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与对策分析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Development in Jiangxi Province
DOI: 10.12677/ecl.2024.1341498, PDF, HTML, XML,   
作者: 伍雨欣, 胡朱洁: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区域金融经济发展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Regional Fina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和普惠金融的发展程度和结合程度越来越高,数字普惠金融应运而生。并且通过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普惠金融以数字化手段提升了金融的服务效率、服务水平和服务范围,持续推动并助力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崛起。因此数字普惠金融得到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是基于2011~2020年北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现有的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关理论和数据,从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探析了其发展现状,发现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存在地域差异、地区发展不平衡、知识普及等问题。最后,根据以上不同问题提出协调数字普惠金融区域均衡发展、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普惠金融知识普及等相关对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degree and combination degree of Internet digital technology and inclusive finance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came into being. And through the extensive use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clusive finance has improved the service efficiency, service level and service scope of finance by digital means, and has continued to promote and help the rapid rise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Therefore,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by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nd all sectors of society. Based on the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Index of Peking University from 2011 to 2020 and the relevant theories and data of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in Jiangxi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ts coverage breadth, depth of use and digitization degree, and finds that there are regional differences, regional development imbalance,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and other problems in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in Jiangxi Province.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above different problems, it puts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coordinating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in the regi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infrastructure, and strengthen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financial inclusion knowledge.
文章引用:伍雨欣, 胡朱洁. 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与对策分析[J]. 电子商务评论, 2024, 13(4): 3094-3103.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4.1341498

1. 数字普惠金融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1.1. 数字普惠金融的具体内涵

数字金融是指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服务相结合,以实现支付、结算、融资与投资等金融服务的新一代金融服务模式。普惠金融是指面向社会所有群体,包括农民、小微企业、低收入群体等,提供全面、便捷、高效、低成本的金融服务,因此也被称为包容性金融。数字普惠金融正是结合二者优势,通过数字金融的发展让社会各群体都能享受到普惠金融的发展成果,实现普惠金融的目标。从当前发展形势来看,我国普惠金融已经与数字金融实现了较为深度的融合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是一个涵盖多维要素的综合概念,是在数字技术背景下以深度、可持续的方式推进金融创新的发展模式[1]。当前,对于数字普惠金融被学界广泛认可的定义是出现在2016年杭州G20峰会上,数字普惠金融被定义为:泛指一切通过数字金融服务促进普惠金融的行为。它包括运用数字技术为无法获得金融服务或缺乏金融服务的群体提供一系列正规金融服务,其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能够满足它们的需求,并且是以负责任的、成本可负担的方式提供,对服务提供商而言是可持续的。

1.2. 理论基础

1.2.1.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聚焦于金融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它不同于传统金融资源观仅仅看重发展的指标增长,而是将金融资源提升到一种稀缺、基本的战略资源地位,认为金融发展是一个开发扩充与改善利用金融资源相辅相成的过程,是对金融发展理论的有益补充。除了重视可持续这一方面,同样着眼于发展,它强调金融可持续发展是兼顾金融质量与数量发展的统一,揭示了一种新的金融效率观,强调金融资源理论中与经济和金融系统的发展连续性,以利用提高金融资源的效率,降低金融资源的脆弱性。

金融可持续发展以统筹量与质的双重目标为出发点,而数字普惠金融正是摒弃片面发展,是兼顾量与质的共同发展。在量的方面,数字普惠金融重视普惠性,不是单纯着眼于某一特定社会群体,而是旨在通过数字技术以低成本向社会所有群体,包括农民、小微企业、低收入群体等,提供全面、适当、有效、便捷的金融服务,让可接触、广覆盖得以实现,从而构建一个全面的金融网络;质的一个体现在于动态的增长,比如着眼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使用深度的增加,而不是静态的停滞。而以数字技术作为金融载体,有利于充分发挥其优势,高效率低成本地实现普惠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与使用。

1.2.2. 区域金融理论

区域金融理论是由经济地理学的基础上逐步演化而来,注重空间资源优化配置的一个理论领域。区域金融的发展是建立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上,而后更加注重将区位地理因素融合到发展中,将金融发展置于区位地理中[2]。对于我国来说,从我国东中西部、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等金融发展现状来看,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随着区域金融被认为与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双向互动关系,重要性日益凸显,将区域金融理论运用于我国现实情况的分析中,对我国经济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问题的探讨是在区域金融理论的基础进行的,在认识到区域金融对经济发展存在空间差异的指导下,对金融发展区域特征探讨的内容延伸,通过学习该理论,可以更好地助力数字普惠金融在江西省的协调发展,以数字普惠金融引领新时代江西省的区域经济发展。

2. 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江西省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贯彻国家政策,为江西省各阶层社会群体能够享受高效平等的金融服务、提高居民收入以及缓解中小微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问题,全面推进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升江西省总体经济水平。

在对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具体研究之前,首先要把握当前建设的基础条件。其次对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测度,需涉及多个维度,根据以往相关文献,本文从以下三个维度对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进行研究。

2.1. 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的基础条件

2.1.1. 政策条件

江西省政府在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打造数字普惠金融平台、明确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方向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江西银保监局会同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江西省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联合出台的《2021年银行保险业普惠金融行动方案》提出普惠型小微贷款“两增”、涉农信贷持续增长、脱贫地区信贷保险考核要求、普惠领域贷款结构持续优化、融资成本保持在合理水平等方面的工作目标。另外,江西省结合实际出台《江西省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将数字经济发展作为加快新动能培育的“一号工程”,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2.1.2. 数字基建条件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及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建设加快了数字经济步伐,拓宽了普惠金融的发展路径,推动各产业数字化转型。江西省为助推经济发展,加快布局5G等数字化建设,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数字基建条件。2021年江西省绿地集团积极响应国家新基建号召,不断整合自身在资本、产品、模式等领域的优势,加速科创产业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与应用,荣获“2021中国数字新基建产业领军人物”称号。

2.2. 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

从增长速度看,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态势良好,从2011年的29.74增至2020年的340.61,而且2020年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居全国第15名,9年间总体增加约11.45倍(见表1)。这表明,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是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江西省金融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Table 1.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index of Jiangxi Province from 2011 to 2020

1. 2011~2020年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指数

年份(年)

总指数

覆盖广度

使用深度

数字支持服务程度

2011

29.74

13.97

54.82

36.21

2012

91.93

59.82

132.68

123.92

2013

146.13

99.81

183.73

230.78

2014

175.69

148.73

167.19

280.18

2015

208.35

170.86

182.48

379.14

2016

223.76

188.79

222.74

341.08

2017

267.17

228.52

305.92

324.38

2018

296.23

266.46

296.52

394.00

2019

319.13

294.32

319.18

400.97

2020

340.61

316.64

353.23

398.52

2.2.1. 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分析

与传统金融相比,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各项业务,不再受到地域制约,因此与传统金融根据单位地区网点数度量金融服务覆盖广度不同的是,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通过电子账户数量度量[3]。根据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所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绘制如下图。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指数呈上升趋势,见图1,从2011年13.97增长到316.64,覆盖广度指数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这说明了数字普惠金融在江西省覆盖范围逐渐扩大化。在2014~2015年增速比较缓慢,这一阶段可以称之为初步发展阶段。2016年之后快速发展,这一转变是《国务院关于印发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的通知》等国家政策的出台,在2016年中国数字普惠金融逐渐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时期,江西省政府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同时结合江西省实际,规范发展各类新型金融机构,持续扩大互联网覆盖范围,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同样也进入规范化发展的时期,总体上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

Figure 1.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coverage width index of Jiangxi Province from 2011 to 2020

1. 2011~2020年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指数

2.2.2. 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分析

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的考量需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金融服务类型,包括支付、基金、信贷、保险与信用等金融服务;二是考察各类金融服务的使用情况,包括使用人数与使用次数等[4]。同时可以清晰看出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指数呈现快速发展趋势(见图2),在2014年该指标经历下降后,2014~2017年又重新进入迅猛发展时期。这一转折可以追溯到当时我国宏观金融环境的发展状况,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在2014年出现了相比于前一年大幅下降的现象,所以2014年使用深度指数略有下降。2013年余额宝上线“微理财”等产品,2014年前后支付宝余额宝、花呗业务的上线,再加上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保险业和互联网的融合,2014年信贷和信用业务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数字普惠金融消费者用户规模扩大、交易量增加。而在2018年由于政策限制导致投资指数和货币基金指数有所下降,所以2018年指标经历下降后继续发展。

Figure 2.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utilization depth index of Jiangxi Province from 2011 to 2020

2. 2011~2020年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指数

2.2.3. 数字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分析

数字化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数字经济的主要驱动力[5]。数字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的考量与金融服务是否便捷、是否低成本等因素有关,该指标综合便利化、低成本及信用化等多方面对数字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进行度量[6]。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各个领域的数字化已经创造了越来越大的价值,加速了各个行业的数字化变革。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见图3),数字化程度除了2016年有所下降之外,数字化程度总体上是上升态势,在2015年达到峰值之后进入平稳发展状态,这正是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数字普惠金融提供了技术支持。

3. 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数字普惠金融地区发展不平衡

截至2022年5月,江西省共有11个地市,分别为南昌市、赣州市、九江市、景德镇市、上饶市、宜春市、吉安市、抚州市、萍乡市、新余市、鹰潭市。首先,以2020年江西省各地市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为例(见图4),可以发现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在区域上发展不平衡,南昌市不管是在覆盖广度、使用深度还是数字化程度上,都是远远超过江西省平均水平,但在农村地区发展相对缓慢,尤其是吉安市,与省内其它城市相比,在普惠金融基础设施方面较为落后,水平上差距较大。其次,从各地市综合发展情况看(见表2),江西省南昌市和景德镇市作为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第一梯队城市,从2012年至2020年,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在江西省11地市中始终居于前2位,这是由于它们有相对较强的资源汇集能力、显著的发展优势,且南昌市作为省会城市,政策、数字化基础条件更加充足,技术支持更加完善。而吉安市和上饶市等三个指标都较低的城市,受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制约,数字化技术发展还不充分,金融环境较为落后,与南昌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Figure 3. Index of digitalization degree of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in Jiangxi Province from 2011 to 2020

3. 2011~2020年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指数

Figure 4.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index of Jiangxi Province, 2011~2020

4. 2011~2020年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指数

Table 2. Development index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in cities of Jiangxi Province from 2012 to 2020

2. 2012~2020年江西省各地市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

地市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南昌市

113.21

152.18

170.03

197.52

218.74

253.13

265.13

278.25

290.99

景德镇市

97.84

139.59

150.24

177.29

196.71

226.16

238.99

251.35

264.95

萍乡市

92.81

128.96

141.67

170.19

195.97

218.47

227.04

237.33

249.80

九江市

90.95

126.60

145.87

173.13

196.78

225.12

237.60

249.02

261.77

新余市

92.89

130.47

153.21

168.73

192.85

222.79

235.60

242.00

256.97

鹰潭市

87.21

128.65

156.94

169.63

196.20

219.11

232.20

242.83

256.24

赣州市

88.48

126.02

140.38

169.64

195.14

224.36

236.95

250.84

263.52

吉安市

77.68

116.92

130.64

158.32

184.47

208.62

221.07

234.85

247.45

宜春市

82.41

120.08

132.07

160.96

190.64

211.89

225.91

235.52

250.13

抚州市

81.45

121.95

136.50

160.97

186.06

212.51

223.84

236.27

251.90

上饶市

84.37

119.30

139.50

162.91

186.36

213.81

226.97

238.57

251.90

3.2. 数字普惠金融业务发展不平衡

Figure 5. Sub-index under the depth of use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in Jiangxi Province, 2011~2020

5. 2011~2020年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下分类指数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了解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总体上发展迅速,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是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同时也存在使用深度相对较慢增长的问题,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数字普惠金融各类业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业务起步时间不一,例如支付、保险和信用业务开发较早,在2011年就已经在缓慢起步。但是货币基金业务在2013年才出现,投资业务在2014年才出现,特别是直到2015年才出现了信贷业务。这和2015年左右支付宝等金融业务发展有关,而根据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江西省城乡人口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即农村人口为1787.8万人,占江西省总人口的39.56%,这些农村人口对于新兴数字普惠金融业务认识较为有限,再加之由于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地区,数字化基础设施的落后会造成对于较大程度依托于数字化技术的新兴业务来说,难以实现全面发展(见图5)。所以形成了传统业务发展水平高,但是新兴业务领域发展较为缓慢,发展水平较低的不平衡局面。

3.3. 数字普惠金融对象金融知识缺乏

普惠金融的主要对象是城市低收入和农村地区的贫困群体,但是这类群体由于物质条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金融素养较低,金融知识的掌握较少。因此,即使金融服务覆盖到所有地区,这一部分群体也可能无法立即接受,这正是出于金融知识的缺乏的原因,而这正是给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一个很大挑战。

根据央行2019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该报告搜集了国内多达18,600个样本,样本来自于我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任意抽取的多达600名消费者的问卷调查[7]。该报告结果显示,认为自己拥有“非常好”或者“比较好”的金融知识水平的金融消费者占比为39.13%,认为自己拥有“一般”的金融知识水平的金融消费者占比为40.69%,认为自己拥有“不太好”的金融知识水平的金融消费者占比为14.08%,认为自己金融知识水平“一点也不好”的金融消费者占比为6.10%。金融消费者在储蓄、银行卡和信用等方面的知识正确率甚至能达到60%及以上,这表明消费者对简单基础的金融知识有较高的理解和掌握水平;但是金融消费者在投资、贷款和保险等方面的知识正确率尚存在不足之处,亟待提高。各种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在不同的群体之间也存在着较大差异,据人口统计的特征而言,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金融知识、金融态度、金融技能、金融行为及金融知识需求等多个方面。弱势群体,即低学历低收入群体,相比高学历高收入群体而言,在金融知识、金融技能和金融行为方面存在更大差距;就业群体与非就业群体的金融素养存在一定差距;城乡居民间的金融知识水平也存在不平衡现象;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水平在年龄上存在很大的不同,横向对比之后呈驼峰效应趋势。此外,人口结构的数字素养有较大的水平差距,对于一部分的金融消费者来说,数字技术的发展在促进消费者金融素养提升上存在滞后效应。由此可见,由于金融消费者在金融知识水平上的缺乏和差异性,一部分弱势群体消费者将难以被数字普惠金融所惠及,从而无法得到数字普惠金融带来的便捷。

3.4. 数字普惠金融缺乏有效监管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规模正在快速扩张,但是在近年来也衍生出了信息安全、隐私保护、P2P等问题,要想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完善的法律监管环境必不可少[8]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时间较短,监管规则体系还不健全,监管效能有限。数字普惠金融凭借使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打破了行业和空间的限制,提供了非法融资的便利性,许多犯罪分子看到了非法融资的犯罪机会,假借数字普惠金融的名义进行非法集资活动,另外不足的监管,也是信息安全、非法网贷、非法集资等事件重要原因。至2021年,江西省检察机关共依法批准逮捕非法集资犯罪234件456人。此外,江西省农村地区相对于金融发达地区来说,普惠金融法律制度更为不完善,导致农村缺乏充足的普惠金融意识和必要的防范能力,有可能导致金融欺诈事件向农村地区蔓延,整体上阻碍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

4.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4.1.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对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首先,从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整体发展的视域着手;而后根据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对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进行了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探析了其发展现状;最后提出了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在相关基础条件支持下,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实现了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服务支持程度的一定程度的发展。

第二,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明显的问题。基于以上分析,发现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没有达到最佳状态,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业务不平衡、金融知识缺乏、有效监管缺失的问题。

4.2. 对策建议

本文从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的区域差异现状和影响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因素出发,阐明了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于以上分析,现就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

4.2.1. 协调数字普惠金融区域均衡发展

江西省各市存在人口分布不均,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且经济发展程度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具有直接影响,从而导致数字普惠金融存在区域不均衡的问题。

一方面,南昌市等数字普惠金融的高水平发展地区,要将现有建设成果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相融合,优化金融领域的科技应用,促进金融升级,保持发展优势。另一方面,对于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针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适应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克服区域因素的阻碍,加大投资力度,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4.2.2. 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江西省的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虽然在不断增加,但是相对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总体数量还是较少,所以基础设施建设应提上日程。通过注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以金融科技赋能传统普惠金融。尤其是在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区,更要进一步加强数字普惠金融技术设施建设,为其新兴数字普惠金融业务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从而更好地解决数字普惠金融业务不平衡发展的问题。

4.2.3. 加强普惠金融知识普及

金融知识的传播可聚焦于日常的必要知识。有关金融技能的提升可着重于该方面读写和计算等能力的提升[9]。金融态度表示消费者接受金融教育的偏好、计划预算和支出的原因和偏好以及对金融服务从业人员的看法等心理因素。金融行为则主要包括日常管理、长期规划、财务决策和建议获取等方面。作为人们心理状态的代表及其对金融活动的执行力,应着重对金融态度和金融行为的干预,这决定人们是否能将他们的金融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符合他们最佳金融利益的决策,并真正得以实践。

通过开展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实施金融知识普及,强化金融教育,可以发现薄弱环节,找出不足,构建良好的金融环境。继续关注重点群体和地区的金融素养水平,对于低收入、低学历、失业等人群,要了解其金融态度与金融行为的变化,持续关注金融素养状况,以金融知识和金融技能为起点,提高消费者树立风险防范能力,改善消费者的金融行为,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数字素养水平在人口结构上存在较大的差异,目前很多学生参与金融活动,由于金融基础知识的缺乏,也造成了校园贷等悲剧,因此在大学校园也要注意普及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积极践行普惠金融理念,从而构建良好的消费金融环境。

4.2.4. 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建设

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与发展,江西省的数字普惠金融行业从快速增长转向规范发展,但其中也暴露出该行业的许多问题。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的监管环境仍然没有达到预想状态,要想实现江西数字普惠金融的长远发展,这要求政府必须平衡创新与监管的关系,政府必须对数据安全问题、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和其他系统性金融风险问题实施灵活监管,但对加强创新同时也需要强有力的监管。随着金融体系的数字化,只有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构建完善的监管体系,才能全面了解普惠金融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规范市场运作和保护消费者权益[10]。政府除了传统监管方式,也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搭建互联网监管环境,提高监管水平,建立智慧政府,促进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付莎, 王军.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8, 34(3): 56-65.
[2] 陈银飞, 苗圃. 数字金融、政府补助与企业创新[J]. 武汉金融, 2021(2): 60-69.
[3] 陈雅琳. 普惠金融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 武夷学院学报, 2017, 36(9): 60-66.
[4] 夏平凡, 何启志. 互联网普及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吗? [J]. 金融发展研究, 2021(12): 69-76.
[5] 李黎明. 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大学, 2020.
[6] 郑雅心. 数字普惠金融是否可以提高区域创新产出?——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经济问题, 2020(10): 53-61.
[7] 郭峰, 王靖一, 王芳, 孔涛, 张勋, 程志云. 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指数编制与空间特征[J]. 经济学(季刊), 2020, 19(4): 1401-1418.
[8] 于之倩, 朱宇. 数字经济、普惠金融与经济增长[J]. 暨南学报, 2021, 43(11): 51-55.
[9] 宴鸿萃, 刘成杰. 数字普惠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285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J]. 当代金融研究, 2020(2): 78-86.
[10] 陈铃敏, 高嘉华.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分析[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2020, 22(2): 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