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领域中,新能源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正逐渐受到全球关注。随着新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的大规模应用,电力系统面临着更高效、更稳定的供电需求[1]。而配电网作为连接不同规模能源的桥梁,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2]。
对于配电网的有效管理和优化设计,模型分割等先进技术的引入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模型分割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电力系统结构,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并实现对新能源的灵活调度和管理。其中,理想变压器(ITM) [3]作为一种具有高转换效率和低损耗的新能源变压器,为提升电力系统性能提供了更加可靠和节能的选择。本文将在探讨新能源应用背景下,结合模型分割技术和理想变压器(ITM)的特点,探讨如何通过优化配电网的设计与管理,实现对新能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智能调控。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将为未来电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智能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理想变压器模型(ITM)法基于电路原理中的替代定理,实现大系统的模型分割。理想变压器法分网灵活,便于实现,但接口运行条件必须满足一定的稳定特性条件。文献[4]在ITM法的基础上,选择在物理侧串入电抗器,以解决稳定性问题,但该方法在增加成本的同时会降低仿真精度。文献[5]推导了串行电压型ITM接口的稳定性判据,由于采用并行算法才能使系统分核运行,减少仿真时间及进行硬件在环仿真,所以,并行算法是进行下一步实验操作的关键一环。文献[6]加入了虚拟电阻和虚拟阻抗对ITM的反馈电流进行补偿。文献[7]提出了利用形式的转换提高系统稳定性,提出了ITM接口转换算法。
随着新能源不断接入电力系统,其间歇性与波动性给电网带来挑战。Fourier分解能为其发挥重要作用,可精准分析新能源电力信号的频率特性。比如,识别谐波成分并采取滤波手段。在故障诊断方面,一旦系统故障,它能快速分析故障信号频率特征,锁定故障点,提高系统可靠性与恢复速度。因此,本文在ITM分割的多能源系统中利用Fourier分解,对产生的接口延时误差进行补偿。当系统发生故障时,故障过程中的电压电流量变为非周期分量,即可利用电气量相位差进行接口信号的延时补偿。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 风力发电机组件建模
实际多能源系统仿真案例以永磁同步直驱风力发电机进行建模,如图1为永磁同步直驱风力发电系统[8],风力发电系统建模主要包括永磁同步机和空气动力系统,其中机侧整流器和网侧逆变器主要由电力电子元件组成。
Figure 1. Direct drive wind power system
图1. 直驱风力发电系统
数学建模是对风能转换为机械能过程的精确数学描述。量化和解析这一能量转换的数学公式为:
(1)
式中
为空气密度;r为空气动力系统叶片半径(m);
为叶尖来风速度;
为风能转换效率,其表达式为:
(2)
其中
和
分别为叶尖速比和叶桨距角,式(2)中叶尖速比
定义为:
(3)
式中
为机械角速度。
风力发电机的风能转换效率Cp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参数,受到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包括桨距角
、叶尖速比
。通过灵活调整桨距角,能使空气动力系统保持高效的风能转换效率。然而,相较于桨距角确定的风力发电机,其风能转换率的优化则受到较大的限制,只能在某一特定的风速条件下实现最大效率。对于恒频/变速的发电机组来说,其风能转换率为:
(4)
其中,
(5)
永磁同步电机的建模过程,按照常用的电机建模坐标系下的dq坐标系进行建模,则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公式如下:
(6)
(7)
(8)
(9)
式(6)中
、
、
为d轴的电压、电流及电感;式(3)中
、
、
为q轴的电压、电流及电感;式(7)中
为转子机械转速;R为定子绕组电阻;
为转子的磁通;p为极对数;式(8)中
和
分别表示机械转矩和电磁转矩。式(6)和式(7)为永磁同步电机在d轴和q轴的电压–磁链方程;式(8)为同步电机转子机械运动方程;式(9)为电磁转矩方程。
电机模型的数学特性可以通过传递函数的表达式来呈现,进一步,利用控制元件的拓扑连接,揭示元件间的数学关系。接着,依据替代定理,将这些关系转换为受控源的形式,以便与其他电气部分实现连接,最终得到一个完整的等效电路,如图2所示。
Figure 2.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equivalent circuit
图2. 永磁同步电机等效电路
利用测量的三相电压输入的
、
、
通过派克变换得到输入的
、
,进一步计算得到
、
进行dq0反变换得到三相电流
、
、
返回至电力系统中。图3为风电系统基本结构、图4为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模型图。
如图4所示为同步机的控制示意图,输入数据为电气系统测量的三相电压
、
、
。三相电压数据经dq变换为
、
,进一步输出受控电流
、
。
Figure 3. Basic structure of wind power system
图3. 风电系统基本结构
Figure 4.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control system
图4.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
3. 多能源系统中配网接口算法改进
ITM算法的优点在于原理简单,易用于电路的分割;缺点是接口算法的稳定性取决于阻抗Z1和Z2的值,不同的多能源子系统中阻抗值的大小不同,会导致系统的稳定性变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算法的应用范围。本文针对ITM用多能源系统出现的接口数据传输延时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多能源系统配网分割算法。
3.1. 配网接口算法优化策略
Fourier分解
分割模型的延时会在时域上引发交流信号的偏移,进而在频域内造成其相位的变化,根据Fourier分解设计出在三相交流系统电气量相位差进行接口信号的延时补偿[9]。如图5所示,对串行计算中的电压型ITM接口,获取各相电压信号进行Fourier分解,提取出基波和主要谐波的幅值与相位;然后,对提取出的分量,分别计算出因接口延时而产生的相位延迟误差;获得相位误差延迟后,根据电压信号的基波及主要谐波量的相位,得出由接口延时导致的总体相位偏移,利用这些幅值数据、相位信息及系统频率,重新合成电压信号;最终,将重新合成的电压信号作为受控源的输入,进而实现接口延时的补偿。
Figure 5. Diagram of voltage decomposition and synthesis
图5. 电压分解与合成示意图
图5为电压传输路径上增加基波幅值(Mag)和初相位(Phase)分解环节,以及电压合成环节,其中,分解环节从初始三相电压信号uabc中提取出基波幅值和相位,合成电压环节主要是根据提取的参数,重新合成三相电压
。
3.2. 算法的具体构建与实现
3.2.1. 基波幅值和初相位的分解
根据图6的原理框图来求解待测量的波形和初相位。
由图6可以看出,待测量信号首先分别与某一个正弦波和余弦波相乘,然后对其求平均值,从而得到待测量信号的实部(Re)和虚部(Im)值。最后根据求解复数的方法求出幅值和初相位。假定待求电压信号表达式表示为:
,其中A为幅值,
为角频率,
为初相位。将其分别与某一正弦波和余弦波的乘积,由余弦函数得:
(10)
Figure 6. Voltage base wave amplitude and initial phase solution schematic diagram
图6. 电压基波幅值和初相位求解原理图
对式(10)求平均值,于是可得到带测量信号的实部与虚部:
(11)
因此得,待测量信号的幅值和相位分别为:
(12)
由式(12)可知,当B = 2时,求得的结果刚好为待求量信号幅值,于是在求取幅值与初相角时,取正弦波和余弦波的幅值为2。
3.2.2. 三相电压的合成
进一步根据求取的基波电压幅值和初相位,可以重构三相电压信号,如图7所示。
Figure 7. New voltage signal synthesis diagram
图7. 新电压信号合成图
图7中
为单位延时补偿,其计算公式为:
(13)
式中,Ts为仿真步长,T为交流电压的周期。进一步可得合成的电压为:
(14)
4. 仿真验证
在Simulink中搭建阻感串联电路使用改进后的配网接口算法对其分割,Fourier分解选取的谐波次数为7次,角频率为
,电源电压为
。如图8为分解补偿基波原理图,图9为原信号、补偿后信号、延时后信号波形对比。
Figure 8. Fourier decomposition fundamental diagram
图8. Fourier分解基波原理图
Figure 9. A-phase interface voltage waveform
图9. A相接口电压波形
由图9可知使用ITM分割的多能源系统中,对产生的接口延时误差,不仅可以在稳态条件下补偿,同样可以在暂态下进行补偿。即当系统发生故障时,故障过程中的电压电流量变为非周期分量,同样可以用电气量相位差进行接口信号的延时补偿。
通过图10中220 kV侧分割前后的电压、电流以及功率波形的分析,经过短暂的过渡过程,功率逐渐稳定在1154 MW。
Figure 10. Voltage, current and power waveform before and after 220 kV side division
图10. 220 kV侧分割前后的电压、电流以及功率波形
5. 结论
本文在ITM分割的多能源系统中利用Fourier分解,对产生的接口延时误差进行补偿。由仿真结果可知,该方法不仅可以在稳态条件下进行补偿,同样可以在暂态下进行补偿,当系统发生故障时,故障过程中的电压电流量变为非周期分量,即可利用电气量相位差进行接口信号的延时补偿。通过对220 kV侧分割前后的电压、电流以及功率波形的补偿分析,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NOTES
*共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