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共同体下旅游管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与内在机制研究
Research on the Practical Pathways and Internal Mechanisms for Cultivating MTA Talents within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Community
摘要: 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一种全新的产教融合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关键指导价值。当前旅游管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培养主体、课程体系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优化空间。基于旅游转型发展需求、时代需求,文章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实践路径,包括明确培养目标并实施双导师制、搭建校外实践平台、创新课程体系以及建立反馈机制。同时还从高校、政府以及企业三个角度对人才培养的内在机制进行了阐述。
Abstract: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community, as an innovative model of academia–industry collaboration, serves as a pivotal framework for the cultivation of Master’s students in Tourism Management. Nevertheless, current training practices still require optimization in terms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stakeholder involvement, curriculum design, and faculty development. Responding to the imperatives of tourism transformation and broader societal demands, this study proposes a revised training pathway, encompassing the clarification of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adoption of a dual-supervisor system, the establishment of off-campus practice platforms, curriculum innov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eedback mechanisms. In addition, the paper explicates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talent culti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universities,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文章引用:马敏娜, 谭瑶瑶, 张云耀. 产教融合共同体下旅游管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与内在机制研究[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9): 284-291.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9442

1. 引言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起,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便着手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历经多年发展,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已构建起完备的架构。2009年3月,教育主管部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要紧密贴合产业需求,着重培育有实践创新能力的技术管理人才[1]。与侧重科研能力培养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不同,专业学位体系希望能够构建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强调职业胜任力和行业适应性的双重提高[2]。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0年将旅游管理纳入专业学位目录,并发布了《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这标志着旅游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正式迈入制度化轨道[3]。2011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建的全国性教学指导机构加强了培养标准的规范化建设。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是专业学位教育的关键特性,其内涵随着政策发展不断深入,产教融合意味着教育机构与产业领域展开全面协作,借助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完善实践型人才培育体系[4],这种协同培养模式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初北美实行的工学交替培养机制,其核心是达成知识获取与实践运用的有机整合。我国在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提出了“产教融合”概念,2013年中央文件把它纳入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框架,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5]。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组建跨区域产教共同体,借助整合院校、科研机构以及产业链资源,构建起贯穿人才培养整个过程的协同创新网络[6],这为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质量提高提供了可参考的解决办法。

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领域,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高层次管理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有理论方面的素养,还要拥有实践能力。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 MTA)的设立,是国家推进专业学位教育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所采取的战略行动,也是为了应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做出的必然抉择。然而,目前的研究对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关注程度仍然不够,在相关领域的理论探索上以及实践方面的总结较少,并相对缺乏国际视野,未能充分吸收和借鉴全球旅游教育前沿动态。国际研究表明,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正呈现以下趋势:日益强调数字化技能培养[7];关注跨文化沟通、领导力及可持续管理能力提升[8];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与工具以弥合理论与实践鸿沟[9] [10];深化在线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效能评估[11]。在此背景下,本文从目标、教师、课程、反馈四方面提出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并从高校、政府以及企业三个角度解释了内在机制。该培养路径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推动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切实贯彻国家“深化产教融合”的战略部署,为推动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提供新思路。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将个体的知识、技能、健康等视为可投资和增值的“资本”,其积累能显著提升生产力与个人市场价值。该理论认为学校教育是提升个体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的关键途径,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并促进个人收入增加[12]。应用于MTA人才培养,它揭示了产教融合的核心价值诉求:通过校企合作提供的高质量实践性学习和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和就业竞争力。这不仅为评估培养成效提供关键视角,也解释了企业参与的动力,即获得具备岗位所需高人力资本特质的人才。

2.2. 协同创新理论

协同创新理论强调创新并非单个主体的独自行动,而是多个主体借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所形成的系统性合作进程[13],在MTA人才培养中,其核心价值在于阐明高校、政府以及企业作为具有不同特性的主体,要突破传统组织界限,经由“知识生产–政策引导–技术转化”的深度交互,构建协同共生的创新生态。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的理论研究要与企业的实践需求动态匹配,政府的政策支持要为校企合作搭建制度桥梁,最终达成“1 + 1 + 1 > 3”的协同效果。依据协同创新理论的指引,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应聚焦角色分工清晰、资源整合高效、目标协同统一这三大原则,依靠校企联合科研项目、共建实践基地等途径,推动教育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让旅游管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契合学术规范,又能精准对接产业技术革新需求。

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组织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得依靠对多元主体利益诉求的平衡以及契合[14],在产教融合共同体里,政府、高校、企业、学生以及行业协会等利益相关者有着不同的目标导向。政府关心政策的落地实施以及区域经济的拉动,高校希望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科研成果的产出,企业看重人才的实用性以及技术转化的效率,而学生则关注职业竞争力以及个人发展的空间。该理论认为,共同体需要构建“诉求表达–利益协调–动态反馈”的治理机制,借助制度化协商、权责对等分配等途径,来化解主体间的目标冲突,比如在MTA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依靠双导师制,兼顾学术导师的理论严谨特性与企业导师的实践导向特性,借助政府补贴政策激发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最终达成多方利益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3.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3.1. 培养目标趋同,特色化与层次性不足

全国旅游管理专业学位教育指导机构在开展培养标准制定工作时,将MT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设定为培育有职业道德认知、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全球化战略思维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该标准虽为院校培养方案提供基础框架,但通过对各高校公布的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的分析发现,现行培养目标存在三重局限:其一,表述笼统缺乏院校特色,甚至有些院校直接套用全国指导标准,未体现区域文旅资源优势[15];其二,更新机制相对滞后,部分院校未及时修订,响应智慧旅游等新兴业态需求较弱;其三,层次区分度不足,部分院校硕士层面教学目标与本科层次高度重叠,人才培养深度未体现专业硕士教育特质。

3.2. 培养主体单一,产教融合深度不足

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构建需要校、政、行、企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由于各主体利益诉求存在差异,当前产教融合仍停留在浅层合作层面。旅游行业协会、企业等主体参与度不足,推进工作主要依赖高等院校;政府部门虽已出台多项促进产教融合的政策文件,但缺乏统一的融合目标、完善的运行机制、高效的沟通渠道以及科学的评价体系[16]。这种浅层协作模式导致校企难以形成实质性协同,行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较低,呈现“校热企冷”的失衡状态。在此情况下,高校往往孤立运作,既缺乏与行业企业的常态化沟通,又未能开展系统的市场调研,导致对实际岗位需求与职业能力标准的分析不足,难以精准把握旅游产业对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17]

3.3. 课程实践较弱,能力培养支撑待进一步加强

从课程设置方面来说,课程较为偏重理论研究,和实际行业需求以及职业应用紧密相连的内容不够,课程体系里对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所需的操作技能、行业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等内容涉及不多。就实践环节而言,虽说不少院校会安排企业实习或者校外实践课程,然其内容与形式依旧存在一定局限性。部分院校的实践课程由校内教师主导,缺少和企业及行业的深度合作,学生大多时候难以在实践环节获得充足的锻炼机会,企业的参与程度较低,使得课程中的实训内容与行业实际需求相脱节,教学效果也难以达到预期[18]

3.4. 师资队伍结构单一,存在学术导向偏重现象

MTA教师团队应当有四个方面的特征,即拥有开阔的视野、广泛的见识、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强大的实践能力,然而在实际情况中,部分MTA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之后便进入学校工作的博士生或者硕士生,尽管他们的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但是却缺少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19]。此外,虽然有一些教师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可是在学术研究方面却相对较为薄弱,为了弥补这一差距,诸多院校开始推行“双导师制”,邀请业界的专家加入到师资队伍当中。然而,依赖行业专家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仍存在若干局限性。一方面,由于业界专家普遍面临繁重的工作任务,其教学参与时间往往难以保障;另一方面,即便专家能够参与授课,其教学能力亦存在个体差异性,导致教学质量稳定性面临挑战。

4. 创新旅游管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4.1. 明确培养目标,强化校企对接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培育人才的蓝图,是高校展开教学活动的关键根基[20]。秉持“立足区域、辐射周边、服务全国”的办学定位,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紧密依照区域文旅融合发展战略,把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以及数字化旅游创新纳入培养目标设计当中,突显需求驱动导向。高等院校的发展要立足于地方,而且要着眼于行业,人才培养需适应行业需求,科技服务要契合行业功能,构建行业指向性较大的需求驱动型发展模式[21]。在产教融合框架之下,高校应明确培养目标以便优化旅游管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实践路径,依据旅游产业快速更新与多元拓展趋势,借助校企协同展开行业需求调研,动态调整培养方案技能模块,培养契合新兴业态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构建“理论–实践–创新”三螺旋培养体系,依靠高水平科研平台,引导硕士生深度参与世界遗产管理、夜间经济开发等实体项目,在强化学术研究规范性之际,提升其解决复杂行业问题的实战能力,凭借创客工作坊、营销策划竞标等沉浸式实践场域,系统地锤炼学生领导力、团队协作以及创新思维,使其拥有统筹旅游项目全周期运作的素养。此外,在培养过程中,高校应聚焦职业发展维度,联合政府与海外高校开设伦理责任课程,组织生态旅游扶贫评估与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培育学生跨文化协同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意识。

强化校企对接是连接理论与实践以及教育与产业的一座桥梁,通过构建“政–校–企–协”四方联动机制,联合地方政府与行业协会共同建设区域性产教融合平台,形成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协同的实践范式。校方依托常态化校企联席会议制度,围绕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以及实践课程开发等核心议题,建立校企需求动态响应机制,创新数字化协同模式,开发有岗位发布、数据共享与案例研讨功能的线上平台,推动校企针对行业前沿议题开展云端协作,以此促进知识传递与资源共享。另外,依靠定期举办产教融合会议、校企双选会以及行业专家讲座,组织师生参与景区沉浸式调研与项目实践,构建了多维度互动网络,强化了校企互信与合作黏性,为协同育人提供了可持续的生态支撑。

4.2. 实施双导师制,搭建校外实践平台

师资队伍对于推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而言是关键的保障因素,通过组建多素养的师资队伍,以此达成人才供需的有效衔接。在任职资格维度层面,学术导师需具备主持高级别文旅相关课题的科研资历,企业导师原则上应具有多年从事相关技术岗位工作经历或担任总监级及以上管理职务。在教师职责层面,学术导师承担着学生学术理论指导的任务,能够培育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指导学生撰写论文时,从论文选题的斟酌、研究方法的选定,到论文的撰写以及修改环节,都要保证论文有学术性与规范性;同时,还要引领学生参与校内科研项目,提升学生的科研水平,激发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企业导师则更侧重于实践方面的指导,依据旅游企业的实际需求,参与研究生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与学术导师一同设计实践课程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企业内部培训资料、行业研究报告、实际项目案例等,分享旅游行业的最新动态、新兴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应用等,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设置明确考核指标,鼓励学术导师参与教学案例开发,联合企业申报相关案例库,企业导师提供真实商业项目作为实践载体。在教师教育层面,搭建校内校外导师资源共享平台,学术导师共享理论研究成果或学术论文,企业导师分享行业实践经验,供双方导师及学生使用,并定期举办校内校外导师共同参与的研讨会,针对旅游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等展开交流,推动知识的共享与融合;并建立优胜劣汰机制,执行导师库年度动态更新制度。

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之下,深化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这对于优化旅游管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而言是十分关键的,其一,主动筛选并且签约优质的旅游企业当作实践基地,重视大型企业成熟的运营模式以及丰富的资源,同时也在关注中小企业在新兴业态以及特色业务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其二,借助签订长期稳定的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与责任,共同设计实习计划、课程内容以及考核方式,保证实习岗位和课程内容可紧密对接,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习岗位以及实践项目,配备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保障实习环境的安全和稳定;其三,依据企业的类型以及特点,构建多层次实践基地体系。其中,运营管理型基地,以星级酒店集团、智慧景区等为主体,训练学生智慧调度系统操作、大客流应急预案执行、服务质量管理等能力;产品开发型基地,以非遗工坊、文创IP运营机构等为主体,培养学生旅游资源评价、文创IP设计、体验活动策划等能力;市场拓展型基地,以OTA平台、目的地营销组织等为主体,让学生掌握数字营销工具、舆情分析模型、跨境旅游推广等相关能力;其四,调整学分结构,加强实习管理。适度提高实习学分比重并且合理调整其他课程的学分比例,保证体系科学合理,过程中细化实习考核标准,标准涉及工作表现、解决问题能力、实习报告质量以及合作能力等多个方面,并且选派优秀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实习指导与监督,建立健全实习监督机制,保证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符合企业要求,有效提升其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4.3. 创新课程体系,强化联合设计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之下,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可以从课程体系以及联合设计这两个方面入手加以优化。首先,通过构建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校企双方共同完成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合作编写教材,并在其中融入实践内容,编写具有产教融合特色的教材,搭建数字化学习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学生可进行自主学习,双方导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其次,整合课程内容,构建模块化体系,依据课程目标打破学科界限,构建起包含基础理论、产业实践、新兴业态与前沿技术、跨文化与国际旅游等多个模块的课程体系,注重各个模块以及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与融合。除此之外,在课程中融入实践教学元素,提高课程的实践性,把实践教学融入理论课程之中,设置独立的实践课程,比如旅游管理综合实践课程,实践课程贯穿整个硕士阶段,分阶段安排不同的实践项目,达成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无缝对接。

4.4. 建立反馈机制,持续优化教育模式

在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框架范围之内,构建起“收集–分析–响应”的一种闭环式的反馈机制,是保障人才培养可持续改进的最为关键的环节。首先,构建多维度的反馈信息收集渠道,这些渠道囊括了学生反馈,如定期开展的问卷调查、专门设立的反馈平台和组织的学生座谈会;以及企业反馈,包含定期举行的校企沟通会议、企业所出具的评价报告和进行的实地调研走访;另外还有校友反馈,涉及定期回访、电子问卷和依靠网络平台进行的交流等,利用这些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企业的需求以及校友的职业发展情况,为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的素材。其次,组建专业的反馈信息分析团队,该团队由资深教授、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以及企业代表共同组成,其职责是对反馈信息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教育教学规律、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最终形成详细的报告,以此为教育模式的优化提供数据方面的支撑以及决策的依据。最后,建立反馈信息及时响应机制,成立反馈信息处理工作小组,针对分析报告中的问题进行分类处理,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及整改措施,保证简单问题可迅速得以解决,复杂问题则分步骤进行实施,并且建立起跟踪与监督机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以此保证反馈机制的高效运行,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5. 优化旅游管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内在机制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核心是提升高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当代教育和产业发展的大格局里面,要达成这一目标不是单个主体能做到的,而是依赖高校、政府以及企业等多方面协同合作,实现共赢发展(如图1所示)。

Figure 1. Internal mechanisms of the MTA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community

1.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产教融合共同体内在机制

5.1. 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

高校身为旅游管理专业硕士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关键主体,肩负着知识体系构建以及人才培养创新的双重责任,在传统组织边界的限制之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张力,具体体现为理论供给和产业实践的适配性不够,基于这种情况,引入市场化协同机制成为弥合产教鸿沟的重要路径。凭借高校和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可把产业前沿动态融入课程设计当中,达成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在此基础之上,构建校外产学研协同平台成为深化合作的关键行动,这类平台借助整合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以及企业的实践资源优势,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多方面的资源支持。成立产教融合型企业有助于破除教育与产业间的制度壁垒,借助共建研发中心、联合课题攻关等方式,形成知识生产与产业升级的协同发展机制。

5.2. 政府与高校:政策支持与科研转化

在旅游管理专业硕士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工作当中,政府承担政策引导与资源统筹职能。政府职能边界在保障政策稳定性的同时,客观上对跨部门协同效能形成约束,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优化制度衔接、创新治理模式已然成为必须要做出的选择。政府制定区域文旅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教育专项政策,引导高校对学科专业布局加以优化,推动教育资源与产业集群在空间上实现匹配,在这个过程里,政府需要强化与产学研平台的制度性合作,具体可通过以下机制实现:其一,建立文旅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动态发布产业技术路线图,其二,构建校企资源对接公共服务平台,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疏通“实验室–生产线”的传导路径。凭借构建“政策供给–平台支撑–服务保障”三位一体的治理框架,最终达成教育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

5.3. 企业与政府:市场导向与产业政策

企业于旅游管理专业硕士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意义重大,在当下科技快速发展且竞争变得日益激烈的商业环境当中,企业的科技研发模式面临着深层次的变革需求,企业需转型传统的内向型研发模式,与高校以及政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这是契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借助这种合作关系,企业可融合各方智慧,企业身为市场导向的核心主体,肩负着需求分析、技术创新以及资源配置的任务,而政府凭借产业政策给予方向引导、政策支持以及市场监管,保障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二者相互协作,一同推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以及人才培养,最终形成“市场驱动、政策护航”的双轮驱动模式,为产教融合奠定坚实基础。在塑造研发新业态之际,企业还可开拓发展新领域,促使企业持续创新产品、技术和知识,以此推动行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共同打造产教融合协同培养MTA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新模式。

6. 结语

产教融合共同体给旅游管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构建了一个系统性改革的框架,针对人才培养面临的系列挑战,本文提出了“明确培养目标,实施双导师制,搭建校外实践平台,创新课程体系,建立反馈机制”的培养路径,还指出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对于缓解“校热企冷”现象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提出的实践路径借助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嵌,探索了“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也推动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未来的研究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区域特色适配以及国际化协同等方向,持续完善产教融合的实践范式与理论体系。

基金项目

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旅游管理专业硕士产教融合共同体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yjg243072;主持人:张云耀)。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2009-03-19.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0903/t20090319_82629.html, 2025-07-1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EB/OL]. 2023-11-3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2312/t20231218_1095043.html, 32025-07-18.
[3]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EB/OL]. 2010-05-1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33/201005/t20100513_92739.html, 2025-07-20.
[4] 陈年友, 周常青, 吴祝平. 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 中国高校科技, 2014(8): 40-42.
[5] 中国政府网.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2013-11-15.
https://www.gov.cn/zhengce/2013-11/15/content_5407874.htm, 2025-07-20.
[6] 中国政府网. 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 2022-12-21.
https://www.gov.cn/zhengce/2022-12/21/content_5732986.htm, 2025-07-20.
[7] Infante-Moro, A., Infante-Moro, J.C. and Gallardo-Perez, J. (2021) Analysis of Digital Competences in the Master of Tourism of the University of Huelva. Campus Virtuales, 10, 141-151.
[8] Sigala, M. (2020) Tourism and COVID-19: Impacts and Implications for Advancing and Resetting Industry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17, 312-321.
https://doi.org/10.1016/j.jbusres.2020.06.015
[9] Infante-Moro, J.C., Infante-Moro, A. and Gallardo-Pérez, J. (2023) La implementación de un simulador de negocios en el Máster de Turismo de la Universidad de Huelva. Campus Virtuales, 12, 173-180.
https://doi.org/10.54988/cv.2023.1.1335
[10] Gallardo-Pérez, J., Infante-Moro, A. and Infante-Moro, J.C. (2023) El uso de simuladores de negocios en el Máster de Turismo de la Universidad de Huelva: percepción de sus estudiantes. Campus Virtuales, 12, 191-198.
https://doi.org/10.54988/cv.2023.2.1499
[11] Infante-Moro, A., Infante-Moro, J.C. and Gallardo-Pérez, J. (2022) Análisis de la virtualización de la docencia en el Máster de Turismo de la Universidad de Huelva durante el COVID-19: Docentes versus estudiantes. Campus Virtuales, 11, 197-208.
https://doi.org/10.54988/cv.2022.2.1199
[12] 江涛. 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启示[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6): 84-87.
[13] 陈劲, 阳银娟. 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 科学学研究, 2012, 30(2): 161-164.
[14] 付俊文, 赵红. 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6(2): 16-21.
[15] 尹正江. 市场期望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 1(15): 71-74.
[16] 谭冰, 易继松. 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共建育人机制及路径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4, 23(23): 133-135.
[17] 钱学锋, 魏江, 陈超, 等. 三十年来MBA教育生态的探索与实践(笔谈) [J]. 高等教育评论, 2022, 10(2): 150-165.
[18] 徐绍玲. 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策略研究[J]. 科教文汇, 2024(6): 135-138.
[19] 畅攀, 赵静, 朱林波.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以西安外国语大学为例[J].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 17(4): 89-95.
[20] 郑松.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研究[J]. 辽宁开放大学学报, 2022(4): 72-75.
[21] 赵爱华. 转型发展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3): 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