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基于CNKI数据库收录的2020至2025年6月客家文化研究文献,运用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相关知识图谱,系统梳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趋势与前沿方向。研究发现: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与数字技术发展的背景,客家文化研究呈现从传统理论阐释向实践应用转型的特征,研究主题由早期的“文化保护”(2020~2022)逐步转向“活化利用”(2023~2025),“数字人文”“文旅融合”等新兴概念的涌现,形成学科交叉创新态势。通过知识图谱分析显示:研究主体呈现“核心–边缘”分布,钟俊昆等学者构成核心研究集群,但整体合作密度仅0.0028,反映学术共同体尚待完善;机构合作形成以赣南师范大学和江西理工大学为双核的协同网络,2025年新兴机构的跨区域连接显现协同创新趋势。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显示,“文化传承”“数字人文”“乡村振兴”等主题成为新兴热点,而“产品设计”“客家舞蹈”等应用领域的研究显著增长。研究揭示三大前沿方向:(1) 数字技术赋能下的文化传承机制;(2) 跨境客家比较研究的理论突破空间;(3) “文化空间生产”作为学术–政策衔接的新枢纽。在“文化–技术–政策”三维框架下,突破单一学科视角,将文化本体、技术手段和政策导向(如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同时警惕技术异化与政策短视,回归“以文化为本”的核心逻辑,为客家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Abstract: Based on literature on Hakka culture research from 2020 to June 2025 included in the CNKI database, this study employs CiteSpace for visual analysis and mapping of knowledge graphs to systematically examine the research hotspots, trends, and frontier directions in this field.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and digit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Hakka culture research is shifting from traditional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to practical application. Research themes have gradually transitioned from early “cultural preservation” (2020~2022) to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2023~2025). Emerging concepts such as “digital humanities” and “cultural-tourism integration” reflect an 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on trend. Knowledge graph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research entities exhibit a “core-periphery” distribution, with scholars like Zhong Junkun forming core research clusters. However, the overall collaboration density is only 0.0028, indicating that the academic community remains underdeveloped. Institutional collaboration has formed a synergistic network with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and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dual cores. By 2025, cross-regional connections among emerging institutions reveal a trend towar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Keyword co-occurrence and cluster analysis show that themes such as “cultural inheritance”, “digital humanitie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have become emerging hotspots, while applied fields like “product design” and “Hakka dance” have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growth. The study identifies three major frontier directions: (1) mechanisms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empowered by digital technology; (2) theoretical breakthroughs in cross-border Hakka comparative studies; and (3) “cultural space production” as a new nexus linking academia and policy. Within a three-dimensional framework of “culture-technology-policy”, this research advocates transcending single-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by integrating cultural ontology, technological means, and policy guidance (e.g., rural revitalization), while remaining vigilant against technological alienation and policy short-sightedness. Ultimately, it calls for a return to the core logic of “culture-centricity”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Hakka culture.
1. 引言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独特深厚文化底蕴与历史价值的小分支,客家文化是中国丰厚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千年迁徙史中形成的独特民俗、语言、建筑与精神信仰[1]。客家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精美的文字、别具一格的服装、独特的建筑、特色的美食以及多姿多彩的民间美术等各个方面均有体现,无不展示着其独有的韵味与内涵[2]。在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学术界与政策制定者共同关注的议题。2020年至2025年6月,随着国家文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及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客家文化研究呈现出跨学科融合、数字化转向与实践应用深化的新特征。国内关于客家文化的定量研究在近五年来也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主要依托CNKI、万方等中文数据库,研究方法以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为主。根据CiteSpace的统计结果(2020~2025),客家文化研究的年均发文量约为136篇,且发文量逐年增加。国际学界对客家文化的定量研究主要分布于Web of Science和Scopus数据库,2020~2025年间相关文献总量为22篇,显著低于国内研究规模。因此,本文以CiteSpace为工具,系统梳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动态,旨在揭示热点主题、演化趋势与前沿方向,为客家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学术参考[3]。
2. 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2.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学术文献数据库,以“客家文化”为核心检索主题,检索时间范围设定为2020年至2025年6月,检索时间为2025年6月11日,对CNKI进行全库检索,获得的全部文献共837篇,通过阅读文章标题、摘要、关键词等信息,手动去除104篇关联性较弱的文献以及22篇外文文献,确保样本具有学术代表性,对剩余的711篇有效期刊文献进行CiteSpace 6.2.R3可视化分析软件处理,通过文献题录信息转换、去重校验及时间切片设定(时间跨度为1年),以文献发表数量、发表作者、作者之间的联系、关键词、出版机构等功能模块为基础,展开研究热点识别、前沿趋势追踪及知识图谱构建,为近五年客家文化研究的动态分析提供量化支撑与可视化依据。
2.2. 研究工具
在以大数据与云计算为主导的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获取愈发便捷,而相关软件的研发更让基于海量数据的实证化研究成为可能[4]。CiteSpace作为一款基于“共现聚类”理论框架开发的科学计量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对学术文献中蕴含的多维信息进行数据可视化转化。该软件通过深度挖掘作者署名、科研机构、关键词谱系等元数据,依据信息单元间的关联类型与作用强度实施重构,最终生成包括作者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网络、关键词聚类网络、科研机构网络等多元知识图谱[5]。在此类可视化呈现中,每个图谱节点均对应特定文献信息载体,而节点间的连接线段则表征着不同信息单元存在的某种逻辑关联。研究者得以对图谱中的节点属性、连接关系及整体网络结构展开量化测度、统计描述与视觉解析[6]。本文研究即依托CiteSpace 6.3.R1版本软件平台,通过构建上述多维知识图谱体系,揭示客家文化研究领域内隐含的学术发展脉络与理论演进规律[7]。
3. 结果与分析
3.1. 作者分析
图1为基于CiteSpace软件构建的2020-2025年CNKI客家文化研究领域共现网络知识图谱,其可视化结果揭示了该领域的研究主体协作特征与知识演化规律。图中179个节点代表活跃的研究者群体,节点规模差异映射出学者在客家文化研究中的学术影响力——其中钟俊昆教授以显著的节点面积占据网络核心位置,其高频共现与强中介性特征表明其作为学科领军人物在知识传播中的枢纽作用,与其高产的学术成果输出及其主导的跨机构合作网络密切相关。节点色彩梯度从紫色向红色渐变,清晰标注了2020至2025年的时间维度,2025年红色节点的密集分布暗示研究队伍的持续扩容与新生代学者的学术崛起。45条连线构成的协作网络呈现出两个信息:一方面,以钟俊昆为中心形成高密度合作簇群,体现成熟研究团队的稳定产出;另一方面,外围零散分布的节点与稀疏连线则反映青年学者或独立研究者的探索轨迹。网络参数指标进一步量化解析了研究格局:0.0028的低网络密度印证该领域仍处学术共同体构建阶段,0.8329的高模块化指数与0.9526的平均轮廓系数共同揭示了研究群体的亚结构分化特征,表明客家文化研究已形成多个特色鲜明的学术阵营,可能对应文化传承、旅游开发、建筑艺术等细分方向。
3.2. 研究机构分析
图2为2020~2025年客家文化研究学术机构共引网络知识图谱。图中节点代表活跃的研究机构,节点
Figure 1. Prolific authors and collaboration network
图1. 高产作者及合作网
Figure 2. Research institutions map
图2. 研究机构图谱
规模差异映射了机构在客家文化研究中的学术贡献度——赣南师范大学与江西理工大学以显著的节点面积占据网络核心位置,其高频共现与强中介性特征表明两所机构作为学科重镇在知识生产中的引领作用。共引连线构成的协作网络呈现“双核多极”结构:一、以赣南师大与江西理工为中心形成高密度合作簇群,体现成熟研究团队的稳定产出与地域性学术共同体的构建;二、外围零散分布的节点与稀疏连线则反映地方院校或独立研究机构的探索轨迹。随着研究进程的不断深入,传统研究机构在巩固核心地位的同时,新兴机构正依托共引关系逐步跻身主流学术网络。这一动态发展态势,既体现了客家文化研究的传承特质,也彰显了学科边界的开放属性。从2025年节点图示所呈现的跨区域连接趋势来看,结合共引频次的分布特点,意味着该领域即将步入研究范式的协同创新阶段。跨学科机构间的合作与理论方法的融合,将成为突破现有知识边界的核心路径,特别是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客家文化空间生产等前沿领域,有望催生新的学术增长极。
3.3. 关键词分析
图3为基于CiteSpace的2020~2025年客家文化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呈现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迁移轨迹与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特征。图中节点规模差异印证了“客家文化”作为核心节点占据网络中心,其高频共现与强中介性特征表明该主题作为学科基石的稳固地位,而“乡村振兴”“客家山歌”等次级中心节点的涌现,则印证了研究视角从宏观文化阐释向具体实践领域延伸的学术转向。节点色彩梯度从紫色向红色渐变,清晰标注了2020至2025年的时间维度,2025年红色节点的密集分布与空间延展,展现了“文化传承”“数字人文”等新兴主题的学术崛起。经过Pathfinder算法修剪后的网络仍保持80%节点连通性,结合0.0081的网络密度指标,既印证了客家文化研究的体系化特征,也揭示了学术话语的开放性与创新性。关键词色彩渐变轨迹显示研究热点正经历从“文化保护”向“活化利用”的范式转型,而“数字人文”“文旅融合”等前沿概念的节点膨胀,则预示着交叉学科方法论将成为突破传统研究边界的关键路径。
Figure 3. Keyword co-occurrence network knowledge graph
图3. 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
图4展示了基于CiteSpace分析得出的2020年至2025年间CNKI客家文化研究中引用爆发最强的前11个关键词。从图表中可见,“文化”这一关键词在2020年具有最高的引用爆发强度(2.5),并且其爆发集中在2020年,表明该年“文化”在客家文化研究中是一个核心关注点。紧随其后的是“赣南地区”,其引用爆发强度为2,同样集中在2020年,显示出该地区在客家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此外,“景观设计”“美丽乡村”和“赣南客家”等关键词在2020年也表现出显著的引用爆发,强度均为1.49,表明这些主题在该年度受到广泛关注。进入2021年,“产品设计”成为引用爆发强度较高的关键词(2.01),其爆发期延续至2023年,反映出产品设计在客家文化研究中的持续热度。2023年,“客家舞蹈”以1.62的强度成为当年引用爆发最显著的关键词,显示其作为新兴研究热点的崛起。在2024年,“文化传承”以2.76的强度成为最强引用爆发的关键词,并预计持续至2025年,预示着文化传承将成为未来客家文化研究的重要趋势。同时,“客家围屋”“文化创新”和“包装设计”等关键词也在2024年表现出引用爆发,强度分别为1.61、1.5和1.49,表明这些领域同样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并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前沿。总体来看,图表揭示了客家文化研究在2020年至2025年间的热点演变与趋势,从早期的文化、地区与景观设计,到后来的产品设计、客家舞蹈,再到近期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包装设计等新兴领域,展示了客家文化研究的多维度发展与动态变化。
Figure 4. Keyword burst detection map
图4. 关键词突现图谱
图5为CiteSpace生成的2020~2025年客家文化研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其模块化结构映射了该领域的学术话语体系与理论演进脉络。图中11个聚类标签构成多层级语义网络,模块化指数Q = 0.8329与加权平均轮廓系数S = 0.9526印证了聚类算法对研究主题的高度凝练能力。核心聚类#0“客家文化”以红色节点集群占据图谱中枢位置,其强辐射效应不仅关联#1“乡村振兴”、#7“客家山歌”等主题簇,更通过#8“文化传承”聚类形成跨领域理论纽带,这种布局特征表明客家文化研究从本体论阐释向应用实践延伸的学术转向。#2“新媒体”聚类以黄色节点集群突显于图谱左下方,其与#3“客家”、#6“文化”等传统主题簇的弱连接关系,预示着数字技术正在重构客家文化的研究范式,而#9“闽西”与#10“赣南”两个地域性聚类的独立呈现,则揭示了区域文化研究正形成特色化学术阵营。其中#4“传承”聚类在2025年呈现色彩深化,表明该主题成为学科前沿的增长极。这种聚类演进轨迹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形成共振,尤其是#1“乡村振兴”聚类与#5“传统村落”聚类的空间邻近性,表示客家文化研究将持续深入文化遗产活化与城乡融合发展领域。
3.4. 时间线分析
图6是由CiteSpace生成的2020~2025年客家文化研究时间线视图,其纵向的演进轨迹,展现了该领域研究主题在时间上的变迁以及学术生命周期。节点规模的不同,直接反映出主题的热度情况。“客家文化”作为核心节点,贯穿了整个研究周期,其不断扩大的节点面积以及跨年份的连接强度,证明了该
Figure 5. Keyword clustering knowledge graph
图5. 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Figure 6. Timeline map
图6. 时间线图谱
主题词的中心性。2022年,“乡村振兴”主题簇的节点明显扩大,并且其连线朝着“客家山歌”“传统村落”等方向延伸。这种时空上的关联特征,揭示了政策导向对研究议程的影响。时间线网络呈现出“双轨并行”的发展特点:一方面,以“客家文化”“文化传承”为代表的基础研究主线持续稳定地产出成果;另一方面,自2023年起,“新媒体”“数字人文”等新兴主题簇加速出现,从这些节点的色彩深度和连接广度能够看出,交叉学科的方法论正在改变研究范式。此外,模块化指数Q = 0.8329与加权平均轮廓系数S = 0.9526说明时间线视图能够真实地呈现研究主题的时序特征。而调和均值0.8888所体现的结构稳定性,预示着客家文化研究即将进入理论整合与创新突破的关键时期。这种发展规律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相契合,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双重方向,即“传统活化”与“数字转型”。
4. 总结
客家文化研究近五年的演进脉络呈现鲜明的时代性。通过对CNKI数据库711篇文献的计量分析发现,在乡村振兴战略与数字技术浪潮的双重驱动下,学术焦点已从传统文化阐释转向非遗活化、方言保护与文旅融合的实践探索[8],其中梅州地区数字化记录实践成为区域性研究典范。并且,研究范式正经历转型——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介入文化资源保护,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与“数字客家”从政策概念转化为学术热点[9]。研究主体的协作网络揭示出领域发展特征,钟俊昆等学者虽形成核心研究簇群,但0.0028的低合作密度表明学术共同体仍处培育阶段;机构分布呈现“赣南师范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双核引领、地方院校多极协同的格局,2025年新兴机构的跨区域连接则预示协同创新趋势[10]。关键词演进轨迹表明:客家文化研究的前沿方向正经历转型与拓展,随着关键词共现网络中“文化传承”“数字人文”等新兴主题的崛起,研究重心从传统的“文化保护”加速向“活化利用”范式转变,交叉学科方法论如数字技术、新媒体传播逐渐突破传统研究边界;同时,地域性研究持续深化,“赣南地区”等关键词的突出表现揭示了区域文化探索的独特价值,而“产品设计”“客家舞蹈”“包装设计”等实践领域关键词的引用爆发,则凸显了文化资源创新性开发与产业融合的前景,整体呈现出从宏观文化阐释向具体实践应用延伸、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协同创新的动态发展趋势。前沿领域显现三重突破,聚类分析中#4“传承”簇的突现性增长,体现青年文化认同研究崛起[11];#2“新媒体”与#9“闽西”、#10“赣南”地域集群的弱连接态势,表示跨境客家比较研究尚待深化;而时间线图谱中2023年出现的“文化空间生产”概念,正成为衔接学术研究与政策实践的新枢纽。研究尽管构建了多维体系,但是未能涵盖质性文本的深度分析与国际对话[12],因此未来需在“文化–技术–政策”框架下,重点突破代际传承机制与全球化叙事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