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客家民居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
Protection and Reuse of Historical Hakka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Meizhou City
DOI: 10.12677/hjce.2024.131020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尹小军, 邹学锋, 黄俊沛, 许震威:嘉应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广东 梅州
关键词: 客家民居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Hakkas Ancient Dwellings Historical Buildings Protection Reuse
摘要: 通过对梅州市所属的东山书院、大觉寺、福禄岌居民群建筑、林风眠故居等古建筑4处古建筑调查,针对民居使用、破损现状分析。给出了梅州市历史古建筑、再利用定义,为保护古建筑提供了依据和指导。客家民居有一定的历史年代和历史价值,能反映村落的风貌和地方特色,尤其是具有显著的客家建筑风格,该建筑在一定程度上能发挥实用功能,其价值具有实用性。通过对建筑内外环境适度的整修和改造,在保留其重要历史、建筑和文化价值特征的同时,实现并赋予其现实的使用功能。梅州市客家民居古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对梅州市的经济发展、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four ancient buildings, including Dongshan Academy in Meizhou City, the Dajue Temple, the residential complex of Fuluji, and the former residence of Lin Fengmian, a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idential use and damage. The definition of historical and ancient buildings and their reuse in Meizhou City has been provided, providing a basis and guidan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Hakka dwellings have a certain historical period and value, which can reflect the style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llage, especially with a significant Hakka architectural style. The building can play a practical role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its value is practical. By moderately renovating and transforming the interior and exterior environment of the building while preserving its important historical, architectural, and cultural value features, it achieves and endows it with practical functional use. The protection and reuse of ancient Hakka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Meizhou City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red culture, and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Hakka culture in Meizhou City.
文章引用:尹小军, 邹学锋, 黄俊沛, 许震威. 梅州市客家民居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J]. 土木工程, 2024, 13(10): 1848-1854. https://doi.org/10.12677/hjce.2024.1310201

1. 引言

梅州作为“客都”,是广东客家文化的中心地。梅州地区保留着大量的客家民居建筑,这些建筑既保持客家建筑共性,又体现着独特的个性,在客家建筑中有着重要地位[1] [2]。历史建筑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和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建筑文化,建设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特色的美丽城镇,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内容。

梅州市是世界客家人最集中的居住地,也是客家历史建筑最集中的地区,被誉为世界客都。由于历史久远,受战争、自然灾害、人为建设性破坏等影响,明朝以前的历史建筑、古民居极其少见,明朝以后的建筑也损毁不少[3]-[6]。抢救、保护作为记载历史的实物依据,有利于研究客家历史、文化、经济、习俗,继承、改造和发展具有浓郁客家和地方特色的城乡建筑艺术;有利于提升尊老爱幼、崇文重教、和睦相处、勤俭创业、尊重自然的人文精神,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

黄汉民[7]以典型实例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客家土楼民居的各种类型及其形式特色进行了介绍。潘安[8]从民系的角度研究了客家聚居建筑的特性,并系统的研究了客家聚居建筑、客家文化与客家民系组织之间的关系。开展了[9]-[14]关于客家民居建筑的专题论述,广东客家民居的特征及其艺术技术和营建经验进行了介绍,并就历史街村与民居建筑的保护、持续发展与借鉴提出见解。[15]-[20]梅州客家民居及其居住、粤北客家建筑形制与文化研究,梅州传统民居现状与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

梅州市古建筑保护,再利用是梅州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21] [22]。为了保护更多的历史建筑,为梅州市留下很多城市文化物质基础,提高居民的城市文化生活环境,助力梅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

2. 民居建筑的调查

梅州客家民居建筑种类繁多,建筑的衍变铭刻着客家人迁徙、开拓和创新的历史足迹,展示出客家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景象,体现了客家居民的共性和个性。

2.1. 林风眠故居

林风眠故居——敦裕居,位于西阳镇白宫阁公岭村,建于清代,占地面积1155平方米,建筑面积现存约700平方米。2012年10月,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坐南向北,前拥池塘,后枕山梁,依地势高筑石台,主体建筑为四合院式客家民居,如图1所示。

Figure 1. Former residence of lin Fengmian

1. 林风眠故居

2.2. 大觉寺

大觉寺,原名“祝圣大觉寺”,始建于南北朝梁普通三年(522),梅州地区创建最早的寺庙,坐北向南,如图2所示。

Figure 2. Dajue Temple

2. 大觉寺

2.3. 福禄岌民居群

福禄岌民居群坐落于梅江区三角镇泮坑村福禄岌。由镇东楼、竹林居、崇本楼、州司马第、本立居、季立居等6座建于清末与民国初期不同风格的客家传统民居组成。民居建筑分布面积26,919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1,20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687平方米,如图3所示。

Figure 3. Architectural drawing of Fuluji residential buildings

3. 福禄岌民居建筑图

2.4. 东山书院

东山书院位于梅城江北东山小溪唇,清乾隆十一年(1746)知州王者辅创建,占地面积1252平方米。中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梁架结构,著名书画家黄基题书“东山书院”,如图4所示。

Figure 4. Dongshan Academy

4. 东山书院

3. 民居古建筑存在的问题

民居古建筑现状勘察主要采用现场实地考察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地勘察和采访交流,根据工程的现状作汇总归纳,以便对古建筑的修缮,保护和利用。虽然新建区在乡村古建筑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

Figure 5. Wall damage in Lin Fengmian’s former residence

5. 林风眠故居墙体破损

Figure 6. Wall damage of Dajue Temple

6. 大觉寺墙体破损

作,但随着社会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乡村古建筑保护出现了许多新问题,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困难。

这四处民居古建筑主要存在这几方面的问题,如图5~8所示。

主体结构:基本完好;墙体:裂缝、脱落;屋面:杂乱、开裂;楼板:部分破损;门窗:部分破损;地面:杂乱、开裂、破损;其他:堆放大量杂物。

Figure 7. Wall damage of residents in Fuluji

7. 福禄岌居民墙体破损

Figure 8. Wall damage in Dongshan Academy

8. 东山书院墙体破损

4. 梅州市古建筑修复的措施

4.1. 屋面瓦片修缮

对于屋面出现大范围的下陷或者是某些部位出现坍塌等问题,需要确定是否进行某些位置或者是全部再次进行揭墁,然后明确挑顶问题。当前修缮工作中,全部挑顶和揭瓦是比较常见的,但是有些古建筑并不需要大范围的翻修,这样会使得文物的价值受到不必要的损失。

4.2. 大木构架、桁条、椽子修缮

古建筑中,大木结构是主要的结构材料,维修工程的性质是由大木结构的损坏情况决定的。对于古建筑的险情而进行的一些临时的、增加支撑等附加构筑物进行的安全措施就是抢险加固工程。重点的维修工程主要有加附加梁、柱和挑顶打牮拨正等。

4.3. 墙体修缮

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剔凿挖补,局部抹灰、择砌,局部拆砌对墙体进行修复。

4.4. 柱子修缮

柱是大木结构中的重要构件,主要功能支撑梁架。柱受干湿影响往往有劈裂、糟朽现象。尤其是包在墙内的柱,由于缺乏防潮措施,柱根更容易腐朽,丧失承载能力。可采用挖补法、劈裂处理、化学材料浇注加固、墩接、合拼柱方法修复。

4.5 地面修缮

室外地面注意清除杂草,消除引起建筑物造成破坏或腐蚀的环境,同时,做好排水,避免积水引起次生灾害,室内地面注意修旧如旧,保持原来的形貌。

5. 保护与再利用的建议

通过对梅州市4处古建筑调查,进行现状分析。东山书院、大觉寺、福禄岌居民群建筑、林风眠故居等古建筑,分析现存的状况,使用情况,给出了梅州市客家民居古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建议。

增强古建筑保护意识、壮大古建筑保护队伍、加大保护经费。充分利用世界文化遗产日、法制宣传日,出动宣传车辆、散发宣传材料、张贴宣传标语、展示文物图板等形式,在城区、社区、乡村、校园内进行广泛宣传,增强群众对乡村古建筑的保护意识。

建立、培训一支既有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又能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高素质乡村古建筑保护工作专业队伍。乡村古建筑的保护、维修、重建必须以充足的资金为保障。在政府加大经费投入的同时,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向社会筹措资金,设立乡村古建筑维修保护专项资金或基金等。

挖掘文化内涵,持续深化乡村古建筑开发利用。根据已有历史古建筑、再利用的相关规定和定义,给出保护与再利用的建议: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确实造成了城区内一些古建筑被破坏或拆除,导致城区的传统文化氛围受到破坏,启动历史建筑风貌修复计划。将古村文化、古镇文化、家风文化、道教文化、传说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充分注入乡村古建筑中去,加强乡村古建筑的合理利用、开发旅游工作,既要突出文化内涵,又要带来经济效益,努力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让“乡村古建筑真正活起来”。

基金项目

梅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编号:mzsklx2024033。

参考文献

[1] 梅州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 梅州市志[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
[2] 刘硕. 客家建筑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0.
[3] 李婷婷. 梅州传统民居现状与保护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06.
[4] 吕游. 乡村住宅适宜生态技术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大学, 2008.
[5] 廖志. 粤北客家次区域民居与文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00.
[6] 梁智强. 粤北客家建筑形制与文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1998.
[7] 黄汉民. 客家土楼民居[M]. 福建: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
[8] 陆元鼎, 魏彦钧. 广东民居[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9] 潘安. 客家民系与客家聚居建筑[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
[10] 卓晓岚, 肖大威, 等. 试论客家堂横屋建筑类型的基础性特征及其分异衍变逻辑[J]. 新建筑, 2019(6): 84-88.
[11] 谢清, 肖大威. 以梅州为例试论城市特色与特色城市建设[J]. 南方建筑, 2011(5): 78-80.
[12] 孙莹, 王玉顺, 等. 基于GIS的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演变研究[J]. 经济地理, 2016, 36(10): 193-200.
[13] 高悦舒, 沈星宇, 王菊琳. 古建筑青砖保护修复技术研究[J]. 砖瓦, 2023(3): 43-47.
[14] 高云. 闽台古建筑保护与修复中的数字化创新技术研究[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4): 155-157.
[15] 庞志刚. 谈古建筑的保护及修复[J]. 中华民居(下旬刊), 2014(1): 181-184.
[16] 王猛. 古建筑修复中的若干问题分析[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10): 82-83.
[17] 李凯文, 汤利梅. 荡口古镇古建筑修缮修复[J]. 建筑结构, 2012, 42(S1): 600-604.
[18] 李明华. 原址修复古建筑修缮综合施工技术研究[J]. 建筑施工, 2020, 42(8): 1440-1442.
[19] 陈浩. 福州古建筑保护修复中木柱局部糟朽修缮工艺的探讨[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2(12): 55-57.
[20] 刘安平. 原址修复古建筑修缮综合施工技术研究[J]. 四川建材, 2022, 48(6): 120-121.
[21] 麻玉侠. 古建筑青砖墙体的修复施工技术研究[J]. 江苏建筑, 2019(1): 72-74.
[22] 李爱群, 周坤朋, 王崇臣, 等.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修复加固技术分析与展望[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9(1): 19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