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探究
Research on Adorno’s Critical Theory of Cultural Industry
DOI: 10.12677/acpp.2024.1311421, PDF, HTML, XML,   
作者: 李家慧: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Adorno Cultural Industry Critical Theory
摘要: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阿多诺通过深刻剖析文化工业这一现象,从而提出了文化工业批判理论。通过梳理和分析阿多诺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其进行研究的理论依据,归纳和总结该理论的主要内容,辩证地吸收其理论精华,对新时代中国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价值启示和借鉴意义。
Abstract: In the stage of monopoly capitalism, Adorno put forward the critical theory of culture industry by deeply analyzing the phenomenon of culture industry. By combining and analyzing Adorno’s social background 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his research, summarizing and summarizing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theory and dialectically absorbing the essence of the theory, it has important value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China’s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power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李家慧.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探究[J]. 哲学进展, 2024, 13(11): 2847-2851.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11421

1. 引言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是在其所处的特定社会背景下生成的,德国纳粹的专制极权统治和美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共同催生了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提出。与此同时,该理论借鉴和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生产和商品拜物教等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以及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等内容。在对此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明晰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界定、对文化工业特征的剖析以及对文化工业后果的揭示,概括其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研究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能够为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理论借鉴和方法启示。

2.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社会背景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都是一定时代背景和条件的产物,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亦是如此。全面了解阿多诺所处的社会历史状况,才能更好地了解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大众文化在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大众传媒的兴起下而不断兴盛。统治者通过掌控大众传播媒介、利用文化工业对大众思想和意识形态进行控制,大众的主体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因此逐步被消解。基于此背景,阿多诺开始对文化工业现象展开批判。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德国纳粹登上政治舞台,法西斯政权开始全面实施独裁的极权统治。在文化教育方面,纳粹推行军事化管理、增设宣传机构,企图利用先进的传媒方式和手段向民众进行纳粹主义宣传并借此思想对大众进行精神控制、统一大众的思想。大众传媒成为纳粹的有效宣传工具,随着纳粹主义的不断输出和渗入,人民大众的主体意识逐渐被消解。阿多诺对德国纳粹的专制极权统治展开了激烈的批判,认为极权统治下对民众进行强制性和标准化的灌输式文化输入,使民众被迫接受相应的文化产品,民众丧失选择权和自主权,统治者操纵着文化,在阿多诺看来即是文化工业的表现形式。

与此同时,纳粹查封了法兰克福学派在德国的社科所,该学派的大多数成员流亡海外。阿多诺在此情况下迁至美国,继续开展社会批判理论研究。不同于传统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并无悠久深厚的文化基础阻碍其发展过程,大众文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日益兴盛。无线电广播、电视等媒介出现之后,电影和录音等新的传播媒介也相继出现,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文化产品能够实现大批量制作和广泛传播。人们精神需求的满足需要通过市场的扩张得以实现,对经济的发展也起着进一步推动的作用。美国的大众文化在利益的驱使下,将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效益挂钩,文化工业产品并不是自发地根据大众需求而生产的,而是资本将文化商业化以求获取更多利润而进行大批量生产的,人们在大众媒体的引导下进行文化产品消费。人们在享受大众文化所带来的精神满足的同时,不自觉地成为大众传媒的附庸,在无形之中受到其束缚和制约,主体意识和反抗能力逐渐被消解,统治阶级实行隐性思想控制以控制大众的目的得以实现。从本质上看,美国统治阶级实行思想控制的手段更为隐蔽,文化沦为其进行统治的工具,在宣传思想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统治阶级借助资本力量将其意志通过大众传媒传递给大众,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的思想,从而控制人民的信仰。通过大众文化操控大众思想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在形式上看似民主,实质上与传统资本主义实行的意识形态控制并无差别。

在德国,纳粹利用大众传媒作为宣传工具对民众进行思想控制以确立和巩固其专制独裁统治;在美国,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传媒手段为大众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手段,统治阶级以此方式将其思想渗透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实现意识形态的控制并维护其统治。在阿多诺看来,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下,科学技术与传媒方式的飞速发展形成了打造文化工业的工具,为阿多诺形成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提供了可能。

3.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理论渊源

法兰克福学派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流派之一,阿多诺身为该学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批判理论一方面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传统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也开放性地吸收了其他理论的精华,集众家之所长,在辩证吸收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文化工业批判理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指出精神生产表现为观念、意识和思想的生产,由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的同时受到社会的制约。马克思还强调统治阶级为维护其自身统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必然会将精神生产置于意识形态的掌控之中。在发达资本主义时期,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在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之余,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资本因此开始有规模地介入文化领域,精神生产进而成为统治阶级操纵意识形态的隐蔽手段。这一观点既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文化生产的预见性思考,也为阿多诺提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提供了思想资源。阿多诺认为,商品在交换的过程当中,在质上并不相同的产品因交换价值而使其在量上可以等同起来,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现象产生的原因就在于交换价值使得文化产品具有同一性。此外,在马克思主义关于商品拜物教理论的基础之上,阿多诺认为文化产品已具有商品化的特征和属性,进而发现了文化工业蔓延的根源。传媒方式和科技手段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飞速发展,为文化产品的工业化与标准化批量生产和传播提供了条件。文化产品本该是为大众提供精神享受、满足大众的审美以及丰富大众的精神世界而产生,但是在资本主义体系下,文化产品为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纯粹的使用价值被等价的交换价值所掩盖,文化工业则成为披着文化外衣以谋求利润最大化的手段。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模式下,文化工业产品已然成为了商品化的产品,其自身的艺术审美价值丧失。因此,文化工业也具有了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借助批量的生产从而传播丧失个性的文化产品,文化产业与商业进行融合而成为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资本主义统治阶级牟取利益才是其生产和发展的目的。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商品拜物教理论的延伸和发展,也是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物化体现在劳动者与其付出的劳动及其劳动产品之间处于对立地位,即劳动者无法随意支配自身的劳动、不享有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反而被其劳动和劳动产品所控制和支配。在物化过程中,人的主体意识逐渐丧失。阿多诺从资本主义交换价值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物化现象,认为物化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掩盖了其使用价值,辩证地发展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并借助该理论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工业现象。阿多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文化产品的制造过程与商品的生产实际上并无差别,在资本逐利性的驱使下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的产物。随着制造规模越来越大,其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泛,大众则愈发沉溺于文化工业产品之中,逐渐丧失主体性。大众作为生产者将文化产品生产出来,文化产品却作为商品处于大众的对立面,本该是为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却成为了统治阶级控制大众的思想武器。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同样对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雅明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艺术领域的变革,复制技术顺应时代的发展得以推广,进一步推动了大众文化的传播。在他看来,复制技术使得文化艺术品得以大规模复制,越来越多的文化艺术品开始进入大众的生活,艺术的距离感消散并走向大众,从而促使了艺术的繁荣。因此,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技术对传播大众文化的作用方面持积极肯定的支持态度。不同于本雅明的积极肯定的支持态度,阿多诺与其所持观点不同且对其观点持批判态度。阿多诺认为机械复制技术使得艺术堕落,在大规模复制的背后,文化艺术品在资本家追逐利益的本性驱使下,经济利益成为评判其价值的标准,大众文化在机械复制技术的加持下一味地迎合大众,从而使得大众逐渐放弃思考并大众文化产生依赖,资产阶级也借此对大众进行思想控制。因此,可以说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是在对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不断思考和进行批判的过程逐步完善和走向成熟的。

4.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

“正如现代哲学是建立在对老黑格尔的批判之上一样,当代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推陈出新也几乎都是从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开始的”[1]。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可以说是文化批判的开山之作,是对资本主义框架下大众文化逐渐转变成流水线式生产的文化工业的批判。阿多诺通过界定文化工业、深入剖析文化工业的特征以及揭示文化工业所引发的后果,呈现其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阿多诺看来,文化工业隶属于文化产业,最先产生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主要在这些国家中运用,通过广播、电视、电影等现代科学技术催生的新传播媒介向大众传播束缚意识和虚假负面文化。文化工业是随着工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物,是资本主义文化的生产方式。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是统治阶级借以“文化产品”的名义伪装的统治工具,根据文化的市场需求利用科学技术将文化产品改造成流水线上的商品,通过大批量复制和大规模传播,控制大众的思想和意识,有助于资本主义的统治。阿多诺还对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进行了区分,指出大众文化是由人民大众创造的,人民大众是其主体,但“文化工业的产品都是或多或少按照特定的意图,专为大众消费者而量身定做出来的,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种消费的性质”[2],通过标准化的生产方式输出文化产品,生产者不再是创造者,人民大众成为消费者,在被动接受娱乐消费中逐渐丧失思考和抵抗能力而变得顺从。

文化工业具体表现为文化的商品性、标准性和欺骗性。首先,阿多诺认为,文化产品在“今天它已经彻头彻尾地变成商品了”[3],具有了商品化的属性。在发达资本主义时期,文化产品的生产是资本家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文化工业产品实质上就是赚钱的工具。文化工业根据市场需求制造相应的产品,将艺术品降格为一般消费品,消费者的消费态度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文化工业的商品性。其次,文化生产的方式采取与工业生产类似的体系和模式,产品使用标准的机械设备、按照统一的产品规格、遵循固定的程序进行生产,大量一致的文化产品抹杀了其独特性,使得其无异于普通产品而成为标准化产品。此外,文化工业通过炮制虚假的物质与精神需要,通过大肆宣传等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给大众,使其沉溺至这些需求中无暇思考社会批判问题,在虚假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中认同当下的社会现实。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通过文化工业蔓延,其欺骗性在隐蔽的方式中藏匿。

文化工业引发了文化创造性削弱、大众判断力和反抗意识消解以及文化意识形态功能强化等一系列后果。在资本逻辑主导的社会下,文化作品的内容不再是单纯地为人民大众提供文化和知识,而是为创造财富而服务。艺术性不再是创作文化作品的首要原则,迎合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成为了衡量文艺作品价值的标准。文艺创造者按照此标准进行文艺创作,考虑更多的是其作品能否被消费,而不是其作品是否具有艺术性和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文化产品趋于雷同,文化产品成为可替代的标准化商品,长期以往文化的创造性日益削弱。阿多诺认为,人民大众在文化工业面前是毫无抵抗力的,个体的独立性在被动接受统治阶级利用文化工业控制和统一其思想的过程中逐渐瓦解。资本主义为维护其统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向人民大众做出将提供大量物质财富的承诺,同时炮制虚假的需求并将幸福的实现与虚假需求的满足等同起来,使得人们忽视其真正的需求。文化工业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使民众沉浸于炮制出的虚假世界中、在悄无声息中对社会现象麻木不仁而丧失批判和抵抗的欲望。文化工业沦为资产阶级统治意识形态的工具,通过文化工业产品宣扬其意识形态,在虚假的消费形式中麻痹人民大众、掩盖社会矛盾。

5.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价值启示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文化的现实,是对资本操纵文化引发危机的担忧。但文化工业是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的产物,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已然不足以解释当下的文化现象,发展文化产业在全球化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已成为必然选择。研究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从中提取理论价值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审视和反思我国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服务,对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我国发展文化产业以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尤其是精神生活需要,这在本质上与西方国家的文化工业不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文化领域不断遭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文化工业所炮制的“糖衣炮弹”的攻击,为减少其负面影响在我国蔓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是极其有必要的。不同于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中对意识形态的否定批判,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产业应坚持主流的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市场属性,但意识形态属性是本质属性。”[4]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产业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权。

阿多诺在其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中指出,文化工业为追逐利润最大化而过度追求产品的交换价值、忽视产品的使用价值。虽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资本的助推,但是文化产业不仅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产生社会效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应该在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的同时兼顾其经济效益,所输出的产品也应该是二者的统一。健康地发展文化产业,一方面要完善文化机制建设、平衡文化与资本的关系,避免资本过度入侵;另一方面要找准自身定位、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驾驭资本以输送文化价值,注重塑造精神世界和培养个性,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此外,还应该辩证地看待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合理地利用技术成果以推动文化创新。正确地引导技术助推文化的发展,通过生产方式的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启示和借鉴,但随着我国文化产业规模和速度的不断发展,在辩证地参考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这一西方舶来思想的同时,更需要的是积极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的相关理论。在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基础上,勇于并善于探索适合我国话语体系的构建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必须在符合国情的理论指导下,处理和解决好我国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充分地激发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进而助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综上所述,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启示和借鉴意义,但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已然与当下大不相同。因此,我们需要审视和思考该理论能够与我国文化建设相契合的地方,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构建我国在文化方面的理论体系,在学习、借鉴和吸收外国理论的基础上,更好地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服务。

参考文献

[1] 赵勇. 整合与颠覆: 大众文化的辩证法[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38.
[2] 西奥多·W·阿多诺, 赵勇, 曹雅学. 文化工业述要[J]. 贵州社会科学, 2011(6): 42-46.
[3] 马克斯·霍克海默, 西奥多·阿道尔诺. 启蒙辩证法[M]. 渠敬东, 曹卫东,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142.
[4] 坚守人民情怀,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习近平在湖南考察并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纪实[N]. 人民日报, 2020-09-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