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题的提出
“融合教育”概念最初是在1984年被萨拉曼夫妇提出,后于1994年的世界特殊教育大会上正式确立 [1],它的开展需要在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阶段同时进行。小学融合教育就是将小学适龄的特殊儿童不分类别地融入普通班级,且建立一套统一的小学教育教学模式与班级管理体系,致力于将不同的学生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集体,在最大程度上消除特殊儿童的差异性 [2]。作为一种以融合教育为代表的新型教育思想和实践,小学融合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与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紧密相关。我国普通小学教师任务重,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小学教师既要关注多数的普通儿童,又要正确教育特殊儿童,但是目前国内尚未开展对小学融合教育教师的培养,大多数小学教师是普教出身,对融合教育的学习起步晚。融合教育素养是优秀教师应该必备的一种素养,在本研究中,融合教育素养具体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当中所具备的融合教育认知、融合教育技能和融合教育态度。为了解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融合教育素养现状,本研究随机抽取222位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进行融合教育素养的调查,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对策,为我国本土小学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持,为高校培养小学教育教师路径提供借鉴。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的是A大学教育学院260名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在校本科生作为调查样本,由每个班的代表将问卷发放到班级,学生进行自愿填写,最后回收问卷230份,有效问卷222份,有效率为96.52%。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如表1,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20岁,最大25岁,最小17岁。

Table 1. Summary of basic information of respondents (n = 222)
表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汇总表(n = 222)
2.2. 研究工具与方法
2.2.1. 文献法
文献法是本研究的基础,贯穿了研究者撰写本研究的整个过程。为理清研究思路,研究者通过我国知网、超星发现系统等网站及有关书籍,了解国内外在融合教育、小学融合教育、融合教育素养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为研究者研究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融合教育素养提供借鉴。
2.2.2. 问卷调查法
1) 工具
为调查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本研究在参考崔志月《武汉市幼儿园教师融合教育素养的调查问卷》 [3] 以及曾乐平《学前教育本科生早期融合教育素养现状调查研究》中调查问卷 [4] 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形成问卷一,该问卷整体Cronbach’s α值为0.825,不受“项已删除的α系数”的影响,KMO度量值为0.905,Bartlett球形检验近似卡方值为1710.396,自由度为78,P值为0.000,信效度较好。问卷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基本信息、是否接触过特殊儿童、接触类型、对各障碍类型特殊儿童的了解程度,并且每个部分收集的数据呈正态分布。
本研究参考王雁、王志强等研究者的《随班就读教师专业素养问卷》 [5] 编制问卷二,结合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特点对问卷进行改编,整体Cronbach’s α值为0.971,不受“项已删除的α系数”的影响,KMO度量值为0.948,Bartlett球形检验近似卡方值为6677.562,自由度为378,P值为0.000,信效度较好。问卷二采用Likert式5级评分方式,1~5分别代表“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从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获取支持能力四个维度进行调查,问卷二一共28题,其中专业态度有8题,专业知识6题,专业技能8题,专业能力6题。
2) 数据处理
本研究将线上和线下收集到的所有数据进行筛选,去除无效数据,之后将所有的有效数据汇总至excel表格中,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相关分析,以探究不同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在进行问卷二的统计分析之前,使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对研究问卷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有4个,且第一个因子只解释了方差的7.82%。因此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对研究对象基本资料的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整体上来说,研究对象对各障碍类型的了解程度处于一般水平。具体来看,在研究者列举的十种较常见的障碍类型中,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对弱病完全不了解或不太了解,除此之外,完全不了解的障碍类型还有视觉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肢体障碍和多重障碍;不太了解的障碍类型有肢体障碍和多重障碍;一般了解的障碍类型是听觉障碍,其次是智力障碍;十分了解的障碍类型是自闭症,其次是智力障碍。

Table 2. Understanding degree of each obstacle type
表2. 对各障碍类型的了解程度
从表3可以看出,整体上来说,多数研究对象对融合教育的了解局限在理论水平,且了解过相关理论的人数占比67.6%,理论和实践均有接触的学生占比22.6%,其中,21.43%的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特殊学生,25%的学生在课堂中接触过学生,28.57%的学生在生活和课堂中都接触过。经过SPSS22.0独立样本T检验,是否了解过融合教育相关理论和实践与性别、年级之间均不具有显著差异。

Table 3. Statistics on whether you have know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clusive education (n = 222)
表3. 对是否了解过融合教育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统计(n = 222)
3.2.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融合教育专业态度的分析
通过分析调查数据,有超过90%的研究对象认为“特殊学生都应该像正常学生一样平等接受教育”、“随班就读对特殊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超过80%的研究对象认为“随班就读有利于减轻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随班就读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超过70%的研究对象认为“特殊学生在普通班级能够取得学习进步的机会”、“随班就读工作有助于学校整体改革与质量提升”,超过60%的研究对象认为“随班就读使特殊学生更自信”、“我有信心将来能教好班里的特殊学生”。从表4中数据可以看出男性平均得分略低于女性,这说明男性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态度比女性本科生较弱,并且随着年级的增加,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本科生融合教育的专业态度逐渐弱化。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以及不同接触经验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在专业态度这一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融合教育经验的本科生存在显著差异。

Table 4.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rofessional attitude of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primary education under different variables (n = 222)
表4. 不同变量下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态度的比较分析(n = 222)
注:**P < 0.01,***P < 0.001,下同。
3.3.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融合教育专业知识的分析
通过分析调查数据,有超过80%的研究对象认为“我了解教育特殊学生的基本原则与方法”、“随班就读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超过70%的研究对象认为“我了解将来所教特殊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我了解将来所教特殊学生的教育评估方法”、“我了解全纳(融合)教育的理论”,超过60%的研究对象认为“我了解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制定的随班就读规章与管理制度等政策措施”、“我了解随班就读相关的实践措施”。从表5中数据可以看出男性平均得分略高于女性,这说明男性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知识比女性本科生较强,但是随着年级的增加,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本科生融合教育的专业知识得分逐渐降低。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在专业知识这一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接触经验、不同融合教育经验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知识存在显著差异。
3.4.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融合教育专业技能的分析
通过分析调查数据,有超过90%的研究对象认为“我将来能使用个别辅导的方式来满足特殊学生的学习需要”、“我将来能与学生家长有效合作来帮助特殊学生”,超过80%的研究对象认为“我将来能与其他教师或相关专业人员针对特殊学生开展合作教学”、“我将来能对特殊学生使用弹性的作业和评价方式”、“我将来能针对特殊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目标与要求”、“我将来能使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法来帮助特殊学生”、“我将来能对特殊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管理”,超过70%的研究对象认为“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从表6中数据可以看出男性专业技能的平均得分和女性相近,但是随着年级的增加,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本科生融合教育的专业技能得分逐渐降低。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接触经验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在专业知识这一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融合教育经验的本科生专业技能存在显著差异。

Table 5.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primary education under different variables (n = 222)
表5. 不同变量下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知识的比较分析(n = 222)

Table 6.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rofessional skills of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primary education under different variables (n = 222)
表6. 不同变量下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技能的比较分析(n = 222)
3.5.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融合教育获取支持能力的分析
通过分析调查数据,有超过80%的研究对象认为“我将来能争取各级领导来支持随班就读工作”、“我将来能主动寻求特殊学校或特殊教育指导(资源)中心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我将来能够与相关专业人员建立联系,并获得他们的指导与服务(如医疗、语言矫正等)”、“我将来能够利用资源教室来帮助特殊学生”、“我将来能够动员社区各方面力量支持我的教学”、“我将来能够获得相关的设备支持我的教学”。从表7中数据可以看出男性专业技能的平均得分和女性相似,但是随着年级的增加,小学教育专业二年级本科生获取支持能力得分较高。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在专业知识这一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接触经验、不同融合教育经验的本科生专业技能存在显著差异。

Table 7.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ability of primary education undergraduates to obtain support under different variables (n = 222)
表7. 不同变量下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获取支持能力的比较分析(n = 222)
表8中列出了各研究变量的相关、平均数以及标准偏差。从表8中我们得知,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获取支持能力各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Table 8. Correlation matrix between variables (n = 222)
表8.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矩阵(n = 222)
4. 讨论与建议
从研究结果我们得知,部分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融合教育的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获取支持的能力良好,具有一定的融合教育素养,但是在整体上来说,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融合教育素养有待提高。首先,应在观念上破解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对特殊学生的屏障,加强不同师范类专业之间的交流,加大融合教育理念的宣传,使得融合教育理念深入到小学教育专业及其他师范教育类的专业。其次,从融合教育素养的影响因素来看,“教师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在所有影响因素中都居前三位,成为影响随班就读质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6],我国高校在针对小学教育专业设置的课程中,融合教育多被作为选修课,因此高校在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时应设置相关必修课程,注重本科生融合教育专业知识的传授,另外,本研究中男女比例失衡较严重,但是男性教师居多的话,特殊儿童的被接纳程度、发展速度等等都可能会有所改变,有研究表明对普通幼儿,由于男性本身的性格特点,特殊儿童在男性教师的影响下容易形成坚强勇敢的性格,同时男性教师对特殊儿童形成性别意识有着积极的影响 [7],因此相关部门应采取一定措施使教师队伍中男女比例差距缩小。最后,Avramidis和Ka1yva (2007)总结了影响教师对融合教育所持态度的相关因素,其中与残疾学生相关的教学经验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与残疾学生社会性接触的增加能促进教师对融合教育的支持态度 [8],教育部2018年印发《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旨在通过系统设计和有效指导下的教育实践,促进师范生深入体验教育教学工作,逐步形成良好的师德素养和职业认同,因此学校应努力构建融合教育理论下的就业实习制度,指导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进入融合学校进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