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目前,临床广泛存在医患关系、护患关系不佳的现象,使得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不高,进而降低了护理配合度,对护理效果造成很大的影响,分析其原因,与临床护士的心理关怀缺陷有较大关系 [1] 。近年来,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不断深入,各医学院校及医疗单位越来越注重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实施护理服务的主体为护士,而实习护士具有更高可塑性,因此,常常成为人文关怀培训的主体 [2] 。以往常采取常规教学模式培训,即主动–被动教学,教学模式陈旧、灵活性较低,且很难进行个体化培训,受训者接受性不强。Watson关怀理论的提出旨在将该理论应用于人文关怀培训,其特征性、可信度更强,更具有教育意义,容易被受训者认可、信任、效法,对全面提升受训者的自我人文关怀品质、能力、行为有很大的帮助 [3] 。然而,目前关于该种教学模式培训的实践案例较少。因此,本研究学者将基于Watson关怀理论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实习护士人文关怀培训中,以期为缓和临床医患、护患关系提升护理工作满意度做出贡献 [4] 。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我校2017年9月~2018年3月期间进入临床实习的护士60例,纳入标准 [5] :① 均为初次进入临床学习阶段的实习护士;② 均具备一定的临床护理知识、能力。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人,对照组男性5人、女性25人,年龄在20~24岁,平均年龄为(22.26 ± 1.77)岁;观察组男性6人、女性24人,年龄在20~24岁,平均年龄为(22.28 ± 1.79)岁。两组分别在年龄、性别及学历(均为三年制大专学历)等一般资料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故具可比性,且本研究经学校及实习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2.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教学模式的人文关怀培训,观察组给予基于Watson关怀理论的教学模式的人文关怀培训。
2.3. 基于Watson关怀理论的教学模式的人文关怀培训
2.3.1. 进行人道主义–利他主义思想培训
对观察组研究对象进行人道主义–利他主义思想的培养。制定人道主义–利他主义思想培训课程及评价体系:每周进行一次正面案例分享讲座,并结合案例分析人道主义–利他主义的人文关怀在职业发展中的优势;同时列举反面案例,并详述其带来的问题。对观察组研究对象进行阶段性评价:在培训后,每月从临床操作技能、关怀能力、沟通能力、应变力、团队合作意识等几个方面以笔试加实践考核的方式考查研究对象人文关怀能力的提升空间。
2.3.2. 采取体验法进行“信任和希望”理念的灌输
每周在开展人道主义—利他主义思想培训课之后,组织研究对象对培训内容进行心得体会交流。以3~5人为一小组讨论,讨论形式可采取“体验法”,集设置不同的类实情景,让每个组置于情景之中,使研究对象能够根据具体情境自我做出反应。讨论前选取小组组长,在讨论中做好讨论纪要,讨论后将纪要提交给指导老师,指导老师通过讨论纪要获得研究对象的情况,之后再根据研究对象的各种心理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及评价。通过讨论进行“信任和希望”理念的灌输,体验后再次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培养研究对象对自我及他人情感反馈的敏感性。
2.3.3. 建立“帮助–信任”的关系
每两周开展一次“帮助–信任”关系案例的分享课堂,促进研究对象能够正确地接受正面、负面感受的表达。每次课上设立互助分享交流组(3~5人),鼓励研究对象于案例课堂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我感受,并进行实时的言语、情态及肢体交流,在交流组内部建立“帮助–信任”的关系,激发并培养他们积极互助并建立信任的表现力。
2.3.4. 应用系统科学促进人际关系知识的教学
在案例分享、讨论培训课程设计中,运用系统科学理论构建人文关怀学科的教学模式。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视频及教学案例的分享、互动性的课堂教导等教学模式,系统、科学地促进人际关系知识的教学效果。研究者始终立足于系统科学的理论支持,根据真实的情境教学案例,培养研究对象能够熟练并灵活地运用理论解决实践的问题的能力。引导研究对象将理论及案例收获,自然地应用到各项护理措施的操作中。每次分享及讨论课程后,研究者通过理论考核以及在情境案例和真实案例中实践考核,对研究对象的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2.3.5. 提供具有支持性、保护性及纠正性的心理、社会和精神环境
增强研究对象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关注度,不断强化护理操作中易忽视的人文细节,允许存在主义、现象主义及精神力量的存在,引导其注重护理环境中的人文之美。在每一次案例分享课程中,向研究对象传导精神力量对于疾病治愈的重要性,教授他们正确应用心理护理实施执业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培养研究对象根据马斯洛理论分析满足患者身心需求的能力,通过真实的临床实习进行具体的人文关怀实践,并在实践环境中发现、解决问题,提升人文关怀能力。
2.4. 评价标准
1) 人文关怀品质评价量表(包括四个维度):人文关怀理念、人文关怀知识、人文关怀能力及人文关怀感知;等级:非常不赞同–非常赞同,评分为1~5分,分数与人文关怀品质成正相关 [6] 。
2) 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量表:包括三个维度即认知、勇气、耐心;采用Likert-7级评分制,“完全反对”为1分,2~6分代表的同意程度则依次升高,“非常同意”为7分,总分为37~259分,分数与人文关怀能力成正相关 [7] 。
3) 人文关怀行为评价测量表:包括技能、沟通、尊重、理解、奉献五个维度;采用Likert-7级评分制,等级从“完全反对”到“完全同意”,分别赋予0~4分,总分为0~100分,分数与人文关怀行为成正相关 [8] 。
2.5.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统计学数据均采用SPSS21.0专业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所有的计数资料以率(n%)表示,用χ2检验,P < 0.05 评价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实习护士培训前后的人文关怀品质评分比较
两组实习护士培训前的理念、知识、能力、感知等品质维度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培训后观察组的各项人文关怀品质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1)。

Table 1. Comparison of human care quality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between two groups of trainees ( x ¯ ± s)
表1. 两组实习护士培训前后的人文关怀品质评分比较(
± s)
注:①与培训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2. 两组实习护士培训前后的人文关怀能力评分比较
两组实习护士培训前的认知、勇气、耐心等能力维度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观察组培训后的各能力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 (表2)。

Table 2. Comparison of humanistic care ability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between two groups of nurse practitioners ( x ¯ ± s)
表2. 两组实习护士培训前后的人文关怀能力评分比较(
± s)
注:①与培训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3. 两组实习护士培训前后的人文关怀行为评分比较
两组实习护士培训前后的技能、沟通、理解、奉献、尊重等行为维度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观察组培训后的各行为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 (表3)。

Table 3. Comparison of humanistic care behavior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between two groups of trainees ( x ¯ ± s)
表3. 两组实习护士培训前后的人文关怀行为评分比较(
± s)
注:①与培训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4.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及知识水平的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医患及护患关系紧张已成为临床中较为棘手的问题,而各项研究均已证明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精神的提高是改善当今护理质量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临床护理的进步在于经历以“疾病为中心”至“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换,心理护理在护理模式的转换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护理服务的人文关怀理念是决定其是否具备心理护理能力的关键 [9] 。但是现阶段,许多院校及医疗单位内的护理培训依然往往仅注重护士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的改善,极易忽视护理人员人文精神的改善。因此,为护理人员提供一个着重于改善其人文关怀品质、能力、行为的培训,对增强护士人文精神、推进护患关系的良好维护十分重要。
经过对实习护士人文关怀培训的人群、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进行具体分析及文献研究,本研究提出将基于Watson关怀理论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实习护士人文关怀培训中。Watson关怀理论的实践效果已不断被验证,临床及院校教学者也越来越多地将其应用于各类医学及护理学专业及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中,基于Watson关怀理论的教学模式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各类临床及教学培训中,且应用效果显著 [10] [11] [12] 。基于Watson关怀理论的教学模式具体包括:对研究对象进行人道主义–利他主义思想培训;采取体验法进行“信任和希望”理念的灌输;建立“帮助–信任”的关系;应用系统科学促进人际关系知识的教学;提供具有支持性、保护性及纠正性的心理、社会和精神环境。旨在指导提高护理人员对患者人道精神实施的积极性,增强其对患者负面情绪察觉的灵敏度;教导护理人员于护理过程中鼓励并接受患者的积极、消极情绪,并培养其向患者传递信念和希望的积极性,以及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的能力,初步提高护理人员的人文品质、能力。此外,本教学模式还将案例分析、情景再现、交流心得等贯穿于整个教学,进一步改善了研究对象的人文能力、人文行为。本研究结果显示,培训后观察组的人文关怀品质、能力、行为的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实了基于Watson关怀理论的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实习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
综上所述,基于Watson关怀理论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实习护士人文关怀培训中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及教学中推广。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医养结合背景下老年护理人才分层培养策略研究》(编号XJK17BZY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