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Marx’s Theory of Alienated Labor
DOI: 10.12677/ACPP.2022.115203, PDF, HTML, XML,   
作者: 张思佳: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马克思异化思想劳动者劳动对象Marx The Idea of Alienation The Laborer Object of Labor
摘要: 本文从三个大的方面来论述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第一大部分主要是从自我意识到人的实践和从绝对观念的运动史到物质生活的生活史以及从绝对精神的封闭思辨到辩证发展的开放实践来阐述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批判性吸收。第二大部分主要是从异化的角度解读宗教和人的本质以及对费尔巴哈异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来具体论述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性继承。第三部分通过大量实证具体阐述了人作为具体的、现实的人与劳动产品、与劳动活动、与人的类本质以及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全面异化,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后世学者研究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Marx’s theory of alienated labor from three aspects. The first part mainly expounds Marx’s critical absorption of Hegel’s dialectic thought from self-consciousness to human practice, from the movement history of absolute concept to the life history of material life, and from the closed speculation of absolute spirit to the open practice of dialectical development. The second part mainly discusses Marx’s critical inheritance of Feuerbach’s humanism from the alienation of religion and human nature as well a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Feuerbach’s alienation thought. The third part is mainly from the alienation of workers and labor products, the alienation of workers and labor activities, the alienation of workers and their own nature and the alienation of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 forming Marx’s theory of alienated labor.
文章引用:张思佳.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J]. 哲学进展, 2022, 11(5): 1186-1191.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5203

1. 引言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出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其作为手稿中的核心观点,更是在批判考察国民经济学的基础上,吸收了一定的黑格尔辩证的异化思想,同时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对前人思想理论的总结和超越,具体阐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

2.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异化思想的批判性吸收

黑格尔的抽象的辩证思维在人类精神和认识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实际上,这种以精神为本体而脱离现实世界将人看作抽象的自我意识的思辨方法根本不能运用在解决社会问题,并且会将现实的人类和物质世界带向抽象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因此,马克思在撰写手稿的过程中对黑格尔辩证法体系的逻辑思辨核心进行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并重新反思其中包含的双重错误 [2]。

2.1. 从自我意识到人的实践

黑格尔将自我意识放在第一位,现实世界第二位,现实世界只是自我意识运动的表现形式。而马克思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观念第二性” [3]。这有力的批驳了黑格尔的观点。在人的产生上,黑格尔认为人的劳动造就了人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人的劳动本质,从外化或异化的角度来说,人类劳动无非就是自我意识的思辨运动,可以理解为抽象的精神劳动,但这种好似逻辑自洽的思维体系恰好绕过了一个十分严重的缺陷即主体能动性与现实的矛盾。正如马克思所言:“他只看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方面” [4]。此外,黑格尔模糊了“异化”与“对象化”的概念,并最终导致了对人的对象性的理解上产生错误的判断,因此,在马克思的观点中,黑格尔的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思辨体系不足以合理解释人的具体社会劳动实践以及人的对象化的关系等。其理论将以自我意识为中心出发点的抽象劳动而后发展到具体的人类劳动这一说法夸大了自我意识的能动性,忽视了人类实体才是社会实践的创造者这一现实依据,再加之其以绝对精神来解释人的对象化,颠覆了作为本源而存在的人类的具体的劳动实践。针对黑格尔理论中存在的缺陷问题,马克思批驳,现实而具体的人确实可以是人类社会劳动的产物,但其过程一定会是在人自我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现实的,具体的人类劳动实践 [5]。因而,人的这种劳动的本质具有现实性的。

2.2. 从绝对观念的运动史到物质生活的生产史

黑格尔的抽象思辨的辩证体系中关于社会历史的说法同样存在一定的缺陷,马克思在研究时发现,黑格尔的理论虽然将辩证思维运用到社会历史发展上,但同样的,忽视了人类具体的劳动实践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将绝对观念作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体现出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完全的唯心主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创造历史,但黑格尔显然并不是这一类观点的支持者,其将社会历史看作是绝对概念的发展运动的结果,忽视了人的实践的重要性,显而易见,黑格尔颠倒了社会人民实践和观念的前后关系,历史是人民发展生产力、生产社会资料、繁衍后代的产物,并不是人凭空想象得来的,黑格尔的带有辩证色彩的唯心史观最终演变成了概念式的形而上学和纯思辨的神秘主义。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的思辨辩证法进行批驳时,也对其历史观进行了纠正和修改,在黑格尔将绝对的概念运动作用在社会发展历史上时,马克思给予了强烈的否定并作出回答,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与绝对观念无关,观念等东西只是人脑的产物,虽然具有指导人社会实践的作用,但能够决定历史发展的永远只能说人们参与的社会生产实践,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作为人社会实践的综合性产物,必须和人的具体实践结合在一起 [6]。黑格尔的自我意识运动和绝对概念绝对精神的说法脱离了自然界,遮盖了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是人实践的结果的事实,这样一种本质的颠倒也必然导致其历史观陷入形而上的抽象论与宿命论之中。马克思在对其批判时,从人的实践出发,将人的实践放在整个物质世界,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是人实践的结果,实现了劳动异化理论的突破性进展。

2.3. 从绝对精神的封闭思辨到辩证发展的开放实践

在自我意识变化发展的基础上,黑格尔从辩证思维出发,希望通过其所说的主体–实体的同一性的思辨运动以达到绝对精神的最高追求,建立起了黑格尔抽象思辨的思辨体系,最终形成了其绝对精神的封闭思辨。在黑格尔看来,人的认识从本质上来讲不过就是自我意识的认识,所谓辩证法的辩证思维就是以自我意识为起点,通过不断的自我精神的运动发展的方法来实现自身的逻辑自洽,形成了好似绝对的科学真理的假象。因此,在黑格尔的眼中,精神是万物本源,没有脱离绝对精神独立存在的东西,也没有脱离精神活动的其他客观活动。对此,马克思持反对意见,他指出黑格尔的理论恰好违背了辩证法的核心要求,辩证法的核心“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实践或实验判断对错不断向前进步的规律,其在黑格尔封闭的绝对精神的辩证法中体现的十分模糊,只能走向彻底的抽象的神秘主义 [7]。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中,实践是人客观的改造世界的活动,能动的展现人的本质力量,正是这种力量不断的推陈出新,以实践检验真理,在开放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辩证法才能形成真正的科学真理。这种“辩证发展的开放实践”才是真正符合辩证法思维的具体要求的,也是符合社会前进与发展的目标的。

3.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性继承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以自然为感性实体,始终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与立场,对其哲学研究对象—现实的人展开全面的研究,因而其人本主义哲学又是以唯物主义自然观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批判性继承了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理论,实现了异化劳动理论的创造性进展。

3.1. 关于宗教的异化和人的本质的异化

有关宗教的基础问题,例如宗教的产生,宗教的本质,费尔巴哈在人本主义哲学理论中作出了详细回答。曾经在某一个时代,“宗教天赋论”,“宗教产生偶然论”被认为是宗教产生的依据,但是在费尔巴哈的眼中,这些不足以表达宗教的由来 [8]。宗教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来源是现实的社会,并且由现实的,不断进步发展的人构成,所有宗教产生没有先天性,所谓的“宗教天赋论”没有现实依据,不能被人们认同。而对于“宗教产生偶然论”同样是没有道理的,费尔巴哈在人本哲学中表示,宗教产生的原因是人类历史不断的进步,宗教的由来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萌芽于原始部落的巫术。“异化”一词在很早以前就曾有过论述,有脱离、转让等含义,曾被一些学者引用,并逐渐形成理论。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神学时合理的运用了“异化”理论,他表示当人的意志力与人本身的能力产生冲突时,遇到的问题自身无法解决,就是通过大脑进行幻想,臆造出自然界没有的事物来满足自己的内心需要和虚荣心,这个时候,上帝和宗教就随之出现了。因此,费尔巴哈在经过大量佐证,得出了宗教产生于人的本质的异化。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也为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借鉴。

3.2.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异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在通过批判继承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后创造性的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人不仅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中的人,所以人自身带有两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解读人的本质时,马克思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为人具有动物所不具备的劳动的属性,劳动也是人所特有的属性,此外,人与人是相互联系的,在社会上,人的本质体现为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生产力不够发达时,人类需要不断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的创造社会物质财富来谋生。一段时间后,社会生产力水平提升,物质生活不断得到丰富,人民群众思想境界极大提高,劳动成为人人乐在其中的事情。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哲学研究就是要以人为出发点,但他所指的人是宗教哲学中抽象的人,这与马克思的理论中的人的概念不同,马克思认为人是实实在在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9]。宗教的兴起和发展都是人所推动,宗教缺少了人的参与自然就无法独立存在。马克思在继承费尔巴哈异化思想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它,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异化思想,为后来发现劳动异化奠定基础。

4.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作为马克思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是马克思经过多次调查研究从人的实践出发,具体分析人作为具体的、现实的人与劳动的全面异化,该理论对后世学者研究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4.1. 工人与劳动产品相异化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世界里,工人被资本家所雇佣生产商品,生产的商品属于雇佣工人的资本家所有。工人经过辛苦的工作劳动,得到的微薄工资也只是资本家从劳动产品中让出的很小的一部分,工人通过自己生产或者机器生产,得到了产品所创造的利润是最少的,只能得到维持自身生存的那一小部分,不可能拥有全部。工人经过辛苦劳动生产的劳动产品却不全部属于工人自己,其劳动产品事实上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作为工人劳动的报酬,这也就相应地导致了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并最终促使劳动产品与工人的对立 [10]。工人为了生存获得生存资料,只能服从资本家的压榨,将自己的劳动力廉价出售给资本家,而获得的仅仅只是他所生产产品的其中一小部分价值,更可笑的是,自己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却成为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力量,这更加加剧了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程度。工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去占有外部世界,通过自己的劳动将纯粹自然界的东西变为社会的东西,这就必然会导致自然界提供给自身的东西减少,这显然是一种异化行为。

4.2. 工人与劳动活动相异化

马克思指出:“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结果上,存在于劳动产品之中,而且贯穿于生产行为、生产活动的全过程” [11]。工人在生产劳动产品的过程中,即劳动活动全过程,是为资本家创造价值、获得利润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种异化行为。劳动对于靠微薄收入的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因为从人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的自身需求才是人的本质。工人通过劳动,为资本家带来巨额利润的同时资本家支付给工人工资,这看似是一种对等关系,实质却是资本家对工人的一种压榨,也就是说,工人的工资与他辛勤劳动的过程之间产生的价值是不对等的,这必然就会导致工人与劳动活动相异化。工人受资本家雇佣,只不过是为了获取生存资料,换取微薄工资,但并不是说这种行为是工人自愿的劳动,是因换取微薄生活资料的被迫的强制劳动,整个劳动在本质上,并不属于工人,工人只是参与了非自愿的劳动,而是属于收买工人劳动力的资本家,这显然也是一种异化。

4.3. 工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马克思写到:“人把自身当做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 [12]。工人通过劳动获得生产生活的物质来源,而生产生活换句话来说就是类生活。工人的类生活就是被资本家雇佣进行生产生活,获取微薄工资以维持生计,此时工人的类生活已经变成了维持生存的手段,为了生存,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将自己的类本质变为维持生存的手段,工人不是为了需要而生产,而是为了生存而生产。人是有意识的生物,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人自己的生活是人从事劳动的对象,这种劳动应该是一种自由的劳动,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工人自己的劳动创造的价值不属于工人自身,工人依靠劳动获得与劳动强度不等同的微薄收入,这种收入只能仅仅维持工人自己的肉体生存,这种与劳动强度不等同的待遇必然会导致工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4.4. 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异化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盛行下,人与人为了生存,人与人之间必然会产生联系。社会是人际关系的集合体,任何人的关系都不能独立显现出来,必须通过与他人的关系间接地表现。正如劳动产品是由工人自身创造,但劳动产品对工人来说却是异己的,工人的劳动活动不属于工人自身,同样工人的劳动产品也不属于工人自身,它们都属于雇佣工人的资本家。资本家通过支付微薄工资雇佣工人劳动在异化劳动中占有和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获得了巨额利润,而工人却因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沦为资本家掠夺财富的工具。当工人在劳动过程中通过辛勤劳动,生产的产品不属于工人自身,这就使得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过程、自己的类本质相分离,这必然会导致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矛盾的加剧,进而使得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异化 [13]。

通过对黑格尔辩证异化思想批判性吸收和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思想的批判性继承,马克思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即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这不仅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哲学思想,同时为后世研究哲学问题留下了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 肖影慧.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蕴[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21, 23(4): 34-38.
[2] 刘海江, 萧诗美. 异化思想的辩证演绎: 黑格尔、费尔巴哈与马克思[J]. 武汉大学学报, 2016, 69(6): 60-67.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 298.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7: 38.
[5] 孙启鸣. 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思辨性的颠倒与超越[D]: [硕士学位论文]. 无锡: 江南大学, 2021.
[6] 阿木布伟. 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D]: [硕士学位论文]. 贵阳: 贵州师范大学, 2015.
[7]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50-64.
[8] 温莲香. 批判与超越:从雇佣劳动走向生态劳动[J]. 当代经济研究, 2015(2): 19-24.
[9]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95.
[10] 于晓丽. 试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在逻辑分析[J]. 财富时代, 2020, 2020(3): 106.
[11]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74-89.
[1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96.
[13] 扈中平.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对当下劳动教育的启示[J]. 教育研究, 2020, 41(12): 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