功形象与名声的影响下,青少年易陷入对明星的狂热崇拜。

5. 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失范现象的教育引导

偶像崇拜是一把“双刃剑”,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对待偶像崇拜现象我们要做到继承和批评相结合。毛泽东指出:“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8]辩证法的世界观要求以辩证思维看待明星成败与自我认知,避免简单排斥态度。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对偶像崇拜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探索真理,以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家庭:构建情感沟通与价值引导基础

家庭教育是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基础,父母作为子女第一任教师,其家庭作风与言行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养成及独立认知能力培养具有重要影响。部分父母仅关注子女衣食住行,忽视其身心健康与道德修养,对偶像崇拜行为采取放任态度,默认子女可通过自身经验理性对待,缺乏必要指导。对此,父母需强化情感沟通:一是建立倾听机制,放下长辈姿态以朋友身份倾听子女心声,缩小代际差距,深入了解其内心需求,帮助缓解心理压力与社会负担;二是优化沟通方式,从青少年兴趣点切入,结合自身经验引导其表达困惑,通过共同探讨形成解决方案,提供合理化建议以规范偶像崇拜行为;三是正向激励引导,理解偶像崇拜的积极意义,借助明星励志故事激励子女规划人生方向、树立理想目标,通过平等教育深化情感联结,引导其辩证看待明星,尊重自主选择并动态关注偶像崇拜行为与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开展教育指导。

() 学校:创新教育体系与媒介素养培养

学校需探索教育改革路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文化内容以增强青少年体验感,关注其心理需求并开展校园才艺大赛、体育竞赛、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运动会等多样化活动,充实课余生活,引导青少年减少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积极参与现实生活,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二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时代特征创新教学内容,依据青少年心理发展与价值观形成规律调整教学策略,增强教育与现实生活的适配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少年的良性互动。三是拓展教育渗透渠道,在专业课、公共课、体育课及选修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引导青少年关注科学家、思想家、技术专家、政治人物等多元榜样。

教师需发挥引导作用,帮助青少年理性认识偶像崇拜行为。青少年处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阶段,思维独立性与认知片面性并存,易产生思想困惑与行为极端化倾向,受表面现象迷惑而形成错误认知。对此,教师需采取针对性措施:一是提升辨别能力,引导青少年超越课本知识局限,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经验,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明确生活取向与是非善恶标准。二是强化心理疏导,运用心理学知识正确解读偶像崇拜现象,密切关注青少年思想动态,放大偶像崇拜的积极影响,引导其学习明星优秀精神品质,树立理性崇拜观以避免盲目追随。三是创新教育方法,结合时代特征选取正能量明星案例,通过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感染学生,增强对娱乐明星以外其他榜样的认知与学习,深化对偶像崇拜意义的理解。四是培养自控能力,引导青少年学会自我约束,坚持正确选择并摒弃错误行为。

() 社会:强化价值引领与产业规范

价值观对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既影响事物理解与判断方式,又决定价值选择方向,个体世界观、人生道路与生活方式的选择均受价值观引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与网络媒体普及,社会文化日益丰富多元,青少年世界观与价值观呈现多样化特征。青少年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文化质量的判断力较弱,在偶像崇拜中易误入歧途,产生认知扭曲。因此,社会需确立主流积极价值观引领青少年文化潮流,构建正确社会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各类价值观具有主导与引领作用,其践行可为青少年价值取向定位、道德评估与判断提供坚实基础。媒体平台应优化算法推荐机制,打破“信息茧房”,增加科普、教育类内容推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社会生活与行为选择的基本准则,明星作为公众人物需践行这些价值理念,唯有具备正向价值观的明星才值得青少年崇拜,才能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6. 结论

引导青少年理性对待偶像崇拜、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挥学校、家庭等外部因素作用,更需强化青少年心理疏导,培养健康理性心态,这是偶像崇拜理性化的关键。青少年甄别不良信息的能力有待提升,需加强心理教育以降低外部不良影响[9]。作为即将从校园步入社会的群体,青少年应具备独立思维与是非辨别能力。偶像崇拜的“双刃剑”属性提示,明星虽具有光鲜外表但并非完美无缺。青少年需树立自信以理性对待偶像崇拜,避免盲目追捧与过度美化他人而忽视自身价值。坚定理想信念与人生目标,通过自我管理、约束与监督正确认知自身优缺点,理性选择崇拜对象,学习其优秀品质以扬长补短,以明星奋斗历程为激励,持续提升道德修养、积累知识、开阔视野,在理性偶像崇拜中实现自我成长。

基金项目

贵州大学2025年度人文社会科学思政专项“红色资源融入新时代‘行走的思政课’模式研究”GDZX2025011。

参考文献

[1] Fiske, J. (1992) Fans, Poachers and Nomads: Television Consumers and Cultural Power. Routledge.
[2] Hebdige, D. (1979) Subculture: The Meaning of Style. Routledge.
[3] Castells, M. (1996)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Blackwell.
[4] 戚明钧, 童乐. 网络流行谐音词对青少年负面影响及治理对策[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19(6): 38-46.
[5] 马赫. 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20.
[6] 赵云泽. 科学对待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J]. 人民论坛, 2020(26): 112-114.
[7] 中国传媒大学. 2023年青少年媒介接触报告[R]. 2023.
[8]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304.
[9] 石磊, 张笑然. 元宇宙: 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场域[J]. 思想教育研究, 2022(3): 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