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记忆的承载体,展示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轨迹[1]。手工艺及其制品是地域文化的结晶,在延续传统工艺价值的同时,也承载着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功能[2]。玉雕技艺是中国优秀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腾冲玉雕因其500余年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风格而享有“翡翠城”的美誉。2021年,腾冲玉雕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Ⅶ-57) [3],这一认定不仅彰显了其文化价值,也为传承与发展带来新机遇。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对“非遗产业化”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国内研究普遍认为,单纯的封闭式保护难以全面展现非遗价值,而适度的产业化在保持文化原真性的前提下,既能促进就业与经济效益,又能推动非遗的“动态传承”-[6]。如孙克勤(2013)强调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文化延续与经济效益[2];王勇(2019)认为产业化是非遗由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的重要途径[4];柏贵喜与王通(2020)提出应建立非遗标准体系,以实现保护与市场化发展的平衡[5]。在国际学术语境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2016)强调“生产性保护”是非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7];Throsby (2001)的“文化资本”理论揭示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性[8];Klamer (2004)提出“文化、社会与经济三重价值”框架,为非遗产业化提供跨学科的评价视角[9]。与此同时,产业集群理论和价值链理论为非遗产业集群转型提供了重要参照。波特的钻石模型指出,区域工艺产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相关行业与制度环境等多维因素[10];Menzel与Fornahl (2010)的集群生命周期理论则提出,传统产业集群在成长与成熟阶段必须通过创新与制度调整实现再生[11]。在国内研究中,梁亚娟(2015)基于协同理论提出产业集群转型依赖多元主体合作[12],白景锋(2011)则强调地方政府在产业升级与公共服务中的关键作用[13]。
因此,生产性保护与市场转化已成为非遗保护的重要路径。然而,腾冲玉雕在原料依赖、传承断层、创新不足与市场信任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亟须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动态平衡。
2. 腾冲玉雕产业现状与挑战
2.1. 历史沿革与非遗保护价值
腾冲玉雕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明代中期,至今已有五百多年传承[14]。明清时期,腾冲商人首开翡翠加工先河,形成“走厂”贸易传统,将缅甸优质翡翠引入本地,催生玉石加工业与商贸的繁荣。明清时期,腾冲商人率先开展翡翠加工,并形成“走厂”贸易传统,将缅甸优质翡翠引入本地,推动了玉石加工业与商贸的兴盛。清末民初,腾冲城内玉器作坊密集,史料记载“琢磨之声彻通衢”[15],曾一度成为全球重要的翡翠集散地,其贸易量在当时占据极高比重(因口径差异难以精确统计,本文不作定量断言)。这一时期的商业积淀,使玉文化逐渐融入腾冲社会生活,并孕育了独具特色的玉雕风格。长期以来,腾冲玉雕主要通过师徒制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技艺传承,并普遍采用“前店后坊”的作坊式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保证了技艺延续,但规模有限,抗风险能力不足。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化和对外交流的加快,当地逐步引入机雕设备与新工艺,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为传统玉雕注入了现代元素,由此逐步完成了由纯手工作坊向市场化产业的转型。从整体演进来看,腾冲玉雕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见表1)。
Table 1. Development s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engchong jade carving industry
表1. 腾冲玉雕产业发展阶段及特征
阶段 |
时间 |
主要特征 |
面临挑战 |
萌芽期(传统作坊期) |
清末~民国初年 |
翡翠加工兴起;“走厂”贸易繁荣;作坊林立;成为全球翡翠集散地;形成特色风格。 |
传承以师徒制为主,规模有限;受战乱影响,产业波动大。 |
成长期(市场化发展期) |
改革开放以来至2000年 |
市场机制开放;机雕设备引入;“前店后坊”普遍存在;产业链逐步形成;规模扩张。 |
低端加工比重大;原创设计不足;市场秩序较分散。 |
转型期(集群化升级期) |
2010年至今 |
产业园区建设;专业市场集聚;品牌意识增强;非遗保护体系建立并列入国家级名录。 |
缺乏龙头企业;设计研发与品牌营销不足;文旅融合度有限。 |
近年来,非遗保护成为腾冲玉雕发展的重要支撑。2021年,腾冲玉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由腾冲市文化馆等机构承担保护与传承职责。目前,腾冲已有国家级玉雕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选1名,以及若干省级非遗传承人,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传承人才梯队[3]。与此同时,政府和行业组织积极推进“非遗研培计划”,并通过“成功杯”、“陆子冈杯”等赛事和培训,持续培养新一代玉雕匠人。总体来看,腾冲玉雕的发展路径呈现出“传统作坊–市场化–集群化”的典型演进逻辑,一方面体现了工艺美术类非遗产业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又因其跨境贸易背景而具备独特优势。在保护层面,现有举措在技艺延续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产业承接机制与市场化路径仍显不足。这表明,腾冲玉雕的非遗价值不仅体现在技艺传承本身,更在于如何通过产业升级和文旅融合实现文化认同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这也为后文提出的“五化模型”转型路径奠定了现实基础。
2.2. 产业集群现状及数据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高度的个性化和独特的传承方式,非物质文化艺术作品本身就是民间创造者智慧的结晶[16]。腾冲玉雕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过程中既面临挑战也孕育机遇:一方面,年轻工匠培养周期较长,传统技艺存在断代风险;另一方面,现代科技的引入又为玉雕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在保持传统神韵的同时展现出更强的创新潜力。在这一背景下,腾冲玉雕逐渐形成了以产业集群为依托的传承与创新格局,其现状主要体现在产业规模扩张、市场主体结构与空间分布三个方面。
注:合计同比增长率按企业与个体工商户数量总和相较前一年合计数计算;2020年作为基期,未列增长率。数据来源:腾冲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作者整理;2024年8月数据来源为实地访谈。
Figure 1. Development of market entities of Tengchong jewelry and jade industry (2020~2024)
图1. 腾冲市珠宝翡翠产业市场主体发展情况(2020~2024年)
首先,从产业规模来看,腾冲玉雕已具备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涵盖原料贸易、加工制作和市场销售等环节。近年来,政府政策与市场力量的双重推动,使产业规模持续扩张。据统计,腾冲现有翡翠经营资质公司、商行50余家,民间玉石加工作坊400余户,玉器经营门店约180家,年加工产值超过1亿元,年销售额约2亿元,全行业直接从业人员近万人,并带动大量相关就业群体。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将翡翠珠宝产业列为支柱产业,相继设立腾越珠宝交易中心、荷花玉雕加工基地等专业园区,通过园区化和现代化设备的引入,推动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加速演进。
其次,从市场主体变化来看,2020~2024年间,腾冲珠宝翡翠产业市场主体数量由2757户增至8707户,累计增幅达216%,年均复合增长率约33% (见图1)。这一数据表明,腾冲产业集群正处于快速扩张阶段,其增长模式具有典型的“数量驱动”特征。截至2024年8月,腾冲共有珠宝经营主体8707户,其中企业1542户、个体工商户7165户,从业人员约3万人,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格局。
再次,从空间分布来看,腾冲玉雕市场主要集中于腾越商贸城、腾越翡翠城、杜鹃王翡翠城、文星楼珠宝街与官房百宝街等核心区域。其中,腾越商贸城集聚效应最强,商户超过400户,临时摊点300余个,从业人员逾千,日均人流量约4000人。不同销售区域的经营活跃度存在差异(见表2):腾越商贸城与淘宝庄园的正常经营占比分别为88.7%与89.2%,市场活跃度较高;而彩云宝玉和和顺镇十字路村的活跃度相对较低,部分商户长期停业或经营不活跃。这种“核心区高活跃–边缘区低活跃”的空间格局,反映出集群内部存在区域分化,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中的“成长–分化”阶段特征相符。
总体来看,腾冲玉雕产业集群已具备较为坚实的产业基础与区域知名度,其“中国翡翠第一城”的产业品牌效应正逐渐凸显。然而,与国内其他玉雕产业集群(如河南南阳玉雕)相比[13] [17],腾冲在龙头企业带动、设计研发能力与品牌营销方面仍存在不足;与景德镇陶瓷、镇湖苏绣等成熟工艺集群相比,其在文旅融合、文化传播力与产业升级路径上仍面临较大提升空间[18]。这表明,腾冲的产业发展模式仍主要依赖数量扩张和资源集聚,尚未形成以技术创新、原创设计和文化品牌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换言之,如何在保持产业规模增长势头的同时提升创新力与品牌力,推动“非遗 + 文旅”的深度融合,已成为腾冲玉雕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课题。
Table 2. Operating conditions of concentrated sales areas in Tengchong jewelry and jade industry (2024)
表2. 腾冲市珠宝翡翠集中销售区域情况(2024年)
区域 |
总户数 |
企业数 |
个体数 |
正常经营(户) |
未经营(户) |
正常经营占比 |
彩云宝玉 |
36 |
15 |
21 |
27 (企6,个21) |
9 (企9) |
75.0% |
淘宝庄园 |
65 |
0 |
65 |
58 |
7 |
89.2% |
腾越商贸城 |
487 |
23 |
464 |
432 (企17,个415) |
55 (企6,个49) |
88.7% |
和顺镇十字路村 |
331 |
45 |
286 |
282 (企31,个251) |
49 (企14,个35) |
85.2% |
注:本数据由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实地采集,仅供参考,非专业第三方调查结果。
2.3. 面临的挑战与转型需求
腾冲玉雕作为典型的非遗产业集群,虽然在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上具有独特优势,但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结构性困境。这些挑战既源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反映出内部治理、传承与创新机制的不足。归纳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2.3.1. 原料依赖与供给风险
腾冲玉雕高度依赖缅甸翡翠作为原料,产业链上游受制于境外供给。近年来,随着缅甸政府加强翡翠资源管控,甚至一度暂停开采与出口,产业出现原料短缺与价格波动,相关从业人数明显下降。这种对境外资源的高度依赖,体现出典型的“资源依赖风险”(Resource Dependency Risk),不仅削弱了产业的稳定性,也加剧了长期的供给瓶颈。要缓解这一困境,亟需建立更加多元化和可控的原料保障体系,并探索替代性资源利用,以提升产业的可持续性。
2.3.2. 传承人才断层与创新不足
在传统的师徒制模式下,玉雕技艺长期依赖师徒制口传心授,难以形成制度化和规模化的传承体系。随着社会结构变迁,年轻一代进入行业的意愿下降,传承人群体出现“代际断裂”,非遗延续面临严峻风险。同时,本地玉雕设计过于依赖传统题材,缺乏现代设计理念与跨界创新,导致产品趋于同质化,难以匹配新兴消费群体的多元审美。这一困境反映出文化再生产机制的脆弱性,也揭示了知识传承与创新机制的双重缺失。其转型需求在于通过建立制度化的传承标准和推进设计的数智化升级,实现“传承标准化”与“设计数智化”的双向突破。
2.3.3. 市场竞争与品牌信任缺失
在全国范围内,广东四会、揭阳等地依托区位与贸易优势迅速崛起,形成规模化与集群化的玉雕产业,相比之下,腾冲在龙头企业培育与品牌塑造方面明显滞后。尽管“腾冲翡翠”具有历史积淀,但缺乏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品牌影响力。同时,市场长期存在产品造假与以次充好的现象,消费者信任度受损。制度经济学与信任理论表明,缺乏统一的品质标准与信任机制将导致市场交易成本上升和品牌声誉受损。因此,建立以溯源和认证为核心的统一标准体系、构建区域公共品牌,是提升市场信任度和竞争力的必然方向,对应着“渠道信任化”的转型诉求。
2.3.4. 产业结构与销售渠道瓶颈
当前腾冲玉雕产业仍以家庭作坊和中小商户为主,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集约化和组织化水平有限,缺乏具有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在销售环节上,过度依赖本地旅游市场,电商、新零售等新兴渠道发展不足。疫情期间线下人流骤减,进一步暴露出对旅游销售依赖的脆弱性。这种局面体现了典型的“路径依赖”困境:产业结构延续传统形态,但对外部冲击的适应性不足。未来需要突破传统渠道的限制,拓展线上化与域外化市场,同时结合文旅资源发展沉浸式体验场景,从而推动“场景体验化”,增强产业的韧性与扩展性。
2.3.5. 治理组织与协同不足
腾冲玉雕产业尚未形成完善的行业治理体系,缺乏统一的行业协会、公共研发与检测平台,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协同不足,集群整体竞争力有限。在政策层面,支持措施和资本投入呈现碎片化,公共服务能力不足。这种治理缺陷削弱了产业资源配置与抗风险能力。根据集群治理理论和平台治理逻辑,非遗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制度化的协同机制和公共平台的构建。因此,建立行业协会、公共数据与服务平台,并推动跨部门协同治理,成为“治理平台化”的核心任务。
2.3.6. 小结
综上所述,腾冲玉雕产业的困境集中体现在原料依赖、传承断层、创新不足、市场信任缺失、渠道瓶颈与治理缺陷等方面。这些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转型需求不仅是地方产业的现实问题,也折射出非遗产业在现代化进程中普遍面临的结构性张力。因此,本文提出应从“传承标准化、设计数智化、场景体验化、渠道信任化、治理平台化”五个维度,构建系统性的转型路径,以实现非遗保护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动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3. 腾冲玉雕产业集群的转型路径设计
针对腾冲玉雕产业在传承、创新与市场等方面的挑战,本文提出“五化模型”,即传承标准化、设计数智化、场景体验化、渠道信任化、治理平台化。不同于以往政策口号式的经验总结,本研究将“五化”建构为一个基于产业集群理论与非遗动态传承理论的五维协同框架,旨在揭示腾冲玉雕在“非遗保护–产业升级”互动过程中的内在逻辑,并为非遗产业集群的现代化转型提供普适性的理论参照(见图2)。
Figure 2.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five-modernization model
图2. 五化模型逻辑框架
该模型强调,五个维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协同作用形成一个递进性的动态系统:外围的四个维度(传承标准化、设计数智化、场景体验化、渠道信任化)分别提供制度基础、创新动力、应用载体与市场保障,依次递进并最终汇聚到治理平台化这一中枢机制[10] [11]。治理平台化在制度层面实现了对前述四个维度的整合,推动其共同作用于“非遗保护 × 产业升级”的双重目标,从而实现文化延续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平衡与共生。在具体机制上,本文进一步总结了“五化模型”的战略目标、实施措施与案例参照(见表3)。与传统的政策清单不同,该转型方案不仅强调“目标–措施–案例–效果”的闭环逻辑,还具有一定的可验证性与可比性,可通过实地案例检验与阶段性指标监测加以落实,从而实现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的互动。
Table 3. Transformation plan for the five-modernization model
表3. 五化模型转型方案
路径 |
目标 |
主要措施 |
案例借鉴 |
预期效果 |
传承标准化 |
构建制度化传承体系 |
制定技艺分级与质量标准,推动校企合作与师徒传承结合,并参考传承人制度研究[5]。 |
景德镇陶瓷工作室 |
减少技艺断层,保障品质 |
设计数智化 |
提升原创与附加值 |
应用CAD、3D建模、CNC加工等技术手段,推动原创和附加值提升[19]。 |
佛罗伦萨金银饰 |
增强创新驱动力与效率 |
场景体验化 |
文旅教育融合 |
结合文旅开发沉浸式玉雕体验工坊,可借鉴日本(和歌山)漆器的互动体验。 |
日本纪州(和歌山)漆器体验 |
提升游客参与度与传播力 |
渠道信任化 |
建立可信消费体系 |
推行产品溯源与认证体系,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提升消费者信任度[21]。 |
腾冲翡翠、琥珀“无假货”品牌 |
提升市场信任与口碑 |
治理平台化 |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
成立行业协会和数据平台,借鉴镇平玉雕集群和景德镇陶瓷的治理经验[13] [17] [18]。 |
景德镇陶瓷大数据平台 |
优化治理结构与抗风险能力 |
“五化模型”并非是相互孤立的政策措施,而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系统整体:传承标准化为技艺延续与品质控制提供制度性基础;设计数智化在此基础上注入创新动能,提升工艺的现代适应性;场景体验化以数字化设计成果为依托,拓展文化传播与文旅消费的应用空间;渠道信任化借助品牌与溯源建设,进一步强化市场信誉与消费黏性;最终,治理平台化将上述维度制度化、平台化,形成产业生态的中枢支撑。由此,五个维度构成了一个“基础–动力–载体–保障–支撑”的递进逻辑链条(见图2与表3)。这一逻辑链条不仅回应了腾冲玉雕在传承断层、创新不足、市场信任缺失等现实困境,也揭示了非遗产业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通过制度化与创新化实现文化延续与产业升级的互动机制。从学术层面看,“五化模型”提供了一个可供检验与比较的理论框架,为非遗产业集群的转型研究贡献了新的分析视角与实践路径。
4. 实施阶段与保障机制
4.1. 实施阶段与指标体系
实施指标体系的设计参考了SMART原则,并结合腾冲玉雕创新路径研究成果[20]。为确保“五化模型”能够有序落地并取得实效,腾冲玉雕产业集群的转型过程可划分为短期(1~3年)、中期(4~7年)和长期(8年以上)三个阶段。不同阶段以文化传承、产业升级、文旅融合、市场诚信、治理水平与可持续发展六个维度为核心,设置具体的目标与量化指标,从而实现从理论建构–路径设计–落地执行的闭环转化[17]。在短期阶段,重点是夯实基础与示范引领,例如推动非遗档案化和传承人制度建设,开展数字化应用和文旅融合的试点。在中期阶段,目标是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与品牌初步成形,强调原创设计、市场拓展和治理平台的完善。在长期阶段,应重点关注国际化与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品牌影响力,实现技艺传承、设计创新、文旅融合与产业升级的全面协同发展(见表4)。
Table 4. Phased goals and indicators
表4. 阶段性目标与指标体系
维度 |
指标 |
短期目标(1~3年) |
中期目标(4~7年) |
长期目标(8年以上) |
文化传承 |
非遗档案化率 |
≥30% |
≥70% |
≥90% |
新增青年工匠人数 |
≥50人 |
≥200人 |
≥500人 |
国家/省级非遗工坊与大师工作室 |
建立示范点 |
≥20个 |
≥50个 |
产业升级 |
原创产品比例 |
≥15% |
≥30% |
≥50% |
高端产品销售额占比 |
≥20% |
≥35% |
≥50% |
数字化应用率(CAD/3D建模等) |
≥30% |
≥60% |
≥90% |
文旅融合 |
研学/体验项目数量 |
≥5个 |
≥15个 |
≥30个 |
文旅体验收入占比 |
≥10% |
≥20% |
≥30% |
游客体验参与人次 |
≥5万人次 |
≥20万人次 |
≥50万人次 |
市场诚信 |
溯源系统覆盖率 |
≥20% |
≥60% |
≥90% |
电商平台合规率 |
≥50% |
≥80% |
≥95% |
区域品牌认知度 |
初步建立 |
全国范围提升 |
国际化知名度 |
治理水平 |
行业指数发布数量 |
≥1个 |
≥3个 |
≥5个 |
公共平台服务企业数 |
≥200家 |
≥500家 |
≥1000家 |
年度ESG报告发布 |
无 |
试点 |
常态化 |
可持续发展 |
绿色加工比例 |
≥20% |
≥50% |
≥80% |
资源利用率 |
提升10% |
提升30% |
提升50% |
就业带动效应 |
新增 ≥ 500人 |
新增 ≥ 2000人 |
新增 ≥ 5000人 |
注:指标。
为保证指标的科学性与灵活性,本研究建议建立动态修订机制:每三年通过定量KPI评估 + 知情者访谈 + 第三方抽样核验进行评估,经专家论证与公众咨询后,适度调整目标值与口径。
4.2. 保障机制
为确保“五化模型”在腾冲玉雕产业集群中的有效落地,必须建立系统性的保障机制。本文将其概括为制度与政策支持、人力资本培养、技术创新与研发合作以及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四个方面。这四大机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遵循“制度框架–人才供给–技术驱动–市场导向”的内在逻辑,构成了支撑产业转型的完整治理生态。
第一,制度与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在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与转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产业制度供给与政策引导的核心力量[13]。制度设计是产业转型的顶层框架。应将腾冲玉雕纳入区域文化与旅游发展战略,并通过专项扶持、财政税收优惠、产业基金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安排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同时,跨部门协同治理能够缓解政策碎片化和执行不力的问题,从而为治理平台化提供长期而稳固的制度支撑。
第二,人力资本培养。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既包括传统匠人的技艺延续,也涵盖现代设计与经营人才的引入。依托非遗传承人制度的相关研究成果[21],应推动师徒制与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教育层面,可在高职院校和职业学校开设玉雕与数字设计课程,同时延续“大师带徒”的传统,逐步形成兼顾传承与创新的人才梯队。在支持机制上,通过设立人才基金和奖学金,建设“非遗工坊 + 创业孵化”基地,不仅能够强化传承标准化,还可提升青年群体的吸引力与留存率,从而为产业转型提供可持续的人力保障。
第三,技术创新与研发合作。技术是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围绕玉石检测、数字化建模与智能加工等领域,应结合数智化应用与研发平台建设[15] [16],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创新体系。通过共享实验室和公共研发平台,不仅能够提升中小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技术转化效率,也为设计数智化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第四,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市场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外部保障。强化区域公共品牌建设与消费信任体系是提升竞争力的核心举措[18]。通过打造“腾冲玉雕”区域公共品牌,建立统一的溯源与认证机制,可有效提升市场透明度与消费者信任。同时,依托“翡翠文化之旅”等特色文旅体验项目,积极参与国内外珠宝展与文博会,并结合跨境电商平台拓展国际市场,将有助于形成“本地体验–国内传播–国际拓展”的多层次市场格局。在此过程中,渠道信任化与场景体验化相互促进,推动产业逐步形成分层化、体系化的品牌架构。
总体而言,制度、人才、技术与市场四大机制在功能上分别对应“五化模型”的核心维度:制度与政策支持对应治理平台化,人力资本培养支撑传承标准化,技术创新与研发合作推动设计数智化,而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则强化场景体验化与渠道信任化。四者相互作用,形成了保障腾冲玉雕产业转型的制度生态。
4.3. 执行与纠偏机制
然而,仅有静态的保障机制仍不足以应对产业转型过程中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为确保实施的有效性与韧性,本研究提出了“季度监测–半年预警–年度修订”的分层次动态调节机制。当关键指标完成度低于年度目标的80%时,应立即启动专项评估,并通过资源再配置、工具优化与时间表调整进行纠偏。同时,每三年由政府、产业、学界与研究机构组成的联合体对整体进展进行系统性评估,形成政策修订与公众咨询并行的反馈闭环。
这一机制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首先,从适应性治理(Adaptive Governance)的角度来看,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均处于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唯有动态修订才能保持政策的适应性。其次,依据自组织理论(Self-Organization Theory),产业集群的发展依赖多元主体的互动与调整,因而需要制度化的纠偏机制来保证演化过程的有序性与透明性。最后,从政策学习(Policy Learning)的逻辑出发,滚动评估不仅是绩效考核,更是知识积累和路径优化的过程,有助于治理体系在实践中不断进化。
因此,执行与纠偏机制不仅是对前述保障机制的补充,更是“五化模型”的内在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产业治理从“静态规划”向“动态演化”的转型逻辑[11],使腾冲玉雕产业能够在非遗保护与产业升级之间实现动态平衡,并为其他非遗产业集群的转型与治理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制度借鉴。
5. 经验借鉴与比较分析
为验证并拓展腾冲玉雕“五化模型”的可行性,本文采用跨案例比较(Comparative Case Study)的方法,选取中外四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工艺产业集群作为参照,即中国景德镇陶瓷、苏州刺绣(苏绣),以及意大利佛罗伦萨金银饰和日本和歌山漆器。比较分析围绕传承机制、设计创新、市场模式与文旅融合四个维度展开,这些维度与“五化模型”所提出的“传承标准化、设计数智化、场景体验化、渠道信任化、治理平台化”存在高度契合(见表5)。
Table 5. Comparative study of craft-cluster transformation models at home and abroad
表5. 国内外工艺产业集群转型模式比较
案例 |
传承机制 |
设计创新 |
市场模式 |
文旅融合 |
景德镇陶瓷 |
大师工作室 + 高校 |
国际交流 + 原创设计 |
工坊 + 品牌展会 |
陶溪川街区 |
苏绣 |
师徒 + 院校合作 |
跨界设计 |
文创衍生品 |
文旅IP结合 |
佛罗伦萨金银饰 |
家族工坊传承 |
国际化原创 |
时尚市场 |
时尚展会 |
日本(和歌山)漆器 |
数字化 + 产学研 |
体验设计 |
本土市场 + 研学 |
体验工坊 |
比较结果表明,尽管不同地区的工艺集群在文化背景、制度环境和市场条件上存在差异,但其转型升级呈现出若干共通趋势,并为腾冲玉雕产业的“五化”转型路径提供了启示。
第一,坚守文化根基,强化非遗保护。景德镇在治理与政策上的应验已有深入研究[18],佛罗伦萨依托行会制度守护金工传统与国际市场[22],均强调了原真性技艺与文化价值的核心地位。这表明,腾冲玉雕的转型必须以系统的技艺保护和传承制度为前提条件,才能保证文化延续性。
第二,引入现代创新,顺应数字时代。苏绣依托电商直播拓展市场、景德镇吸引全球创客、佛罗伦萨建设创意中心,均体现出传统工艺对数字化工具与新兴产业形态的积极拥抱。对腾冲而言,推动设计数智化与跨界创新是提升附加值与增强竞争力的关键途径。
第三,推动产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景德镇的“陶瓷之旅”和日本和歌山漆艺的工坊体验均显示[23],将传统工艺嵌入文旅体系是提升知名度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方式。腾冲具备翡翠文化与旅游资源优势,应重点发展沉浸式玉文化体验项目,塑造“非遗 + 旅游”的特色品牌。
第四,完善行业组织与政策支持。案例分析显示,行业协会和政府政策在标准制定、人才培养和市场拓展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例如,景德镇陶瓷大数据平台与佛罗伦萨行会制度,均是产业治理的重要支柱。对腾冲而言,建立高效的行业协会,形成政产学研协同机制,并依托政策扶持来增强治理平台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总体来看,传统工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呈现出“文化根基–数字创新–文旅融合–制度保障”的递进逻辑。这一逻辑与“五化模型”的“基础–动力–载体–保障–支撑”框架相互呼应,进一步验证了“五化路径”的理论解释力和实践可行性。相比于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单一案例的经验总结,本文通过跨区域、跨文化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五化模型”的外部适用性和普遍规律,从而拓展了非遗产业集群转型研究的学术边界。
6. 结论
本文从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视角,提出了腾冲玉雕产业集群的“五化模型”,即传承标准化、设计数智化、场景体验化、渠道信任化与治理平台化。研究表明,该路径能够在保持玉雕技艺原真性与文化价值的前提下,有效推动设计创新、产业升级与文旅融合,从而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通过对景德镇陶瓷、苏绣、佛罗伦萨金银饰和日本纪州(和歌山)漆器的比较分析,本文进一步总结出非遗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四个共性规律:其一,坚守文化根基与技艺原真性;其二,引入现代创新以顺应数字时代;其三,推动文旅融合以拓展消费空间;其四,完善治理体系以促进多元协同。这些规律不仅印证了“五化模型”的合理性,也为腾冲玉雕的转型升级提供了跨区域、跨文化的参照。更重要的是,本文的“五化模型”与现有理论具有内在联系:与波特钻石模型相比,五化模型强调了非遗产业集群在竞争优势形成中“文化资本”的作用,并通过治理平台化拓展了钻石模型中“政府与制度环境”的维度;与价值链理论对照,五化模型在纵向价值链升级(设计研发、品牌营销)之外,特别强化了非遗产业的“文化传承与体验价值链”,提出了一种融合经济链条与文化链条的双维路径;与非遗保护理论相结合,五化模型既回应了“活态保护”与“生产性保护”的学理诉求,又通过数智化、体验化和信任化等机制,探索了非遗在现代市场条件下的动态平衡方式。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与实践启示:第一,完善法规与专项规划,构建制度化保障体系;第二,建立产业基金与多元化支持机制,重点推动原创设计和数字化转型;第三,建设集生产、展示、研学与旅游于一体的文化生态园区,强化“非遗 + 旅游”的深度融合;第四,健全人才机制,完善传承人认定与激励制度,吸引青年与女性群体参与,形成可持续的人才梯队;第五,加强区域与国际合作,依托滇西珠宝产业带实现区域协同,并通过国际展会与跨国交流提升全球影响力。
总体而言,“五化模型”不仅为腾冲玉雕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操作的转型方案,也为其他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的非遗项目(如南阳玉雕、苏绣、景德镇陶瓷等)提供了经验借鉴和理论参照。本文的研究贡献在于:通过构建“五化模型”并结合比较案例分析,揭示了非遗产业集群转型的递进逻辑与治理机制,从而拓展了非遗保护与产业升级研究的学术边界。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结合人工智能与数字化手段,探索非遗工艺的智能化传承路径,并通过田野调查与跨文化比较深化对非遗产业集群转型规律的理解。
致 谢
承蒙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孙克勤教授对本文的指导,特此表示感谢!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