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十四五”时期,农村社会的发展重点从“脱贫攻坚”转移到了“乡村振兴”,教育在乡村振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乡村教师作为教育人才,具有教书育人的独特价值,可以通过塑造“新乡贤”这一新的时代角色,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为进一步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国家在政策扶持方面,以“乡村振兴”、“乡村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留住”乡村教师的政策。然而,在实际执行中,由于欠缺对乡村教育本来面貌和实际需要的考虑,导致乡村教师归属感提升不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阻力也随之增强。因此,本研究聚焦于乡村教师的归属感缺失问题,对其归属感较弱的表现及原因进行分析,以归属感的建立过程为依据,从乡村教师归属感的认知阶段、肯定阶段和同化阶段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逐渐使乡村教师的失衡心理得到平衡,对其生存境遇进行改善,最终实现对乡村教师归属感的重塑。
Abstract: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the development focus on rural society has shifted from “poverty alleviation”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education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teachers, as educators, have the unique value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and can contribute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by shaping the role of “new township sages” in this new era.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China has formulated a series of policies that are conducive to the “retention” of rural teachers, with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rural teachers” as the core of policy support. However, in actual implementation, the lack of consideration of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and actual needs of rural education has led to the ineffective promotion of rural teachers’ sense of belonging, and the resis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teaching force has also increased. Therefore,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lack of rural teachers’ sense of belonging, analyzes the manifestations and causes of their weak sense of belonging,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based o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the sense of belonging, starting from the cognitive stage, affirmative stage and assimilation stage of rural teachers’ sense of belonging, so as to gradually balance the imbalance of the rural teachers’ psychology, improve their living situation, and ultimately realize the remodeling of rural teachers’ sense of belonging.
1. 引言
“十四五”时期,农村社会的发展重点从“脱贫攻坚”转移到了“乡村振兴”,教育在乡村振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乡村教育点多面广,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道路上,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一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然而,在实际情况中,有研究表明,新时代以来,我国乡村教师依旧存在着归属感缺失的问题,具体表现有工作积极性缺乏、教师队伍极不稳定、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等[2],这直接影响到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的稳定,极大阻碍了乡村教育的发展。此外,在国家政策方面,教育部等六部门于2020年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也强调,要紧紧抓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精准施策,力争经过3到5年的努力,实现乡村教师数量基本满足需求、质量水平明显提升和队伍结构明显优化的目标[3]。因此,在乡村振兴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背景下,本文力图结合以往的文献资料,解析乡村教师归属感相关概念,探讨当前我国乡村教师归属感缺失的问题及表现,剖析成因,并结合归属感建立过程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帮助乡村教师增强归属感,为乡村教育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2. 教师归属感的内涵及其价值
2.1. 教师归属感的内涵
“归属”是一种心理上的词汇,但是在其他学科中,它的含义也有相应的表述。在词义学中,首先分解“归属”一词,《汉语字典》中“归”含有返回,回到本处(如回归)和合并,或集中于一类(如归纳)的意思[4]。而“属”的解释是同一家族(如亲属)、集中或倾向于某人或某事(如附属)和类别(如金属)等。在《史记·夏本纪》中“禹子启贤,天下属意”,其中的“属”就是指归心。“归属”结合二者的含义,可解释为归附、从属,如《新唐书·李密传》“揽天下英雄驭之,使远近归属,公不如我”,其意为招揽天底下的英雄并统御他们,使得远的近的都归附过来,您这方面的能力不如我。故而,归属感可理解为个人与他人会产生连属的感觉。
在心理学中,归属感可追溯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层次由低到高,其中社交需求又可称为归属与爱的需求[5]。由需求的层次性特点我们可以认为,个体只有在获得归属感后,才会有更高的诸如尊重需求等需求。归属感可以是个人和一个团体的关系,也可以是个人和多个团体的关系。
所以,我们可以把归属感看作是个体能够体会到对从属的集体的依靠与被接纳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和情感两部分的心理体验。那么,本文的乡村教师归属感也就可以这样界定,它指的是乡村教师将自己归属于乡村学校,并且在认知上认可、在情感上感受到被接纳的一种心理体验,即教师对学校的一种嵌入感。
2.2. 教师归属感的价值
2.2.1. 个体价值: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大量研究显示,个体的归属感显著正向影响工作态度[6] [7]。例如,傅王倩等人通过《特岗教师地域融入问卷》《特岗教师职业倦怠问卷》,以13个省份60个县的5966名特岗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地域融入与工作倦怠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归属感不足的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较多的负面情绪,也就是更有可能出现工作枯竭、工作退缩等现象[6]。对于农村教师来说,越是对学校有较高的归属感,他们对学校的工作就会越是感到骄傲,也就更有可能产生一种“主人翁”的感觉,无论是在人际关系上,还是在他们的专业发展上,都会起到帮助作用,他们的人格也会更加健康。
2.2.2. 社会价值:有利于学校发展和乡村振兴
教师归属感是教师与学校的情感纽带,有利于乡村学校“留住”人才并凝聚乡村教师的力量。有研究表明,归属感对教师是否能够继续留在当前的学校、积极地参与到日常的教学和教研活动中、为学校作出自己的贡献起到了决定作用。归属感越强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越能感受到快乐,也就越愿意留下来;归属感越差的教师,离职意愿也就越高[8]。所以,增强乡村教师的归属感,不但可以推动乡村学校的发展,还可以帮助建立一支稳定的乡村人才队伍,进而利用乡村教育的渠道来帮助乡村振兴。
3. 乡村教师归属感缺失的表现及成因探析
3.1. 乡村教师归属感缺失的表现
通过对有关文献的分析,并根据教师归属感的四个构成维度,分别是:教师对学校的态度、情感、责任、精神[9],本文归纳出了乡村教师归属感缺乏的几种表现。
3.1.1. 对乡村教师职业的认识不清晰
由于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十分恶劣,一些乡村教师在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时,往往把自己的现有工作当成是一个跳板,并没有对乡村教师的职业价值有清晰的认识,教育信仰不坚定。在工作中苦苦寻求机会,一旦有更好待遇的岗位,就毫不犹豫地离开,导致了农村教师的大量流动。优秀青年教师的大量流失,使乡村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受到了无法弥补的损害。
3.1.2. 人际关系处理不佳
教师与学校领导、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是教师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乡村教师缺乏一种归属感,这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例如在与同事教师打交道时,有一些年轻教师以自我为中心,与一些老教师产生各种矛盾。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对乡村教师的日常精神面貌、工作状态以及校园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3.1.3. 工作不负责
对教师来说,责任感是最基本的素质,是对教师工作的热爱和奉献精神的心理基础。有了这样的责任感,教师才会积极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部分农村教师因缺乏归属感而感到焦虑,工作积极性不高。许多乡村青年教师的离开或准备离开的想法和行为,一定会对周围的其他教师产生影响,从而造成教师队伍的人心不稳。其他教师的教学任务也因此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学校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3.1.4. “自私自利”倾向加剧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奉献精神既是师德的一种内在要求,又是教师对学校有强烈归属感的一种表现。教师要有奉献的精神,才能在不计回报的情况下,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好学生的培养离不开老师的奉献精神;学校的发展也有赖于教师的贡献,然而,由于缺乏归属感,导致了教师在教育中“自私自利”倾向加剧。
3.2. 乡村教师归属感缺失的成因探析
乡村教师归属感的缺失原因主要从教师自身失衡的心理和生存环境的压迫来进行分析,即内因和外因交织在一起导致了乡村教师的归属感缺失问题。
3.2.1. 内因:教师自身失衡的心理
大部分乡村教师一开始入职时都抱着崇高的教育理想,他们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获得人们的认同,并获得学校领导的充分关注。然而,现实很骨感,教育热情逐渐被磨灭。在相对落后的工作环境中,繁重的工作和生活负荷所换来的回报和付出并不相称。因此,他们的心理预期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加上职业晋升平台狭窄,他们的焦虑得不到释放,从而产生了心理上的不平衡,他们的职业价值观遭到了严重的冲击,从而造成了一种缺乏归属感的状态。
3.2.2. 外因:生存环境的压迫
因为客观的经济环境的差异,学校管理不善,办学条件太差,政策保障不足,这些都对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教师职业倦怠感油然而生,进而导致归属感的缺失。
首先,在学校管理上,乡村学校在师资紧缺的情况下,还施加给教师各种行政事务等非教学工作压力。其次,部分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太差,偏远贫困山区无论是交通还是其他的硬件生活条件,都无法与发达城市学校相比。乡村教师的基本物质生活无法得到保障,办学经费也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求,乡村教师生活与工作的成就感无法得到提升。再者,政策保障不力,边远地区的老师,福利少,职称的评定也很严格,因为编制少,人员更新缓慢,所以新来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在低级水平徘徊,晋升缓慢。前途的黯淡,使得他们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也不能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4. 乡村教师归属感的重建
按照归属感的层次分析,可将归属感的建立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认知阶段、肯定阶段、同化阶段[10]。因此,乡村教师归属感的重建应从这三个阶段入手,逐步平衡乡村教师的失衡心理,改善教师的生存境遇。最终重构归属感,重塑起乡村社会引路人的角色。
4.1. 认知阶段:培养教师的职业价值观
在认知阶段,教师个人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职责、任务和目标,以及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角色。但在这一时期,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还没有完全了解。学校应该与这一特征相适应,通过外部驱动,对教师采用专项培训与文化熏陶相结合的方法,让新入职教师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能从文化上、精神上、理念上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产生认同,从而更快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归属感。具体可从培养教师共同价值观和树立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入手。吸引和鼓励新入职教师归属乡村学校。加强学校文化建设,鼓励教师参与到学校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强化教师共同价值观念的培养,使新教师体验职业幸福感,树立正向的职业价值观。此外,通过宣传教师群体中的先进事迹,对教师进行不间断的职业信念教育,牢固树立扎根山区思想,提高奉献精神,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
4.2. 肯定阶段:提升教师的职业成就感
教师归属感的肯定阶段,教师个体已认同组织行为、价值取向和精神文化。故此阶段,乡村学校应结合外部驱动和鼓励内在需求,把认同感转化为成就感。由于乡村教育具有其独特性,如生源多为留守儿童和本土教学资源具有独特性等,乡村教师应打造独特的教学方法,提高自我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学校也应该改变自己的管理观念,充分发挥评估系统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注重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为他们的专业发展搭建多种平台,为他们的进修和培训创造必要的环境,提高他们的职业成就感,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同时,国家也要为农村教师的利益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在偏远山区的学校方面,增加对学校的投入,提高学校的软硬件水平,保障教师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同时,要加大对边远地区教师的补贴力度,以保证边远地区的教师队伍的稳定。另外,要规范职称评审,打开升迁通道,使乡村教师在实现自我价值中获得更多的归属感。
4.3. 同化阶段:夯实教师的职业责任感
在教师归属感的同化阶段,教师个人的行为准则在学校中趋向于同一,个人的价值观和学校的价值观融合为一。故在此阶段应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职业责任感,促使教师自觉专业发展。在当今学习化社会中,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必须接受终身教育,不断提升自我。只有夯实教学责任感,教师才会自觉地、不断地加强学习,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促使自我内涵式发展,最终形成“爱校如家”的态度,并对其所从事的职业产生一种持久、特殊、难以割舍的情感,即教师归属感进一步得到同化,这也是自我实现的途径。
5. 结论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扶贫先扶智,纾解乡村教育的问题至关重要。而乡村教师作为教育人才,是乡村教育的重要一环,具有其特有的“秉持育人、化人初心”的价值属性[11],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稳定成为学术界关注的话题。在乡村教育中,乡村教师归属感具有极大意义,它深刻影响着是否能留得住优秀的教育人才。只有增强乡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对乡村教师职业的依恋感情,才能更好地为乡村教师的自我内涵式专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才能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