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多,各地区都对养老模式进行积极探索,以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多,养老市场一直呈现“僧多粥少”的局面,数量和服务有限的社会性养老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生活习惯和日益增长的养老市场需求 [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我国家庭结构逐渐趋于小型化和核心化,养老功能弱化,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挑战 [2]。针对重庆市铜梁区当前养老服务行业的需求现状,通过分析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和社区养老模式的优势,集两种养老模式优势于一体,对于缓解重庆市铜梁区当前严峻的养老供需矛盾、促进当地养老经济有序发展、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现实意义。
2. 铜梁区依托于社区的居家养老模式背景分析
2.1. 情感层面——家庭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
家庭养老是我国沿袭已久的、比较传统的养老方式,“养儿防老”的家庭观念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孝经•三才》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以家庭为基础,以孝道为核心,以敬老、爱老、尊老为养老形式,以血缘为约束监督的“反哺”式家庭养老体系自古以来成为约定俗成的基本社会规则。与机构养老模式相比,社区居家养老在精神慰藉、心理归属感和生活便利性等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模式仍旧是以家庭为中心,老年人可以在自己熟悉的住所和环境中生活,同时享受政府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心理层面的接受程度较高。居家养老已经成为我国解决养老问题的基本政策取向,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在我国“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僧多粥少”的社会养老形势下,受传统孝道文化和民俗风情的影响,依靠家庭养老仍是大多数老人首选的、主要的养老模式,其基础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而且这种模式我国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基础地位不会动摇。
2.2. 政策层面——地方政府在养老方面的政策支持
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依托于社区的社会性养老服务,这种养老模式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符合人们传统的家庭养老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适应中国未来养老的新方向,是时代发展所需。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在2018年7月印发的《重庆市社区养老服务“千百工程”实施方案》中提出:“2018年至2020年,重庆市将计划新建100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重点打造100个市级示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其中,对铜梁区城市街道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计划见表1。

Table 1. Construction Plan of Tongliang district in “thousands of projects” of community pension service in Chongqing
表1. 重庆市社区养老服务“千百工程”中铜梁区建设计划表
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在2019年11月印发《重庆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实施方案》中提出:“坚持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为基础,以养老服务信息化全覆盖、监督管理全覆盖和普惠政策全覆盖为保障,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目标,确保到2022年每个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其中,对铜梁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计划见表2。

Table 2. Chongqing Tongliang district 2019~2022 rural old-age service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full coverage plan
表2. 重庆市铜梁区2019~2022年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全覆盖计划表
2.3. 经济层面——减轻家庭养老负担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新型服务业发展迅速,这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另外,与只有家庭成员参与的传统家庭养老和带有营利性质的社会养老模式相比,依托于社区的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有机结合,参与者不再单一:有政府、社会组织、家庭、社区、志愿者等,可以提供的养老服务项目也丰富多样,使以前完全依靠家庭支出的沉重养老负担被多个部门分解,大大节约了家庭养老成本,有效降低传统家庭养老负担,使社区承载的养老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2.4. 社会层面——功能多元化
在民政部和全国老龄委的积极推动及当地政府的不懈努力下,重庆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了较大发展,逐步从市、区(县)到街道(乡镇)、社区(村)延伸,铜梁区社区各种公共养老服务设施逐步齐全,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为他们的老年生活带来便利性和趣味性;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居民、高校学生就业,有效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融经济性、专业性、便利性为一体,可谓一举多得。
3. 铜梁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现状及未来
3.1. 依托于社区的居家养老模式的现状
铜梁区社区养老大部分是以“居家为基础,社区提供社会性养老服务”的模式存在,只有少数空巢老人、年龄偏大的老人居住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95%以上的老年人仍然住在家里,只是享受了政府在社区提供的更丰富的养老服务。近几年来,铜梁区积极相应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养老政策号召,认真落实民生实事,社区养老服务站发展势头迅猛,养老公共服务设施和相关养老服务都日趋完善。本次调研随机参观了铜梁区巴川街道体育街社区养老服务站、铜梁区土桥镇桃溪社区的养老服务站、铜梁区东城街道姜家岩社区养老服务站、姜家岩社区养老服务站等几个养老服务站,这里不但环境优美、场地适宜,还配备了适宜老人娱乐、健身、康复器材等养老基础设施,并有专职的养老服务人员进行日常管理,使老人们能够享受全面的优质服务。这些只是铜梁区社区养老服务站近年来发展建设的一个缩影,相类似的社区养老服务站在铜梁已经多达270多个,覆盖全区90%以上的城市社区和80%以上的农村社区。
3.2. 依托于社区的居家养老模式的未来
为社区老人建养老服务站,提供健身娱乐、康复等基础养老设施仅仅是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模式跨出去的第一步,真正的养老是相关的后续服务。为确保辖区内的各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发挥实效,铜梁区民政局通过对全区社区养老服务站运行情况进行统计核查、建立辖区老人的信息台账的方式,“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对各社区养老服务站的不同情况给予帮助和支持,以便更好地为老人们提供各种个性化的服务 [3]。
笔者从重庆市铜梁区民政局获悉:铜梁区将在未来三年内实现28个镇街社区居家养老全覆盖,为辖区居民提供助餐、助洁、助医等多元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让居民在熟悉的社交圈中安享晚年,具体规划见表3。

Table 3.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lanning of community old-age service station in Tongliang district from 2018 to 2022
表3. 铜梁区社区养老服务站2018年~2022年发展现状及规划
4. 铜梁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困境与对策
4.1. 铜梁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困境
重庆市铜梁区社区居家养老在政策利好和政府统筹努力下发展迅速,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1. 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短缺
“招工难、用工难、留工难”是所有社会养老面临的共性问题,社区居家养老也不例外。铜梁区养老服务机构现有的养老服务人员90%以上是社会下岗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学习能力较弱且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老年照护培训,缺乏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精神需求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照顾老年人方面带有很强的局限性且后期发展可持续性不强 [4]。
4.1.2. 民间参与养老服务比率较低
养老服务的提供者可以是政府,也可是社会组织、营利组织,而当前铜梁区社区养老模式投资主体相对来说还比较单一。从当前铜梁区居家养老的发展模式来看,居家养老政策的制定大部分是政府自上而下的行为,非政府组织参与的机会较少,后期养老服务中的执行操作性难度较大。另外,投资大、运营周期长、风险性高等多种因素使得民间资本对养老服务领域望而却步。
4.1.3. 养老服务内容单一,智能化不高
铜梁区现行的依托于社区的居家养老模式提供的服务内容比较单一,大部分仅仅局限在养老服务站场地和基础设施的提供方面,真正的生活照料、医疗服务、家政维修、精神慰藉等服务比较欠缺,也没有深入到老年人的家庭中去,其功能没有真正得到体现。传统养老服务没有与时俱进地向智能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方向转变,“医养护相结合”的多功能、智慧型社区尚未建立。
4.2. 铜梁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对策
在养老服务发展过程中,很多地方相继提出了符合自身发展水平和地方特点的养老服务目标,如北京市的“9064”1养老服务目标、吉林省特色的“9073”养老服务格局。针对上述社区居家养老发展困境,重庆市铜梁区可以借鉴学习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根据本区老龄化现状和养老服务发展程度,制定符合当地老龄化形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养老服务目标,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养老新模式 [5]。
4.2.1. 做好养老服务人才保障工作
由于依托于社区的居家养老模式带有社会服务性质,因此需要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做技术和服务保障,而铜梁区现有的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存在缺口大、年轻从业人员较少、服务质量跟不上等问题。铜梁区民政局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加强专业的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工作:① 按照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决策部署,引导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和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五类人员”报考社会急需的养老服务专业,加强对此类人员的养老服务技能培训,为区域养老服务经济发展助力 [4];② 加强对养老服务领域公益性岗位开发,以更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于养老服务事业;③ 加强与地方高校的合作,实行养老服务人才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培养和“订单式”培养,确保养老服务专业性人才的可持续发展;④ 加强与社会团体、公益组织、高等院校等机构的合作,面向大学生、社区居民、广大社会人员等群体设立志愿者服务队伍,扩充养老服务人员的队伍,打造养老服务多元化供给格局 [6]。
4.2.2. 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推进投资主体多样化
铜梁区地方政府应当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放宽养老服务的市场准入限制,降低门槛,由事前准入的限制转向事中的指导、事后的监管;营造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允许各类主体依法平等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融入;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制定“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等政策措施,通过减免税收、增加补贴、招商引资等方式,落实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兴办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业,为养老服务投资主体注入新的活力。
4.2.3. 打造智慧社区,提供多样化、快捷化的养老服务
随着我国城市“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养老服务应当向智能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方向转变,建立“医养护结合”的多功能、智慧型社区,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智慧化、快捷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通过互联网智能设备将信息传递、整合和传统养老服务结合,用现代化的智能手段来解决社区居家老人的各种养老需求,真正让老年人感受到现代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智能和便捷,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便着手:① 医护方面:升级社区诊所,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线上、线下“医养结合”模式,打通社区到医院的绿色通道,满足社区老人的基本医疗需求。② 生活方面:根据老人的个性化需求,成立日间照料中心、短期照护、长期照护等多种类型的社区养老服务,集饮食、家政、卫生、照料、医疗、维修、娱乐和公益服务等服务于一体,满足老人日常生活所需和养护需求,也可以为高龄、体弱多病、失能失智老人提供专门的上门照料服务。
5. 结束语
在我国当前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总体供应不足且功能不完善的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优势更为突出,是一种很有前途、值得探索和深化的养老方式。在传统家庭养老的基础上,依托于社区,将社会性质的养老服务充分引入到家庭当中来,将二者充分融合,实现“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养老模式,满足不同家庭、不同年龄和不同经济条件的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通过加快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站建设、配建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提高养老服务网络覆盖率的方式,营造老年人家门口熟悉的“社交圈”,提高老人晚年生活、生命质量,促进“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龄工作目标的实现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基金项目
2019年重庆市铜梁区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模式探究”(批准号:skgh2019004)。本文作者为该项目主持人。
NOTES
190%的老年人通过家庭照护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社区照护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集中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