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关键环节,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积极响应。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抓手,必须融入正确的价值引领。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市场敏锐度,更需具备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法治意识、诚信品质和工匠精神。
近年来,新文科建设不断深化OBE理念,即以学生最终达成的学习成果(知识、能力、素养)为中心,反向设计课程体系、教学活动和评价方法。基于OBE理念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目标高度一致[1],能够在明确课程期望学生达成的“思政素养”目标下,反向进行教学设计,如选择蕴含思政元素的创业案例、设计能引发价值思辨的研讨、针对思政素养目标设计评价指标等,能促使思政融入更加深入具体。同时,OBE强调持续改进,能为持续提升课程思政有效性提供方法论保障。
《创业能力》课程是全球三大商学教育认证体系之一BGA (The Business Graduates Association)国际认证的示范课程。我院于2022年正式通过BGA金牌认证,至此在全院开设该课程。因此,本课程是培养我院学生创新创业精神、责任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关键载体,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天然阵地。为此,本文基于OBE理念,以《创业能力》课程为例,探讨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有效性提升策略,以期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丰富的课程思政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为培养具有卓越创业能力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创新创业人才助力。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前,有关创新创业类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研究也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尽管国外并没有直接“课程思政”的概念,但创业教育中非常重视价值观的输出与培养。Kleppe提出,早期教学过程必须加入教学发明、创业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Timmons提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必须用课程设计的方式实现[2]。
“双创”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是国内高等教育的研究热点,基于OBE理念的双创课程教学改革与思政教学模式探索成为学者的关注重点。OBE理念(Outcomes-based Education)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三大核心理念之一,是一种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强调教育产出质量,推动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坚持持续改进[4]。OBE成果导向理念是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也被国内高校开展教学改革所借鉴[5]。在此背景下,围绕基于OBE理念的双创教育,韩佳颖和张墨贵(2020)提出基于OBE理念的创新创业项目教学模式,围绕培养目标设置阶段式的项目学习,能有效开拓学生视野,引导个人未来发展[6]。李磊基于OBE理念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路径,即通过转变理念,建立价值共创,创新平台,挖掘共享资源,强化管理,优化制度设计,建立设计多方利益共同体的动力机制,促进产教融合[7]。围绕OBE理念下的双创思政教育融合,陈红梅(2020)提出“2331”模式(2类目标、3阶内容、3维评价、1套资源),强调思政元素与创业知识的化学反应而非简单拼接[8]。蒋雪琴(2022)基于OBE成果导向理念专门开发的“创业者财商”课程,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双创课程设计,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全方位培养[9]。刘霞(2023)基于OBE理念构建高职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提出了以“学习链”为中心、线上线下深度协同的“四步式”混合学习模式,对照最初设定的产出目标,提出了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方式,实现闭环改进[10]。此外,部分学者探讨OBE理念下思政教育与其他课程融合的教学模式探索,如王新华和钱炜(2022)构建了课程思政与OBE理念相融合的“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体系[11]。彭秀艳等(2022)采用OBE教学理念对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反向教学设计,构建融合教学体系。何永强(2024)提出基于OBE理念的“守”、“破”、“创”、“合”四阶段工匠精神培育模式,为培育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参考[12],为本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以上研究为本项目基于OBE理念探索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提升的研究开展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与模式参考。同时也能看到,当前创业类课程思政改革多从单点出发,或注重教学模式探索或注重评价体系构建,如何在OBE理念下实现教学改革与评价的一体化衔接,以学习成果为导向改革教学模式,并以教学评价结果促进教学模式持续改进,有待深入探索。
3. 《创业能力》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3.1. 《创业能力》课程思政建设背景
自2022年学院正式通过BGA金牌认证后,《创业能力》作为示范课程开始在全院开设。授课团队由多位具有创新创业教学与科研经验的教师组成。为积极响应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课程在教学大纲撰写、授课过程、教学考核方式以及目标达成度分析等方面,均注重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合。目前,课程取得一定课程思政建设成果,课组依托教学内容积极挖掘课程思政案例应用于课堂,并在院级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坊中进行交流汇报,取得较好反响。
3.2. 《创业能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问题
由于课程开设时间较短,课程建设尚不充分,当前《创业能力》课程思政建设仍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思政元素挖掘较零散,目标导向不明确。《创业能力》课程强调面向创业任务多方面要求而具备的创业综合胜任力,由创业生态力(创业心智能力和创业环境能力)、创业文化力(创业价值能力和创业责任能力)、创业团队力(创业合作能力和创业领导能力)、创业创新力(创业科技能力和创业跨界能力)和创业行动力(创业经营能力和创业转型能力)五方面的能力构成。当前课程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主要是在能力要素中寻找相关性,缺乏系统串联,与课程内容的融合深度不足,最终要达成何种思政目标不够清晰。
2. 思政元素融入课堂的方式缺乏灵活性。当前《创业能力》课程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部分思政元素会通过话题讨论、案例讨论、视频延展等形式展开,但更多是由教师抛出话题并进行引导,方式比较单一且生硬,缺乏灵活性,学生的参与度与思考深度均受限,未能有效达成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知识,从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3. 缺乏一定的育人效果衡量标准,学生价值认同度有待提升。尽管《创业能力》课程的考核方式是经过教研团队论证后精心设计,并在课程完成后进行了详细的目标达成度分析,但仍缺乏对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需要建立科学的课程思政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学生的价值认同度,并进行针对性改进。
可见,当前《创业能力》课程思政建设仍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亟需基于OBE理念加快提升《创业能力》课程思政有效性,从而将思政教育有效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自觉。
4. 《创业能力》课程思政有效性提升策略
4.1. 基于OBE理念构建《创业能力》课程思政目标体系
Figure 1. The mapp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essional ability indicator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indicators
图1. 专业能力指标与思政素养指标的映射关系
1. 探索借鉴国内典型高校基于OBE理念的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可知,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建设上较为领先,因此,参考已有成熟经验,能够“站在巨人肩膀”,极大促进本课程思政建设。可通过线上调查、线下走访调研等多种形式,深入探索国内典型高校基于OBE理念的创新创业类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梳理其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设置,总结其课程思政建设的先进经验,为提升本课程思政有效性奠定基础。
2. 深化学情分析,研判学生需求。OBE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成果导向教育,因此,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需充分考量学情,研判学生需求。只有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素养状态,由此提出的思政建设目标才会更契合实际,更具可行性,学生才能达成最终学习成果。
3. 科学设计《创业能力》课程思政目标体系。深度理解和领会OBE理念,基于OBE理念,反向设计课程思政目标体系,明确学生在完成课程后应在价值塑造、品格养成方面达成的核心素养目标(如:创业意识、创新精神、诚信守法、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工匠精神、风险担当等),并将其具体化为可观测、可评价的学习成果点,绘制形成专业能力指标与思政素养指标的映射关系(如图1所示)。
4.2. 基于OBE理念重构《创业能力》教学模式
1. 系统挖掘思政元素,并与多形式教学活动对接。在《创业能力》课程思政目标体系的指导下,深度挖掘《创业能力》各模块(创新思维、环境利用、价值塑造、责任履行、团队合作、领导决策、科技创新、跨界创新、经营开发与转型发展等)蕴含的能够支撑思政目标达成的思政元素,并将其与有效的教学活动如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情景模拟、价值研讨、榜样引领等对接,构建思政目标支撑图。
2. 引入“情境–探究–反思”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在各模块的教学活动设置中,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情境结合相关理论知识与思政要素进行探讨,并进行反思评价,不仅反思知识领会,还需阐述实践中的伦理思考与价值收获。过程中避免由教师过度输入,而是引导学生从思政视角思考专业知识的能力,增加学生主观能动性,实现专业知识掌握与价值观塑造的协同。例如,在讲授“创业责任能力”章节时,先在课堂引入能够体现企业创业责任能力的案例,按照知识点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案例情境探究问题答案,形成各小组对创业责任能力的认知,最后抛出理论知识进行对照总结。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从企业的实际行动中理解创业责任能力,明确应如何践行创业社会责任,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意识。
3. 设计多元化课堂考核评价,将思政素养纳入考核体系。在课堂考核评价中设计多元化评价方式,将思政素养纳入考核体系,在过程性评价、成果性评价中均强调价值导向。可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考核评价中,增加考核评价反馈的及时向与智能化,便于及时调整优化。
4.3. 基于OBE理念开发《创业能力》课程思政有效性评价工具并进行效果验证
1. 科学设计《创业能力》课程思政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性评价是检验思政目标与教学模式的关键。只有达成“目标设定–思政元素提炼–教学模式实施–多元评价–持续改进”的教学闭环,才能不断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为此,可通过文献梳理、学生调研、专家访谈、高校实地走访等方式,开发设计基于OBE理念的《创业能力》课程思政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2. 及时进行课程思政有效性评估。在课程持续教学与建设过程中,将课程思政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成调查问卷,面向学生进行多轮数据收集(前测、中测、后测),并结合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果,全面评估课程思政的有效性。
3. 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持续改进。根据每一轮课程思政有效性评价的结果,反思在课程思政目标设计、教学安排、教学考核等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教学持续改进,进一步提升《创业能力》课程思政的有效性。同时,及时总结课程思政建设过程的经验与问题,将研究成果撰写为具体实施指南与教学案例集等,持续指导《创业能力》课程思政建设。
5. 结语
本文在OBE理念指导下,围绕高校创业类课程思政有效性提升展开探索,契合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积极响应。研究以《创业能力》这一BGA示范课程为例,分析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并基于OBE理念从目标体系设计、教学模式重构、课程思政有效性评价三方面提出课程思政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成果既契合新文科建设发展需求,有助于深化课程思政理论体系相关研究,亦能推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乐于进行可持续负责任的企业管理和管理创新的人才。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24年大连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消费产业现状分析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2025年度大连工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项目(基于OBE理念的《创业能力》课程思政有效性提升研究,JGLX2025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