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思维导图是常用的思维工具,也是图形思维工具,能够有效且高效地扩展人的思维和完成图像记忆。1997年,孙易新博士将思维导图引入华人世界,积极从事思维导图法相关学术研究,力求将最新的研究成果推广至企业界及教育界;2017年思维导图发明人托尼·博赞先生通过独家视频宣布世界思维导图锦标赛将在中国举办,同时期待8月19日世界思维导图日这一天,和全球思维导图爱好者共同分享绘制思维导图的乐趣;每学期期末,语、数、英教师在期末复习中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提升复习质量。在美术课堂中,思维导图的运用也有一定的研究,如:《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美术“造型·表现”学习的实践研究》(何春华) [1]、《思维导图在美术创作课程中的应用研究》(韩国玲) [2]、《思维导图运用于小学美术“设计·应用”领域研究》(吴雪霏) [3]等。这些研究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这些研究大多运用于设计·应用、造型·表现等领域,思维导图在欣赏·评述课程中的应用还比较少。于是我们就“思维导图在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形式、途径与策略”为课题进行研究。
2.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2.1. 研究目标
1) 利用思维导图的结构分支,引导学生补充思维导图的分支策略,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欣赏课的知识体系,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 通过自主设计思维导图,并评述该主题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理性分析和感性评价,借助此策略培养学生在美术欣赏课中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借助对美术主题思维导图的评述,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态度。
4) 通过问卷调查、美术课堂欣赏活动等策略,提炼利用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在小学美术欣赏课有效应用的形式、途径与策略。
2.2. 研究内容
1) 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辅助欣赏美术作品形成完整的欣赏体系,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思维导图对美术作品进行评述,引导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导图在低、中、高年段欣赏课中对应的使用策略。
3) 引导学生自行根据课程内容设计思维导图,并结合绘画技法使思维导图具备逻辑性和美观性,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3. 问卷调研与案例分析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课题组在不同的年级里不断尝试各种方法进行研究,在探索中,我们对思维导图如何在美术欣赏课中应用的形式、途径与方法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3.1. 调查分析,有的放矢
1) 小学欣赏课教学现状调查
课题伊始,我们对高、中、低三个年段针对学生在欣赏课中存在的问题,对思维导图的认知情况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表1:前测)。每个年段发放220份,共计发放660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653份,回收率98%,有效率98%。1学年后对发放过前测的学生再次进行问卷调查(表2:后测)。调查主要从对美术欣赏课的喜欢程度、思维导图了解程度、学习中的主要困难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作了初步统计分析,以了解实施本课题研究前后我校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现状。
Table 1. Pre-test
表1. 前测
年级 |
1~2年级 |
3~4年级 |
5~6年级 |
喜欢上欣赏课 |
55% |
50% |
30% |
思维导图了解程度: |
不了解 |
80% |
55% |
0 |
一般了解 |
20% |
35% |
55% |
非常了解 |
0 |
10% |
45% |
发表欣赏评述的
主要困难: |
不会说 |
50% |
69% |
56% |
不敢说 |
49% |
40% |
33% |
没困难 |
1% |
1% |
11% |
Table 2. Post-test
表2. 后测
年级 |
1~2年级 |
3~4年级 |
5~6年级 |
喜欢上欣赏课 |
70% |
77% |
80% |
思维导图了解程度: |
不了解 |
45% |
5% |
0 |
一般了解 |
53% |
60% |
25% |
非常了解 |
2% |
35% |
75% |
发表欣赏评述的
主要困难: |
不会说 |
30% |
25% |
20% |
不敢说 |
20% |
20% |
15% |
没困难 |
50% |
55% |
65% |
2. 小学生美术欣赏课现状分析
通过前期问卷调查和后期问卷调查分析,我们了解到学生在欣赏课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存在的问题:
1) 学生不知道说什么
学生对于欣赏还停留在感受表面造型的层面,进行评述时只知道对作品进行简单描述。没有意识到欣赏的还可以从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历史与社会背景等方面进行欣赏。所以学生进行欣赏评述时接收到和表达出的内容比较单薄,对于作品不能达到更深入的理解和多角度的欣赏评述。
2) 学生不知道怎么说
学生在进行评述时,对于作品的表述语言比较匮乏。因为缺少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美术术语的累积。所以表达时往往支支吾吾、词不达意。这是由于以往在美术课的学习中,知识储备低效、凌乱,没有建立知识框架,语言表达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3) 学生胆怯不敢说
在欣赏作品时,学生是怀着敬畏之心去欣赏的,他们会认为这些作品是远离自己的,不能对作品生出亲近感,也体会不出作品背后要传达的深厚情感。再加上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单薄,缺乏美术术语的积累,造成了他们自信心不足。因此在评述环节时会胆怯、不敢说。
思维导图的认知情况:
低年段部分孩子知道思维导图但不了解思维导图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中年段孩子已经充分了解思维导图,但对于思维导图的使用还不熟练。高年段孩子能熟练使用树形图,但对于其它的思维导图并不了解。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启示:
1) 研究开始前组织课题组成员共同学习思维导图的知识,了解思维导图的种类、特点,并开展讨论,如何根据不同思维导图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以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
2) 鼓励教师不断尝试在日常欣赏课中应用思维导图,在教研活动中互相分享经验,并提炼不同的思维导图在美术欣赏课中的优势、方法和策略。
3) 发挥教研组的团队力量,打造一些思维导图在欣赏课中有效应用的典型课例,供教师们参考和模仿。
通过前后两次问卷调查,通过课题研究后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喜爱程度提高了,对思维导图的了解程度也提高,也能通过思维导图辅助学习,解决学习中的主要困难,能在欣赏评述课中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形成自己的审美感受。问卷统计结果表明了思维导图在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的应用是有效的。
3.2. 课例实践,总结策略
随着课题的开展,课题组成员开始尝试在自己的课堂中运用思维导图,通过教研活动总结出思维导图在美术欣赏课中的应用方法,以及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合类型的思维导图。
美术欣赏课中的应用方法:
1) 使用思维导图进行问题归类
案例:六年级《侗家风雨桥》
活动:简单介绍程阳风雨桥的历史,请学生观察风雨桥的图片,并提问学生:对于这座建筑,你还想了解它哪方面的内容呢?
请学生分小组讨论记录和风雨桥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将问题分类整理并归类。(见图1)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启发学生发散思维,能够提出风雨桥各方面的问题,让学习更全面。让学生明白有效分类就是有效的学习,分类整理后就可以从整体入手分析问题。
Figure 1. Cheng Yang wind and rain bridge problem classification
图1. 程阳风雨桥问题归类
这个案例中,教师让学生从资料库中查找有效信息并完成思维导图,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归纳提升的学习能力,加深对风雨桥建筑特点的认识。
2) 使用思维导图进行作品联想
案例:一年级《民间玩具》
活动:教师介绍民间玩具的历史和定义,请学生将玩具进行分类,将民间玩具放入圆圈图中。(见图2)
Figure 2. Folk toy circle diagram
图2. 民间玩具圆圈图
这个案例中面对的学生是低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部分知道思维导图,但大部分学生对于思维导图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并不了解。所以低年段教学中不要求画出思维导图,而是将思维导图放入课件中,让学生逐渐认识思维导图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3) 以思维导图为依据,看图说画分享收获
例:在课例《中国民居》第二课时中,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了“看图说画、分享收获”活动,学生展示了自己创作的思维导图作品,并依据自己的思维导图对民居进行对角度评述及赏析。
生:我最喜欢的中国民居是壮族杆栏式民居,这是广西特有的一种民居。它的造型是木楼下有几条撑住的木头,因此杆栏也叫吊脚楼;它所处的环境在青山绿水间;材质大体是以木头与瓦片;它上面可以住人,下面养牲畜,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见图3)
生:我最喜欢的是蒙古包,因为它易于拆装,便于旅游;它是内蒙古和草原人民常住的房子,我可以和朋友们一起去旅游的时候可以一起住在蒙古包里。它的造型是半圆形,像一座小山一样,非常有安全感。(见图4)
Figure 3. Student work 1
图3. 学生作品1
Figure 4. Student work 2
图4. 学生作品2
在《新美术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也提出了明确的标准,不仅要能感受、会欣赏、内化知识,更要敢评述,外化自我感受。而思维导图的特点则是它的发散性和结构性,可以把美术欣赏课中庞杂的知识通过多级分支梳理清晰,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将知识结构化展现出来 。在完成整个欣赏过程以及完成思维导图后,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了“看图说画、分享收获”的活动,先让学生把自己的思维导图用语言梳理清晰,再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在班级里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美术知识。通过思维导图,在分享收获时学生很容易就能用自己的语言介绍美术作品。打破了学生不敢说、不会说的处境,使学生不但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更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收集资料、分析作品,创作出思维导图后,能够根据思维导图的内容提示,能更轻松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美术作品认识,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使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学生离开课堂进行自主学习时,网络资源十分丰富,但也非常杂乱,学生往往会觉得很混乱,不能快速找出自己所需的资源。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课程需求,引导学生完成二级分支,再小组分工,有目的性地去搜索自己所需的资源。随后小组进行资源整合再绘制出思维导图。这样的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美术欣赏课中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兰花节活动
学校将兰之气节与科学学科课程相融合,让孩子们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进行有效探究,在活动中进一步挖掘兰的内涵,感悟兰的高洁,学习兰的品格。活动中要求学生赏兰、画兰、识兰。(见图5,图6)
Figure 5. Student work 3
图5. 学生作品3
Figure 6. Student work 4
图6. 学生作品4
5) 使用思维导图辅助备课
在备课过程中,思维导图辅助教师备课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帮助我们更加高效地准备教学内容。首先,我们可以使用括号图来梳理课程大纲和教学目标,以确保我们的备课工作有条不紊。其次,我们可以利用流程图来理顺课堂活动,以便更好地掌握教学进度。最后,我们可以观察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来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反馈,以便更好地评估教学效果。总之,使用思维导图可以让备课过程更加高效和有条不紊。
4. 结束语
美术欣赏的历程,实则是一场由繁复迈向精炼,再回归丰富的深刻旅行。我们深信,借助思维导图这一独特工具的多重优势,将其巧妙融入美术欣赏课程之中,能够有效助力学生搭建起坚实而系统的知识框架。这一过程不仅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艺术之路变得更为顺畅,深入理解艺术的精髓所在,还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培育他们具备基础的审美鉴赏力,从而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美育功能,让美的种子在每个学生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