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精选学科内容,使课程内容结构化、情境化”[1]。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情境,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建立知识体系,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但在过往的情境教学研究中,大多以“多境结合”的方式进行案例探究,虽然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各知识点问题,但多个情境案例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混乱,需耗费大量时间理解新情境,以至于降低课堂效率[3]。由此,“一境到底”的教学模式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本文在分析“一境到底”情境教学模式的内涵、现状和教学设计理念的基础上,以“锋与天气”为例,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为情境主线创设“一境到底”教学设计,以期为一线教学提供案例参考。
2. 何为“一境到底”
段玉山等认为“一境到底”教学法是情境教学的一种形式,通过一个包含逻辑问题链的真实主题情境贯穿整个课堂,使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建构,以达成认知、技能和情意目标[4]。“一境到底”是基于新课标对情境教学法更高要求的结果,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方法。笔者统计了在三地期刊中从2019年到2024年与“一境到底”相关的教学设计文献数量(表1)可以看出,在近六年创设的情境教学以及涵盖的“一境到底”的情境教学文献数量上,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现阶段中学地理教师创设情境时的取向,表明“一境到底”教学模式逐渐受到了学者和一线教师的重视。
3. 设计思路
以古代文人所作诗歌为情境贯穿整节课,从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反思三个方面展开设计,见图1所示。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journal literature on teaching design related to geography “one scene to the end” from 2019 to 2024
表1. 2019~2024年刊登地理“一境到底”相关教学设计的期刊文献量分布
期刊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2024年 |
地理教学 |
5 |
7 |
6 |
6 |
12 |
5 |
地理教育 |
3 |
1 |
2 |
5 |
0 |
18 |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
1 |
9 |
10 |
4 |
16 |
16 |
总计 |
9 |
17 |
18 |
15 |
28 |
39 |
Figure 1. Teaching design concept of “one scene to the end”
图1. “一境到底”教学设计思路
课前,做好教学准备工作,深入分析课程标准,挖掘教材内容,分析掌握学情,确定教学重难点,做好准备工作是实施教学的必要前提。课中,以“识锋–探锋–遇锋”为主线推动课堂教学,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多种教学方法配合,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地理探究能力。课后,布置探究性作业,达到对本节课内容巩固提升的目的,同时要进行教学反思,以弥补不足。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激发学习动机、树立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
4. 设计理念
4.1. 一境到底:贯穿教学始终
基于新课标的“一境到底”教学设计要以课标为导向、以教材为基础、以学情为参考,教学过程情境化、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活动多样化,且教学过程中问题梯次展开,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由于学生对于“锋”并不完全了解,对此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引出问题链进行互动教学。教师通过对诗歌进行分析,运用图片、视频和实验等资料,采用“一境到底”的情境教学模式拉近学生与“锋”的距离,突显了本节课的设计亮点。
4.2. 多元方法:突显学生主体
本课采取多元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引导、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学生全员参与到地理课堂学习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保障学生主体地位。课后作业以小组为单位继续探究诗歌中蕴藏的地理现象,既培养学生问题分析能力,又保持情境的连贯性,保证教学中任意环节都是“一境到底”,避免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4.3. 问题链引导:培养学生高阶思维
问题设计需要依托于情境,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问题链的梯次展开,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培养学生高阶思维[5]。本文设计了“识锋–探锋–遇锋”三个环节,每个环节各有一个中心问题,即“锋的概念及分类是什么”“锋的形成过程如何”“锋与天气有何关系”,三个问题依次递进,层层展开,最终指向学生思维的培养。
4.4. 情感升华:培养学生价值观
学生在情境探究过程中,既能提升问题分析能力,又能在此过程中体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文化特有的魅力与风采。从而提升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
5. 教学分析
5.1.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分析锋(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课标解读:在“内容要求”中,行为动词“分析”属于“理解”水平,“解释”同属于“理解”水平,为了判断学生是否达到“理解”水平,可以把课标分解为:学生通过限时自学,说出冷气团、暖气团以及锋的概念;学生能够绘制锋的形成过程示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解释常见的天气现象与锋的关系;通过课后收集关于锋的诗句并分析诗句中天气变化情况,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条要求旨在学生能够“运用示意图”来分析问题。“示意图”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行绘制,提倡学生在绘图、读图的过程中,将较为抽象的天气系统知识直观化。在对天气系统进行静态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天气系统移动前后的天气变化,这是接下来学习运用天气图分析天气状况,并进行天气预报的关键所在。
5.2. 教材分析
(1) 分析内部联系
本课主要包含气团和锋面系统两方面内容,其中气团相关内容又包含概念、分类及对天气的影响;而锋面系统则主要由冷锋、暖锋以及准静止锋三类内容组成,具体如图2所示。
(2) 分析外部联系
从学科内联系层面,本课是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常见的天气系统》中的内容,这节课中的《锋与天气》与下节课的《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是并列关系。本节内容的设计从教材结构上讲是本单元知识结构中重要的一环,是全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学科间联系层面,学习《锋与天气》一节时,基础知识气团部分涉及到大气密度、大气湿度、气压等原理性知识,这些知识与物理学科联系紧密。学生初中时期已经在物理课上学习过“大气的压强”这一节课,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内容又对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进行巩固提升,达到跨学科学习的目的。从联系生产生活层面,天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能及时了解天气的变化,就能起到趋利避害、减少损失的作用。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够知道锋面系统来临前后的天气变化情况,听懂天气形势预报的相关分析,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探究气象灾害提供理论基础。
Figure 2.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structure of the textbook in this section
图2. 本节教材内容结构分析图
5.3. 学情分析
在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储备。如冷、暖空气的密度和气压,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等内容。由于此阶段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不清晰,因此带领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时,需要通过对图示、动画的分析和引导,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动态演变过程的方法。在能力层面,高二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还不完善,所以教师必须尽量将抽象的地理内容形象化,如采取地理直观教学、创设地理情境等方法。且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还在发展当中,教师应该以问题链为引导,层层递进,促进学生分析能力的发展。在学习兴趣层面,学生对天气现象并不陌生,可是对于天气现象的变化原因却充满疑惑,因此需要把学生已有的、无序的知识储备调动起来,从天气现象入手作为学习新知的基础,以达到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现象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5.4.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限时自学,说出冷气团、暖气团以及锋(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概念;
(2) 绘制出锋(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形成过程示意图,解释锋(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形成过程;
(3) 通过情境探究,解释常见的天气现象成因与锋(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关系;
(4) 学生通过课后收集资料关于锋的诗句并分析诗句中的天气变化,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5.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绘制出锋(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形成过程示意图;解释锋(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案例分析,解释常见的天气现象成因与锋(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关系。
5.6. 教学方法及教学媒体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地理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人教版教材、多媒体课件。
6.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并朗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引出“风”“雨”“冷”与诗句中体现出的月份相矛盾,引入冷锋。提问:什么是冷锋?什么是锋?锋与天气有何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诗歌,思考教师问题。
【设计意图】以诗歌进行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又能培养学生文学欣赏能力,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一个有情有趣的学习情境;多角度挖掘诗词,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环节二:识锋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关于气团的相关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42~43页教材,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提问:为何冷气团温度低,密度较大,暖气团温度高,密度却较小?
【学生活动】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的过程中,密度会变小,相应的气压降低,此过程中,更易遇冷形成水汽,所以湿度更大,冷气团与之相反。
【教师活动】单一气团控制下,天气晴朗稳定,询问原因,点拨学生。
【学生活动】经过教师点拨,回忆气团概念,理解问题。
【教师活动】准备实验用具,组织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在旁进行点拨指导。提问:冷、暖气团相遇后,产生了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回答:暖气团在上,冷气团在下,冷、暖气团交界面是倾斜的。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总结锋的定义,讲解锋的组成——锋线和锋面。并提问:锋面附近天气是否稳定?
【学生活动】锋面附近不稳定,因为位于冷、暖气团交界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所以天气不稳定。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锋面附近天气不稳定,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在锋面的移动过程中,根据冷、暖气团所占的主次地位不同,将锋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类型。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采取先学后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多次采用启发式教学,学生思维层层递进,培养学生高阶思维;通过课堂实验,调动学生探究兴趣,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化抽象为直观,更易理解。且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环节三:探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说出冷锋概念,演示冷锋形成动画,引导学生绘制冷锋形成过程示意图,在黑板绘制冷锋示意图,强调重点。
【学生活动】观看冷锋形成过程动画,尝试绘制冷锋形成过程示意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说出暖锋概念,请各小组代表在黑板绘制暖锋示意图,再请同学评价或补充,最后教师进行点评、补充、总结。
【学生活动】通过对比教师绘制的冷锋示意图,小组讨论后,绘制暖锋形成过程示意图。
【设计意图】通过绘图提高学生绘图、析图能力,做到让学生手动、脑动结合;分小组展示成果,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和表达能力。
环节四:遇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再次品鉴诗歌,找出诗歌中含有天气的句子,并分析诗句中天气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活动】分析得出天气的变化情况为:大风→风渐小→阴天→大雨。
【教师活动】分析冷锋过境给天气带来的变化,分为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三种情况进行探究。结合情境,学生分析成都市过境前、时、后天气变化过程。
【学生活动】
过境前:成都市处在暖气团势力范围下,结合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稳定,再结合暖气团性质,得出天气稳定晴朗,气温较高,气压低。
过境时:结合绘制冷锋示意图时讲解的天气变化以及诗人遭遇天气,得出冷锋过境时通常伴有阴天、大风、降温、降雨、降雪等天气。
过境后:冷锋过境后,成都市处于单一冷气团势力范围内,天气晴朗稳定,气温较低,气压高。
【教师活动】举出冷锋天气实例,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可能产生这些天气现象的原因,教师进行补充、总结。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析原因。
【教师活动】假设暖锋过境时,诗人将经历怎样的天气。小组讨论,学生分析暖锋过境前、中、后,教师补充、总结。
【学生活动】进行小组讨论,回答暖锋过境前、中、后天气变化。
【教师活动】举出暖锋天气实例,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可能产生这些天气现象的原因,教师进行补充、总结。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析原因。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冷暖气团势均力敌的情况,引入准静止锋。
提出假设:如果诗人杜甫被贬之地为云南或江淮一带,他可能会经历什么样的天气?请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准静止锋带来的天气变化。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析准静止锋带来的天气变化,填写表格,小组代表回答。
【设计意图】情境贯穿始终,以一境到底的方式进行教学,保持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学生的思维逐步进阶;通过分析优美诗句,学生能够感悟中华文化之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
环节五: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从识锋、探锋、遇锋三个环节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本节课内容。
【学生活动】梳理本节课内容,绘制思维导图。
【教师活动】本节课通过古代文人所作诗歌,领略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些经典诗作中往往蕴藏着地理、历史和哲学道理,作为一名高中生,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试着以地理的视角观察身边的事物、现象。
【设计意图】以思维导图形式进行总结,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同时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教师总结提升,学生能够认识到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养成综合思考问题的习惯。
环节六:作业布置
【教师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查阅相关资料,找一找还有哪些诗句在描写锋,分析诗中的天气是如何变化的,下节课以讨论会的形式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对本节内容巩固提升,增强学生搜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7.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基于古代文人所作诗歌开启情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构建问题链拓展学习深度,营造合作探究课堂氛围,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注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实。本次教学,创设的情境得到了有效运用,且取得的教学效果较好,遗憾的是作业设计难度不够,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应该适当拔高难度。因此,在下一节教学设计中,适当提高了作业难度,并设置选做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感兴趣并适合自己的作业进行巩固提升。
基金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NJSZ23011;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2019ZD001。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