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社会文化理论下的商务翻译课程改革
Developing Cross-Cultural and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Business Translation Course Reform Based on Sociocultural Theory
摘要: 基于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论文分析了该理论对商务翻译教学的指导意义,并提出了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创新方法。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课堂观察和学生访谈。通过对《实用商务翻译》课程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本研究发现:1) 社会文化理论有助于构建更具互动性和文化敏感性的翻译教学环境;2) 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教学策略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 将思政元素与商务翻译实践相结合,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文化理论为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Abstract: Based on Vygotsky’s sociocultural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its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business translation teaching and proposes innovative methods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curriculum. The study employs a mixed research methodology, including literature analysis,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student interviews. Through a semester-long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Practical Business Translation” course, this study finds that: 1) Sociocultural theory helps construct a more interactive and culturally sensitive translation teaching environment; 2) Teaching strategies based on sociocultural theory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students’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and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3) Combi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ith business translation practice can strengthen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sociocultural theory provides effectiv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文章引用:赵振强, 沈越. 跨文化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社会文化理论下的商务翻译课程改革[J]. 教育进展, 2024, 14(11): 626-63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12107

1. 引言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商务翻译教学面临着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双重挑战。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该理论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文化性,与商务翻译的实践特性高度契合。同时,课程思政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要求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会文化理论在商务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这一理论框架实现课程思政的创新。通过对《实用商务翻译》课程的实践研究,本文将分析社会文化理论对构建互动性教学环境、提升学生跨文化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作用,以及如何将思政元素与商务翻译实践相结合,从而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2. 理论基础

2.1.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概述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Vygotsky’s Sociocultural Theory)是20世纪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强调人类认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互动和文化背景的产物。维果茨基认为,认知功能首先在社会层面上出现,然后内化到个人的心理层面。他提出的“近侧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概念尤为重要,指的是学生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潜力状态,而这种潜力在孤立学习的情况下是难以实现的[1]

在维果茨基的视角下,语言被视为文化发展的工具,既是沟通的手段,也是认知发展的核心工具。语言不仅是思维表达的工具,也是思维发展的方式。通过语言与更有经验的人成员,如教师或同学的互动,学习者能够进入其近侧发展区,促进其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2]。这种互动强调了社会环境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教育应当是一个社会化过程,而非孤立的信息传递。

此外,维果茨基强调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他认为,文化不仅提供了工具和符号,还赋予了这些工具和符号意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会发展出不同的认知方式,这突显了在教育中理解和融合文化差异的重要性[3]。通过对不同文化符号系统的理解和使用,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

因此,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不仅解释了教育过程中的认知发展路径,还为教育改革特别是跨文化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这种理论视角在全球化教育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鼓励互动和文化敏感性,还指导我们如何更有效地整合课堂内外的文化元素。

2.2. 社会文化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中,以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互动性。它在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尤其是在构建互动教学环境以及发展跨文化意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

首先,课堂交流是社会文化理论在教育中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鼓励交流与合作,学生能够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这种方法利用了学生之间的对话和讨论,使他们能够从他人的视角中学习和反思自己的观点。教师在这种设置中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同时也是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为学生提供支持以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并帮助他们进入其近侧发展区[5]

其次,该理论支持配合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的教学策略。在PBL中,学生通过解决现实问题进行学习,这要求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协作,全面应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契合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理念,即通过实际应用和社会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6]

最后,社会文化理论还强调认识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它提醒教育工作者在设计课程时考虑到学生的文化背景,并鼓励他们将文化元素纳入到学习内容中。这样的课程设计能够提升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和理解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社会环境[7]

通过以上应用,社会文化理论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鼓励更为开放和互动的教学方式。这对于促进商务翻译教学中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训练尤为重要,为将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入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 社会文化理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根据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学习不仅是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更是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发生的互动过程。社会文化理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了社会互动在学习中的核心作用。维果茨基认为,知识的构建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实现的,尤其是在“近侧发展区”(ZPD)内。ZPD是指学生在有指导的情况下能够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教师和同伴的支持可以帮助学生在ZPD内实现更高水平的理解和技能掌握。因此,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策略。

其次,文化背景对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不可忽视。社会文化理论指出,文化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还决定了他们如何理解和处理信息。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可能在学习风格、问题解决策略和知识应用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因此,教育者需要考虑学生的文化背景,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此外,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在学习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维果茨基强调语言是思维发展的工具,通过语言,学生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和反思。课堂中的语言互动,如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和讨论,不仅促进了知识的传递,还增强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因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最后,社会文化理论还强调了工具和符号在学习中的作用。学生通过使用各种工具(如计算机、实验设备)和符号系统(如数学符号、科学公式)来扩展他们的认知能力。这些工具和符号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概念,还促进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分析

在本研究中,文献分析是理解和应用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的基础步骤。我们首先翻阅了大量关于社会文化理论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的学术论文,这些文献涵盖了理论的基础概念、其在教育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在多种文化背景下的实证研究。文献分析帮助我们明确该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范围和可能性,以及其对促进学生跨文化理解和批判性思维的潜在贡献[8]

文献分析过程中,我们专注于几类文献:首先是维果茨基的原始作品及其后继研究者对这一理论的扩展和解释。其次是关于社会文化理论在不同教育背景和科目中的应用案例,这些案例为我们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商务翻译教育提供了实证基础[4]。最后,我们分析了思政教育相关文献,探讨如何在课程中结合思政元素,以及这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潜在影响[9]

通过对文献的综合分析,我们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理论背景信息,还识别了当前研究的空白和不足之处。这一过程为制定研究设计和选择研究方法提供了重要指导,使得我们的研究具有更强的实证性和理论指导意义。

3.2. 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一种直接获得第一手数据的研究方法,它允许研究者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观察和记录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本研究进行了系统的课堂观察,重点关注《实用商务翻译》课程中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下的教学实践。这一方法帮助我们理解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时的具体表现及其效果[10]

在课堂观察过程中,我们使用了结构化观察表格,以确保数据的系统性和一致性。观察的重点包括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互动、学生的合作活动、以及跨文化交流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活动。我们还记录了学生在相关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以评估教学策略的有效性[11]

观察结果显示,利用社会文化理论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跨文化互动活动,并在讨论中展现出显著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我们还观察到,思政元素的整合激发了学生对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的思考。这些发现为我们进一步验证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提供了实证支持。

3.3. 学生访谈

除了观察与记录,学生访谈亦是本研究的重要部分。通过与参与《实用商务翻译》课程的学生进行深入访谈,我们获得了关于他们学习体验的更为丰富的洞察。访谈帮助我们捕捉学生的主观感受和对课程内容的个人解读,这些信息对于验证课堂观察所得的结果和丰富研究结论至关重要[1]

访谈以半结构化方式进行,使学生能够自由表达他们的观点,同时也确保研究主题的完整涵盖。我们与学生讨论的主要话题包括:对课程中跨文化交流活动的看法、社会文化理论框架的感受、以及思政元素的融入如何影响他们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观[12]

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积极评价通过社会文化理论指导的教学策略,认为这种策略促进了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尤其是,思政元素的融合使他们更为深入地理解了翻译工作中的社会责任,促使他们在职业道德方面有所反思。这些反馈不仅验证了理论的价值,也为未来课程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4. 社会文化理论与思政元素的协同教学策略

4.1. 目前商务翻译的课程现状及研究重要性

4.1.1. 课程现状

商务翻译课程作为培养国际商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等方面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挑战。以下将从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创新以及学生能力培养三方面进行探讨。

1) 课程内容设置

商务翻译课程的内容设置是否能够满足实际需求,是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目前,许多高校的商务翻译课程内容存在以下不足:

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过于注重翻译理论的讲解,而忽视了实际商务环境中的应用。学生往往能够熟练背诵翻译理论,但在面对真实商务文件时却无从下手。

商务知识覆盖不足:商务翻译不仅需要语言能力,还需要扎实的商务知识背景。然而,当前许多课程对商务知识的涉及较为浅显,难以满足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需求。

专业领域划分不明确:商务翻译涉及金融、贸易、法律等多个专业领域,但现有课程往往未能对这些领域进行清晰的划分和深入的探讨,导致学生难以在特定领域形成专业优势。

2) 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商务翻译课程效果的关键。目前,商务翻译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主导:大多数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师讲解 + 学生练习”模式,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实践环节不足:虽然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但由于资源限制或课程安排等原因,实践环节的设置仍然不够充分。学生缺乏真实的商务翻译实践机会,难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评估方式单一:课程评估多以期末考试为主,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商务素养。这种评估方式容易导致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学习,而非真正掌握实用技能。

3) 学生能力培养

商务翻译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备专业能力的商务翻译人才。然而,当前课程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语言能力与商务知识的平衡:许多课程过分强调语言能力的提升,而忽视了商务知识的积累。这导致学生虽然翻译技巧娴熟,但对商务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准确传达原文的商业含义。

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商务翻译人才至关重要。然而,现有课程对这一能力的培养往往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在处理跨文化商务翻译时力不从心。

职业素养培养不足:商务翻译不仅需要专业能力,还需要良好的职业素养,如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等。当前课程在这方面的培养还有待加强。

4.1.2. 研究意义

在当前商务翻译课程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将社会文化理论融入《实用商务翻译》课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这种融合不仅能够有效解决现有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还能为商务翻译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理论的融入可以帮助打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局面。通过创设真实的商务环境,让学生在模拟的社会文化情境中进行翻译实践,不仅能够加深对翻译理论的理解,还能提高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商务翻译的能力。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需求。

2) 丰富商务知识的学习方式

理论的融入可以有效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教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性强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商务情境中学习和应用相关知识。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商务知识的理解深度,还能培养其在实际商务环境中的应变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3) 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理论的融入可以显著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例如,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协作学习等方法,让学生在完成真实商务翻译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能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4)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理论的融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习惯和表达方式。通过设计跨文化商务情境的翻译任务,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熟练应对文化冲突与误解,这对于未来从事国际商务翻译工作及有效沟通是至关重要的技能准备。

5) 完善教学的评估体系

理论的融入可以改变传统单一的考试评估模式。例如,可以引入过程性评估、同伴评估等多元化的评估方法,全面考察学生的翻译能力、商务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等多个方面。这种评估方式不仅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持续进步。

6) 培养职业素养和软技能

理论的融入可以助力学生职业素养和软技能的全面培养。通过设计模拟真实商务环境的翻译项目,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培养职业道德、团队协作、时间管理、沟通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重要的职业素养和软技能。这些能力对于学生未来在商务翻译领域的职业发展和职场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4.2. 社会文化理论指导下的思政元素融入

在社会文化理论的指导下,《实用商务翻译》课程的思政改革实践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政治素养并重。这种融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翻译技能,还能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4.2.1. 理论指导

1) 情境学习:通过创设真实的商务翻译场景,如模拟国际商务谈判、翻译企业海外业务资料等,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其中。例如,在模拟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商务谈判场景中,学生在进行翻译时,不仅要准确传达商务信息,还要体现出中国企业的诚信经营、互利共赢等价值观。

2) 协作学习:小组讨论和项目合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在翻译项目中,学生们分工合作,共同攻克难题,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发挥各自优势,增强团队凝聚力。

3) 文化工具:利用翻译软件、语料库等工具的同时,引导学生批判性思考技术对翻译行业的影响。例如,探讨机器翻译的优势与局限性,让学生认识到人类译者在文化传递和价值判断方面的不可替代性,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4) 近侧发展区:设计难度适中的翻译任务,既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又能在过程中渗透思政内容。如在翻译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商务文本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4.2.2. 具体实践

1) 课程内容选择

优先选择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商务文本,如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相关报道、“一带一路”倡议的商务合同等。以翻译中国某科技公司海外并购的新闻稿为例,学生在准确传达商务信息的同时,思考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和社会责任,培养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

2) 翻译技能训练

词汇训练:介绍“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如“小康社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语法训练:选用反映中国发展成就的句子作为被动语态讲解的例子,使学生在学习语法的同时,感受中国的发展进步。

篇章训练:分析中外商务文本的结构差异,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数据显示,90%的学生认为这种结合方式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了中国特色词汇的深层含义,85%的学生表示这种方法提高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3) 翻译项目设计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翻译: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深入了解中国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

跨文化商务谈判模拟: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文化差异,培养文化自信和包容性。

“一带一路”商务文件翻译:学生通过翻译实践,理解中国的国际合作理念,培养国际视野。

分析表明,这些项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翻译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家国情怀。跟踪调查显示,参与这些项目的学生比对照组表现出更强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意识,差异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p < 0.05)。

4) 评价体系改革

将思政元素纳入课程评价体系,确保其得到应有的重视。翻译质量评估占60%,包括准确性、流畅性等传统指标;思政元素理解与应用占20%,评估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在翻译中的应用;文化反思报告占20%,学生撰写反思报告,探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思考。讨论发现,评价体系改革初期遇到一些挑战,如客观评估思政元素的融入程度较难。通过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并进行评分员培训,解决了这一问题。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特别是在跨文化理解和价值观表达方面。

社会文化理论为《实用商务翻译》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通过情境学习、协作学习等方式,成功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的各个环节。实践证明,这种融合不仅没有削弱专业教学,反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综合能力。

4.3. 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估与持续优化

为了全面评估《实用商务翻译》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持续优化教学方案,我们精心设计并采用了一套多维度、多方法的评估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涵盖了学生在专业技能和思想政治素养方面的进步,还通过多种评估方法确保评估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基于这些评估结果,我们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以确保课程改革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4.3.1. 多维度评估体系

建立包含知识、能力、素养三个维度的综合评估体系,旨在全面衡量学生在专业技能和思想政治素养方面的进步。

1) 知识维度

评估学生对翻译理论、技巧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程度。例如,通过期末考试中的概念解释题,考察学生对“一带一路”倡议等重要思政元素的理解。数据显示,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在这类题目的平均得分从期初的68分提升到了86分,提高了26.5%。

课堂实践观察显示,在社会文化理论与思政元素协同教学的框架下,学生对翻译理论和思政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显著提升。例如,在翻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文本时,学生能够准确运用翻译策略的同时,深入阐释其蕴含的思政内涵。观察数据表明,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准确引用社会文化理论解释思政概念的频率从学期初的平均每次讨论2次增加到6次,增幅达200%。这一现象反映了协同教学策略在促进学生知识整合方面的显著成效。

半结构化访谈中,80%的学生表示,将社会文化理论与思政元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翻译的社会文化背景。一位学生分享道:“通过分析‘一带一路’倡议的翻译案例,我不仅掌握了术语翻译技巧,还深入理解了中国对全球化的独特贡献。”这种反馈印证了协同教学策略在提升学生综合知识理解方面的积极作用。

2) 能力维度

评估学生运用翻译技能和思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设计了模拟国际商务谈判的情景测试,要求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恰当传达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结果显示,85%的学生能够准确翻译相关术语,并在翻译中体现出对中国企业文化的深刻理解。

课堂实践观察进一步揭示了协同教学策略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深远影响。在一次模拟“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减贫项目”的翻译实践中,学生不仅需要准确传达专业术语,还要体现中国特色的减贫理念。观察显示,90%的学生能够在翻译中自如地运用社会文化理论,准确传达中国减贫经验的文化内涵和全球意义。特别是在处理文化差异较大的概念时,如“精准扶贫”,学生展现出了较高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这反映了协同教学策略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方面的显著成效。

半结构化访谈中,88%的学生认为,将社会文化理论与思政元素结合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提升了他们处理复杂翻译任务的能力。一位学生表示:“在翻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的理念时,我不仅注重语言对等,还能结合社会文化理论,深入阐释其中蕴含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这让我的翻译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这些反馈凸显了协同教学策略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的独特优势。

3) 素养维度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评估学生的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变化。在学期末的匿名问卷中,92%的学生表示课程显著提升了他们的文化自信,76%的学生认为自己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课堂实践观察进一步证实了协同教学策略对学生素养培养的积极影响。在一次以“全球治理中的中国方案”为主题的翻译工作坊中,学生需要翻译并阐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贡献。观察显示,95%的学生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高度的文化自信,能够自如地运用社会文化理论解释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理念。特别是在讨论环节,学生们展现出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深刻理解和自豪感,这反映了协同教学策略在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和国际视野方面的显著成效。

半结构化访谈中,89%的学生表示,通过将社会文化理论与思政元素相结合的学习,他们对自身作为文化传播者的角色有了新的认识。一位学生分享道:“在翻译‘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时,我不仅理解了其语言表达,更感受到了作为翻译者在促进国际理解中的重要作用。这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专业,也更有责任感。”这种深层次的认知变化凸显了协同教学策略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独特优势,为学生未来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积极作用奠定了坚实的素养基础。

4.3.2. 多方法评估策略

为确保评估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我们采用了多种评估方法。

1) 量化评估

除了传统的笔试成绩,我们还引入了标准化的思政素养测评量表。例如,使用“文化认同感量表”对学生进行前测和后测,结果显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平均提升了23.7% (p < 0.01)。

2) 质性评估

通过学生的翻译作品分析、课堂观察和反思日志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一位学生在反思日志中写道:“翻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时,我真正理解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这类质性数据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学反馈。

3) 第三方评估

邀请外聘教授参与评估,提供客观的外部视角。在一次模拟商务谈判中,一位有着企业从业经历的教授评价道:“学生们不仅展现了扎实的翻译技能,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准确诠释和自信表达。”

4.3.3. 持续优化机制

基于多维度、多方法的评估结果,我们建立了课程持续优化机制。

1) 定期研讨会

每月召开教学研讨会,分析评估数据,讨论改进方向。例如,发现学生在翻译中国特色词汇时存在困难后,我们增加了专门的词汇训练模块,效果显著。

2) 动态调整教学内容

根据时事热点和学生反馈,及时更新教学案例。如在后疫情时代国际贸易不景气时期,我们增加了与国际社会增加经贸往来相关的翻译练习,既提升了学生的翻译技能,又培养了他们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3) 个性化辅导

针对评估中发现的个体差异,我们实施了“一对一”辅导计划。通过定制化的学习方案,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提升成绩,也为优秀学生提供更多挑战。这一措施使得学生的及格率从90%提升到了98%,优秀率从15%提升到了35%。

通过这套系统的评估与优化机制,《实用商务翻译》课程的思政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不仅在专业技能上有了长足进步,更重要的是在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这种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的模式,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4.4. 结论

本研究以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为基础,对《实用商务翻译》课程进行思政改革实践。通过情境学习、协作学习和文化工具应用等策略,课程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翻译技能,还有效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所设计的多维度评估体系和实施的动态优化机制,确保了思政改革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结果显示,学生在知识、能力、素养等各个维度均有显著提升,尤其是在文化认同与社会责任感方面表现突出。学生反馈表明,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教学策略提升了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实践结果支持了理论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为《实用商务翻译》课程提供了创新的思政改革路径,并为其他专业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与方法,有助于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责任感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月成, 肖典慧.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 继续教育研究, 2020, 28(1): 24-29.
[2] 张放. 社会文化理论用于二语读写教学的新尝试[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4, 7(1): 86-89.
[3] 胡华. 课堂对话如何促进教育公平实践——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考察[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3, 35(1): 29-36+48.
[4] 王皓宇. 维果茨基文化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与现代教育心理思想研究[J]. 心理月刊, 2023, 18(20): 188-190.
[5] 呼和塔拉. 民族文化与边疆民族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维果茨基文化工具理论视角[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30(5): 30-35.
[6] 刘颖, 吴剑. 社会文化学理论与体演文化教学法[J]. 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 2023, 8(1): 59-65.
[7] 何丽荣. 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下的ESP视听说课程教学研究——以口语部分为例[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3, 22(3): 149-151.
[8] 李允, 栾晓晨. 社会文化理论下的ESP合作教学途径研究[J]. 英语广场, 2020, 19(9): 82-85.
[9] 傅玉峰.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 理论探源与现实逻辑[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22(4): 336-340.
[10] 王艳. 优秀外语教师课堂角色及其话语特征的研究——社会文化活动理论的视角[J]. 语言教育, 2018, 32(1): 18-25.
[11] 罗伟刚. 建构主义视域下地方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J]. 科教文汇, 2024, 21(17): 46-49.
[12] 黄绮. 试论建构主义与外语课程思政的兼容并蓄——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J].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2, 27(3): 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