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脱贫攻坚后期县域金融精准扶贫提升路径
Sichuan Province’s Financial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Enhancement Path in the Late Stage of Poverty Eradication in the County
摘要: 四川省的精准扶贫进入到了攻坚拔寨阶段,除凉山7县外,四川省余下贫困县在2019年实现了摘帽。2020年,针对剩下的7个深度贫困县,300个贫困村,扶贫的战略选择至关重要,本研究在剖析现有金融扶贫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抓住“创新”、“安全”“监管”等主要矛盾,再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经验,提出精准扶贫攻坚后期金融政策的提升路径。
Abstract: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Sichuan Province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overcoming difficulties and removing villages. Except for 7 counties in Liangshan, the remaining poverty-stricken counties in Sichuan Province have been eliminated in 2019. In 2020, for the rest of the depth of 7 counties, 300 funding a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choice is critical, in this study analyze the existing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on the basis of related issues, seize the “innovation”, “security” “reg-ulation” and so on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to draw lessons from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l-evant experience, put forward the precise late crucial financial policy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of the ascension path.
文章引用:邓超, 桂益明, 刘文文. 四川省脱贫攻坚后期县域金融精准扶贫提升路径[J]. 现代管理, 2021, 11(6): 547-551. https://doi.org/10.12677/MM.2021.116070

1. 引言

战胜贫困,啃下硬骨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中央一号文件将其作为第一要务,摆在突出位置,从“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主攻深度贫困地区”“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4个方面,对扶贫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进一步巩固现有扶贫成果的关键所在。四川省的精准扶贫进入到了最后的攻坚阶段,针对剩下的7个深度贫困县,300个贫困村,发挥金融扶贫的作用是加快边缘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的重要路径。本研究在系统梳理国内外金融精准扶贫相关脉络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省各县精准扶贫发展现实,对于四川省脱贫攻坚后期县域金融政策提升路径进行了系统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 四川省开展县域金融精准扶贫的效果分析

关于四川省金融扶贫的政策,1984年至1993年是四川省金融扶贫政策的萌芽期,开启金融扶贫模式,对贫困县加以扶持的针对性措施包括财政扶贫资金、贴息贷款等 [1]。1994年至2000年是金融扶贫政策的发展期 [2]。现阶段,农村金融扶贫仍以信贷扶贫为主,包括政策性扶贫信贷、商业扶贫信贷、合作扶贫信贷等,大大提升了农村信用扶贫的广度和深度 [3]。2001至2011年是金融扶贫制度强化期。该阶段农村扶贫金融制度实现了多方面的强化,积极推进扶贫贴息贷款,提高了金融机构参与到开发式扶贫实践中的积极性,农村金融扶贫体系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正规和非正规金融扶贫共同发展,广泛推广和实践了普惠金融理念。2012年至今金融扶贫制度深化期即金融精准扶贫高度发展 [4] [5] [6]。积极促成“金融支持扶贫惠农工程”的开展,充分发挥了金融在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金融与省市(州)县三级政府联动支持的扶贫开发模式得到不断完善 [7] [8]。在金融精确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四川省精确扶贫贷款余额居全国前列。2016年底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2491.3亿元,2017年末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3812.67亿元,2018年末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4347.4亿元,2019年末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7069.42亿元。金融精准扶贫的深度发展,带来了比较好的结果。截至2019年末,四川省贫困县由原来的88个降至6个,全省除凉山州以外的贫困县全部达到摘帽标准。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750万降至20万,贫困发生率2012年的11.5%降至0.3%。四川省贫困县域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省农村居民,经过大力发展金融精准扶贫,2015~2018年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36.5元。总收入持续增长,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减贫工作成效十分显著。随着扶贫进入攻坚阶段,金融精准扶贫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更加积极的作用 [9] [10]。

3. 四川省县域金融精准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

1) 政府引导下的信贷扶贫占据主导地位,扶贫形式单一

在扶贫后期,虽然金融机构较为积极地参与到金融扶贫工作中,但在农村扶贫金融体制的演变中,政府主导的信贷扶贫体系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担保、保险、基金扶贫等金融扶贫方式基本服务于信贷扶贫,金融机构的扶贫政策大多是为配合政府工作而建立起来的。在少数民族集聚地区,即高原藏族地区、大小凉山彝族地区等,该贫困地区人口缺乏足够的有效抵押资产,导致贫困地区经济主体较难获得银行信贷支持,多数需要政府资金贴息进行这方面的引导,导致扶贫贷款的发放难以一直持续 [11]。

2) 缺乏有效率的信贷需求,金融机构操作性差

凉山彝区始终是全省脱贫攻坚任务最重也是最难的区域,这些区域大多属于山区,地理位置偏远、气候条件差、产业结构单一 [12]。分布于这些区域的贫困乡村自身发展能力及其有限,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并且人们文化水平普遍较低,部分贫困户缺乏创收项目,缺乏有效率的扶贫信贷需求。金融部门与政府扶贫部门之间缺乏的有效沟通,使得许多发展前景较好的产业无法及时有效地获得银行信贷支持,金融机构出于利益原因不愿意参与该区域的扶贫领域。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扶贫相关政策不完善,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条件较多,在贫困地区金融机构基础服务设施较差,扶贫服务能力下降,在农村金融扶贫的工作往往不知所措。

3) 金融扶贫风险机制不健全,民营金融机构面临巨大风险

一是四川省贫困县的金融扶贫信贷体系还很不健全,面临资金规模较小的尴尬局面。贫困地区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信用观念普遍较低,还没有完全形成诚实守信的信用意识,农村征信体系未建立 [13] [14]。并且处于贫困县的农民和企业较难获得来自第三方的担保支持,这大大加大了金融机构进行扶贫贷款的信用风险,使得金融机构参与扶贫信贷的积极性一直不高。二是贷款抵押物缺乏。贫困县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一般较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等主要产权不是私有所有,贷款市场化因素缺失,农民普遍缺乏有效的抵押物、质押物,融资体系建设滞后。三是针对金融扶贫的保障机制不完善,金融扶贫保险供给不足。现存的贫困县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相对于农业发展的资金规模,金融扶贫的保险规模相对滞后。同时,保险公司以商业保险为主,以盈利为目的,缺少金融扶贫保险险种。四是贫困县自身的财政资金相对较少,不能完全依靠自身的财力建立起比较健全的贷款担保机制和风险分担与补偿制度,出现违约的情况下,金融机构进行维权的难度大,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金融机构参与到扶贫开发中的积极性。

4) 金融机构监管机制不健全,金融扶贫精准化不高

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对小额信贷的约束监管不到位。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管管理机制,有关部门在事后监管相对薄弱,加上农民缺乏金融专业的相关知识,小额贷款公司被巨额利润所驱使,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违法行为层出不穷,大大地增加了金融机构参与农村金融扶贫的风险 [15]。在金融扶贫精准化上面,四川省精准扶贫程度有待提高。对于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县地区,金融机构与农户存在信息不对称,难以建立信用等级信息库。金融机构处于安全考虑,会设置比较高的贷款资格门槛。由于农村金融扶贫机构的大部分业务仍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由此获取经济利益,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存在的主要问题缺乏充分的重视,金融机构难以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金融扶贫战略。许多困难农民要么不愿意从金融扶贫机构贷款,要么用他们借来的资金用于生活和娱乐,而不是进行创收活动,这大大降低了金融扶贫的效果。信息的不对称也进一步增加了金融精确扶贫、精确脱贫的难度 [16]。

4. 精准扶贫攻坚后期县域金融政策的路径提升

1) 进一步促进县域金融扶贫产品的创新与开发

四川省脱贫攻坚决战战场为大小凉山彝区,不同的区域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条件,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开发要与贫困地区的实际相符合,需要具有较高的适应性与可操作性。创新金融扶贫产品的类型,提升贫困地区金融服务质量。大小凉山彝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民族特色金融扶贫产品,创建“全域旅游与农业规划 + 干部 + 培训 + 金融服务 + 贫困户”模式,围绕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资源和农业生产特色,实行一乡一策,推出“彝宿贷”、“订单贷”等信贷产品。同时农业发展在贫困县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以农产品为依托,支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作为信贷扶贫出发点,通过贫困户与企业、贫困户与产业园之间的良性互动,对贫困户的资金需求的有充分的了解,认真分析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对贫困户的信贷额度、还款时间等信息进行充分掌握,有针对性地设计出符合当地农村发展所需要的金融产品。当地政府也好有所作为,加大对扶贫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为金融机构积极向贫困地区农民发放各种信贷、根据实际需要延长贷款期限、扩大贷款规模减少后顾之忧。

2) 改善金融扶贫条件,加快形成良好信用环境

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是县域金融精确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助力金融精确扶贫的基础性工程,充分发挥信用体系在确定救助对象、识别贫困地区经济主体的信用状况、精准安排扶贫资金、准确匹配扶贫信贷资金和贫困地区的融资需求等方面的作用。定期在贫困乡镇开展金融知识普及的讲座,提高贫困户的风险意识和诚信意识。同时,以贷款人信用村镇考核为主要着手点,做好农民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及时完善农村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信用评估的及时性、科学性,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群体的信任联合处罚力度,强化诚信激励和违反诚信的处罚机制,努力打造“一次失信,处处受限”农村信用环境,发挥信用评定对农村经济主体和区域信用环境的功能。通过打造人人守信用的农村信用环境,助力金融脱贫攻坚。

3) 加强金融监管,完善机构设置

金融机构的监管,应该以政府为引导,金融机构为主体,充分将政府引导和协调作用与金融机构的服务作用相结合,降低金融资源在贫困地区流的动成本和信用风险。明确政府的在金融扶贫中的责任,引导金融机构、社会各界在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的情况下向贫困县倾斜金融资源。从资金保障、组织机构、监督考核等方面出台明确的指导和要求。扶贫考核相关部门要组织人员定期与不定期地深入农村,检查金融扶贫资金的运行情况,要在实地考察中及时发现问题,着力加以解决,将问题在未进一步发展时候解决掉。要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的“个性化”监管机制,对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小微型金融企业等各类金融机构实行差异化监督管理,将扶贫信贷资金纳入到监督考核中,放宽金融扶贫信贷资金存贷款比例标准。同时,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在贫困村聘请农民作为监督员监督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聘请专家对扶贫成果进行验收和评价。完善金融扶贫监督机制,在公平、公开、透明的监管体制下,切实、可持续地开展贫困区域的金融扶贫工作。

4) 因地制宜,实现金融与产业可持续联动

目前,在剩下的凉山州贫困县,基础条件比较差,在资金、人才、交通、信息、科学技术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当地贫困户自谋职业和发展能力较弱,大多从事传统农业、以及养殖业。农业、养殖业等易受自然条件、疾病灾害影响,抗风险能力弱,贫困户的收入不稳定,还款的来源得不到切实有效保障。在脱贫攻坚后期,对于现存的贫困县,要结合当地的各种资源,因地制宜,推动当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金融机构在向企业提供贷款的同时,要给予生产、生活、文化、安全等方面全面、系统的帮助。以规划为先导,通过加大投入、加强社会救助等方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补贴力度,吸引高质量的人才到贫困乡镇工作、金融机构与政府以及企业、建立合力构建长效机制等措施,提高贫困县的自我发展能力,是金融扶贫加快向“造血式”转换。

5) 进一步完善互联网扶贫模式,提高消费扶贫水平

凉山彝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使得农产品的销售受阻,生产出来的的农副产品不能及时有效地进入市场。互联网作为当下最为流行的销售渠道,能为脱贫攻坚助力,可以提高贫困地区农产品流通和交易的效率,进而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民尽快地脱贫致富。在贫困县组建以龙头带贫企业为核心,金融机构为龙头企业服务,加快推动带贫企业入驻社会扶贫网电商平台,动员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及爱心人士登录社会扶贫网电商平台,选择带贫企业(合作社)产品进行消费购买,帮助贫困户增收。同时,采取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和农民的“直采直销模式”和“互联网与促销展销”等网络销售方式,促进贫困地区农产品的销售。同时还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确保电子商务能够在农村扶贫开发中得以顺利进行,完善贫困地区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移动网络在贫困地区能够达到全覆盖。通过与电子商务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合作,积极在农村开展电子商务相关技能的培训,加快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结合县域的实际情况基础上,全力推广“互联网+”消费扶贫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消费扶贫的深度融合,实现贫困县摘帽。

5. 总结

四川省的脱贫攻坚面临最难啃的“硬骨头”,面临深层次、多维度的贫困状况,在结合县域实际情况的接触上,对金融扶贫政策进行调整和升级。将金融创新作为脱贫攻坚后期的重要着力点,将金融安全作为脱贫攻坚后期的重要保障,将金融监管作为脱贫攻坚后期的主要抓手,形成百姓、政府、金融机构、电商平台多位一体的脱贫模式,助力脱贫攻坚。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梁玉清, 陈敏. 提高贫困山区信贷资产质量, 防范金融风险[J]. 广西金融研究, 1997(10): 52-55.
[2] 陈灵, 徐云松. 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西部地区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9(5): 39-47.
[3] 王军. 如何建立农村金融扶贫长效机制[J]. 红旗文稿, 2014(9): 32-33.
[4] 董家丰. 少数民族地区信贷精准扶贫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 2014, 35(7): 154-157.
[5] 杨泉. 创新模式促进金融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N]. 甘肃日报, 2015-12-25(003).
[6] 巨丽丽. 普惠金融助推精准扶贫调查——以青海省为例[J]. 青海金融, 2015(12): 41-45.
[7] 徐云松. 我国金融行为监管体系的构建与发展研究: 国际经验与借鉴[J]. 征信, 2016, 34(8): 15-24.
[8] 张明贤. 金融精准扶贫的禄劝实践与思考[J]. 时代金融(下旬), 2016(12): 361-362.
[9] 符浩勇, 任爵一. 完善县域金融支持“三农”机制[N]. 金融时报, 2017-12-25(011).
[10] 周双, 刘鹏. 我国贫困地区金融精准扶贫创新研究[J]. 上海金融, 2017(1): 17-22.
[11] 庄裕锋, 王君怡, 谢书娴. 精准扶贫背景下金融扶贫的制约因素研究——以湖北省石首市为例[J]. 中国商论, 2018(36): 31-32.
[12] 韩爽, 陈培友. 农村贫困地区金融精准扶贫探析[J]. 当代经济, 2018(24): 32-33.
[13] 陈丽娴. 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金融问题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 30(23): 106-107.
[14] 曾巍. 精准扶贫背景下的湖北省农村金融扶贫问题与对策分析[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 18(5): 20-24.
[15] 宋哲慎. 金融支持农村精准扶贫效率问题研究[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5(6): 16-23.
[16] 白志红. 精准扶贫背景下金融扶贫模式及风险研究[J]. 北方经贸, 2020(5): 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