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校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目的在于改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合适的课程体系、加强研究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生管理的国际化水平,为此,本研究在综合分析影响在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因素的基础上,将在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划分为方案及体系设置、实践活动、任课老师素质、导师素质、导师队伍相关要素以及学习环境六个维度,构建了包含31个二级指标的在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并通过问卷调查法对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校硕士研究生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验证公共管理学院在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任课老师及导师的素质对在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突出教育管理、导师指导和培养条件对在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促进作用。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evaluating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is to improve the postgraduate talent training model, construct an appropriate curriculum system, strengthen the pract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of research, and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level of postgraduate management. Therefore,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this study divides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to six dimensions: program and system settings, practical activities, quality of teachers, quality of supervisors, related factors of supervisor teams,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An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consisting of 31 secondary indicators, is constructed. An empirical analysis is conducted among the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further verif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training quality evalu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and supervisors has the most significant impact on improving the training quality.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aiming to further highlight the promoting effects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supervisor guidance, and training conditions on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1. 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高层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质量至关重要。研究生培养是个系统工程,研究生培养质量是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标[1]。构建科学、系统、有针对性的在校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对提高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当前学术界对该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从过程和结果两方面考量,但已有文献在涵盖研究生培养体系的过程质量及外部环境影响方面尚存不足。本文以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校硕士研究生为例,综合分析影响培养质量的因素,将其划分为多个维度,构建包含多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并通过实证分析探究其现状及影响因素,建立评价体系模型,以期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水平,为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2. 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指标设计
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教育领域的重要关注点,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李善军和廖庆喜认为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应综合考虑社会、学生、导师等多方面的影响[2]。刘平等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构建评价指标[3],程砚秋则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4]。梁子茵和殷红梅对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总结,构建了培养质量评价体系[5]。乐长高等集中于道德品质、学习能力等层面的指标分析[6];张东明等利用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设计评价体系[7]。
丁省伟等采用多种方法构建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8],李军伟等构建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框架[9],樊晓盼针对实际需求构建了全方位评价体系[10],陆杉和张榕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构建了经管类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理论指标体系[11],魏明和袁昊基于PDCA理论和匹配理论构建了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12],张金流从学生培养全过程出发构建了环境工程硕士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13]。
此外,还有一些文献特别关注了研究生培养体系的过程质量及外部环境影响。于艳敏提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不仅需要培养体系的优化完善,外部环境的优化也十分重要[14]。左迎峰等人认为,研究生培养环境的建设与创新是确保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15]。郑碧莲在其研究中深入探讨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设置、专业实践以及科研训练等环节对培养质量的影响,强调了过程质量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16]。国外学者Estelle M. Phillips通过阐述质量的定义,提出攻读博士学位过程中应该至少对研究生选择过程、硕博过渡过程、过程质量监控、考试准备过程与最终考试过程五个环节进行质量评价[17]。
基于以上研究分析,本文认为在校硕士生培养质量不仅以“成果”质量为导向,还应涵盖培养过程的质量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本文将在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划分为教育管理、导师指导和培养条件三个维度,并以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校硕士研究生为例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其培养质量的特征与规律,提升重庆市研究生培养质量水平,助力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开展。
综合相关文献的已有研究成果及专家意见,初步建立本文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Table 1. Index system for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表1. 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评价指标 |
二级评价指标 |
方案及体系设置 |
培养方案的科学性 |
考试方式的有效性 |
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
课程质量监管机制 |
学科体系建设 |
奖学金、助学金体系 |
实践活动 |
校内专业实践 |
校外专业实践 |
联合培养 |
任课老师素质 |
学历 |
教学质量 |
教学效率 |
教学方法 |
导师素质 |
师德水平 |
学术水平 |
指导学生的水平 |
国际化水平 |
学历 |
导师队伍相关要素 |
师生比例 |
研究生与导师的学术匹配度 |
团队的综合能力水平 |
研究生对导师的信任度 |
导师对研究生的关注度 |
研究生科研项目参与度 |
学习环境 |
生活条件及配套设施 |
学术创新和实践活动开展情况 |
学术氛围 |
学术资源(图书馆、数据库、教材等) |
大牛学术交流会 |
职业规划与发展指导 |
国际交流 |
3. 实证分析
3.1. 问卷设计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对二级指标进行问卷设计,通过问卷星发放给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在读研究生并回收,以在校生视角评价来确立不同测评要素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性。收集的数据用于进行学生培养质量评估。
3.2. 样本特征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的原则,同时兼顾性别、硕士类型、年级等因素,并采取自愿的方式,共发放网络问卷109份,其中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样本的比例大致为1:1。在样本中,研一48人,研二47人,研三14人,分别占比44.0%、43.2%、12.8%。
3.3. 数据处理
3.3.1. 因子分析
对各一级要素及二级要素所涉及题项进行分析,所得结果见表2。
Table 2. Factor analysis results
表2. 因子分析结果
一级要素 |
平均得分 |
二级要素 |
平均得分 |
方案及体系设置 |
3.997 |
培养方案的科学性 |
4.05 |
考试方式的有效性 |
3.75 |
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
3.83 |
课程质量监管机制 |
3.79 |
学科体系建设 |
4.24 |
奖学金、助学金体系 |
4.32 |
实践活动 |
3.830 |
校内专业实践 |
3.91 |
校外专业实践 |
3.72 |
联合培养 |
3.86 |
任课老师素质 |
4.405 |
学历 |
4.23 |
教学质量 |
4.50 |
教学效率 |
4.38 |
教学方法 |
4.42 |
导师素质 |
4.306 |
师德水平 |
4.54 |
学术水平 |
4.38 |
指导学生的水平 |
4.51 |
国际化水平 |
3.94 |
学历 |
4.16 |
导师队伍相关要素 |
4.293 |
师生比例 |
4.03 |
研究生与导师的学术匹配度 |
4.28 |
团队的综合能力水平 |
4.34 |
研究生对导师的信任度 |
4.39 |
导师对研究生的关注度 |
4.43 |
研究生科研项目参与度 |
4.29 |
学习环境 |
4.146 |
生活条件及配套设施 |
4.03 |
学术创新和实践活动开展情况 |
4.08 |
学术氛围 |
4.30 |
学术资源(图书馆、数据库、教材等) |
4.52 |
大牛学术交流会 |
4.14 |
职业规划与发展指导 |
4.12 |
国际交流 |
3.83 |
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946,大于0.8,说明其信度良好;KMO值为0.883大于0.8,说明这个量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和专家意见,结合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作此划分。
3.3.2. 要素权重计算
基于问卷调研所得数据和维度划分,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各级各项要素的重要性进行计算,为面试设计中不同测评要素所占权重提供参考。
1) 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的递阶层次模型。如图1,该模型的目标层为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分析,准则层包含二级测评要素,方案层则为不同年级研究生。
2) 构造各级要素判断矩阵。分别对各一级要素量表中所有项目求均值,得出方案及体系设置、实践活动、任课老师素质、导师素质、导师队伍相关要素、学习环境六个一级要素变量;分别对各一级要素下的所有项目求均值,得出31个二级要素变量。
Figure 1. Graduate student train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model
图1. 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模型
3) 一致性检验。由于本文判断矩阵严格按照客观数据生成,不会出现同一判断矩阵内不同要素相对重要性之间的相互矛盾,故无需一致性检验。
4) 权重计算。采用算数平均法,对判断矩阵进行按列归一化后,再求各行的平均值。
该权重计算结果较为繁琐,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因具体需求和便利原则对权重进行调整。使用时需在评价者就各二级要素打分后,将得分与所属的一级要素权重相乘,最终进行加总,得出该评价者所得分数。
4. 研究结果
本研究通过对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行实证分析,构建了包含31个二级指标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并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对各项指标的得分进行了详细统计与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任课老师及导师的素质对在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在任课老师素质方面,教学质量、教学方法和教学效率的平均得分分别高达4.50、4.42和4.38 (满分为5分),表明学生们普遍认为任课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对于他们的学习成长至关重要。此外,任课老师的学历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平均得分为4.23。
在导师素质方面,师德水平、指导学生的水平和学术水平的平均得分分别高达4.54、4.51和4.38,显示出学生们对导师的道德品质、学术造诣和指导能力的极高评价。同时,导师的国际化水平和学历也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相对而言,其重要性略低于前述几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导师对研究生的关注度平均得分为4.43,同样处于较高水平,这进一步强调了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除了任课老师和导师的素质外,研究还发现其他因素也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产生了一定影响。例如,方案及体系设置中的培养方案科学性、考试方式有效性、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等指标均获得了较高的平均得分,说明学生们对当前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较为满意。实践活动方面,校内专业实践、校外专业实践和联合培养等活动的得分也相对较高,表明学生们重视并通过这些活动提升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学习环境方面,学术资源(图书馆、数据库、教材等)的平均得分最高,为4.52,显示出学生们对学术资源的充分认可和依赖。此外,学术氛围、生活条件及配套设施等指标也获得了较高的评价。然而,国际交流的平均得分相对较低,为3.83,这可能反映了当前研究生在国际交流方面的机会和平台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任课老师及导师的素质是提升在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未来,应进一步提升任课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导师的师德水平和指导能力。同时,还应继续完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为研究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支持。
5. 启发与思考
基于本文研究结果,我们发现:
首先,任课老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率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极为显著。这提示我们,提升任课老师的教学素质是改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学院应加大对教师教学的支持和投入,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建立有效的教师评估和反馈机制,让教师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并从中得到改进和提升的机会。
其次,导师对研究生的关注度以及导师的师德水平也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导师作为研究生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其关注度和师德水平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学术成长和人格塑造。因此,学院应加强对导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明确导师的职责和义务,确保每位研究生都能得到导师充分的关注和指导。同时,加强对导师的师德教育和培训,提升导师的师德水平,为研究生树立良好的学术榜样。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实践活动、学习环境等因素也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学院在注重提升任课老师和导师素质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同时,优化学习环境,提升学术氛围和学术资源的质量,为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创造更好的条件。
综上,改善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未来,学院应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的研究生人才贡献力量。同时,本研究的结果也为其他高校和学院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有助于推动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基金项目
重点项目“重庆市、重庆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实践探索——以重庆大学公共管理类为例”(批注号yjg182001)。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