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及治理策略研究——以H市Y小学为例
Research on the Causes and Governance Strategies of the School Bullying Phenomenon in Primary Schools —A Case Study of Y Primary School in City H
摘要: 校园欺凌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还可能对其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本研究以H市Y小学为案例,深入探讨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及治理策略。通过访谈法,收集15名学生及5名教师的访谈资料。研究发现,小学校园欺凌发生率较高,男生卷入比例显著高于女生,欺凌形式多样,原因复杂,旁观者多持冷漠态度。研究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分析成因,并提出治理策略:微观层面提高学生生理成长质量和营造心理健康氛围;中观层面完善家庭教育功能和构建校园反欺凌体系;宏观层面提升网络空间治理和加快立法进程。研究强调,需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安全、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Abstract: School bullying not only significantly impairs student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but also potentially exerts profound adverse effects on their future social adaptability, thereby constituting a pressing societal concern. This study, employing Y Primary School in H City as a case study, delves into the causative factor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pertaining to bullying incidents within elementary school settings. Utilizing the interview method, data were gathered from interviews with 15 students and 5 teachers. The findings reveal a relatively high incidence of bullying in elementary schools, with a significantly higher involvement rate among boys compared to girls. The forms of bullying are diverse, and the underlying causes are complex, with bystanders often exhibiting apathetic attitudes. The research analyzes the causes from micro, meso, and macro levels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strategies: at the micro level, enhancing students’ physi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fostering a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environment; at the meso level, improving family education functions and establishing a school-based anti-bullying system; and at the macro level, strengthening the governance of cyberspace and accelerating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The study underscores the necessity of collaborative efforts from families, schools, and society to cultivate a safe, health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al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文章引用:徐俊伟. 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及治理策略研究——以H市Y小学为例[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9): 124-131.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9785

1. 引言

近年来,校园霸凌事件屡见不鲜,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2017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相关通知,要求“健全预防、处置学生欺凌的工作体制和规章制度,形成防治中小学生欺凌长效机制,促进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形成合力。”九年制义务教育期间是校园欺凌的高发阶段,特别是小学阶段。张文新对9235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小学阶段被欺凌者和欺凌者所占的比例分别是22.2%和6.2% [1]。2015年6月日本政府公布了《儿童和青少年白皮书》,在为期6年的追踪调查中,近九成学生曾遭遇过校园欺凌[2]。而且校园欺凌对学生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身心健康[3]、学业表现[4]以及社会适应能力[5]等方面。根据《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我国有25.8%的中小学生曾遭遇校园霸凌,这意味着每4个中小学生中就有1个曾受到类似伤害[6]。可以看出,对校园欺凌的治理已经迫在眉睫。而小学作为学生接受正规教育的起始阶段,校园欺凌不仅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还可能对其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影响校园欺凌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了长期的不良影响,妨碍健全人格的正常形成。

2. 概念界定

2.1. 校园欺凌

欺凌,本质上指的是压迫、侮辱和凌辱他人的行为,关于校园欺凌的定义,不同学者有着各自的理解。国外学者奥维尤斯最早对校园欺凌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一名学生受到一名或多名学生反复地、故意地、持续地负面行为。这些负面行为包括身体侵害:拳、打、推、踢,言语攻击:谩骂、讥讽、调侃、奚落;以及同伴之间相互排挤等间接方式使该生身心遭受伤害的行为[7]。2020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欺凌是“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的行为”,突出了蓄意性和手段多样性[8]。任海涛学者认为“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是不同的概念,校园欺凌的施暴者仅仅指师生,而非校外人员[9]。近五年研究转向构建“欺凌者特征指标体系”,通过人格、行为、家庭等主题的类化指标实现早期干预[10]。基于此,本研究将校园欺凌定义为学生在学校内遭受师生的身体、言语、安全和心理上的威胁与伤害。

2.2. 校园欺凌的角色划分

2.2.1. 欺凌者

欺凌者是指主动发起并实施欺凌行为的个体或群体。欺凌者通常具有攻击性倾向,可能因心理问题、社交障碍或家庭环境等因素产生支配欲望,通过肢体、语言或网络手段反复、蓄意伤害他人。欺凌者可细分为:主导者和协助者。主导者是在事件中起核心作用,直接策划并实施欺凌行为;而协助者则是虽非事件发起者,但在过程中通过附和、协助或参与加剧欺凌。

2.2.2. 被欺凌者

被欺凌者是指直接遭受欺凌行为伤害的个体。其弱势地位可能源于性格内向、身体特征或社交孤立等,常因欺凌导致焦虑、抑郁、低自尊等心理问题,甚至引发自残或自杀倾向。被欺凌者可能因长期压抑转为欺凌他人,形成“受害者–加害者”循环。

2.2.3. 旁观者

旁观者是身临欺凌事件现场,但身份上既不属于欺凌方也不属于受害方的个体或群体。在校园欺凌中,旁观者会根据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之间的互动和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做出不同的反应[11]。马郑豫等学者将旁观者行为分为三类:促进欺凌者行为(如煽动)、保护受害者行为(如干预)、置身事外者行为(冷漠旁观) [12]。他们会通过态度或行为选择间接影响事件的发展,例如通过干预、默许或助推等方式改变欺凌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3. 研究方法与实施

3.1. 研究方法

3.1.1. 访谈法

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象为H市Y小学校的欺凌者及被欺凌者。本研究严格遵循社会科学研究伦理规范,在获得H市Y小学校方许可后,研究团队通过学校向潜在参与学生的家长/法定监护人发放了详细说明研究目的、方法、潜在风险、保密措施及自愿参与原则的书面知情同意书,仅在其签署同意后方可进行下一步。针对学生本人,研究者在访谈前使用符合其年龄和理解能力的语言进行单独沟通,清晰解释访谈内容,并特别强调其参与的自愿性、访谈内容的保密性以及无对错之分的交流原则,在获得学生明确的口头赞同后才正式开展访谈。为保护参与者隐私,研究中不使用任何真实姓名或可识别身份的信息,所有数据均使用匿名编码标识,原始录音文件在研究结束后安全销毁,匿名化数据加密存储且访问受限。

访谈旨在引导受访者详细描述他们所经历的“校园欺凌事件”、表达“学生对欺凌的个人感受”、“欺凌者为什么会进行欺凌行为/被欺凌者如何面对欺凌行为”、讲述“欺凌者/被欺凌者对学校后续处理的态度”等关键问题。访谈样本量根据信息饱和原则确定,共计15名小学生(欺凌者6人,被欺凌者6人,旁观者3人)、5位教师参与研究。每次访谈持续20~30分钟。受访者的具体人口学特征详见表1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interviewed students

1. 被访学生的基本信息情况表

编号

性别

年龄

角色

编号

性别

年龄

角色

01DZ

10

欺凌者

11ZTS

8

被欺凌者

02XJ

9

欺凌者

12WRJ

10

被欺凌者

03ZP

11

欺凌者

13SSY

9

旁观者

04ZZH

12

欺凌者

14XK

10

旁观者

05ZHX

9

欺凌者

15XJ

8

旁观者

06ZWZ

8

欺凌者

16WQY

31

教师

07WX

12

被欺凌者

17YXL

36

教师

08XJW

11

被欺凌者

18WF

28

教师

09LZL

9

被欺凌者

19HHL

41

教师

10ZEH

10

被欺凌者

20GJL

30

教师

3.2. 研究现状

3.2.1. 小学校园欺凌发生率高,性别差异明显

根据本研究在H市Y小学开展的深度访谈,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数据,小学校园欺凌呈现出较高的发生率。欺凌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访谈资料显示,男生更倾向于卷入肢体欺凌和直接言语欺凌,且其欺凌行为通常更为外显和直接;而女生则更多表现为关系欺凌和间接言语欺凌,其形式更具隐蔽性。这种性别差异模式在Y小学的访谈中得到了印证,多位受访者提及男生打架事件相对更易被发现和处理,而女生的“小团体”排斥行为则更难以察觉和干预,反映了欺凌行为表现形式的性别化特征。

3.2.2. 小学校园欺凌形式多样,欺凌原因复杂

本研究发现,H市Y小学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呈现高度多样化特征,远非单一的肢体冲突。访谈揭示的主要形式包括:第一,言语欺凌:此类欺凌高频出现,如恶意的嘲笑、辱骂、威胁、持续性的起哄或取笑外貌、家庭背景等。第二,身体欺凌:主要包括推撞、踢打、吐口水、毁坏物品、强索财物等。第三,关系欺凌:被反复提及,表现为故意排斥某人于群体活动之外、联合他人孤立特定对象、散布谣言破坏其人际关系等,此形式对受害者心理伤害尤为深远。第四,网络欺凌:尽管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受限,但访谈中仍有个别高年级学生提到通过社交软件群组、游戏内聊天进行的嘲讽、辱骂或传播不当信息,显示出欺凌向网络空间渗透的苗头。

同时,欺凌行为的成因呈现显著的复杂性。访谈资料分析表明,诱发或促发欺凌的因素并非单一,而是个体、家庭、学校及社会文化等多层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为:个体层面涉及攻击性倾向、低自尊、缺乏同理心、社交技能不足;家庭层面包括教养方式不当、家庭关系紧张、缺乏有效沟通;学校层面涉及规则执行不力、冲突解决机制欠缺、部分教师识别与干预能力不足、同伴压力与群体氛围影响;社会层面则可能受到暴力文化、竞争压力传导等间接影响。这种成因的多元复合性增加了预防和干预的难度。

3.2.3. 小学校园欺凌发生时旁观者冷漠

访谈研究揭示了一个在Y小学尤为值得关注的现状:在欺凌事件发生时,“旁观者沉默”或“旁观者冷漠”现象相当普遍。多数受访学生承认,当欺凌行为发生时,选择“当作没看见”“赶快走开”或“只是围观但不制止”的比例较高。深入访谈发现,旁观者不作为的原因复杂多样:首先,旁观者具有恐惧心理,害怕自己成为下一个被欺凌的对象,是首要原因。其次是同伴压力,部分旁观者担心干预会得罪欺凌者或其小团体,影响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最后,缺乏干预技能也是原因之一,部分旁观者不知道如何有效、安全地帮助受害者或制止欺凌行为。

这种普遍的旁观者冷漠状态,无形中纵容了欺凌行为的持续发生,加剧了受害者的无助感和心理创伤,并营造了一种对欺凌容忍甚至默许的消极校园氛围,是校园欺凌生态中一个关键且亟待改变的环节。

4. 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分析

基于对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访谈文本的梳理以及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中对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的划分。将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学生自身潜在微观环境,家庭、学校和同伴的“三大”中观环境和文化法律两大宏观环境。

4.1. 微观系统分析:学生自身潜在激发因素

4.1.1. 心理系统:自我意识不成熟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发展过程中,尚未完全成熟。这种不成熟导致他们难以正确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由于缺乏自我控制和情绪管理能力,学生可能在面对挑战或压力时,采取攻击性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或寻求关注。此外,一些学生因为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难以同情和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在无意中或有意中对他人造成伤害。正如访谈中欺凌者说:

“我也不知道,就是心里憋着一股气,就想让他知道我有多生气。我一想到我的铅笔盒坏了,就控制不住自己……有时候大家会为了抢玩具、争座位啥的吵架。我看到有的同学还会因为别人说他不好,就去打别人。”(03ZP,男,欺凌者)

4.1.2. 生理系统:生理特征差异

生理特征的差异,如体型、力量、外貌等,也会成为校园欺凌的触发因素。在小学生中,那些在生理上显得更为弱小的学生可能更容易成为欺凌的目标。同时,一些学生可能因为生理上的优势而感到自己有权控制或支配他人,从而发展出欺凌行为。正如受访的被欺凌者所说:

“我个子小小的,力气也不大。但是小强,他长得可高大了,力气也特别大。像上次,小强就抢了我的玩具,还说我太小了,拿不动。”(09LZL,男,被欺凌者)

“其实教学这么多年,总的来说,那些瘦弱一点的孩子会有更高的概率被欺负。”(19HHL,男,教师)

4.2. 中观系统分析:“三大”环境共同影响

4.2.1. 家庭系统:家庭教育失职

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第一个环境,家庭教育的方式和质量对孩子的行为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部分孩子家庭中存在暴力行为,或者部分父母对孩子的行为缺乏适当的指导和约束,孩子可能会模仿这些行为,并将它们带入学校。此外,忽视型或过度溺爱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可能导致孩子缺乏对他人感受的理解和尊重,从而在校园中表现出欺凌行为。在对欺凌者的访谈中也多次提及了家庭因素:

“我父母其实不太管我,他们都忙着工作出差,平时都是我爷爷奶奶带着我,他们有时候会说,但也不太管我。他们老是忙,没时间管我。我做错了事,他们也不怎么批评我,就让我自己去。”(04ZZH,男,欺凌者)

“在家里,我弟弟老是抢我的玩具,我推他他也推我。爸爸妈妈有时候看到我们打架,也不管,就让我们自己玩去。所以我就觉得在学校也可以这样。”(05ZHX,女,欺凌者)

4.2.2. 学校系统:学校监管失策

学校作为学生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其监管和教育方式对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至关重要。部分学校缺乏有效的反欺凌政策,或者在处理欺凌事件时态度消极,这会传达出一种默许或容忍欺凌行为的信息。如果学校未能提供一个安全、包容的学习环境,学生之间的冲突和欺凌行为也会加剧。通过对被欺凌者的访谈也证实了校方的监管失策:

“我不敢和老师说这些,老师很喜欢那个人,而且我成绩差感觉说了也没人相信,之前和老师说过老师也没有说啥,后面还是又来欺负我了。”(08XJW,男,被欺凌者)

“找过呀,但是老师有时候好像没看见,或者看见了也没怎么说他们。我跟老师说了好多次,他们还是欺负我。可能是因为老师太忙了,没时间管我们这些小事吧。或者老师觉得这只是同学之间闹着玩的,不是真的欺负。”(12WRJ,女,被欺凌者)

4.2.3. 交友群体:同辈交友畸化

同辈群体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小学阶段,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同辈压力和群体认同感开始发挥作用。如果一个学生所在的交友群体中存在欺凌行为,他可能会因为想要获得群体认同而模仿这些行为。同时,一些学生可能会因为害怕被排斥或被欺凌,而选择加入欺凌他人的行列。在受访的对象中有提到:

“有时候我们会在课间一起欺负别的同学。像上次,我们看到小明一个人在角落里看书,就过去围着他,抢他的书,还笑他……就是看到别的朋友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一起了。他们说这样很有趣,我也想和他们一起玩。”(01DZ,男,欺凌者)

“我之前看到很多人欺负别人,但是他们都说不要管,我自己也很害怕。”(14XK,男,旁观者)

4.3. 宏观系统分析:文化和法律环境相互交织

4.3.1. 文化系统:媒体、文化风向误导

媒体和流行文化在塑造儿童和青少年的行为和价值观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当媒体中暴力和攻击性行为被常态化,以及通过角色模型塑造不健康的行为模式时,孩子们会认为这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值得效仿的。这种误导会导致学生模仿这些行为,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追求认可和地位的压力下,部分学生会通过欺凌他人来提升自己的地位或形象。此外,文化中的强者崇拜和性别刻板印象也会一定程度误导学生,使他们认为通过欺凌来展示力量和控制是值得尊敬的,或者因为不符合传统性别角色而成为欺凌的目标。

“我觉得欺负了别人之后,身边很多人都开始害怕我,感觉自己很厉害,就和电视剧里的人一样,而且我看电视剧里每个班都有这样的人啊,最后也没发生啥,所以我觉得也没有关系。”(06ZWZ,男,欺凌者)

4.3.2. 法律系统:法律意识模糊

法律意识的模糊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家长和学校管理层对有关校园欺凌的法律和规定知之甚少,不了解欺凌行为的法律后果,这导致他们在面对欺凌时不知道如何采取行动。如果法律对校园欺凌的惩罚不足以起到威慑作用,或者执行不严格,那么欺凌者不会感到有压力去改变他们的行为。法律程序的复杂性也同样使受害者和家长在寻求帮助时感到沮丧,从而选择放弃法律途径。正如受访的欺凌者所说:

“我并没有觉得我在犯法啊,我也没有杀人防火什么的,只是让别人不和她玩,她本来就很内向,和班里同学就不怎么说话,老师也不太搭理她。”(02XJ,女,欺凌者)

“每次我们班里同学欺负其他人,最后也只是被班主任训话,没有其他事情,所以感觉很多人都无所谓。”(15XJ,男,旁观者)

5. 小学校园欺凌现象治理策略

5.1. 微观系统

5.1.1. 提高生理成长质量

在生理层面,提高学生的生理成长质量是预防校园欺凌的基础。首先,学校应与家长合作,确保学生获得充足的营养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开展健康教育课程,教育学生了解营养均衡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多吃蔬菜水果、少吃垃圾食品等。同时,学校应提供安全、卫生的饮食环境,为学生提供健康、营养的餐食。其次,加强体育锻炼也是关键。学校应保证学生每天有足够的体育活动时间,组织多样化的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如足球、篮球、跳绳、跑步等,让学生在运动中增强体质、释放能量,减少因生理差异而产生的欺凌行为。此外,对于身体发育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如肥胖、矮小等,学校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提供专业的健康指导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融入集体生活,避免成为欺凌的目标。

5.1.2. 营造心理健康氛围

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也是预防校园欺凌的重要因素。而通过营造心理健康氛围,可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欺凌行为。学校需要构建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将其常态化融入教学实践。通过设置专门课程,引导学生认知自身情绪与心理状况,掌握情绪调节、压力应对及人际关系处理等技能。同时,应当给学生配置专职心理辅导教师,提供个性化心理咨询服务。对于存在心理困扰或行为异常的学生,确保及早发现并提供专业干预,协助其解决问题,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同时,营造开放包容支持型的校园心理氛围至关重要。学校可借助心理健康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及主题活动等途径,提升师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与重视程度,鼓励学生主动求助,破除偏见与歧视,保障所有学生在健康环境中成长。

5.2. 中观系统

5.2.1. 完善家庭教育功能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预防校园欺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完善家庭教育功能,可有效减少因家庭因素导致的欺凌行为。首先,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学业成绩。家长应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和心理状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当孩子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家长应耐心倾听、理解并给予适当的指导,而不是简单地批评或惩罚。其次,家长应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展现出尊重他人、友好相处的行为,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暴力、欺凌等不良行为。通过自身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5.2.2. 构建校园反欺凌体系

学校是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的主阵地,构建完善的校园反欺凌体系至关重要。通过构建校园反欺凌体系,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反欺凌意识,减少旁观者的冷漠态度,从而降低欺凌行为的发生率。首先,学校应制定明确的反欺凌政策和规章制度。明确界定校园欺凌的定义、类型和严重程度,规定对欺凌行为的处理程序和处罚措施。让师生都清楚知道哪些行为属于欺凌,以及欺凌行为将会受到怎样的处理。其次,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报告机制。鼓励学生、教师和家长积极报告欺凌行为,设立专门的举报信箱、热线电话或网络平台,确保举报信息的及时接收和处理。同时,学校应定期开展校园欺凌调查,了解校园欺凌的实际情况,为制定和调整反欺凌措施提供依据。

5.3. 宏观系统

5.3.1. 提升网络空间治理,促进社会环境净化

网络空间是影响学生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升网络空间治理对预防校园欺凌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数码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同样拥有属于自己的数码产品。通过提升网络空间治理,可有效减少网络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净化社会环境。首先,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内容的监管,严厉打击网络上的暴力、欺凌等不良信息。对发布和传播不良信息的网站、平台和个人进行严厉的查处和惩处,净化网络环境。其次,网络平台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完善自身的内容审核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违规信息。同时,加强用户实名制管理,提高用户行为的可追溯性,减少网络欺凌行为的发生。学校、家庭与社会应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多元活动指导学生科学用网、提升媒介批判能力、远离网络糟粕,塑造理性的网络行为模式。

5.3.2. 加快立法进程,确保校园欺凌有法可依

法律是治理校园欺凌的重要保障,加快立法进程,确保校园欺凌有法可依至关重要。通过加快立法进程和加强法律宣传,可有效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首先,立法机构需加快反校园欺凌专项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进程,清晰界定欺凌行为的法律责任及相应处罚措施。应依据欺凌行为的性质与严重程度,设定差异化的法律责任,例如民事赔偿、行政处罚等。同时,明确规定学校、家庭、学生等主体在欺凌预防与处置中的权责,为相关工作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其次,强化法律宣传普及,提升全社会对相关法规的认知与重视程度。借助媒体、学校教育、社区活动等多渠道,广泛传播反欺凌法规,增强学生法治观念与自护能力,促使家长、教师及社会各界明晰欺凌的法律后果,共同参与预防和治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文新. 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普遍性与基本特点[J]. 心理学报, 2002(4): 387-394.
[2] 马婧. 他们为什么要欺负我?——中国校园欺凌现象调查[J]. 中国新闻周刊, 2015(7): 16-21.
[3] 吴立平. 少年儿童校园欺凌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1(9): 24-27.
[4] 何怀金, 钟冬梅, 龚春燕. 初中校园欺凌的危害及成因分析[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7, 33(5): 116-123.
[5] 章恩友, 陈胜. 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心理学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11): 13-17.
[6] 吴帆. 防治校园霸凌的社会工作实践路径[J]. 中国社会工作, 2024(12): 1.
[7] Olweus, D. (1993) Bully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 Blackwell.
[8] 吴正帅. D县中小学校园欺凌法律治理调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贵阳: 贵州民族大学, 2022.
[9] 任海涛. “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35(2): 43-50+118.
[10] 刘新跃, 杨昕玥, 赵永萍. 中小学生欺凌者的类化特征: 一项基于类属性思维EPA模型的质性研究[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33): 4-11.
[11] 张荣荣, 董莉. 校园欺凌中旁观者行为的作用机制[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9, 7(2): 118-128.
[12] 马郑豫, 苏志强, 杨圆圆. 小学生欺凌旁观者行为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联[J]. 中国学校卫生, 2024, 45(2): 236-239+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