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健康建筑理念的建筑学跨学科课程体系优化与应用研究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System in Architecture Based on Health Building Concepts
DOI: 10.12677/ae.2024.14112106,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博洋:贵阳学院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范金煜: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健康建筑建筑学课程体系改革Healthy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摘要: 论文以大健康教育观为理论基础,提出了“适应和引领未来健康城市的需要,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视野宽广,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关注和思考当代与未来科学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基本脉络,讨论基于健康建筑理念的建筑学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及其实践的基本策略。相对于传统建筑学培养体系,具有健康建筑视野的专业课程群更加错综复杂,除建筑领域本身外,还涉及环境工程学、公共卫生学、心理学、营养学、人文与社会科学、运动生理学等,各领域与建筑的关系、与健康的关系,与建筑学教学体系的关系都需要持续深入的研究。
Abstrac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concept of “big health education” and proposes the training goal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who are solid in fundamental knowledge, broad in professional perspective, and high in comprehensive quality to meet and lead the future needs of healthy cities. It focuses on and reflects on the fundamental connections between contemporary and futur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mands. Furthermore, it discusses the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system of architecture based on health building concepts and its fundamental strategies for practice.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training systems,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group with a health building perspective is more intricate, involving not only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but also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ublic health, psychology, nutritio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xercise physiology, and m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se various fields, architecture, health, and the architecture teaching system require ongoing and in-depth research.
文章引用:张博洋, 范金煜. 基于健康建筑理念的建筑学跨学科课程体系优化与应用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11): 621-62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12106

1.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健康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1]。2013年,第八届全球健康大会,把“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作为大会主题,2015年我国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2],2016年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将健康城市建设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发展的重要抓手[3]。建筑作为人们追求高质量健康生活的重要场所,人类超过80%的时间在室内度过[4],建筑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建筑的健康性能直接影响着人的健康,健康建筑是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必然需求[5]。尤其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室内空气污染、环境舒适度差、应急适应性差、交流与运动场地不足等由建筑所引起的不健康因素凸显[6],以及绿色低碳教育、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提醒我们必须从多维度考虑公共建筑对突发传染病疫情的应急能力,以及居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7]。健康建筑作为健康城市的重要分子,健康建筑是我国未来建筑学的重要趋势之一,健康建筑设计人才的培养也将成为建筑教育界新的思考方向[8]

传统的建筑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设计与实践、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现象[9],且单学科课程体系抑制综合能力的培养[10],且对于健康建筑相关内容涉及较少[11],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健康中国的社会需求[12]。为了培养全面的、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优秀建筑人才,国内外各高校开始关注健康建筑教育[13],但由于“健康建筑”本身的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14],跨学科性强,各高校所涉及的健康建筑教育体系仍然较为分散和片面[15]。因此,加速健康建筑跨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成为当务之急。

2. 研究意义

1) 聚焦“健康建筑理念”与“建筑学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两个基本问题,以大健康教育观为理论基础,提出了“适应和引领未来健康城市的需要,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视野宽广,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关注和思考当代与未来科学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基本脉络,讨论我国基于健康建筑理念的建筑学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及其实践的基本策略,有助于我们树立国际视野,建构具有全球生态视野与健康理念的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

2) 基于健康建筑理念的建筑学跨学科课程体系优化与应用研究从培养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平台建设以及师资配置等方面构建跨学科的“交叉融合”课程体系,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健康社会需要的、具有正确健康建筑理念的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推进我国建筑学高等教育的实践创新,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具有前瞻性与时代性的实践框架。

3) 本研究从学科交叉、健康建筑发展大趋势等角度探索建筑学教育改革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对推动我国建筑学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研究强调理论和设计实践、社会服务、健康建筑观宣传相结合,特别是对我国健康建筑的发展方向,以及健康建筑与建筑学跨学科专业课程群的关系进行了深度思考。有助于我们准确认识健康建筑视野下建筑学跨学科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以求基于健康建筑理念的建筑学跨学科课程体系优化与应用研究实现跨越式发展。

3. 研究内容

3.1. 课程体系构建

Figure 1. Research idea “One Framework∙Five Levels∙Multiple Supports”

1. 研究思路“一框架·五层级·多支撑”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健康建筑为基础,构建“一框架·五层级·多支撑”的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具体详见图1,研究思路。

1) “一框架”是指结合“大健康”观下的建筑学跨学科人才培养目标。以“基础性、跨专业、综合性”为宗旨制定跨学科专业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例如,例如我校课程改革中从建筑学、环境工程学、公共卫生学、心理学、人文与社会科学、运动生理学等学科领域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将规划、设计、施工、评价纳入统一教学体系,建立全程的健康建筑生命观。

2) “五层级”是指以健康建筑理念为基础,构建跨学科的课程团队。从课程目标、课程板块、课程模式、课程平台和实践课程五个层级优化课程目标体系,构建课程交叉创新实践的实施路径。例如我校在创新模块改革中,成立健康建筑教学团队,并邀请其他学科教授团队一起推进研究,设置“山地城市绿色建筑研究专题”和“住区微气候环境中的热物理问题研究”等,从新的角度研究建筑的发展。

3) “多支撑”是指以交叉融合为核心,构建基于健康建筑理念的“横纵结合”的教学体系。纵向涵盖“健康建筑设计”、“健康建筑技术”、“健康建筑材料”以及“健康建筑管理”等,并在横向上通过多方协同,依托学校、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等多元平台共同进行人才培养。例如在教学改革中,通过设置以“大健康”为主题的建筑设计作业评比活动,邀请校外专家进行现场点评,完善纵横向协同育人教学机制。

3.2. 课程交叉融合创新实践

以具有健康建筑理念的建筑学跨学科专业课程群为研究对象,开展建筑学跨学科专业课程交叉融合创新实践教学。例如我校建筑学专业设置了“建筑设计——材料的原真性”、“建筑设计——构造与节能”等实践课程。让学生参与探讨建筑与城市可持续设计的最新知识。同时,还面向本科生与研究生共同开设了可持续健康建筑专题研究课程,便于以全新视角关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关注人的身心健康,研究健康建筑的发展,推动建筑学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4. 结语

基于健康建筑理念的建筑学跨学科课程体系优化与应用研究构建了跨学科的课程群板块,以“大健康”观为理念,构建了基于健康建筑理念的跨学科专业课程群。从课程目标、课程板块、课程模式、课程平台和实践课程五个方面改革课程体系。其次,课题以交叉融合为核心,构建了基于健康建筑理念的“横纵结合”的教学体系。其中,纵向体系涵盖“健康建筑设计”、“健康建筑技术”、“健康建筑材料”以及“健康建筑管理”四大板块。横向涵盖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的多元协同,改变了“单线型”教学方式,实现各学科资源互补。同时,结合我校的“健康建筑研究中心”,搭建了“大健康”创新研究及实践体系,将专业基础课程与健康建筑设计课程相互渗透纳入健康建筑教学平台,建立了全程的健康建筑生命观,延展性地扩展了健康建筑视野下建筑学人才培养的内容与范围,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健康建筑观的普及推广中,培养学科融通、人格健全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基金项目

贵州省教改《基于健康建筑理念的建筑学跨学科课程体系优化与应用研究(2022240)》;贵阳学院课程思政教学团队项目《中国建筑史》,贵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建设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贵州大学2024年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城乡规划设计三(乡村振兴战略策划) (kcsz2024034)》。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0.
[2] 刘晶晶. 大数据时代“产学研”协同创新设计论坛纪要[J]. 装饰, 2015(2): 42-47.
[3] 薛菊. 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J]. 华中建筑, 2010, 28(11): 174-176.
[4] 鲍里奇, 著. 有效教学方法[M]. 易东平, 译.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20.
[5] 马成松, 朱斯坦. 国外建筑教育现状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 高等建筑教育, 2004, 13(2): 30-32.
[6] 韩宝山. 建筑学的跨学科研究[J]. 新建筑, 1988(3): 38-40.
[7] 夏正伟, 常征. “产学研用”合作视角下的建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 高教学刊, 2015, 1(23): 216-217.
[8] 余阳春, 翟辉, 王译增. 建筑学跨学科借鉴的几点思考[J]. 建筑与文化, 2018(3): 77-79.
[9] 王清勤, 李国柱, 孟冲, 刘茂林, 何莉莎. 健康建筑的发展背景、标准、评价及发展平台[J]. 建筑技术, 2018, 49(1): 5-8.
[10] 王清勤, 邓月超, 李国柱, 孟冲, 谢琳娜, 刘茂林, 曾璐瑶. 我国健康建筑发展的现状与展望[J]. 科学通报, 2020, 65(4): 246-255.
[11] Wang, F. (2019) Navigating Educational Change in China: Contemporary History and Lived Experiences. Palgrave Macmillan.
[12] Spencer, H. (2020) Education Intellectual, Moral, and Physic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3] Brigidi, S., Cremonesi, P., Cristina, M.L., et al. (2018) Inequalities and Health: Analysis of a Model for the Management of Latin American Users of an Emergency Department.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and Hygiene, 49, 6-12.
[14] Murphy, M., Nevill, A., Neville, C., et al. (2018) Accumulating Brisk Walking for Fitness, Cardiovascular Risk,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34, 1468-1474.
https://doi.org/10.1097/00005768-200209000-00011
[15] Ulrich, R.S. (1984) View through a Window May Influence Recovery from Surgery. Science, 224, 420-421.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614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