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境到底”教学模式的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以“锋与天气”为例
Design of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Based on the “One Scene to the End” Teaching Model—Taking “Feng and Weather”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4.1411211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贾甜心, 常月明*: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闫玉玲:河套学院党委宣传部,内蒙古 巴彦淖尔
关键词: 一境到底情境教学教学设计One Scene to the End Situational Teach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摘要: 情境教学是地理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而“一境到底”模式作为情境教学的延伸,近些年来也受到各位学者的重视。相较于其他情境教学来说,“一境到底”式的情境教学能够点燃学生的探究兴趣,保持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保障地理课堂的完整性。本文以“锋与天气”为例,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作为情境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识锋–探锋–遇锋”为主要环节推动课堂前进,课中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活动,且注重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Abstract: Situational teaching is a hot topic in the field of geography education, and the “one scene to the end” model, as an extension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has also received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in recent years. Compared to other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s, the “one scene to the end” approach can ignite students’ interest in exploration, maintain the coherence of their thinking, and ensure the integrity of the geography classroom. This article takes “Feng and Weather” as an example and uses the poem “Song of the Thatched Cottage Broken by Autumn Wind” as the main theme throughout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main link is “recognizing the front—exploring the front—encountering the front” to promote classroom progress.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s and activities are adopted in class, and emphasis is placed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emotions and values,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re literacy in geography.
文章引用:贾甜心, 常月明, 闫玉玲. 基于“一境到底”教学模式的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以“锋与天气”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11): 699-70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12117

1. 引言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精选学科内容,使课程内容结构化、情境化”[1]。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情境,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建立知识体系,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但在过往的情境教学研究中,大多以“多境结合”的方式进行案例探究,虽然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各知识点问题,但多个情境案例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混乱,需耗费大量时间理解新情境,以至于降低课堂效率[3]。由此,“一境到底”的教学模式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本文在分析“一境到底”情境教学模式的内涵、现状和教学设计理念的基础上,以“锋与天气”为例,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为情境主线创设“一境到底”教学设计,以期为一线教学提供案例参考。

2. 何为“一境到底”

段玉山等认为“一境到底”教学法是情境教学的一种形式,通过一个包含逻辑问题链的真实主题情境贯穿整个课堂,使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建构,以达成认知、技能和情意目标[4]。“一境到底”是基于新课标对情境教学法更高要求的结果,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方法。笔者统计了在三地期刊中从2019年到2024年与“一境到底”相关的教学设计文献数量(表1)可以看出,在近六年创设的情境教学以及涵盖的“一境到底”的情境教学文献数量上,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现阶段中学地理教师创设情境时的取向,表明“一境到底”教学模式逐渐受到了学者和一线教师的重视。

3. 设计思路

以古代文人所作诗歌为情境贯穿整节课,从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反思三个方面展开设计,见图1所示。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journal literature on teaching design related to geography “one scene to the end” from 2019 to 2024

1. 2019~2024年刊登地理“一境到底”相关教学设计的期刊文献量分布

期刊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地理教学

5

7

6

6

12

5

地理教育

3

1

2

5

0

18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

9

10

4

16

16

总计

9

17

18

15

28

39

Figure 1. Teaching design concept of “one scene to the end”

1. “一境到底”教学设计思路

课前,做好教学准备工作,深入分析课程标准,挖掘教材内容,分析掌握学情,确定教学重难点,做好准备工作是实施教学的必要前提。课中,以“识锋–探锋–遇锋”为主线推动课堂教学,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多种教学方法配合,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地理探究能力。课后,布置探究性作业,达到对本节课内容巩固提升的目的,同时要进行教学反思,以弥补不足。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激发学习动机、树立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

4. 设计理念

4.1. 一境到底:贯穿教学始终

基于新课标的“一境到底”教学设计要以课标为导向、以教材为基础、以学情为参考,教学过程情境化、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活动多样化,且教学过程中问题梯次展开,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由于学生对于“锋”并不完全了解,对此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引出问题链进行互动教学。教师通过对诗歌进行分析,运用图片、视频和实验等资料,采用“一境到底”的情境教学模式拉近学生与“锋”的距离,突显了本节课的设计亮点。

4.2. 多元方法:突显学生主体

本课采取多元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引导、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学生全员参与到地理课堂学习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保障学生主体地位。课后作业以小组为单位继续探究诗歌中蕴藏的地理现象,既培养学生问题分析能力,又保持情境的连贯性,保证教学中任意环节都是“一境到底”,避免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4.3. 问题链引导:培养学生高阶思维

问题设计需要依托于情境,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问题链的梯次展开,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培养学生高阶思维[5]。本文设计了“识锋–探锋–遇锋”三个环节,每个环节各有一个中心问题,即“锋的概念及分类是什么”“锋的形成过程如何”“锋与天气有何关系”,三个问题依次递进,层层展开,最终指向学生思维的培养。

4.4. 情感升华:培养学生价值观

学生在情境探究过程中,既能提升问题分析能力,又能在此过程中体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文化特有的魅力与风采。从而提升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

5. 教学分析

5.1.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分析锋(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课标解读:在“内容要求”中,行为动词“分析”属于“理解”水平,“解释”同属于“理解”水平,为了判断学生是否达到“理解”水平,可以把课标分解为:学生通过限时自学,说出冷气团、暖气团以及锋的概念;学生能够绘制锋的形成过程示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解释常见的天气现象与锋的关系;通过课后收集关于锋的诗句并分析诗句中天气变化情况,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条要求旨在学生能够“运用示意图”来分析问题。“示意图”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行绘制,提倡学生在绘图、读图的过程中,将较为抽象的天气系统知识直观化。在对天气系统进行静态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天气系统移动前后的天气变化,这是接下来学习运用天气图分析天气状况,并进行天气预报的关键所在。

5.2. 教材分析

(1) 分析内部联系

本课主要包含气团和锋面系统两方面内容,其中气团相关内容又包含概念、分类及对天气的影响;而锋面系统则主要由冷锋、暖锋以及准静止锋三类内容组成,具体如图2所示。

(2) 分析外部联系

从学科内联系层面,本课是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常见的天气系统》中的内容,这节课中的《锋与天气》与下节课的《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是并列关系。本节内容的设计从教材结构上讲是本单元知识结构中重要的一环,是全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学科间联系层面,学习《锋与天气》一节时,基础知识气团部分涉及到大气密度、大气湿度、气压等原理性知识,这些知识与物理学科联系紧密。学生初中时期已经在物理课上学习过“大气的压强”这一节课,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内容又对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进行巩固提升,达到跨学科学习的目的。从联系生产生活层面,天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能及时了解天气的变化,就能起到趋利避害、减少损失的作用。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够知道锋面系统来临前后的天气变化情况,听懂天气形势预报的相关分析,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探究气象灾害提供理论基础。

Figure 2.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structure of the textbook in this section

2. 本节教材内容结构分析图

5.3. 学情分析

在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储备。如冷、暖空气的密度和气压,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等内容。由于此阶段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不清晰,因此带领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时,需要通过对图示、动画的分析和引导,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动态演变过程的方法。在能力层面,高二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还不完善,所以教师必须尽量将抽象的地理内容形象化,如采取地理直观教学、创设地理情境等方法。且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还在发展当中,教师应该以问题链为引导,层层递进,促进学生分析能力的发展。在学习兴趣层面,学生对天气现象并不陌生,可是对于天气现象的变化原因却充满疑惑,因此需要把学生已有的、无序的知识储备调动起来,从天气现象入手作为学习新知的基础,以达到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现象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5.4.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限时自学,说出冷气团、暖气团以及锋(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概念;

(2) 绘制出锋(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形成过程示意图,解释锋(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形成过程;

(3) 通过情境探究,解释常见的天气现象成因与锋(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关系;

(4) 学生通过课后收集资料关于锋的诗句并分析诗句中的天气变化,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5.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绘制出锋(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形成过程示意图;解释锋(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案例分析,解释常见的天气现象成因与锋(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关系。

5.6. 教学方法及教学媒体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地理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人教版教材、多媒体课件。

6.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并朗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引出“风”“雨”“冷”与诗句中体现出的月份相矛盾,引入冷锋。提问:什么是冷锋?什么是锋?锋与天气有何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诗歌,思考教师问题。

【设计意图】以诗歌进行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又能培养学生文学欣赏能力,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一个有情有趣的学习情境;多角度挖掘诗词,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环节二:识锋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关于气团的相关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42~43页教材,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提问:为何冷气团温度低,密度较大,暖气团温度高,密度却较小?

【学生活动】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的过程中,密度会变小,相应的气压降低,此过程中,更易遇冷形成水汽,所以湿度更大,冷气团与之相反。

【教师活动】单一气团控制下,天气晴朗稳定,询问原因,点拨学生。

【学生活动】经过教师点拨,回忆气团概念,理解问题。

【教师活动】准备实验用具,组织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在旁进行点拨指导。提问:冷、暖气团相遇后,产生了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回答:暖气团在上,冷气团在下,冷、暖气团交界面是倾斜的。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总结锋的定义,讲解锋的组成——锋线和锋面。并提问:锋面附近天气是否稳定?

【学生活动】锋面附近不稳定,因为位于冷、暖气团交界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所以天气不稳定。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锋面附近天气不稳定,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在锋面的移动过程中,根据冷、暖气团所占的主次地位不同,将锋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类型。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采取先学后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多次采用启发式教学,学生思维层层递进,培养学生高阶思维;通过课堂实验,调动学生探究兴趣,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化抽象为直观,更易理解。且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环节三:探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说出冷锋概念,演示冷锋形成动画,引导学生绘制冷锋形成过程示意图,在黑板绘制冷锋示意图,强调重点。

【学生活动】观看冷锋形成过程动画,尝试绘制冷锋形成过程示意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说出暖锋概念,请各小组代表在黑板绘制暖锋示意图,再请同学评价或补充,最后教师进行点评、补充、总结。

【学生活动】通过对比教师绘制的冷锋示意图,小组讨论后,绘制暖锋形成过程示意图。

【设计意图】通过绘图提高学生绘图、析图能力,做到让学生手动、脑动结合;分小组展示成果,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和表达能力。

环节四:遇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再次品鉴诗歌,找出诗歌中含有天气的句子,并分析诗句中天气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活动】分析得出天气的变化情况为:大风→风渐小→阴天→大雨。

【教师活动】分析冷锋过境给天气带来的变化,分为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三种情况进行探究。结合情境,学生分析成都市过境前、时、后天气变化过程。

【学生活动】

过境前:成都市处在暖气团势力范围下,结合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稳定,再结合暖气团性质,得出天气稳定晴朗,气温较高,气压低。

过境时:结合绘制冷锋示意图时讲解的天气变化以及诗人遭遇天气,得出冷锋过境时通常伴有阴天、大风、降温、降雨、降雪等天气。

过境后:冷锋过境后,成都市处于单一冷气团势力范围内,天气晴朗稳定,气温较低,气压高。

【教师活动】举出冷锋天气实例,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可能产生这些天气现象的原因,教师进行补充、总结。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析原因。

【教师活动】假设暖锋过境时,诗人将经历怎样的天气。小组讨论,学生分析暖锋过境前、中、后,教师补充、总结。

【学生活动】进行小组讨论,回答暖锋过境前、中、后天气变化。

【教师活动】举出暖锋天气实例,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可能产生这些天气现象的原因,教师进行补充、总结。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析原因。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冷暖气团势均力敌的情况,引入准静止锋。

提出假设:如果诗人杜甫被贬之地为云南或江淮一带,他可能会经历什么样的天气?请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准静止锋带来的天气变化。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析准静止锋带来的天气变化,填写表格,小组代表回答。

【设计意图】情境贯穿始终,以一境到底的方式进行教学,保持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学生的思维逐步进阶;通过分析优美诗句,学生能够感悟中华文化之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

环节五: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从识锋、探锋、遇锋三个环节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本节课内容。

【学生活动】梳理本节课内容,绘制思维导图。

【教师活动】本节课通过古代文人所作诗歌,领略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些经典诗作中往往蕴藏着地理、历史和哲学道理,作为一名高中生,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试着以地理的视角观察身边的事物、现象。

【设计意图】以思维导图形式进行总结,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同时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教师总结提升,学生能够认识到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养成综合思考问题的习惯。

环节六:作业布置

【教师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查阅相关资料,找一找还有哪些诗句在描写锋,分析诗中的天气是如何变化的,下节课以讨论会的形式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对本节内容巩固提升,增强学生搜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7.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基于古代文人所作诗歌开启情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构建问题链拓展学习深度,营造合作探究课堂氛围,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注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实。本次教学,创设的情境得到了有效运用,且取得的教学效果较好,遗憾的是作业设计难度不够,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应该适当拔高难度。因此,在下一节教学设计中,适当提高了作业难度,并设置选做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感兴趣并适合自己的作业进行巩固提升。

基金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NJSZ23011;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2019ZD001。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2] 冉杰, 冯晓雯, 郑娟娟. 基于UbD理念的高中地理情境教学设计——以“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为例[J]. 地理教学, 2024(12): 19-22.
[3] 宗燕, 翟红云, 蒲海燕. “一境到底”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为例[J].地理教学, 2023(1): 19-22+14.
[4] Guo, F., Duan, Y., He, S., et al. (2022) An Empirical Study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Agricultural Location in High School Geography. Sustainability, 14, Article 8676.
https://doi.org/10.3390/su14148676
[5] 余九月, 李喆, 丁志伟. 基于南极科考队员访谈的“一境到底”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极地地区”一节为例[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3(17): 49-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