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传统教育范式下高度模块化的知识架构固化学科边界,导致跨学科互动机制受阻与知识整合效能弱化。学科本位主义的教学模式过度侧重孤立知识的单向灌输,难以适配现代教育培养复合型问题解决能力的核心诉求。近几十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一直致力于打破传统教育范式,强调要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1]。跨学科学习强调运用一种真实的综合方法,整合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产生整体理解,解决一个真实的问题[2]。然而,目前跨学科主题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语言知识学习与跨学科知识学习缺乏有机结合与真实情境等问题[3]。为深入回答“小学英语教学如何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笔者开展了以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5 Old Toys Project C为例的小学英语教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的实践探究,以期解决此类活动英语学科立场不清晰、设计不完整、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的问题。
2. 设计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的实施步骤
在新人教版《英语》(新标准)小学教材中,Part C是每个单元的最后一个板块,教师通常也会将其安排在单元教学的最后一个课时。该板块通常涉及科学、社会、艺术等其他学科的内容,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英语语言的学习,增强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其目的是基于本单元已有知识基础,拓展多领域知识,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与跨学科学习的特质不谋而合。因此,该板块较为适合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从而有助于学生运用整体认知,跳出单一学科思维,以更完整和全面的思维和观点认识客观世界并解决现实问题。以下为基于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5 Old Toys Project C设计的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案例。
2.1. 确定跨学科学习活动主题
由于英语学科工具性的本质,其自身就带有跨学科的特点,可与多种学科融合贯通[4],因此相较于数学、地理、化学等科目,英语学科可选的跨学科主题相对广泛。然而,由于部分主题周期较长,导致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相隔较远或远超出学生语言水平和认知水平,并不适用。因此,主题选择需要遵循一定标准。
首先,跨学科学习活动主题要具有育人价值,体现核心素养。即选题要体现跨学科整合课程的知识属性、人本属性、社会属性,符合主流价值取向,关照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议题以及前沿教育理念[5]。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而学校教育是影响和塑造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因素。该阶段课程应符合主流价值取向,给学生创造直面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处理社会性问题的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形成价值观[6]。因此在选择任务主题时,应考虑其是否能体现当下主流思想,学生能否在实施任务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最终是否能达到育人的教育目标。以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Unit 5 Old Toys单元为例,该单元C部分主题为“旧物分类与重新利用”,基于学生家中旧玩具、文具较多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类、回收、捐赠或改造旧物,培养勤俭惜物的中华传统美德。
其次,主题要基于真实问题,可用于实际生活情境中。当前学生家中普遍存在旧物较多的情况,难免存在不知如何处理,最后不得不直接丢弃,造成资源浪费的情况。该单元基于此情况,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分类和回收、改造旧物,并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学生日后可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在面对需要分类整理和动手操作的问题时也更得心应手。
最后,主题要体现跨学科性,能基于英语学科立场,融合多学科知识。本文所强调的“英语学科立场”,是指在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时,始终以英语学科的核心价值——即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作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英语学习,而不是削弱或取代英语学科本身。为完成主题任务,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英语学科中玩具等物品的表达方式,还需要融合数学学科分类整理和思维梳理的逻辑知识、科学学科的手工知识、美术学科的绘画能力并整合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勤俭节约的生活理念。学生需在运用英语知识的基础上,融合数学、科学、美术和道德与法治五门学科的内涵,在实践中运用,从而设计出如何分类与处理旧物的方法。
2.2. 分析教学内容
在设计单元教学活动前,教师需分析单元语篇内容,包括主题、各语篇的联系、各语篇传递出的文化内涵、价值取向,以及学生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文化能力、学习策略以及对育人的影响等等。以单元C部分为例,该语篇既突出了英语的工具性,又兼顾了英语的人文性。通过本板块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有关物品分类整理和改造利用的英语表达方式,更能学会勤俭节约、杜绝浪费的传统美德,体现人文素养。
在分析单元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学情调整语篇学习顺序,或增补、删减学习内容,最后设计与语篇相契合的主题活动,对语篇学习进行补充或巩固。对于跨学科的部分,教师可补充相应学习语篇,促进学生将本学科的知识和跨学科的知识相结合,打破学科边界,从而形成整合性的知识理解和围绕主题的实际问题解决方案。Unit 5 Old Toys单元C板块为本单元的表现性任务,指向开篇页的单元问题:“How can we make things useful again?”,包括物品归类、资料查询或旧物利用、设计流程图、制作海报和班级展示五个步骤。
2.3. 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活动设计的统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习目标既要立足本学科,又要体现与其他学科的关联,达成学科共同育人的目标。基于对单元内容及育人价值的综合分析,教师将本单元的核心教学目标设定为:1) 学生能够对日常物品进行分类,掌握并在生活中运用目标句型;2) 学生能够绘制旧物处理方式的思维导图或流程图等图像;3) 学生能够小组合作制作旧物介绍英文海报,并在课下完成旧物改造工作;4) 学生能够明白勤俭节约、资源重复利用的道理和掌握基本旧物改造的手工能力,并运用到以后的生活实践中。英语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的学习目标围绕英语价值、跨学科价值和育人价值展开。在该案例中,英语价值体现在贴近实际生活的情境中,用英语表达如何收纳整理旧物,掌握“I have some/many.… They are still good/nice. I put them in/on...”句型。跨学科价值在于整合数学、科学和道德与法治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育人价值在于鼓励学生思考用合理的方式处理旧物,将资源利用最大化,形成节约资源、杜绝浪费的好习惯,并鼓励学生通过自身思考,规划并在生活中实施旧物利用方案,逐渐形成反思意识、问题解决能力和积极健康的社会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2.4. 设计实践活动
实践规划需要分析整个主题活动流程的步骤和过程。教师需要以问题驱动或任务需要为导向,基于已确定的主题、教学内容、学习目标,综合考虑学生的学情,制定学习任务和实施规划。学生通过运用语言、整合信息、融合多学科知识和技能,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师需要以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导向,将活动意图、学生实践教师组织和活动目标一一对应,达到“教–学–评”一体化。以Unit 5 Old Toys Part C为例,可将总的学习步骤拆解为四个分步骤,分别为分类整理、绘制图像、分组产出和小组展示。
3. 小学英语教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案例
围绕上述目标,笔者设计了本课时的具体任务实施规划方案(如表1所示),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
Table 1. Specific task implementation plan
表1. 具体任务实施规划方案
学习主题任务 |
实施任务 |
选题 |
任务1:提出核心问题——教室物品收纳杂乱 |
探究 |
任务2:小组探究如何处理旧物 |
设计 |
任务3:设计海报 |
实践与评价 |
任务4:实践改造与评价反思 |
1) 任务1:分类整理物品,巩固Part B物品收纳相关英文表达
步骤1:教师引入问题情境:教室物品较多,摆放无序,缺乏条理,引导学生整理教室里的个人物品,包括书本、文具、练习册、水杯、毛巾、口罩等物品,并将其分类。老师提供例子,比如可分为书本类、玩具类和生活用品类。
步骤2:教师提供模板和不同颜色的盒子,在课件上提供句型模板,提示学生按照Part B中Read and Write学过的“I have some/many…. They are still good/nice. I put them in/on…”句型,讲述自己分类的标准和如何处理旧物。此外,教师还可以提供进阶语言“Because..., I decide to...”。学生使用核心句型分享观点,并在讲台上将不同物品分类置于不同颜色的盒子。
任务评析:此任务设计旨在激活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子主题相关知识的记忆与理解,锻炼学生分类整理物品的能力,并表达如何收纳。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之后通过记忆匹配活动,促使学生对如何进行物品分类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知。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核心句型,表达自己有什么、物品是否还可以使用、放置地点,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对于学情较好的学生,进阶语言有助于孩子们深入思考和多样化表达,从而提供拔高和拓展的空间。
2) 任务2:小组讨论旧物处理方式并分享,随后学生将卡片放置到对应的处理方式中
步骤3:学生分小组五分钟讨论有哪些处理旧物的方式,教师下场巡视指导,五分钟后请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各个小组可以利用思维可视化图像,将结果展现为泡泡图、思维地图等,把写有具体物品(如used box、old clothes、old toys等)和处理方式的卡片(捐赠give、回收recycle、改造reuse等)贴在黑板上,每个小组负责一种处理方式的归类,相互不断补充,共同形成较为完整的旧物处理方式。教师展示评价量化表(如表2所示),邀请学生评价。
Table 2. Evaluation quantification table
表2. 评价量化表
评价量化表(Evaluation Form) |
可行性(Feasibility) |
|
|
|
环保意义(Environmental-Friendly) |
|
|
|
完整性(Completeness) |
|
|
|
版面美观(Beautiful Design) |
|
|
|
总分(Total) |
|
|
|
步骤4:教师展示不同的旧物卡片,请小组同学将旧物卡片与刚刚确定的处理方式一一对应。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使用核心句型“I have some…”。
任务评析:此任务目的为巩固前期学习成果,引导学生思考核心问题——How can we make old things useful again?。
学生要广泛地思考各种各样旧物的处理方式,还需要根据不同旧物的特点,匹配对应处理方式。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与辨析能力,还能够提升他们运用核心知识进行有效表达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语用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他们不仅巩固了英语学科的语言知识,锻炼了美术学科的作图技巧、数学学科的逻辑思考,还绘制对应图像将思维可视化。此外,学生还意识到旧物除了直接丢弃外,还有更多更好将其重新变得重要的办法,学会资源高效利用,从而真正实现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究。而评价量化表要求学生深入理解自己或他人的想法,并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客观评价。
3) 任务3:制作海报
步骤5:学生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共同将小组成员携带的旧物进行改造、组装,从而变废为宝,制作成新的物品。如制作英文旧物翻新介绍海报,配以图画,介绍改造的原因、新物品的构造、作用等。教师可提供海报模板,并下场巡视、指导。
步骤6:学生分组展示并介绍海报,老师提供评价量化表(如表3所示),邀请学生自评和小组之间互评。
Table 3. evaluation quantification table
表3. 评价量化表
评价量化表(Poster Evaluation Form) |
评价小组(Group) |
评价维度(Evaluation Dimension) |
|
|
|
英语表达(English Expression) |
|
|
|
环保意义(Environmental-Friendly) |
|
|
|
版面美观(Beautiful Design) |
|
|
|
总分(Total) |
|
|
|
任务评析:分小组讨论的任务旨在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讨论、交换思维、比较整合,得出最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精神。制作介绍海报可以让学生明确改造原因、改造目标,以及材料准备、改造的意义等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始终以学生为评价主体,教师参与并指导评价,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善于反思的学习习惯,促进终身学习。
4) 任务4:动手改造
步骤7:学生尝试动手操作,小组内共同改造旧物。完成后填写自评反思表,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课下根据自评反思表(如表4所示)改进方法,并完善旧物改造。
Table 4. Self-evaluation reflection form
表4. 自评反思表
自评反思表 |
我在旧物改造中的创意想法是: |
|
我遇到了哪些困难: |
|
我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 |
|
如何改进设计或者实施方法: |
|
我给自己的综合打分为(1~10分): |
|
任务评析:学生在动手改造旧物的过程中,将想法应用于实践,及时检验设计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并给了学生小组讨论来共同解决问题的机会。自评反思表帮助学生快速记录创新点和实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便于课后总结和改进,不断思考,探索最佳方案。课后作业延续了本课主题,鼓励学生深度思考,深化对单元主题意义的探究,实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后延展。
4. 小学英语教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实施要点
4.1. 搭建分层学习支架,降低学生语言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差距
由于英语跨学科活动具有基于真实生活情境来解决真实生活问题的特点,因此学生需要积极运用并结合自身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然而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低段的孩子语言水平相对有限,与认知水平存在一定差距,而这样的差距在跨学科活动中,面对真实问题会更加明显,成为学生课堂上的一大阻碍。因此,教师应搭建合适的学习支架。一方面基于学生基本学情,建立语言支架,减少语言学习的难度,提高语言能力;另一方面要适度降低跨学科活动所需的认知水平要求,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语言水平,在老师的语言支架帮助下“跳一跳”就能够完成任务[7]。此外分层学习支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帮助每位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实现有效学习。为中等生和后进生简化任务复杂度,让学生专注于核心目标(物品分类与基础表达),减少认知负荷,增强自信心。同时鼓励优等生脱离模板自由表达,支持个性化与创造性输出。
例如,在本课任务1的步骤2中,老师可以在课件中展示“I have some/many…. They are still good/nice. I put them in/on…”句型模板墙,并结合教室中的实物作为例子补充完整,如“I have some (pencils). They are still (nice). I put them in (the blue box).”之后,请学生齐读或抽学生读模板句型,让学生熟悉句型,学生再讨论,并运用句型回答问题。句型模板墙给学生提供了基本的语言支架,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帮助学生正确地表达如何归类物品,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学生参与后续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活动奠定基础。在任务2的步骤3中,由于学生词汇量有限,无法对应“recycle”、“donate”等词汇,因此教师需提供单词卡,附上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单词含义。同时简化任务要求,间接提升学生语言水平,学生得以更好地完成思维可视化图像绘制,从而在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锻炼数学和美术的跨学科能力。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独立使用高级语言表达依然有一定难度,较高层次的语言支架在保留独立表达空间的同时降低了表达难度,学生可综合运用语言与跨学科知识,描述“Because reusing reduces waste, I’ll turn old clothes into bags.”,实现语言能力与学科素养的双重提升。
4.2. 跨学科知识与英语语言学习的关系
由于英语语言工具性的特点,英语语言的学习本身天然的具有跨学科的属性特征,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其他学科的内容,而跨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立足基于真实情景,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面对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交叉重叠,教师要认识到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身份,立足英语学科立场学习跨学科知识,从而平衡好跨学科知识和英语语言学习的关系,既不能“为跨而跨”,强行学习空有形式、缺乏实际意义的跨学科知识,也不能本末倒置,将学习重心放在跨学科知识而忽视了英语语言能力的提升。教师应设计以英语语言知识学习为主体,融入英语语言文化和跨学科知识的活动,从而平衡好语言学习、文化渗透和跨学科学习的关系。
以本堂课为例,学生在复杂的情境中解决问题,自然地学习和运用了数学、美术、道德与法治等跨学科知识,而每个任务的输出表现形式包括核心句型、英语流程图、英语海报等。英语语言学习贯穿每个环节始终,是任务衔接和成果展示的核心工具,而掌握跨学科知识是解决问题的重要要求,两者相互融合,其中英语语言学习具有主导地位。
注重“教–学–评”一体化
王蔷和李亮认为,“教–学–评”一体化是融合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效果的评为统一整体,三个要素目标统一,指向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8]。此外,二者认为教学评一体化概念引导教师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态度、对学习投入的程度以及实际学习的成效[9]。这与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整合跨学科知识技能从而解决实际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造、实践能力的目标不谋而合。可见,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与跨学科学习相结合非常有必要。教师应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融入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以课程目标为出发点和导向,有机整合课程内容,创设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英语学习活动,多元化评价体系,设计跨学科情境式学习活动,推动新的课程标准在实践中落实,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本堂课例中,教师将任务设计、学生实践与多元评价有机融合,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闭环体系。首先,任务设计紧扣“旧物处理与资源利用”主题与课程四大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协同。如任务1中“分类整理物品”的目标是巩固英文表达与收纳能力,评价聚焦于学生能否准确使用“I have some/many…”等核心句型,以及分类逻辑的合理性。教师提供的句型模板与进阶语言“Because…I decide to…”,既是教学支架,也是评价学生语言运用水平的依据,使“教”的内容与“评”的标准同步明确。此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任务2和任务4中教师提供评价量化表,用于小组互评,作为形成性评价,从而引导教师持续监测学生在跨学科任务中的参与度、批判性思维和语言应用能力,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结合步骤7中的评价反思表,培养学生思考和改进的能力;此外,学生制作的海报和课下旧物改造可作为终结性评价,评估学生是否理解并运用目标语言,确保核心目标达成。课后,教师要评价课堂效果,反思并作出调整,为日后教学改进或补救提供参考[9]。
5. 结语
跨学科教学不在于所跨学科数量,而在于能否真正融合各学科知识,并用于日常生活中,解决真问题。本课时教学设计中,笔者创设了旧物改造的生活情境,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念下,引领学生融合英语、数学、道德与法治、美术等多学科知识,不止步于强化学生的听力、口语表达能力,更培养了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小组合作和自我反思的能力,以及美术领域的设计排版能力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方面发展。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需持续深入钻研跨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与实施方法,探寻更为多元的教学工具及评估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效提升学生英语语言和多学科融合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6. 讨论
本研究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Unit 5 Old Toys Project C为例,探讨了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框架与实施路径,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设计思路与实践参考。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在实践过程中遇到若干非预期挑战,值得进一步分析与反思。
6.1. 研究局限性
首先,本研究的案例来源于特定教材单元与学段(三年级下册),其主题“旧物改造”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生活关联性,但这一主题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资源条件下的适用性可能存在差异。例如,部分农村地区学生家庭中旧物类型与数量有限,或缺乏相关手工材料,可能影响活动的实施效果。因此,本案例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推广的普遍性。
其次,本研究未进行大样本的实证检验,仅基于教学设计案例进行理论推演与实践描述,缺乏对不同区域、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的对比分析。样本的单一性使得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有待进一步验证。未来研究可扩大样本范围,开展多校联合实践,以增强结论的可信度与适用性。
6.2. 非预期挑战与应对策略
在实践过程中,本研究遇到以下几类非预期挑战:
其一,学生语言能力与认知水平的差异。尽管通过分层支架策略缓解了部分压力,但在小组合作与表达任务中,仍出现部分学生依赖他人、参与度不均的现象。建议教师在分组时采用异质分组策略,明确组内角色分工,并通过“任务卡”、“角色牌”等形式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明确的参与路径。
其二,学科整合的深度与平衡难以把握。在跨学科活动中,容易出现“重活动轻语言”或“重形式轻融合”的倾向。教师需在备课时明确每个环节的学科目标,确保英语语言学习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同时合理融入其他学科元素,避免跨学科活动流于表面。
其三,教学时间与资源分配的压力。跨学科活动通常耗时较长,尤其在手工制作、海报设计等环节,容易挤占常规教学时间。建议教师将部分任务布置为课外延伸活动,或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后服务时间等进行跨课时整合,以缓解课堂时间压力。
6.3. 未来展望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不同主题、不同学段的英语跨学科活动设计,尤其关注农村地区、资源薄弱学校的适应性改造。同时,建议开发更具操作性的评价工具与教师培训资源,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提升跨学科教学的系统性与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