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类本科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教育模式优化研究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ducation Model for Undergraduate Talent Cultivation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摘要: 为助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素质的经管类本科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点课题。基于协同创新教育在经济管理教育中的重要性,本文围绕增强经管类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协同创新教育模式展开分析。在归纳总结当前经管类本科培养中的协同创新教育模式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其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实践平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后借鉴国内外典型的协同创新教育案例,结合调查与反馈,提出了关于经管类本科人才培养中协同创新教育模式的优化对策,包括优化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加强校企合作与实践平台建设、完善反馈机制与学生参与、提升师资水平与教育资源以及增强国际合作与全球视野等。本文的结论可为经管类本科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构建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Abstract: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ive forces, cultivating undergraduates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ith innovative abilities and practical skills has become a key focus in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the importanc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 manage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nhancement of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ducation model in undergraduate talent cultivation. Summariz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undergraduate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programs, the paper points out issues in areas such as curriculum design, faculty strength, and practical platforms. Drawing from typical case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ducation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and combined with surveys and feedback, the paper proposes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ducation model in undergraduate talent cultivation. These strategies include optimizing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methods, strengthening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practical platform construction, improving feedback mechanisms and student participation, enhancing faculty capability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increas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global perspective.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paper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building an educational system for cultivating undergraduate talents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文章引用:钟敏. 经管类本科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教育模式优化研究[J]. 职业教育发展, 2024, 13(6): 2142-2153. https://doi.org/10.12677/ve.2024.136330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科技、人才、创新均系于教育。全球高等教育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经济、技术和社会环境。跨学科与跨界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教育模式正从单一学科教学向跨学科和多专业融合发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产教融合与实践导向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加之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加速,技术成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创新创业教育受到广泛关注和推崇。这些改革趋势不仅应对了社会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巨大需求,也推动了教育模式与体系的持续优化与更新。

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相应地要求高等教育能培养出能够驾驭新时代技术与知识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然而,传统经管类教育模式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理论与实践脱节、创新能力培养不足、产教融合不够和跨学科知识整合不力等等。在此背景下,协同创新教育模式通过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间的多方协同合作,以及资源与信息的共享,推动实现教育质量与创新能力的双重提升。通过实施项目制学习、案例教学、实境模拟等方法,经管类本科生可以跨越学科界限,融通知识体系,增强实践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理解并解决实际经济管理问题。结合教育心理学,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互动式教学和多样化评估机制,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经管类本科教育适应全球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并支撑新兴产业发展,协同创新教育模式在经济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愈发凸显。

协同创新教育模式是指在高等教育中,通过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等多方协作,共享资源、信息和知识,以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教育模式。该模式强调跨学科和多领域的融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项目制学习、案例教学、实境模拟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1] [2]

国内外关于协同创新教育模式的研究,尤其是在经济管理教育领域的应用,显示出显著的差异与发展趋势。国际上,特别是美国、欧洲等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积极探索多方协同的教育模式,结合跨学科融合、产学研合作与实践导向的教学方法,深度发展协同创新教育[3]-[5]。相较之下,国内的协同创新教育模式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取得不少成果[6]-[8]。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顶尖高校通过与企业共建实验室、成立创新创业中心等方式,积极推进协同创新教育[9] [10]。在经济管理教育领域,国内高校开始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例如一些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发案例教学,推动学生参与实际商业项目,从中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国内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整体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具体实施方法和效果评价机制缺乏系统性和标准化;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提升,多数合作仍停留在表面层次,未能充分发挥各方资源优势与协同效应。

国际上协同创新教育模式相对成熟,国内虽然开始借鉴国际经验并积极实践,但在理论研究、实践操作及评价体系等方面仍有较大发展和完善空间。围绕这些问题,本文将致力于优化现有协同创新教育模式,通过项目制学习、案例教学、企业实习和跨学科课程设计等措施,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能力的培养、产教深度融合和跨学科知识的整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对高素质经管类人才的需求。

2. 经管类本科人才协同创新教育模式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课程设置

当前,中国多数高校的经管类本科教育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多数课程仍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讲台上单向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收信息。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偏理论。大多数课程内容集中在经济学理论、管理学基础、财务会计等传统学术领域,缺乏与实际应用紧密相关的课程。这种现状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工作时,理论和实践脱节,无法快速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讲授法为主,少有互动式、案例分析、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的应用,学生在课堂上缺少思考和讨论的机会,难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考试方式过于传统。评估方式以期末考试为主,平时成绩考核比重较小,考试内容侧重记忆和理解,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如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部分高校开始认识到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逐步引入现代教学手段,尝试构建协同创新教育模式。这些尝试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评机制等方面。比如引入跨学科课程:为满足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一些高校开始尝试设置跨学科课程,将经济管理知识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加强实践课程:增加实践课程比例,鼓励学生参与实习、创业项目、企业咨询等实际应用活动。一些高校与企业合作开设项目课程,让学生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学习和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多样化教学方法:部分院校引入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项目管理和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尽管有些高校在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但仍然存在诸多局限和挑战。首先,模式推广不均。现代化教育模式并未在所有高校全面普及,一线城市和重点院校推进较快,但在中西部地区和较多普通院校推广较慢。其次,资源投入不足。实施新型教育模式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包括教学设备、校企合作经费、师资培训、实习基地建设等,但现实中许多高校的资源有限,难以全面落实。加之教改阻力大。部分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教学习惯,对新模式的接受度不高。此外,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支持,使得许多教师在推行新模式时感到力不从心。以及评价机制滞后。现有的评价体系尚未能全面反映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传统的考试和成绩评定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亟需改革。

2.2.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经管类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柱,其质量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模式的实施效果和学生的培养成效。在协同创新教育模式下,师资队伍需要具备多元化的知识背景、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当前,中国各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师资主要由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的教授、博士以及部分具有企业背景的兼职教师组成,主要具有以下几点特征:(1) 专业知识扎实。多数教师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能够有效开展理论教学和基础研究。(2) 实践经验欠缺。一些教师缺乏企业管理、创业创新等领域的实践经验,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结合不足。(3) 创新意识不足。部分教师对现代教学理念和创新教育模式理解不深,缺乏积极参与和探索的动力。(4) 国际交流有限。教师国际化水平相对较低,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的机会较少,国际视野有待提升。

综上,尽管当前师资队伍在基础理论教学方面具备一定优势,但在推行协同创新教育模式时,仍面临以下问题和挑战:(1) 实践能力培养不足。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企业背景相对不足,难以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真实项目的创新实践。(2) 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以传统讲授法为主,缺乏现代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3) 培训体系不健全。针对协同创新教育模式的专项培训不足,教师缺乏系统性培训和职业发展的机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4) 科研与教学脱节。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转化不够紧密,教师在科研与教学间的时间和精力分配存在冲突。

2.3. 支持平台与资源投入

支持平台与资源投入是协同创新教育模式得以顺利实施和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通过完善的支持平台和充足的资源投入,可以为经管类本科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现有支持平台的现状及问题分析。(1) 校内实验室和创新中心。许多高校已经建立了一定数量的经济管理实验室和创新中心,配备了基础的教学设备和资源。这些设施为学生提供了理论教学之外的实际操作场所,部分高校还设有专门的创新实验室供学生进行科研项目和创新试验。但以上平台的设备老化和更新速度慢,实验室资源有限,学生使用时间和机会不足;部分实验室的使用效果不理想,实际使用率不高。(2) 校外实习基地。不少高校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设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基地了解企业运作,积累实践经验。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多数实习基地的实践内容流于形式,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获得的锻炼有限,实习周期短,无法系统地学习和体验。(3) 学术研究与实践结合的平台。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将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通过项目课程、创新竞赛等方式促进学生在实际项目中运用所学知识。不过在操作中,学术研究资源与本科教学资源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机会较少,学术成果难以有效转化为教学内容和实践应用。综上,支持平台具有如下的局限:(1) 校内资源整合不足。尽管建立了多个支持平台,但各平台之间的资源整合和协同效应未能充分发挥,缺乏综合性、多功能的实践平台。(2) 校外实习效果有限。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更多停留在名义合作层面,缺乏系统性、长期性的深度合作,难以实现校企资源的有效融合。

资源投入的现状及问题分析。(1) 教育经费。国家和地方政府逐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经管类学科也获得了一定的资金支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但整体经费投入不足,协同创新教育模式的专项经费难以保障,资源分配不平衡,一些普通高校和地方院校的教育资源仍相对匮乏。(2) 现代化设备与技术支持。部分高校开始引进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设备,如智能教室、在线教育平台和数据分析工具等,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学习和实践条件。不过高水平现代化设备和技术的覆盖面有限,多数高校的教育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设备维护和更新问题突出,技术支持团队建设不足,使用效果受到影响。(3) 师资培训与发展。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一些高校通过引入高级别培训项目和国际交流机会,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创新教学能力。但高质量教师培训资源有限,培训体系尚未完善,教师对新教学模式理解不足,参与积极性有限;教师的实践经验匮乏,难以满足协同创新教育的需求。综上,资源投入主要受到如下制约:(1) 经费分配不合理,协同创新教育模式的经费支持主要集中在少数重点高校,其他普通院校因资金不足,难以开展全面的实践和创新教育。(2) 技术支持不全面。现代化教育设备和技术的引入存在滞后,设备使用和技术支持的专业人才短缺,难以充分发挥设备的教育功能。

2.4. 学生参与与反馈

在经管类本科人才协同创新教育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反馈是衡量教育模式效果的重要指标。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并进行有效反馈,才能确保教育模式的持续优化和改进。

学生参与度现状及问题分析。(1) 学术兴趣与主动性。不少学生对经管类学科具有浓厚的学术兴趣,尤其是在校企合作项目、创新创业大赛中表现出较高的参与意愿。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实践项目和学科竞赛,希望通过实际操作提升自己的能力。尽管部分学生参与度较高,但整体来看,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协同创新教育模式中的主动性不足,特别是对于跨学科知识和创新性实践活动不够积极,参与意愿不强。(2) 课外实践活动。许多高校通过校企合作设立了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实习基地、企业参访、创新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实践平台。但课外实践活动参与度不均衡,部分实践平台未能充分利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深度和持续性不足。一些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只是为了获得学分或应付任务,缺乏真正的投入和思考。(3) 创新创业项目。在政策推动下,很多高校积极组织和支持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提供资金、导师和场地等多方面支持,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而实际上,真正参与到创新创业项目中的学生比例较小,部分学生因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经验,难以独立完成复杂的创新项目。此外,部分项目存在形式化倾向,未能实现预期的创新实践效果。

学生反馈现状及问题分析。(1) 反馈机制的建设。多数高校建立了课程反馈、项目反馈和实践反馈等多种渠道,学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匿名意见箱等方式表达对教育模式的看法。不过反馈机制的实际运行效果不佳,学生的反馈意见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回应和改进,部分反馈渠道形式化严重,导致学生反映问题的积极性降低。(2) 反馈内容的多样性。学生的反馈内容涵盖课程教学、实践项目、师资水平、教学设施等多个方面,反馈内容较为广泛和全面。但反馈内容的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反馈意见流于表面,缺乏深入思考和具体建议,未能提供有价值的改进参考。(3) 反馈的有效应用。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将学生的反馈应用到实际的教学改进中,通过调整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等措施,提升教学质量。总体来看,反馈的有效应用仍然不足,教师和管理层对反馈的重视程度不够,改进措施的落实情况不佳,反馈与改进之间缺乏有效的闭环机制。

存在的问题。(1) 学生参与度不足。学生对创新教育模式的认识不足,缺乏自信心,未能充分理解协同创新教育的重要性。部分学生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形成了被动学习习惯,难以适应新的教育模式。(2) 反馈机制不完善。反馈机制的设计不科学,缺乏系统的反馈收集、分析和改进流程,反馈渠道形式化,未能充分发挥作用。(3) 反馈应用效果低。高校和教师对反馈的重视程度不够,反馈改进措施落实不到位,缺乏跟踪和评估机制,导致学生对反馈的信任度降低。

3. 经管类本科人才协同创新教育模式典型案例剖析

3.1.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协同创新教育模式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Stanfo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GSB)以其卓越的教育理念和创新实践在全球商学院中享有盛誉。在协同创新教育模式的实施方面,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更是走在了前列,通过一系列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实践平台,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全球视野的商业领袖。其典型的协同创新教育模式归纳如下。

3.1.1. 跨学科合作

斯坦福商学院与斯坦福设计学院(D. School)合作,开展了一系列跨学科项目,结合设计思维与商业策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学生来自不同专业背景,通过团队合作,共同面对真实的商业挑战,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和解决。许多合作项目催生了创新创业公司,比如Open IDEO,一个利用设计思维解决全球性挑战的开放创新平台。

3.1.2. 实验性学习与创新

斯坦福创业加速器(Stanford GSB Startup Garage)。Startup Garage是一个为期一年的创业课程与孵化器项目,旨在帮助学生将商业创意转化为实际的创业项目。学生分组进行创业实践,从概念验证、商业模式设计到最终的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导师包括资深创业者和风险投资家。许多学生团队在项目结束后成功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例如金融科技公司Career Karma和医疗初创公司Ginger。

3.1.3. 全球学习和跨文化交流

全球学习项目(Global Study Trip, GST)。GST是商学院的短期国际学习项目,学生前往不同国家,了解当地的商业环境和文化,并与当地企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进行交流。每个项目包含课堂学习和实地考察,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深入理解全球商业实践和跨文化管理的重要性。学生在项目中积累了丰富的国际经验,许多人在毕业后从事跨国管理和国际业务,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商业领袖。

3.1.4. 实习与企业合作

全球管理沉浸计划(Global Management Immersion Experience, GMIX)。GMIX是为期4-8周的国际实习项目,学生参与全球领先企业的实际工作,承担具体项目,直接体验企业运营和管理。学生在实习期间得到企业高管的指导和培训,同时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和汇报,总结实践中的学习成果。许多参与GMIX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展示出色表现,部分学生在毕业后直接进入这些企业工作,如Google、McKinsey等。

3.1.5. 教学创新与课程设计

LEAD在线学位项目。LEAD是商学院推出的高级管理教育在线学位项目,面向全球的职场管理者,通过在线学习和互动课程提升其领导力和管理能力。课程涵盖战略、创新、变革管理等多个领域,采用互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时互动教学等形式,学员之间进行深入地交流和合作。LEAD项目获得了广泛好评,学员在课程结束后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显著提升了其管理和领导水平。

3.2. 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协同创新教育模式

哈佛大学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简称HBS)作为全球顶尖商学院之一,在培养商业领袖和创新人才方面独树一帜。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协同创新育人方面的实践和探索,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以下是哈佛商学院在这一领域的一些典型案例和做法。

3.2.1.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

案例教学法是HBS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分析和讨论实际商业案例来培养学生的商业思维和决策能力。HBS的教职团队编写了大量基于真实企业和商业挑战的案例,这些案例覆盖了各个行业和商业场景。每个案例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解析,学生需要事先阅读并准备应对方案。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如管理层、股东、员工等)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学生在模拟真实商业情境中,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反复讨论和辩论,学生在复杂环境中做出有效商业决策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3.2.2. FIELD课程(Field Immersion Experiences for Leadership Development)

FIELD课程是HBS为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领导力而设计的实践项目课程。FIELD1:团队建设。该阶段重点是团队合作与领导力,学生在小组活动和项目中磨炼领导技能和合作技巧。FIELD2:全球项目。学生分成小组,前往全球各地的企业进行实地工作,解决实际商业问题。这一阶段不仅加深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也强化了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FIELD3:创业实践。学生利用这一阶段开发自己的创业理念和市场计划,进行实际的产品设计和市场测试。学生通过在全球范围内的实际工作,获得了宝贵的国际经验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并在创业实践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充分激发。

3.2.3. 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HBS始终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通过前沿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教师将最新的商业研究成果编写成教学案例,使学生能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和实践。强调跨学科合作,如与哈佛大学工程学院、法学院等其他院系合作开设跨学科课程,使学生能够从多学科视角理解商业问题。HBS设有多个研究中心(如社会企业研究中心、数字化研究中心等),这些中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研究和实践的平台。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知识动态,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思维。通过跨学科合作和多样化的研究实践,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

3.2.4. 强大的校友网络和企业合作

HBS拥有庞大的校友网络和广泛的企业合作关系,这为协同创新教育提供了重要支持。(1) 校友导师计划。HBS通过校友网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导师资源,校友担任学生的职业指南,引导他们进行职业规划和项目实践。(2) 企业实习与合作。HBS与全球众多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学生在学期间有机会进入这些企业实习,亲身体验企业运作。(3) 案例合作。企业与HBS合作提供真实的商业案例,参与案例设定和方案评估,形成良性互动。通过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学生能够在实践环境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庞大的校友网络和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职业发展机会,增强了他们的职场竞争力。

3.2.5. 社会责任与伦理教育

HBS在培养商业领袖的过程中,始终注重社会责任和商业伦理教育,旨在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领导者。在核心课程中,HBS设置了商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相关的课程,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此外,HBS还开展与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合作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解决社会问题中锻炼自己的领导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案例讨论和反思,培养学生在商业决策中的道德判断和伦理意识。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掌握了商业运作技能,更具备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做出有益于社会的决策。HBS逐步培养了一批致力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商业领袖。

4. 经管类本科人才培养中协同创新教育模式优化对策

4.1. 优化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

多样化课程设置。(1) 增加跨学科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高校应积极增加跨学科课程。例如:“大数据分析与商业决策”:结合经济管理和数据科学,教授学生如何利用大数据进行商业决策分析。“智能制造与管理”:将工程学、管理学有机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智能制造技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2) 重视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合理搭配。在课程设置中,除了必修的核心课程外,还应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选择。这样不仅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还能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核心课程中设立“管理学基础”、“金融理论与应用”等,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在选修课程中设置“金融科技导论”、“创业心理学”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应用能力。

项目驱动教学。(1) 推广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将真实的商业案例和实际项目引入课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直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与知名企业合作,设立实际项目供学生进行研究分析和方案设计。例如,与知名企业合作,设立实际项目如“市场调查与营销策略”,“供应链优化”等,学生在导师和企业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在校内设立创业实验室或模拟公司,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进行角色扮演和项目执行,体验实际操作。(2) 实践与理论结合。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同时能够培养其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能力。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互动与讨论教学。(1) 引入更多互动和讨论环节。课堂教学应当注重理论与互动结合,增强学生参与感和主动性。通过小组讨论、辩论赛、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课堂中安排定期的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特定主题,提高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组织围绕当前商业热点问题的辩论赛,使学生能够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锻炼其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模拟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场景,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在互动中实践所学知识。(2) 提高教师的互动组织能力。教师应具备较强的互动组织能力,能够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互动和讨论,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从中受益。教师还可以使用现代教学工具和技术,如投票系统、在线讨论平台等,增强课堂互动性和参与感。

案例教学。(1) 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引入真实的商业案例,学生可以在模拟真实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与决策。这个过程中,他们会逐步学会分析问题、制定决策、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增加案例分析课程,如“公司治理案例分析”、“国际商务案例研究”,结合实际企业案例,让学生从不同视角深度解析商业问题。定期举办案例研讨会,邀请企业高管和专家参与,与学生共同探讨具体案例,通过互动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2) 提升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决策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因素,提升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通过团队合作和讨论,学生能够学习借鉴他人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翻转课堂。(1) 引入翻转课堂模式。翻转课堂模式是现代教育中的一种创新模式,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堂互动。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在课前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课堂时间则更多用于讨论、实践和深度学习。使用在线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视频讲解、在线测试、资料下载等,供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将课堂时间主要用于案例讨论、项目合作和实际操作,加强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2) 提升学习效果和参与度。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参与度,促使他们在课前充分预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更多是引导者和协调者,帮助学生在互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2. 增强校企合作与实践平台建设

深化校企合作。(1) 积极与更多知名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与企业合作开发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课程和研究项目。通过企业的实际案例和问题,设计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应用。定期邀请企业高管和行业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分享最新的市场trends、技术革新以及管理经验。这样的讲座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及时掌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建立企业导师制度,企业导师将是一线管理者或技术专家,他们可以帮助学生解答在学习和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2) 在知名企业中设立“学生实习基地”,确保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习,积累实践经验。与合作企业签订长期实习计划协议,确保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能够前往合作企业进行实习。建立企业导师与学校导师联动的反馈机制,定期评估学生的实习表现,并根据反馈进行改进,确保实习经历对学生职业发展有实质性的帮助。

建设实践平台。(1) 建设更多的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设备、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帮助他们将创新想法变为实际产品或服务。建设多功能实验室,涵盖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领域,让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跨学科的创新项目开发。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确保实验室设备的先进性和实验材料的充足。此外,与相关企业合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帮助学生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2) 打造创业孵化器,为富有创业热情的学生提供从创意到创业的全流程支持。组建由成功企业家、资深创业导师和行业专家组成的顾问团队,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设立专门的创业基金,支持学生初创项目。此外,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创业项目对接风险投资、产业资源和市场渠道,加速项目的孵化和落地。(3) 推动“产教融合”,将企业资源引入校园,实现校内外资源的共享与互补。与企业合作建设联合实验室,企业提供最新设备和技术,学校提供研究力量和创新思维,共同开展前沿项目研究。培养既有学术背景又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到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广度的教育。

开展企业导师项目。聘请企业高层管理者和行业专家担任学生的企业导师,定期与学生交流,指导其实践项目。从合作企业中遴选资深管理者和技术专家,并对其进行相关培训,明确导师职责和期望,确保其能够有效指导学生。建立系统化的对接机制,确保每位有需求的学生都能匹配到适合的企业导师,并定期安排一对一的交流和项目指导。定期跟进和评估企业导师项目的进展,通过学生反馈和导师评估,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导师项目的高效运行和学生的最大化受益。

定期实践项目。(1) 组织学生定期参与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创新项目的管理流程和实施过程。安排学生前往合作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与企业管理层和项目团队进行座谈,直接了解企业运营管理和创新项目的具体情况。学生在调研结束后需撰写调研报告,整理和分析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总结能力。(2) 定期组织企业案例分析,通过与企业的互动,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组织案例学习工作坊,邀请企业专家和学术导师共同主持,学生在工作坊中通过团队合作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让学生模拟企业实际决策和问题解决过程,并由企业导师和学术导师进行评估和反馈,帮助学生提升实际操作能力。(3) 定期举办与企业合作的项目竞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竞争力。与合作企业共同举办项目竞赛,学生可以组成团队参加,竞赛内容包括创新设计、商业策划、技术开发等,将学校的理论教育与企业的实战需求相结合。对在竞赛中表现突出的项目提供孵化支持,包括资金、技术和市场资源的对接,推动优秀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和落地。

4.3. 完善反馈机制与学生参与

多样化反馈渠道。建立线上线下多种反馈渠道,以便全面、及时地了解和回应学生的需求和建议。(1) 问卷调查。定期分发课程评价和综合反馈问卷,涵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表现以及实践机会等多个方面,确保学生能够便捷地表达意见。(2) 在线意见箱。学院设立了24/7开放的在线意见箱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提交对课业、课程安排、实习实践等各个方面的建议和意见。管理团队会定期查阅并及时处理,为学生提供直接和快捷的反馈渠道。(3) 定期座谈会。通过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探讨学术问题和实际困难,使学院能够实时获取学生的第一手信息。(4) 反馈交流会议。组织学生与教师、企业导师共同参与的反馈交流会议,确保学生的需求和意见能够在多方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换,促进相互理解和合作。

有效利用反馈数据。(1) 数据汇总与分析。每次收集到的学生反馈都会被系统汇总和分析,形成详细的反馈报告。这些报告不仅包括整体的反馈情况,还细分到具体的课程、教师和实践项目,确保所有反馈信息得到充分重视和深入解析。(2) 数据应用。学院将在教学设计和改进中广泛应用这些反馈数据。例如,根据学生对于某门课程提出的改进建议,教学团队会讨论并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课程质量不断提升。(3) 跟踪与评估。对已经采取的改进措施进行跟踪和评估,是确保改进措施落实到位的重要一环。学院定期发布改进措施的进展报告,邀请学生进行再评价,确保所有问题得到持续关注,并在闭环管理中得到解决。

增强透明度。(1) 公开透明。将收集到的反馈及相应的改进措施公开透明化是增强学生参与感和信任感的重要手段。学院会在官方网站和学生信息平台上发布《学生反馈与改进报告》,详述学生提出的主要建议、学院的回应及已采取的改进措施。(2) 定期通报。通过定期发布反馈处理进展的通报,让学生看到他们的意见得到了重视和采纳。学院还会设立专门的反馈跟踪展示区,使学生能够方便地了解各类反馈及其最终处理结果。

学生参与度激励。(1) 创新奖学金。设立“创新奖学金”以奖励在课堂学习、实践活动和反馈机制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评选标准包括学术成绩、实践成果以及参与反馈的积极性和成效等,多维度评估学生的综合表现,激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2) 实践积分。实施“实践积分制”,学生在课程学习、企业实践、课外活动以及反馈机制中的积极参与均可获得相应积分。积分达到一定标准的学生可以兑换荣誉称号、奖品或获得优先参加海外交流项目的机会。(3) 表彰与奖励。定期举办“学生创新与贡献表彰大会”,对积极参与的学生进行公开表彰和奖励。通过在全校范围内展示优秀学生的事迹和贡献,营造浓厚的参与氛围,同时树立榜样,引导更多学生积极投入到各类创新与协同实践中。(4) 项目孵化支持。对提出优秀建议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成效的学生,提供项目孵化和支持资源,包括导师指导、资金支持和技术资源,激励学生持续进行创新探索和实践应用。

4.4. 提升师资水平与教育资源

加强教师实践经验。鼓励和支持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调研,参与企业项目,提升其实践经验,确保他们能够将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实践经验引入教学。鼓励和支持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调研,直接参与企业运营和管理,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最新动态。这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也可以为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提供第一手资料。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研究,邀请教师参与企业的创新项目或商业计划,通过实践获得真实的行业经验。教师通过参与这些项目,能够将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教师培训与发展。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新兴教育技术的培训,如在线教学工具、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等,提升教师的教学技术水平。通过这些培训,教师能够更好地应用新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鼓励教师不断学习和掌握新兴学科的最新知识和前沿动态,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区块链技术等,确保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时俱进。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大胆探索和应用新方法、新技术,如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

引进业界专家。在关键课程中邀请业界专家共同授课,保证课程紧贴行业实际需求,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最新的行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业界专家的经历和视角,可以为课程增加现实感和实战性。定期组织企业高管、咨询顾问和行业专家进行讲座和研讨会,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行业领袖,了解行业前沿动态和成功经验。与行业领先企业合作开发课程,邀请企业高管和行业专家担任课程讲师或合作讲师,共同设计课程内容和案例分析。引入企业导师计划,由企业高管担任学生课外指导教师,通过定期辅导和项目合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实际商业环境中的挑战。

教育资源优化。加强与外部教育资源的合作,积极引入在线数据库、国际学术期刊、专业软件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最新的学术资源。加强校内各院系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资源整合,建立共享平台,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例如,建立跨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验和研究条件。投资于现代化教学设施和设备,如智能教室、VR实验室、数据分析中心等,提升教育环境的智能化和现代化水平。

4.5. 增强国际合作与全球视野

国际交流项目。积极与全球知名高校和国际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推动学生的交流学习和实习项目。开设短期交流项目,如国际夏令营、国际研讨会等,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触国际先进的教育和管理理念。提供一学期或一年的长期交流项目,使学生能够在海外高校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增强他们对异国文化和管理环境的理解。

双学位与交换生项目。与海外知名高校合作,开设双学位项目,学生在完成所需课程后,可获得双方高校的学位证书。与国际知名高校签订交换协议,选派优秀学生进行互换学习,使他们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学习和生活,体验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和管理实践。在双学位和交换生项目中,开设综合课程,如国际商务、跨文化管理、全球金融等,确保学生在专业领域内获得深度学习和广泛认知。

国际学术论坛与竞赛。定期举办和参与国际学术论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发表论文、展示研究成果,参与国际学术交流。邀请资深教授和国际学者为学生提供论文写作和项目展示的指导,帮助他们在国际平台上脱颖而出。开设创新创业竞赛训练营,提供专业辅导和实战模拟,提高学生的竞赛表现和项目执行能力。

5. 结语

在全球高等教育变革的大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素质的经管类本科人才对于提升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协同创新教育模式作为一种多方协作、资源共享的教育方式,为经管类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首先对当前经管类本科人才协同创新教育模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支持平台与资源投入以及学生参与与反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例如课程设置偏理论,教学方法单一;师资实践经验欠缺、创新意识不足;支持平台资源整合不足、校外实习效果有限;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反馈机制不完善等。接着,通过对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和哈佛大学商学院等典型案例的剖析,总结了国际先进的协同创新教育模式的经验,如跨学科合作、实验性学习与创新、全球学习和跨文化交流、强大的校友网络和企业合作等。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优化经管类本科人才协同创新教育模式的对策。包括优化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增加跨学科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推广项目驱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校企合作与实践平台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建设创新实验室和创业孵化器等实践平台;完善反馈机制与学生参与,建立多样化反馈渠道,有效利用反馈数据;提升师资水平与教育资源,加强教师实践经验,引进业界专家,优化教育资源;增强国际合作与全球视野,开展国际交流项目、双学位与交换生项目以及国际学术论坛与竞赛等。

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为经管类本科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构建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通过优化协同创新教育模式,有助于推动教育质量与创新能力的双重提升,使经管类本科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经济、技术和社会环境,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对高素质经管类人才的需求,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基金项目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青年课题“重庆市经管类本科人才培养中协同创新教育模式的应用与优化研究”(K24YY2050012)。

参考文献

[1] 马楠, 曾玲晖, 刘叶. 基于协同创新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4): 146-150.
[2] 顾欣. 基于协同创新教师教育模式下的职前教师角色分析[J]. 高教学刊, 2019(17): 160-162.
[3] 陈莉. 哈佛大学组织化创新学习空间的经验与启示[J]. 电化教育研究, 2024, 45(7): 113-120.
[4] 王新俊, 姜峰. 基于协同创新的芬兰应用技术大学创业教育模式[J]. 高教探索, 2022(6): 96-102.
[5] 杨院, 王天琦. 以色列理工学院工程教育模式及启示——基于四重螺旋创新生态系统的分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2, 40(3): 63-68.
[6] 卢晓中, 杜玉帆. 科教融汇何以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J]. 重庆高教研究, 2024, 12(5): 14-29.
[7] 唐继红, 周桐, 黄遵红. 协同共生: 鲁班工坊创新国际校企合作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J]. 教育与职业, 2024(12): 59-65.
[8] 王红, 夏瑞阳. “新师范”建设: 打造校地协同伙伴关系——以华南师范大学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为例[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4, 45(2): 116-125.
[9] 林秀华, 王孙禺. 工程教育必须重视基础性协同创新能力建设——基于高校实施“基础研究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的实践分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2): 29-33.
[10] 刘桂锋, 刘琼, 孙华平.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模式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 2014(15): 65-7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