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的新义与新用
The New Meaning and Use of “Dao”
DOI: 10.12677/ML.2023.119530,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韩东时:云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朱志勇: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澳门
关键词: “刀”语义衍生演化动因“Dāo” Semantic Derivation Evolutionary Motivation
摘要: 近年来,“刀”在网络语境中衍生了诸多新义,并得以广泛运用。文章在对其5个新义梳理后发现,“刀”在作为兵器与工具的基础上,围绕[+削减]的语义核心,衍生出了用以表示“砍价”“淘汰”和“伤害”的新语义。在隐喻与转喻机制、求新求异心理和网络媒体的助推下,其语义衍生呈现指称意义的扩大、描述和评价意义凸显的特征。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any new meanings of “knife” have been derived and widely used in online con-texts. After sorting out its five new meanings, the article finds that on the basis of “Dao” as a weapon and tool, around the semantic core of [+ cut], the new meanings of “haggling”, “elimination” and “in-jury” are derived. With the help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the psychology of seeking new and different things, and online media, the semantic deriv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expansion of the denotative meaning and the accentuation of the descriptive and evaluative meaning.
文章引用:韩东时, 朱志勇. “刀”的新义与新用[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9): 3947-395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9530

1. 问题的提出

电视剧《狂飙》的热播,让“狂飙刀我”“青梅竹马为什么这么刀”等话题迅速冲上了微博热搜,然而此时的“刀”已与作为兵器、工具含义的“刀”明显不同。作为常用词,“刀”在当代的新义已受到了多位学者的关注,如周芸(2008)和张玉苹(2008)分别以“可小刀”“小刀、大刀、刀砍”为例,阐释了“刀”在网络语言的影响下,产生了“砍价”之意 [1] [2] 。孙清、杨文全(2009)以及周根飞(2009)通过梳理“刀”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以及意义源流,进一步阐释了“刀”在互联网等因素的影响下,其已从名词词性发展成为带有“讲价、减价”的动词含义 [3] [4] ,韩瑶(2022)则通过分析发现,“刀”已衍生出“使人受到伤害的事物”之义 [5] 。然而以上学者对“刀”新义的分析多只关注个例,而对其分类整理以及动因分析的关注稍显不足。基于此,本文将依托认知语言学,对“刀”的多重新义进行归纳分析,并进一步解释其用法和流行动因。

2. “刀”的意义源流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刀”的注释为“刀,兵也,象形。凡刀之属皆从刀。都牢切。”( [6] , p. 85)可见“刀”较早的含义是指兵器,如:

例1: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周礼·考工记》)

例2: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今文尚书》)

例1的含义为“郑国制造的刀、宋国产的斧头、鲁国产的曲刀、吴越国制造的剑,离开这些地方就不能成为制作精良的器具,这是有地气滋养的缘故。”其中“郑之刀”是指兵器,郑国的名刀。例2的含义为“越玉五种,陈宝、赤刀、大训,大璧、琬、琰,陈列在西墙向东的席前”,这是周成王病逝后,丧礼上陈设物品的景象。此时的“赤刀”是宝刀,一种兵器。这一表示“兵器”的含义至今仍是“刀”的主要用法。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对“刀”的释义除作兵器外,还有“切、割、削、砍、铡用的工具,一般用钢铁制成”,如:菜刀( [7] p. 263)。此外,可还表示“形状像刀的东西”。如:

例3:(生)听声声写出柔肠幽抱。冰刀,何须截曹刚两手与红莲才好。(《青衫记·郊游访兴》)

此例是依据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改编而成的元曲,该句意为“红莲的琵琶声中尽是柔情幽抱。这锋利的刀啊!并不需要将曹刚的手截下来放到红莲(即裴兴奴)的手中才好。”句中“冰刀”用于指称“非常锋利的刀”,此时的“刀”用于表示形状像刀的东西。另可作“计算纸张的单位”( [7] , p. 263),如:

例4:这八刀纸,六十两银搅缠不下来。(《醒世姻缘传》)

例4中“刀”为量词,是纸张的计量单位,手工纸一般100张为一刀,这一释义至今仍在制纸业通用。另外,“刀”作为姓氏,至今仍在使用,如我国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刀美兰。在上述含义外,“刀”在古代还有表示“刀币”和作为通假字的用法。如:

例5:厚刀布之敛以夺之财。(《荀子·富国》)

例6: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卫风·河广》)

例5中“刀”指的是刀币,因其形似刀,故称“刀币”。这一用法较早可见于战国时期的《荀子》,该句用于说明当时很多身居高位的人搜刮百姓的钱财。例6中“刀”作为“舠”的通假字,意为小船,该句意为“谁说黄河广又宽,竟连小船也无法通过。”这一用法仅见于《诗经》中。以上两例中“刀”的含义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已不再记载。

语言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刀”也在当代衍生出了更多的含义,尽管尚未收录入词典中,但仍应得到关注。

3. “刀”的新义

由于“刀”的新义多在网络中传播,因此文中相关语料均源自新浪微博。根据“刀”在当代衍生的新义,分点说明如下。

3.1. 在交易情境下,表示“砍价”

这一用法自2008年被学者关注(周芸,2008;张玉苹,2008;孙清、杨文全,2009;周根飞,2009),至今日仍是“刀”十分重要的语义。如:

例7:出丁程鑫团台历卡,可小刀。(新浪微博. 小胡伤心. 2023.02.07)

例8:出把6推遛了一个月的光头,全瑕,可大刀。(新浪微博. 分手日还没决定再见吧猫猫. 2022.10.22)

例9:330包全国,可指甲刀。(新浪微博. _林不弃呀. 2023.02.02)

例10:蛋仔派对ios600不刀不分,带id。(新浪微博. 林遇的遇. 2023.04.20)

以上诸例中,“刀”均作“砍价”之意。此时的“小刀”意为“可以还一点价、小幅度讲价”。这是由于“刀”从表示“削弱对方”的源域激活了表示交易的目标域,从而可表示“砍价”之义。同时,用于表示“砍价”的“刀”,在描述不同砍价程度时,也形成“大刀”“水果刀”“指甲刀”等用法。如例7中“小刀”意为可以讲一点价,例8中“大刀”则是指可以大幅度讲价。此时的“小刀”与“大刀”已从名词性偏正短语变为动词性偏正短语。例9中“指甲刀”的还价程度要比“小刀”更小。此时“刀”的用法与动词相同,以作谓语为主,常受情态动词“可”或“可以”修饰,如“可(以)小刀”。也可受副词“不”或“别”修饰,构成“不刀”“别刀”的形式,如例10。

3.2. 在游戏语境中,表示“淘汰”

“刀”作为“淘汰”的含义与“狼人杀”游戏密切相关。作为一款在2017年爆火的卡牌类游戏,该游戏中分为两大阵营,即好人阵营与狼人阵营,狼人阵营在夜晚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份“杀”掉其他角色,被杀的角色如果无法被救回,则被视为淘汰。在“狼人杀”及相关衍生游戏的语境中,“刀”等同于游戏中的“杀”,用于表示“淘汰”。

例11:和朋友们玩狼人杀,我被刀在夜晚有感。(新浪微博. 陆凛Aki. 2023.01.29)

例12:鹅鸭杀被刀破防了,仇人见面分外眼红,然后还打不过,高血压高血压。(新浪微博. 高同学要努力变强. 2023.01.17)

例13:谁啊,和两个狼报了胆小身份,马上被刀。(新浪微博. YuzurulPooh. 2024.04.20)

以上三例中的“被刀”均是指博主被狼人身份的人淘汰。“鹅鸭杀”作为脱胎于“狼人杀”游戏的一款策略类游戏,基本游戏规则和狼人杀类似。因此表示“被对方阵营的人淘汰”之意的“刀”也被如法炮制于鹅鸭杀的游戏情景中。此时的“刀”为动词,多作谓语。

3.3. 表示“伤害”

作为兵器,在对战场景中,“刀”的作用在于保护自己,伤害对方,因此“刀”可用于表示“伤害”,而这种伤害更多是指心理层面上的。如:

例14:刀我别用回忆刀。(新浪微博. 梦想是养一只小柯基阿. 2023.02.07)

例15:落叶归根,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刀我。(新浪微博. --Tothelighthouse-. 2023.02.07)

例16:打开微博到处都是文彬,反反复复刀我。(新浪微博. 吃啥呢给我也整一口. 2023.04.20)

例14中是指当回忆中的场景再次上演,让博主心里十分难过,感到很受伤。例15是指落叶归根的行为总能让博主动容,包含着慨叹的情绪。例16中“刀我”是指博主在微博反复看到自己喜欢的明星自杀去世的新闻,因此很受伤,倍感痛苦。此时的“刀”主要在句中作谓语,常见形式为“刀我”“被刀”,表示自己受到了伤害。

3.4. 用于形容内心的痛苦

无论是在常规语境下,还是在游戏对战中,被淘汰或伤害会造成身心的痛苦,因此“刀”也可用于形容内心的痛苦。如:

例17:燃烧怎么这么刀,让我一个人在被窝哭。(新浪微博. OnUResume_. 2023.02.07)

例18:虽然很刀但是真的爱惨be美学。(新浪微博. 3hbebe鸭. 2023.02.04)

例19:#是妈妈是女儿#歌词也太刀了……(新浪微博. 南笙. 2023.01.21)

例17、18用于表达文学、影视作品的情节让读者十分同情、遗憾、悲伤,甚至对自己的心灵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例19中用于表示在听到2023年春晚上的歌曲《是妈妈是女儿》后,由于歌词非常写实,在唤醒很多人和母亲相处记忆的同时,也带来了感动、遗憾等情绪,因此让人十分痛苦。此时的“刀”用法同形容词,作谓语,可以受到副词的修饰,常见组合为“很刀”“太刀了”“这么刀”。

3.5. 用于指称影视文学作品中的某些令人难过的情节

在形容人内心的痛苦这一语义中,“刀”由情绪引申为造成这一情绪的事物,即“影视文学作品中某些令人难过的情节”。这一用法的出现是伴随着“刀”表示“内心的痛苦”之意而出现的。如:

例20:狂飙预告好精彩……好多刀……(新浪微博. 噗叽咕咕咕. 2023.01.25)

例21:再读《许三观卖血记》,真的很多刀。(新浪微博. 我们去吃火锅呀. 2023.03.23)

例22:上一集骗了我好多眼泪,这集,真的,可以全剧终了!后面没有刀了!#长月烬明# (新浪微博. 花清晨. 2023.04.20)

例20是指电视剧《狂飙》的预告中有很多让人感到痛苦的事物,此处专指句中的某些情节。例21是指文学作品《许三观卖血记》中很多情节读来让人很难过。例22指该博主在观看电视剧《长月烬明》时,因为情节虐人,而倍感痛苦。此时“刀”用作名词,但已与作为兵器和工具含义的“刀”有较大差别。

此外,“刀”由于发音与dollar (美元)相似,因此美元也被称为“美刀”,后简称为“刀”,如下例。

例23:美国大学10刀自助是什么样的?(新浪微博. 熊小白. 2023.02.03)

例24:十美刀的运费,国际运费我永远的痛。(新浪微博. 玫猫饼事_. 2023.01.14)

例25:耐力挑战,获胜奖励五万美刀。(新浪微博. 晨晨ZYK. 2023.0420)

此时作为“美元”含义的“刀”与上述诸义不尽相同。

4. “刀”的新用

4.1. 指称意义的扩大

“刀”自表示兵器与工具之意以来,至今仍以本义的形式活跃在当代生活中。其用于表示“砍价”之意在2008年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这是因其作为工具,均可用于表示“削减”,据此引申出“砍价”之意。而其作为兵器时,意在保护自己,伤害对方,由此在游戏语境衍生出“淘汰”、在常规语境衍生出“伤害”之意。从“伤害”这一动作出发,引申出被“伤害”后的痛苦情感,又据此引申出“造成内心痛苦的事物”,尤指影视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情节让人感到很痛苦、很受伤。从指称工具、兵器到指称动作、人的情感及造成情感的事物,“刀”在语义发展的过程中,指称义逐渐扩大,词义通过隐喻的方式发生转移。

4.2. 描写与评价意义的凸显

语言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需要更多的词指称、表达事物或现象,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隐喻而来得到新义的“刀”便是如此 [8] 。无论是哪一种新义的“刀”,在使用过程中总是凸显着描写与评价的含义。以[+伤害]为核心语义的“刀”常组成“很刀”“被刀”“刀我”等形式,如“电影深海很刀我”“又被狂飙刀了”,这些用法用以表达对电影或其他影视作品的评价,其情节动人,让人虐心,受到伤害。又如“美貌女巫被刀”“只要我不是狼人,就会被刀”用以描述自己在游戏中被淘汰的事实,其中表达着对“被刀”这一事实的不悦与无奈。

5. “刀”的演化动因

张绍全(2010)指出:“词义演变的动因主要是社会文化、科学技术、历史等外部客观动因,词语的复杂性和借词这些语言内部动因以及发话人的主观动因。其认知机制主要是隐喻、转喻。” [9] “刀”作为常用词,其衍生而成的诸多新义,是在隐喻和转喻机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同时也与求新求异心理和网络媒体的广泛传播密切相关。

5.1. 隐喻机制的助推

Lakoff和Johnson (1987)认为概念系统的实质大都是隐喻的,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 [10] ,并将源域向目标域的带方向性的互动称作“映射”。如网络热词“躺平”便是因其源域与目标域的相似性,从而实现了跨域映射,产生用于表示不作为、放弃或自嘲以解压的态度之义 [8] 。“刀”的新义中,“砍价”“伤害”与“淘汰”是其在隐喻机制助推下形成的。一是作为兵器或工具的“刀”,其主要功能是“砍、削、切、劈、刺”,其语义核心为[+削减],即削弱对方的力量。在交易语境中,当战斗双方成为了买卖双方,消费者希望用更低的价格买到更好的产品,此时的“刀”从表示“削弱对方”的源域激活表示交易的目标域,从而构成“使卖家以较为低廉的价格出售商品”之意,即“砍价”。二是在游戏语境中,用以表示削减对方含义的“刀”激活了用于表示对战双方的目标域,从而形成“在游戏语境中被淘汰”的含义。三是基于“刀”用于保护自己,伤害对方的作用,激活了“伤害、使人受伤”的目标域,然而这种“伤害”并非身体上的伤害,更多是指心理层面上的,且程度较深。正是由于隐喻机制的作用,使得“刀”的新义在当代得到了广泛使用。

5.2. 转喻机制的影响

Jackobson (1956)在谈及转喻与隐喻的关系时指出,二者的区别在于转喻基于邻近,隐喻基于相似 [11] 。李雪、闫伟杰(2022)依托转喻理论对“凡尔赛X”构式进行分析,指出转喻很大一部分是用部分(或明显特征)代表整体,或用整体代替部分来实现的 [12] 。“刀”在隐喻机制的基础上,又受到转喻机制的影响,这是基于用于表示动作含义的“刀”以其语义特征[+伤害]进一步泛化实现的。在转喻机制作用下,“刀”泛化为名词与形容词,用于“表示内心的痛苦”和“造成这一痛苦的事物”。无论是“砍价”“淘汰”抑或是“伤害”,总会对一方造成伤害,因受到伤害而造成的内心痛苦是“刀”在转喻机制下形成的第一个新义,又据此引申出造成这一痛苦的事物,尤以影视文学作品中令人痛苦的情节为主。

5.3. 求新求异心理的作用

当传统的语言表达方式变得习以为常,人们便会选择用一种更为陌生、新奇的表达方式以表情达意,这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常见心理。表示“工具”含义的刀在语义发展过程中,以[+削减对方]为语义核心,又衍生出“补刀”这一用法,用以表达对对方造成二次伤害。当“刀”用以表示“伤害”“淘汰”“表示内心痛苦”等含义被年轻人接受,便会在短期内以其独特的意义和用法得到大众的关注。随着这种陌生化带来的语言时尚快感,人们也会迅速使用其新义,以达到从众的目的。正是由于初期的求新求异和后期的从众心理,促使“刀”的新义得以进一步传播。

5.4. 网络媒体的广泛传播

根据《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2)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74.4% [13] 。正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刀”的新义得以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以“补刀”为例,相关微博话题共计203个,已有上亿次的阅读量与讨论量1。又如近期出现的与电视剧狂飙有关的讨论,“狂飙刀我”“刀我别用欣钰”等相关阅读量高达16亿2。由此可见,“刀”的新义正是在高度发达的网络媒体作用下,才得以享有更为广阔的传播空间和更为迅捷的传播速度。

6. 结语

在对“刀”的新义与新用进行整理分析后发现,在隐喻与转喻机制、求新求异心理和网络媒体的助推下,“刀”的语义衍生呈现指称意义的扩大与描述和评价意义凸显的特征。语言系统是动态发展的,“刀”已在当代衍生出表示“砍价”“淘汰”和“伤害”之意,此3个义项是受到隐喻机制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中“砍价”之意出现最早。同时,在语义引申机制的作用下,“刀”又衍生出“形容内心痛苦”及“造成这一痛苦情绪的某些情节”之意。以上5个义项均为“刀”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所列条目之外,但是否有必要将其列入词典中,仍要等待时间的进一步检验。

致谢

感谢《现代语言学》主编及编委会专家提出宝贵修改建议。感谢云南大学研究生院对本研究的资助。

基金项目

本文系云南大学第二届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重点项目“BOPPPS教学模式在国际中文教育线上文化体验课的应用研究”(主持人:韩东时,编号:ZC-222221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NOTES

1https://s.weibo.com/topic?q=%E8%A1%A5%E5%88%80&pagetype=topic&topic=1&Refer=weibo_topic&page=2

2https://s.weibo.com/topic?q=%E5%88%80%E6%88%91&pagetype=topic&topic=1&Refer=weibo_topic&page=2

参考文献

[1] 周芸. 有趣的“可小刀” [J]. 阅读与写作, 2008(6): 7.
[2] 张玉苹. 说“刀” [J]. 语文建设, 2008(Z1): 105-106.
[3] 孙清, 杨文全. 小议网络新语“刀” [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9(1): 141.
[4] 周根飞, 杨磊. 说“刀”——网络语言中的一种新现象[J]. 语文学刊, 2008(17): 69-70.
[5] 韩馨瑶. 从认知角度谈网络词语“刀”的词义演变[J]. 汉字文化, 2022(7): 93-95.
[6] 许慎. 说文解字[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6: 85.
[7] 现代汉语词典[M]. 第7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263.
[8] 朱志勇, 韩东时, 李瑾皓. 认知隐喻视角下网络热词“躺平”的语义泛化分析[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2, 42(5): 74-78.
[9] [美]乔治∙莱考夫, 马克∙约翰逊.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6: 3+13.
[10] 张绍全. 词义演变的动因与认知机制[J]. 外语学刊, 2010(1): 31-35.
[11] Jackobson, R. (1956) Two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wo Types of Aphasic Disturbances. In: Jackobson, R. and Halle, M., Eds., Fundamentals of Language, The Hague Mouton, Hague, 55-82.
[12] 李雪, 闫伟杰. “凡尔赛X”构式的认知语用分析[J]. 新余学院学报, 2022, 27(6): 79-84.
[13] 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北京: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