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饮食文化语境中“汉维”语码混合的特点及成因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Han-Uyghur” Code Mixing in the Context of Dietary Culture
DOI: 10.12677/ml.2025.139981, PDF, HTML, XML,   
作者: 冉倩倩: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维吾尔语语码混合饮食文化特点及成因Uyghur Language Code-Mixing Dietary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摘要: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体现,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随着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交往、交融,维吾尔语与汉语之间的语码混合现象在饮食文化中日益显著,即在维吾尔语句子结构中嵌入汉语的词汇或短语,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对汉维语码混合的特点与成因进行了研究,希望研究这一现象有助于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视角。
Abstract: Xinjiang is a place where multiple ethnic groups live together. During the long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a unique food culture has been formed. Food culture is not only a manifestation of material life but also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ultural exchange. With the mutual communication,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among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the phenomenon of code-mixing between Uyghur and Chinese in food cultur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at is, embedding Chinese words or phrases in Uyghur sentence structures. In response to this phenomen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code-mixing between Chinese and Uyghur, hoping that the research on this phenomenon will help to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文章引用:冉倩倩. 论饮食文化语境中“汉维”语码混合的特点及成因[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9): 309-315.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9981

1. 引言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交际就显得尤为重要,各民族之间都会互相学习交流,因此,在交际的过程中渐渐产生了一种混杂两种语言成分的现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混合也代表着文化的融合,也就是说,汉维语码混合是两种文化相融合的结果,其背后当然也隐藏着文化功能,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更是显而易见,这反映了如今社会的变化,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因此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新疆各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分布格局。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人口流动增加,不同民族混居的程度提高[1],为两种语言的频繁接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语码混合是两种文化接触和结合的产物,本文语码混合是指维吾尔语语码中掺杂着汉语语码,人们在说这类混合性语言时,汉语言使用者会觉得它接近维吾尔语,维吾尔语使用者会觉得它接近汉语。它是在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交往、交融的过程中,产生的汉语与维吾尔语双向影响的产物。

2. 语码混合的定义及理论框架

(1) 语码混合的定义

语码混合(Code-Switching)是指在双语或多语交际中,说话者根据交际的需要,在句子或话语中交替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方言的现象。语码混合是双语社区中常见的现象,它反映了说话者在不同语言间灵活切换的能力。

(2) 语码混合的理论框架

1) 社会语言学视角

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分析,语码混合是一个涉及多种语言或方言在交际中交替使用的复杂现象。社会语言学关注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此,它对语码混合的研究不仅限于语言结构本身,还包括语言使用背后的社交动机、身份构建、群体关系和社会结构等因素。

随着维吾尔族和汉族人民的友好往来,两个民族的语言也渐渐相互融合,语码混合就是两种语言的接触双方通过口语交际来实现的。在语码混合的过程当中,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如:维吾尔族在饮食文化发展过程中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维吾尔族群众在表达一些汉文化中的食物时,便会在维吾尔语句子结构中嵌入汉语的饮食词汇或短语。

2) 认知语言学视角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语码混合是一个涉及语言使用者如何在不同语言系统之间进行认知处理和选择的现象。认知语言学关注语言知识在大脑中的表征和处理方式,以及语言如何与人类的认知能力相互作用。

在双语或多语者的认知系统中,不同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可能同时被激活。认知语言学研究说话者如何选择使用一种语言,同时抑制另一种语言,以避免混淆。如维吾尔族在互相交流时,会夹杂汉语,但是依旧是以维吾尔语为主,汉语为辅,这是为了更精确地表达意义、适应听众的语言偏好以及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

3. 语码混合的使用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汉维语码混合已经成为一种特殊而又常见的语言交际策略的普遍现象,同时也是对语言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拓展,更是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产物[2]。汉维语码混合这种灵活的交际策略能够在多语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说话者更有效地表达思想,就维吾尔族本民族之间的交流而言,近年来,在饮食文化方面,一些新产出的饮食词汇或短语在维吾尔族的饮食词汇中没有相对应的表达方式,所以为了便于互相交流,直接在原有表达的维吾尔语句子结构中嵌入汉语的饮食词汇或短语来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方式就是汉维语码混合。

例如:(1) “学校门口新开了一家店,听说酱香年糕和酱香年糕米粉特别好吃,一起去吧!”

“mɛktɛp dɛrwɑzisi ɑldidɑ jeŋi bir dukɑn eʧiliptu, ɑŋlisɑm ʤjɑŋ∫jɑŋ njɛnɡɑw bilɛn ʤjɑŋ∫jɑŋ njɛnɡɑw mifin bɛk oχ∫ɑjdikɛn, billɛ bɑrɑjli!”

(2) “前面有家奶茶店,你喝百香果吗?”

“ɑldi tɛrɛptɛ bir nɛj ʧɑ dukini bɑr, siz bɛj∫jɑŋɡo iʧɛmsiz?”

(3) “今天中午食堂有你最喜欢吃的西辣蛋哦!”

“bygyn ʧy∫tɛ ɑ∫χɑnidɑ siz ɛŋ jɑχ∫i kφrdiʁɑn ∫ilɑdɛn bɑr!”

(4) “今天是我朋友生日,我们一起出去吃了凉粉!”

“bygyn dostumniŋ tuʁulʁɑn kyni, biz billɛ ʧiqip lɛŋfuŋ jrduq!”

(5) “今天中午帮我带个米饭回来行不行?”

“bygyn ʧy∫tɛ mɑŋɑ mifɛn ɑlʁɑʧ keliŋ bolɑmdu?”

(6) “学校食堂的冒菜太好吃了啊!”

“mɛktɛp ɑ∫χɑnisidiki mɑwsɛj bɛk jeji∫lik ɦɛ!”

在日常交流时,交流者在维吾尔语句子结构中嵌入汉语的词汇或短语,喜欢使用语气词(如例句3中语气词“ɦɛ”的表达,表惊讶、称赞)或者是声调(一般落在词的最后一个音节上,形成“前轻后重”的重音模式[3],重音不具有区别语义作用)来加强语调。维吾尔族交流者在交流过程中夹杂着汉语言混合型词,句子按少数民族习惯组织词序,这是说话人在双语环境下对交际的需要,两者之间的交流也会更加便利,通俗易懂。

(1) 语码混合使用的特点分析

语码混合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现象,它是语言交接的“分界线”。两种语言可以相互融合,但却不会相互完全替代。否则,“边界线”消失,双方的语言和文化也就失去了各自存在的价值[4]。随着各民族的不断交往、交流、交融,我们通过分析语码混合现象,发现语码混合的特点主要包括:

1) 语言的先进性

汉维语码混合的先进性体现在其能够有效地结合维吾尔语的语法和词汇特点,嵌入汉语词汇或短语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混合形式。并在语言经济原则的驱动下进行的理性的“算计”行为,它总是出于说话者的图便心理选择最简短语码表示复杂的成分[5]。从语言的特征来看,混合语码语言是先进的、与时俱进的。

例如:“我们点他们的特色菜薯条大虾,然后放一些脆皮肠,撒尿牛丸,娃娃菜,手擀粉和香菇。”

“biz ulɑrniŋ ɑlɑɦidɛ tɑmiqi ∫utjɑw dɑ∫jɑni bujrutɑjli, ɑndin sujpiʧɑŋ, sɑnjɑw njuwɛn, wɑwɑsɛj, ∫owgɛnfen wɛ ∫jɑŋgu sɑlɑjli.”

“今天我要去见好朋友,顺便给她买一公斤草莓。”

“bygyn mɛn dostum bilɛn køry∫kili bɑrimɛn,uniŋʁɑ bir kilo sɑwmej elip berɛj.”

以上这种语码混合的使用方式既保留了各自语言的特色,又使得信息传递更为高效和直接。如:“∫utjɑw dɑ∫jɑ”、“sujpiʧɑŋ”、“sɑnjɑw njuwɛn”、“∫owgɛnfen”等饮食词汇直接嵌入维吾尔语句子中,有利于汉语言使用者与维吾尔语使用者交往,并在接受新产出的饮食词汇过程中,促使语言更加丰富、完善。汉维语码混合早已广泛地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在语码混合过程中,用最简短的语码表示复杂的成分,更易于记忆、习得和传播,从语言风格方面来说,汉维混合语码是具有先进性的。

2) 句子成分的一致性

从语法学角度来说,汉维混合语码会受到语法、句法的限制,而这种限制主要就是来自于语言语法体系[6]。其次,汉维语码混合不会违背任何一种语言的句法结构。相当多的汉维语码混合只是在维语句子中嵌入汉语的某种成分,该成分相应的语法形式仍然得以保留。

例如:“今天中午你吃的蛋炒饭是在哪里买的?”

“bygun ʧy∫tɛ siz jegɛn dɛnʧɑwfɛnni qɛjɛrdin setiwɑlʁɑn?”

“我吃了这个好吃的饼干。”

“mɛn bu jɑχ∫i biŋgɛnni yedim.”

汉维语码混合符合维吾尔语的语法、句法结构特点,如上述例句中的汉语成分“蛋炒饭”、“饼干”,在维吾尔语句子成分中为“dɛnʧɑwfɛnni”、“biŋgɛnni”。在维吾尔语中,宾语的形式通常与动词的及物性有关。对于“蛋炒饭”与“饼干”来说,它在句子中作为动词“吃”的宾语,因此需要使用宾格形式(维吾尔语是一种黏着语,名词的格形式通过后缀来表示,宾格形式通常通过添加后缀“ni”来表示)。

3) 语音和谐原则

汉维语码混合在饮食文化语境中的语音和谐原则体现,主要涉及两种语言在混合使用时对语音系统的调整和适应,以确保发音的自然流畅和本土化接受度。在汉维语码混合句子中,通过选择合适的词汇、调整词序,从而提高语码混合句子的自然度和可理解性。

如:汉语“辣子”→维吾尔语转写为“lɑzɑ”,而不是“lɑzi”(原汉语拼音为“là zi”),汉语“茄子”→维吾尔语转写为“ʧɛjzɛ”,而不是“ʧjezi”(原汉语拼音为“qié zi”),除此之外,χɑŋɡɑ、bɛsɛj等词汇都体现了语音和谐原则,在语码混合时,提高了语句的可理解性。

维吾尔语中部分辅音(如小舌音/q/、/ʁ/)在汉语中不存在,在维吾尔语句子结构中嵌入汉语的词汇或短语时,需替换为相近辅音。汉语“烧烤”→维吾尔语转写为“∫ɑwkɑw”(汉语“shāo”中的/sh/替换为维吾尔语的/∫/)。

汉维语码混合的句子整体遵循维吾尔语的元音和谐和辅音和谐规则。在当下,汉维语码混合在使用方面也是在不断创新、发展,随着时间的流逝,会不断延伸出更多语码混合的语句,在保持语音和谐的原则下,这些混合语码也能促使语言更加丰富、完善。

4. 影响语码混合的因素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载体,也是人际交流的关键所在,通过日常交流我们发现,影响交流者的汉维语码混合因素有很多。在饮食文化方面,由于维吾尔族饮食文化词汇储备不够,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在维吾尔语句子结构中嵌入汉族饮食词汇或短语。其次,现在维吾尔族同胞的汉语理解和表达能力相较于过去几年有了显著提高,又由于语言有简便性,在语码混合使用过程中,只要在交流中能完全理解其意思即可,所以影响汉维语码混合因素居多。

(1) 内部因素

1) 语言选择性:说话者会根据听话者的语言背景、话题内容、交际场合等因素选择使用哪种语言或方言。

例如:“您好,服务员,我们要两份碎肉拌面,两个鱼排,两个蟹排。”

“mulɑzim jɑχ∫imusiz, biz ikki syjru lɛʁmɛn, ikki tɑl jypɛj, ikki tɑl ʃjepɛj bujruttuq.”

在餐馆作为背景的交际场合,说话者(顾客)会选择菜单上标注的菜名向听话者(服务员)表达需求。

2) 流畅性与自然性:在双语或多语者中,语码混合往往是一种自然流畅的语言行为,他们能够在不同语言间无缝切换,而不会影响交际的连贯性。

例如:“我们今晚去吃火锅吧,有你爱吃的金针菇,土豆丝等等。”

“biz bygyn kɛʧtɛ χogo jegili bɑrɑjli, siz jɑqturidiʁɑn ʤinʤinɡu, tudusir qɑtɑrliqlɑr bɑr.”

在日常汉维语码混合的对话中,在维语句子中嵌入汉语饮食词汇“金针菇”、“土豆丝”等的自然表达,语气随意,充满了亲切感,两种语言无缝切换,语句流畅自然,不会影响交际的连贯性,且交流者双方都能完全理解其意思。

3) 简便性原则:汉语词汇与维吾尔语对应词的长度不同,以简短的,新颖的汉语饮食词汇取代冗长的维吾尔语饮食词汇的表达方式,能够使语言变得简便,从而符合语言运用中“简便性原则”。例如在新产出的饮食词汇方面,使用汉语言更为便捷且自然。

例如:“好长时间没有出门了,今天我们去吃草莓雪王大圣代吧!”

“uzun boptu sirtqɑ ʧiqmiʁili, bir sɑwmej ʃøwɑŋ ʧoŋ ʃiŋdɛj jɛp kelɛjli.”

随着时代的进步,当一种语码中出现词汇缺失,与其绞尽脑汁寻找合适的翻译,不如直接搬过来就用,这完全符合语言的简便性原则。

(2) 外部因素

1) 交际因素: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而语码混合正是为了满足交际的需要。交际的主体不是个人,而是一个群体,那么这些变化就会作为约定俗成的结果保留下来[7]。比如为了表达特定的概念、情感或态度,或者为了更精确地传达信息。

例如:“这家餐厅的招牌菜是面筋。值得一试。”

“bu ɑ∫xɑniniŋ dɑŋliq qorumsi bolsɑ mjɛnʤin. sinɑp beqi∫qɑ ɛrzijdu.”

在上述汉维语码交际的句子中,我们选择“招牌菜”这个汉语词汇强有力地表达了推荐、建议的态度,“招牌”体现了这家面馆的门面,吃“面筋”也成为此次消费的目的,满足交际需要的同时,也准确地传达了信息。

2) 经济因素: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新经济形态下自然产生的新概念、新名词大多由中文命名,维吾尔语在接收这些新概念、新名词时就会直接嵌入汉语的短语或词汇。

例如:“今天是中秋节,我们一起去买蛋黄月饼吧,晚上一起吃饭。”

“bygyn ʤŋʧju bɑjrimi, biz billɛ dɛn χuɑŋ jøbiŋ setiwɑlʁili bɑrɑjli, kɛʧtɛ billɛ tɑmɑq jɛjli.”

“今天不想做饭,我们吃方便面吧!”

“bygyn tɑmɑq ɛtkym joq, fɑŋbijɑnmijɛn jɛjli!”

总的来说,经济因素对汉维语码混合的影响源于新事物产生突破了原先维吾尔语所表达的范围,所以在交际过程中,汉维语码混合的使用能够灵活地适应不同的语言环境和社会需求,促进多语言间的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在应用层面,汉维语码混合不仅可以为少数民族群体提供更多的交流便利,还能够增强多民族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桥梁,有助于增强国家的统一与民族团结。

3) 民族关系因素:一个民族能友好对待周边民族并与之和睦相处,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吸收是社会和谐稳定的表现。

例如:“今天是我朋友生日,我们一起出去吃了串串。”

“bygyn dostumniŋ tuʁulʁɑn kyni, biz billɛ ʧiqip ʧyɛnʧyɛn jeduq.”

“我今天的胃口很好,我想吃米粉,年糕等等食物,你陪我一起去吧。”

“bygyn i∫tiɦɑjim bɛk jɑχ∫i, meniŋ mifen, njɛngɑw qɑtɑrliq jemɛkliklɛrni jegym bɑr, siz mɛn bilɛn billɛ beriŋ”

“今天中午帮我带个肉夹馍回来行不行?”

“bygyn ʧy∫tɛ mɑŋɑ ruʤɑmo ɑlʁɑʧ keliŋ bolɑmdu?”

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越深入,越会互相影响,在维吾尔语的句子中嵌入汉语的饮食词汇,不仅便于交流,也体现了语言的简洁性,并且维吾尔族自古以来就与汉族友好往来,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两个民族语言的共通化。

4) 传统生活方式改变因素: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时代的日益进步,很明显维吾尔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开始有所改变,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受教育水平渐渐上升,尤其是新媒体软件(美团,饿了么)的快速发展下,生活方式发生了大的改变,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因此对语言的使用和选择方面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我想喝杨枝甘露和草莓摇摇奶昔,你呢?”

“我喝棒打鲜橙,谢谢你。”

“meniŋ jɑŋʤi ɡɛnlu wɛ sɑwmej jɑwjɑw nɛjʃi iʧkym bɑr, sizʧu?”

“mɛn bɑŋdɑ ʃjɛnʧiŋ iʧimɛn, rɛɦmɛt sizgɛ.”

科技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方式更加便捷,在语言的使用选择上,我们发现,维吾尔族除使用自己的母语外,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夹杂使用汉语的现象,即在一种语言的句子结构中嵌入另一种语言的词汇或短语,这也就是语码混合现象,语码混合使用的情况对维吾尔族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5. 结语

新的饮食词汇的出现体现了人们饮食生活的提高,也说明汉语词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维吾尔语词汇,且文化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完善,在维吾尔语句子中嵌入汉语饮食词汇或短语,促进了维吾尔族饮食文化的进步。

随着时代的变化,汉族与维吾尔族的语言接触越来越频繁,就日常生活来说,汉维语码混合使用情况变多有两个原因:第一,维吾尔语饮食文化词汇储备不够,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在维吾尔语句子结构中嵌入汉语的词汇或短语。第二,现在维吾尔族同胞的汉语理解和表达能力非常强,又由于语言有简洁性,在语码混合使用过程中,只要在交流中能完全理解其意思即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在交际的过程中就逐渐产生了一种混杂两种语言成分的言语形式。总的来说,说话者应该充分考虑到对方的语言风格,照顾到对方的语言能力,选择适合的语码交流,按照语用规则规范自己的语言风格,充分并正确使用汉维语码混合这一语言交际策略[5],双方才能有效交流。

参考文献

[1] 童玉芬, 魏明星. 新疆维吾尔族人口的空间分布与变动[J]. 西北人口, 2002(3): 50-52, 62.
[2] 赵丽. 语码转换及语码混合研究[J]. 科技传播, 2011(5): 46, 48.
[3] 徐思益, 高莉琴. 关于维吾尔语的重音、声调问题[J]. 语言与翻译, 1992(3): 12-15.
[4] 何安平. 中英混合语码的语言特点及文化功能[J]. 现代外语, 1992(1): 7-10.
[5] 早热古丽∙阿不力米提. 维吾尔双语人维汉语码转换的句法、语用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19.
[6] 吴刘璇. 网络语言中中英混合语码的语言特点及文化功能[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 2020(4): 219-221.
[7] 孙心语. 语码复制框架视角下汉语对哈萨克语表达习惯的影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