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构式语法
构式语法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对国际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代表人物有Goldberg [1]、Fillmore、Kay [2]、Croft [3] 等。其中,Goldberg是最具代表的学者。Goldberg (1995) [1] 对构式语法做出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阐述。国内学者对构式语法也开展了研究(石毓智,2004 [4];熊学亮,2007 [5],等),对中英构式的比较及汉语构式等做了一些有益探索。
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理论主张,语言形式有独立的意义。句子结构、短语、单词甚至小到语素都有自身的意义。语义是由形式和意义两部分综合构成。语义不是各个部分简单相加之和,或是通过以前某种相似的构式的简单推理。人类的语言知识系统不是天生存在于大脑中的,需要后天的模仿和练习,通过所处的语言环境,语言输入和不断重复而习得。语言的形成通过人们的实践而获取,是有实证基础的。而在传统语法中,乔姆斯基等人认为,人脑中天生存在一种特有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儿童通过LAD自然而然获得语言 [6]。语言获得过程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过渡。构式语法虽然在个别理论上和传统语法有相似之处,但总体上,它的理论体系与传统语法是对立的,传统语法解释不了的语言现象,构式语法可以很好的诠释,这也是构式语法产生的理论背景。
2. 构式语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几点应用
2.1. 构式意义观念的树立
国内的英语教学,一般都很重视对单词的掌握。背诵单词,扩大词汇量,被很多教师视为提高英语水平的主要手段和措施。英语单词的掌握固然重要,但一定要通过合适的方法。在实际的英语学习中,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所有的单词都认识,就是理解不了整句话的意思,说明语义不仅仅是每个词意义的简单相加,还要考虑构式的意义。无论在教学实践,还是学习过程中,都证实了意义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叠加,或是借鉴之前存在的相似构式推理出来。构式有其自身独立的意义,需要学习和练习不同的英语构式,才能准确理解英语词句。
在英语教学中,盲目强调背诵单词,不仅使英语学习变得枯燥无味,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教学效果不好。随着英语考核测评的改革,对应于单词的考察逐渐融入到英语篇章的理解以及英语写作输出中。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应转变观念,理论联系实际。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关注英语的构式意义和特征,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构式意义的观念。教会学生从意义和形式两方面入手解析和理解英语语义。比如,Filmore﹑Kay和O’Conner (1988)详细研究了英语惯用语let alone的句法和语用特性。Let lone根据不同的语用环境,有“更不用说﹑不干涉﹑更别提﹑不打扰”等语义,绝不是“let”和“alone”两个词义的简单叠加。构式语法既是一种独立的语法知识体系,又是一种学习方法,帮助学生们准确有效地理解语言知识结构。
2.2. 构式语法的教学应用
Goldberg (2003)认为构式应当包括各个层面的语言形式:语素,比如 pre-﹑un-﹑-able﹑-ing等;词语,比如anticipate﹑visible﹑schoolbag等;词组,比如even though﹑grow up﹑put out﹑as well等;句子结构,比如双宾结构:He gave her a book﹑动补结构:The baby made life very difficult.等。认知语言学认为不同的形式有不同的语义值,形式和意义之间存在一一对映的关系。构式语法认为不同的语言形式之间,语义或语篇上一定存在差异。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构式语法理念和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学生们生硬记忆和理解误区。
2.2.1. 构式语法下的语素和单词对英语教学的启发
单词由语素构成,语素是单词的组成单位。构式语法认为,构成单词的语素也有意义。语素是一个语言单位,是形式与意义的映射。同一个语素或其变体会出现在多个单词中,既然语素有意义,何不将语素的意义引入英语教学中呢?与其生硬背单词,不如找出单词的内在关联,巧记单词。在英语教学中,将语素引入单词学习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在单元学习结束后,听写单词。除此以外,对于单词的习得,没有更多的引导和介绍。根据构式语法理论,教师可以将单词中出现的语素和其意义列出。语素的意义往往与单词的意义有很大的关联性,如表1所示:

Table 1. Comparison table of morphemes and word meanings
表1. 词素与单词意义对照表
英语中的语素很多,都基本上有相应的意义。有许多语素不只一种意义。每一个语素构成不同的单词,并对单词的意义产生影响。在习得单词的过程中,系统讲解语素的意义(有些语素表示语法意义,比如上述例子“-ly”表示副词词缀),使学生们在理解中习得单词的语义和用法,不仅能够增加学习乐趣,增强学习效率,教学效果突出,值得尝试。
2.2.2. 词组构式的应用
Goldberg (2003)认为构式包含以下几种类型:语素﹑词﹑复合词﹑惯用语和语法结构。比词和复合词大一级的语法单位就是惯用语构式了。比如,going great guns (高效地干),be in the doghouse (受冷落),beat around the bush (拐弯抹角)……英语中的惯用语结构根据各个单词的字面意思推断不出其准确含义。英语中惯用语的存在说明了结构的意义独立于语义的简单相加。除了惯用语,英语中还大量存在可以“望文生义”的固定搭配。比如,grow up﹑put out﹑even though﹑end up﹑rely on﹑go through……这些短语的语义依赖于词组中各个单词的含义。语义可以通过单词意义的组合推断出来。因此,为了便于表达,这里将上述词义表达为“词组构式”。
学生们习惯了通过单词字面意思,理解和记忆短语意义。一旦出现惯用语,按照原有的思维模式,会闹出笑话,比如,be in the doghouse (受冷落)理解为“在狗窝”,break a leg (祝好运)理解为“摔断腿”,hang in there (别放弃)理解为“挂在那”,miss the boat (太迟了)理解为“错过船”,on the ball (很机灵)理解为“在球上”,pull someone’s leg (跟某人开玩笑)理解为“拉某人的腿”等。英文的惯用语对于母语国家的人来说,很好理解,但是对于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往往会闹出笑话。惯用语经常会出现在阅读理解中,混淆和影响学生对整个篇章的理解和把握。在英语教学中,首先在教学态度上要重视,规划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英语惯用语。要对学生们明确“惯用语”的存在和概念,强调“惯用语”的意义不是单个语义的简单叠加,也不能根据相似的结构或意义推导出来,而是在特定的语境中独立存在的。在教学方法上,通过搜集整理英语惯用语并在班级分享,或者进行一次英语惯用语的知识竞赛等方式,使学生们了解惯用语的特点,积累语言知识。
在短语层面,除了“惯用语”之外,还有通过表面字义推断意义的词组。这类词组看似没有规律可言,其实可以按照词性不同,分成几大类:动词词组﹑介词词组﹑名词词组﹑形容词词组等。动词词组即表达动作的方向﹑方式﹑结果……比如,sit down (坐下)﹑climb up (向上爬)﹑give off (散发)﹑move on (继续前进)﹑grow up (长大)﹑end up (最终到达)﹑work out (解决;算出;实现)等。介词词组在剧中通常充当状语等成分。比如,in pairs (成双)﹑at a distance (在远处)﹑in particular (特别地)﹑on sale (正在出售;降价出售)等。名词词组,great wall (长城)﹑education policy (教育政策)﹑Chinese revolution (中国解放)等。形容词词组,afraid of (害怕)﹑anxious for (为……焦虑)等。这类词组是较常见的“一般词组”。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词组分类,并通过分析各个词义确定词组的意义和用法。
这两类词组——“惯用语”和“一般词组”都需要教学中对构式概念的重视和引导,使学生全面了解英语语言,准确理解英语表达意义。
2.2.3. 语法构式引入英语教学中
Goldberg (1995)详细探讨了以下几个语法构式:
a. Pat sliced the box open. (结果结构)
b. Pat sliced the carrots into salad. (移动致使结构)
c. Pat sliced Chris a piece of pie. (双宾结构)
d. He eerily sliced and diced his way to stardom. (路径结构)
以上四个结构都有独立的结构意义。a句中,结果构式表示“施事通过某个动作使受事改变了状态”。基本的结构为“施事+动词+受事+结果状语”。a句可翻译为“帕特把盒子切开了”。b句中,移动致使构式表示“施事通过动作致使受事改变处所或状态”。构式的组成结构为“施事 + 动词 + 受事 + 新处所或状态”。b句可翻译为“帕特把胡萝卜切成了沙拉”。c句中,双宾构式的意义表达为,“施事和受事之间将某物的成功转移,这种转移对于施事和受事来说都是自愿的”,基本结构为“施事 + 动词 +受事 + 转移对象”。c句可以翻译为“帕特给帕里斯切了一块派”。d句中,路径构式的意义表达为“施事通过动作将移动对象转移至目的地”。基本结构为“施事 + 动词 + 移动对象 + 目的地”。d句可以翻译为“奇怪的是,他一路斩获巨星”。
从以上四句话,可以看出每个结构都有不同的意义。句子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单词的意义,还取决于结构意义。是语义和结构义互相作用的结果。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整体认识、把握结构义,有助于学生开拓思路,突破母语思维的干扰。比如,汉语句子“莉莉的童年在乡下度过。”和对应的英语句子“Lily spend her childhood in countryside.”,两者的句子结构和语序是不同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看到上面的英语句子“Lily spend her childhood in countryside.”时,总是习惯按照汉语句子思维翻译成“莉莉度过她的童年在乡下。”,这样的翻译显然是按照汉语句子的思维翻译出来的,读起来别扭,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汉语属于主题突出语言,主语可以是任何形式。在语序上,通常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有远及近、由大到小罗列出发生事件。英语句子通常是主语突出,在整句话中,主语 + 谓语是句子主干。英语句子的语序按照主次顺序分配,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的顺序展开。英汉句子结构的不同,给中国学生理解英语句子带来母语干扰。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教会学生识别英语构式的结构和意义,排除母语句式的干扰,帮助学生准确有效地理解英语句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知构式义,避免动词的不合理义项,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句义。比如下面英语句子:
a. I bought Victor a new toy. (我给维克特买了一个新玩具。)
b. Sam baked his mom a cake. (萨姆给他妈妈烤了一块蛋糕。)
c. She brings Peter a present for his birthday. (她给皮特带了一个生日礼物。)
d. Susan made her children pumpkin lanterns two days before Halloween. (苏珊在万圣节前两天给她的孩子们做了南瓜灯。)
e. Experience teaches us a lesson. (经验给人教训。)
f. Father writes Jane a letter about her choice. (关于简的选择,父亲给她写了一封信。)
以上句子,如果单纯根据词义理解句子,特别是对中国的初级学习者来说,很容易引起混乱,翻译出没有意义的句子。董燕萍,梁君英(2004)的研究结论认为,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初学者更多依靠动词来理解句子意义。而中级水平和高级水平的学习者逐渐过渡到把构式作为理解英语句子意义的重要依据。如果老师们在英语教学中,合理引入构式的观念,让学生们认识构式意义的哲学观,并理解句义不只来自于构成句子的单词的意义,还取决于句子组成的构式义。句义是单词意义和构式意义共同作用的结果。正如句子a--f中,动词buy,bake,bring,make,teach,write中的给予义是双宾语构式“动词 + 间接宾语 + 直接宾语”赋予的,并不是动词本身的意义。因此,句子a-f翻译成“……给……”是在理解构式意义的基础上的结果。双宾构式在英语中大量存在。构式义可以排除单词不合理的义项,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句子意义。
3. 结论
构式语法是新兴的研究领域,相对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而建立,虽然其本身也存在诸如“对构式概念定义的不合理扩大”等局限性 [7],但在国际上的语言学的研究中影响很大,也越来越受到中国语言学界的重视。中国语言学领域对构式语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构式语法理论的进步与局限 [7]、英汉中构式出现差别的原因 [4],如何将构式语法理论应用于一线教学中,帮助学生关注语言的本质,引导学生选择更优更适合的学习方法,目前的研究来看,少之又少。作者希望抛砖引玉,不仅在英语教学中,引入构式语法的概念,更要探索系统的教学实践方法。
致谢
感谢刘宁宁老师在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刘老师的悉心指导贯穿了论文写作的始终,在他的指导下我认识到了自己很多不足,并在这一过程中取得进步。
基金项目
这项工作得到了北京市社会科学青年基金资助(批准号:17YYC015)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