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动物熟语及其文化内涵探析
An Analysis of Cantonese Animal Idiom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DOI: 10.12677/ml.2024.12111048, PDF, HTML, XML,   
作者: 李 晴: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广东 广州
关键词: 粤语动物熟语文化Cantonese Animal Idioms Culture
摘要: 方言熟语是方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扎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承载着独特地域文化的结构凝练的固定短语。粤语熟语主要包括谚语、俗语、惯用语、歇后语四种,其中,粤语动物熟语数量众多,极富广府文化特色,具有结构稳定、表意完整、内容丰富、琅琅上口等特点。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粤语动物熟语的语言学价值,熟语不仅包含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词以及古词和外来词,而且还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具有丰富的修辞艺术;然后再对其所蕴涵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从而展现广府文化的生动面貌。
Abstract: The dialectal idiom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vocabulary of the dialect, and are fixed phrases with a condensed structure that are rooted in people’s daily life and carry a unique regional culture. Cantonese idioms mainly include proverbs, colloquialisms, allegorical sayings, and idiomatic expressions. Among them, Cantonese animal idioms have a large number and are highly characteristic of Cantonese culture, with stable structure, complete meaning, rich content, and catchy pronunciation. Based on this, this study first analyzes the linguistic value of Cantonese animal idioms, which not only contain dialect word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ancient and foreign words, but also use a variety of rhetorical techniques and have rich rhetorical art; then analyzes the cultural meaning they imply, so as to show the vivid face of Cantonese culture.
文章引用:李晴. 粤语动物熟语及其文化内涵探析[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11): 550-55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111048

1. 引言

方言熟语是方言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具有生活经验、承载着独特地域文化的高度凝练的固定短语。粤语作为我国地域性较强的方言之一,其熟语数量众多,主题丰富,极富广府文化特色,生动地反映出了广府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风俗传统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特点。广东地处中国大陆的最南部,依山傍海,土地平坦肥沃,气候常年温暖湿润,由此使得这片土地更容易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动物种类也较多。广府地区的人们在与各种动物的长期接触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动物方言熟语,并且数量和主题也都很丰富,成为粤语熟语当中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2. 动物熟语的相关研究

目前,学界对于动物熟语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多数学者围绕汉语和其他语言的动物熟语的文化内涵展开探讨,涉及中英、中俄、中德、中泰等双语对比。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以具体某种动物形象为例分析汉语动物熟语,如陆楚晴(2021)《论熟语与流行语中的“熊”》和《论熟语与流行语中的“鸡”》将“熊”和“鸡”这两种动物在传统熟语和流行语中不同的形象和色彩进行对比,并且进一步分析引起这些变化的文化原因。同时,不少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动物熟语,他们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对动物熟语的意义及其延申进行探究,如苏海燕(2012)《汉语动物熟语的隐喻性解读》从修辞和隐喻两个角度对汉语动物熟语的隐喻性进行解读。

其中,对于方言动物熟语的研究还未引起学界的过多关注,粤语动物熟语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大多零星出现在前人的研究当中,专门研究粤语动物熟语的文章少之又少,李金芸(2016)《粤语动物熟语研究——兼与壮族动物熟语对比》在分类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对粤语动物熟语的语言结构和修辞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展现了广府文化的生动面貌。

3. 粤语动物熟语的分类和特点

3.1. 粤语动物熟语的分类

关于汉语熟语的分类问题,学界至今仍未形成完全统一的观点,主流意见认为熟语应当包括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三种。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认为熟语不仅包括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等固定短语和类固定短语,而且还包括谚语、格言等一些自由短语[1]。根据李佳芸(2016)的观点,结合实际使用情况,本文将粤语动物熟语主要分为谚语、俗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大类[2]。粤语谚语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口语性强,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一般用来说明规律和哲理,多是经过口耳相传流传下来。如:“有咁大条鱼,打咁大个晕”“使牛要惜牛辛苦”“白翼扑灯火,狂风大雨沱”等。

粤语俗语生动活泼,是熟语中最为口语化的一种,倾向于讲述生活中的经验和对人对事的态度,句型简短,内部结构更为多样。如:“上得山多遇着虎”“田螺唔知自身曲”“大石迮死蟹”等。

粤语惯用语短小定型,形式精简,只有二字到五字,更接近词的固定组合结构,在人们的生活语言中独立使用。如:“花蟹”“黑马”“发鸡盲”“鸡毛鸭血”等。

粤语歇后语句短、字少、风趣、形象,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设引,有隐喻的作用,类似于谜面。后一部分作解,类似于谜底。如:“倒挂腊鸭——一嘴油”“夏至狗——冇定走”“黄牛落水——角(各)顾角”等。

3.2. 粤语动物熟语的特点

3.2.1. 结构稳定

粤语动物熟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在人们当中广泛流传且使用率较高的日常生活用语,是已经约定俗成了的固定短语,因此其结构和意义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其中的词一般不能取舍或者随意地替换。

3.2.2. 表意完整

粤语动物熟语所表达的意思是完整的,而且其含义一般不是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抽象概括了的,以一种特定整体意义出现的,用来说明现象、揭示规律或者阐明道理。

3.2.3. 内容丰富

粤语动物熟语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要按照内容来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自然生产类、饮食风俗类、生活娱乐类、人性品质类、价值取向类等多种类别。

3.2.4. 琅琅上口

粤语动物熟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的口语交流中会经常出现的用语,因此语言形式一般比较简短,而且为了更方便口头言说,所以会更加富有韵律,具有易懂、易记、易读、生动、有趣等特点,这也是因其口语性而产生的。

4. 粤语动物熟语语义及其语言学价值分析

在粤语动物熟语中,有些熟语较为浅显易懂,人们从字面上一看就能明白其意思。而有些动物熟语的意思则比较隐晦,具有言外之意,如果没有对广府文化具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那么就会较难理解这些熟语背后的真正含义,从而容易产生望文生义、不明不白的错误。

4.1. 粤语动物熟语的字面义

有一部分粤语动物熟语从字面上就能理解其意思,通俗易懂,就算并不了解广府文化,也不会影响对这些熟语的理解。这些容易被人们理解的粤语动物熟语以谚语为主,因为谚语一般用来说明规律和哲理,而这些规律和哲理大多具有经验的共通性,所以并不会因为地区文化的差异而造成较大的理解障碍。例如:

(1) 人有失手,马有失蹄。(人会失手,马也会走错路。)

(2) 养仔唔供书,不如养只猪。(养儿子不让他读书,不如养一只猪。)

(3) 唔食咸鱼曰唔腥,唔做坏事也唔惊。(不吃咸鱼嘴不会变腥,不做坏事人就不会心里害怕。)

(4) 人善巧人欺,马善畀人骑。(善良的人会被人欺负,善良的马会被人骑。)

4.2. 粤语动物熟语的比喻义

方言熟语的比喻义是指由构成熟语的词语原来的某个意思通过比喻而得来的意义,是一种引申义。有很大一部分粤语动物熟语不能仅从字面上就知道它的意思,而需要从广府人民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去进行理解和解读,才能明白这些熟语真正的言外之意。例如:

(5) 鸡咁脚。(比喻像鸡小跑一样快的脚步。)

(6) 牛肉干。(比喻停车罚款单。)

(7) 鸭公声。(比喻声音难听。)

(8) 乌蝇屎。(形容人脸上长的痣。)

(9) 周身蚁、一身蚁、成身蚁。(比喻麻烦非常多。)

(10) 浅水养田螺。(比喻虽然条件差,但是也可以有所作为。)

4.3. 粤语动物熟语的语言学价值

粤语熟语凝结着广府地区人们各方面的生活实践经验,是人们精神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同时它还蕴含着多种多样的修辞形式,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为人们带来一种语言上的美感。而且,民族地区的发展变迁必然会在语言的词汇里留下反映时代演变特色的词语,语言起着见证民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粤语熟语中不仅出现了大量的粤方言词语,而且保留了许多的古语词和古越语词,甚至还出现了不少的外来词,具有较大的语言研究价值。

4.3.1. 富有韵律美

粤语动物熟语大多押韵,主要以谚语和歇后语为主,韵律感强,琅琅上口,富有趣味,便于人们记忆。而且,粤语符合中古汉语的广韵音系,保留了许多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和调类,因此使得粤语熟语读起来格外地朗朗上口、音调铿锵。例如:

(11) 养仔唔供书,不如养只猪。

(12) 蜘蛛添丝,主好天时。

(13) 鸡忌发瘟,鸭忌离群,马忌眼瞓,牛忌脚震。

(14) 食斋都会升仙,牛马早就上西天。

(15) 鱼片粥——啱啱熟。

(16) 咸鱼腊肉——见火就熟。

(17) 生鱼治塘虱——一物治一物。

4.3.2. 感情色彩鲜明

在相当一部分的粤语动物熟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广府地区的人们对于某类事物或现象的看法和价值取向。感情色彩一般分为三类,即褒义、贬义和中性,而绝大多数粤语动物熟语都是贬义的,表现了人们褒贬分明的态度。例如:

(18) 大寒出热,牛乸死绝。(大寒的天气突然转热,牛就会很容易死)

(19) 赶狗入穷巷,拧转头咬翻。(指不要把人逼上绝路,要给人留些余地。)

(20) 鸡忌发瘟,鸭忌离群,马忌眼瞓,牛忌脚震。(指鸡瘟不易治,而鸭离群、马犯困、牛抖脚的特殊症状也要观察给予治疗。)

(21) 耕田唔养牛,自己攞难受。(耕田不养牛,就是自己让自己辛苦。)

(22) 亚崩咬狗虱——唔死有排慌。(人咬了狗虱,就算不死也会害怕很长一段时间。)

(23) 狗仔坐轿——不识抬举。(指人不识抬举,没有眼力见。)

(24) 亚驼卖虾米——大家都唔掂。(指对谁都没有好处。)

4.3.3. 方言词语丰富

粤语动物熟语中有很多具有粤语特色的方言词语,常见一系列口字旁的字,如现代广州话中的“咁”、“唔”、“嗰”等。例如,在粤语动物熟语中,“咁”字结构非常常见,相关的熟语有“牛咁眼”(指像牛一样大的眼睛)、“百足咁多脚”(像蜈蚣一样脚多,比喻人到处游走、行踪不定)等,其中“咁”是“像……一样”的意思。

而且,粤语中的动物名称本身就很有地方特色,例如:“黄皮树鹩哥——唔熟唔食”(指专门坑害熟人)中的“鹩哥”是指“八哥”,“田鸡东——蛤(夹)东”(指合伙做东)中的“田鸡”是指“青蛙”,“竹树尾曱甴——叹风凉”(形容人逍遥自在地享受生活)中的“曱甴”是指“蟑螂”等等。

4.3.4. 古语词和古越语词遗存

粤语在较早以前就与汉语母语分离开来,并且由于与中原地区距离较远,所以未能跟上汉语的发展变化,这就导致了比较多古语词的留存。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怎么使用了的词汇,在粤语中仍然得以保留,在粤语动物熟语中也能看到这些古语词的遗存踪迹。例如:“老虎吊颈——畀人食”这一熟语中的“畀”字来源于《尚书•洪范》中的“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畀”在这里是“给”的意思。

而且,如今的粤语词汇中除了古语词的遗存外,还存在着大量的古越词残留。古越语是古代生活在岭南地区的南越民族所讲的语言,在中原人大量迁入岭南地区以后,原本的古越语则受到了中原汉语的影响,古越族大部分居民被逐渐同化,放弃了原有的本族语,而开始使用中原汉语,但是在使用汉语的时候还是不自觉地继续使用部分的古越语词汇,导致了中原汉语和古越语的融合,因此直到今天,粤语中仍然能够看到不少的古越语词。例如:“雷公劈豆腐——揾软的来虾”(指事情难办,让人为难)在这一歇后语中,“虾”的字面意思是欺负人,作动词用,而在普通话中,虾仅是指一种生活在水中的节肢动物,为名词,并没有作动词的使用情况。

4.3.5. 外来词的使用

广东地区是我国最早设立通商口岸的地方之一,因此,与外国开始了长期的接触和交流,粤语也就自然而然地吸收了不少的外来词,而且中国香港曾经被英国割占,使得这种中外交流更为深入和频繁。粤语吸收的外来词主要来自英语。从粤语的熟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外来词的出现和使用,而在普通话中这种情况是非常罕见的。粤语歇后语“藤条焖猪肉——fit到漏油”(形容衣服很适合,穿起来效果很好)中,“fit”是用来模拟藤条在空气中挥动时所发出的声音,更好和英语单词“fit”谐音,体现出外来词的应用。

4.3.6. 修辞手法的广泛应用

粤语动物熟语所描述的大多都是广府地区人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动物,所以粤语动物熟语的字面义一般来说都比较简单和口语化,而修辞手法的使用则能够激活人们心理词典中的其他认知领域,从而使熟语获得字面义之外的非字面义,即言外之意。粤语动物熟语使用的修辞手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对偶、排比、押韵、双关等,这些修辞手法的广泛应用使得粤语动物熟语在语音上韵律整齐、琅琅上口,而且在语义上也呈现出一种生动形象的语言之美。例如:“—狗吠形,百狗吠声”,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形式工整,富有哲理。“春鳊、秋鲤、夏三鯬”,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了三种时令的河鲜鱼类,介绍当地的美食物产。“风吹鸡蛋壳,财散人安乐”,运用了押韵的修辞手法,指出人不要对财富过于看重,那么自然心境安乐。“烧猪耳——免炒(吵)”,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既指烧猪耳是已经烧制好了的熟食,在食用的时候不用再特地炒制加工,同时运用“炒”和“吵”谐音,来指人有话要好好说,不要吵架。

粤语动物熟语广泛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得粤语动物熟语更加形象生动、活泼有趣,增强了熟语口语化、通俗化的程度,在简单朴实的语言中产生了丰富的修辞效果。

5. 粤语动物熟语的文化意蕴

姚锡远在《熟语学纲要》中指出:“熟语是语言的后天形态,在熟语由言语成分发展为语言成分的过程中,汉民族各种文化意识和文化现象无不留下深深的烙印。”[3]因此,透过方言熟语,我们可以去发现和探索方言熟语中所记录和反映的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粤语动物熟语有着浓厚的广府地区色彩,通俗易懂,活泼生动,蕴含着广府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充分反映出了广府地区的社会风貌和风俗民情。

5.1. 农耕平原文化

广府地区地处亚热带,土壤和气候湿润,农作物发展条件优越,历代以耕作为主,是典型的农耕社会。以前,由于生产力还较为低下,所以人们普遍用牛来耕田、播种、运输和打场,牛成为了广府地区人民务农的得力帮手。因此,在粤语中存在着大量的以牛的形象构成的动物熟语。而且,广府地区的养殖业也较为发达,在农村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饲养一些家禽,鸡、鸭、狗、猪等这些自古以来人们就主要饲养的动物在粤语动物熟语中的出现频率也很高。例如:

(25) 牛市。(指股价持续攀升、需求大于供给的股市现象。)

(26) 使牛要惜牛辛苦。(用牛来比喻劳动力,指要别人干活的同时也要知道体谅别人的辛苦。)

(27) 苦瓜捞牛肉——越捞越缩。(“缩水”在粤语里指到手的钱财变少,比喻谋生十分艰辛。)

(28) 黄牛落水——角(各)顾角。(指大家都只关心自己)

(29) 鸡手鸭脚。(指人手脚笨、不灵活。)

(30) 水过鸭背。(指一个人完全没有把别人的意见听进去。)

(31) 阿崩嗌狗——越嗌越走。(比喻做事方法不对,往往会事与愿违。)

(32) 猪挣大,狗挣坏,人挣变成猪八怪。(讲人和动物的食量并不相同,要注意适量饮食。)

由于地处沿海、地势低平、水网稠密,并且所以广府地区的渔业也发展得较好,与鱼类相关的动物熟语数量也比较多。例如:

(33) 鱼打晕,大雨临。(干活和劳作要细心观察天气的变化)

(34) 东边鱼肚白,瞭衫竹晒巧。(早上晒衣服,衣服才能快点变干)

(35) 天起鱼鱗斑,食过饭上山。(大清早的天气很好,吃过饭之后就要抓紧时间努力劳作)

5.2. 多彩的广府文化风俗

粤语熟语色彩丰富,带有浓烈的地域特色,既能再现广府地区人们的生活情景,又能传递当地的风俗民情。从粤语方言熟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广府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文化风俗和饮食习惯。

广府地区的人们历来重视祭祀和庙会文化,具有浓厚的传统色彩。在广府一带,每月初一十五或是逢年过节,人们都有祭祀、逛庙宇等习俗,因此这两种文化在粤语熟语中都有不同程度地体现。例如:“神台猫屎——神憎鬼厌”这一歇后语中的“神台”就是专门用来祭拜观音、关公等的祭坛。每逢初一十五或者其他节日,广府地区的人们都会在神台上摆上整鸡、烧肉等祭品,并且在神台前虔诚祭拜。因此,神台是非常神圣的、而且祭品富集的地方。而猫为了抓偷吃的老鼠,会在神台上埋伏,那么就有可能会在这个人们虔诚祭拜的地方留下酸臭的猫屎,大家当然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才会有后来“神憎鬼厌”这一说法的出现。

广府地区里鸡是随处可见的家禽,养殖范围广,养殖数量也非常多。因此,鸡成为了广府地区人们餐桌上的常客,而且人们也很爱吃鸡,关于鸡的做法多种多样,所以有关鸡的动物熟语更是数量众多。例如:

(36) 偷鸡(指偷懒或者利用漏洞钻空子)

(37) 一鸡死,一鸡鸣。(指自然界生死交替,劝人看淡生死)

(38) 大鸡唔吃细米。(指人底气足,不屑于做小事、搞小买卖)

(39) 偷鸡唔到蚀把米。(比喻本来想占便宜结果吃了亏,劝诫人们不要贪心偷窃)

(40) 冇毛鸡打交——啖啖到肉。(指没有毛的鸡打斗,每啄一口都到要害之处)

6. 结语

方言熟语以简单有趣的语言形式展示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方言地区的人们代代相传、长期积累而形成的语言财富。粤语动物熟语数量众多,富有广府文化特色,呈现出结构稳定、表意完整、内容丰富、琅琅上口等特点,而且广泛应用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产生出了丰富的修辞效果。粤语动物熟语中还保留了较多的古语词和古越语词,并且出现了较多的外来词,这些词语经过岁月的沉淀和洗礼,成为了粤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熟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粤语动物熟语具有浓厚的广府地方色彩,充分反映出了广府地区的社会风貌和风俗民情,是人们了解广府文化的一扇重要的语言窗口。

参考文献

[1] 胡裕树. 现代汉语[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
[2] 李金芸. 粤语动物熟语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2016.
[3] 姚锡远. 熟语学纲要[M]. 郑州: 大象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