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马克思早期的思想发展进程中,参与青年黑格尔派运动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当时的德国,资产阶级自由派和封建专制势力在思想领域的矛盾异常尖锐。由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展和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内在矛盾,黑格尔学派终难逃解体之天命。马克思汲取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并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改造,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之下更加强调个别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并吸收其革命的辩证法因素,激烈地批判现实社会。某种意义上,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就是这一思想的产物。《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虽然是马克思在大学时所作,不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但是其中蕴含着马克思思想转向的萌芽,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的思想和关于自由的思想,这些因素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认识社会发展、把握历史规律的核心动因。毋庸置疑,关于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正是在辩证法的基础上,马克思才能正确理清历史发展的真正历程及其内在规律。由此,马克思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他的思想是逐渐丰富和发展的,前期的思想是后期思想的基础和前提。同理,马克思早期的思想亦可为我们当今社会发展和理论创新提供一定的现实启示。
2. 超越界限:探寻认识的绝对自由之谜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涉及到对认识自由的深刻探讨,其不仅揭示了感性认识的可能性,更创造性地提出了认识的绝对自由这一概念。由此,深入探讨马克思如何突破传统认知的束缚,揭示认识自由的无限潜能是至关重要的。
2.1. 绝对自由的内伸与外延
马克思认为,在认识论方面,德谟克利特持怀疑论立场,伊壁鸠鲁持独断论立场,前者认为客观现象是主观假象,后者认为客观现象是感性存在,那持有怀疑论立场的人把客观世界当作假象,竭尽全力去认识客观世界从而去寻找世界的真正本质,虽然在科学上加深了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但自始至终把人放在从属于自然的位置。那持有独断论立场的人把感性世界看作客观现象,把感觉和知觉当作权威的东西,虽然可能对现实世界采取回避的态度,但是却强调了个别的自我意识,这种个别的自我意识象征着与世俗做抗争,一定程度上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自由发展的思想,对于破除当时的封建迷信社会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2.2. 感性认识之于自由解放的价值意蕴
马克思指出,两种不同的认识论在对待科学上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则只在本质世界而不在现象中表现,未能把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统一起来,他认为感性知觉的世界是本质世界的主观假象,被他视为真理和原则的原子本身又没有现实性和存在,而只是始终停留在纯粹抽象的范畴里。现象世界始终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因而是实在的和富有内容的,这促使他投入实证科学的认识,力求认识着多样的主观假象。伊壁鸠鲁认为哲学而非实证科学有助于人的自由解放,他否定自然的客观实在性,把个别的自我意识当作世界的中心,把原子看成独立和自由的个别的自我意识,以自我意识的感性知觉当作真理的标准。虽然夸大了自我意识的作用,把现实的生活引入内心世界,脱离外部世界,但是在另一方面却强调了人的认识的自由,在观念上打破了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对于人的自由解放思想有一定的现实启示。人的思维、观念、意识形态等虽然根本上是由物质生产力基础决定的,但是它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它能够超前或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指导社会实践,是认识自由的表现。并改变了德谟克里特始终把人放于自然从属位置的观点,强调人的感官是认识真理的途径,使马克思始终注意到现实世界对理论批判的重要影响。
3. 主体之光:偶然性中的自我解释与觉醒
马克思对认识绝对自由的探讨意味着主体可以摆脱命运的桎梏,摆脱必然性的局限,且其可以是偶然性中自我解释、自我觉醒的存在。
3.1.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哲学解读
从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来看,德谟克利特强调必然性,命运、法、天意是世界的创造者,甚至物质的运动、撞击是必然性的表现,他认为偶然性是不稳定的,虽然我们无法直观必然,但是必然是本质,偶然只是假象,思维的认为就是通过认识偶然而得出必然的结论;伊壁鸠鲁更注重偶然性,“反对必然性,因为必然性是人所不能驾驭的命运,是对人的自由的否定”([1], pp. 80-81)。他的兴趣不是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不关注个别的客观现象,而关心的只是使做出说明的主体得到安慰和自由,因此他关注抽象的可能性,并肯定解释的多样性。
3.2. 主体在历史进程中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马克思指出:“在有限的自然里,必然性表现为相对的必然性,表现为决定论。而相对的必然性只能从实在的可能性中推演出来,这就是说,存在着一系列的条件、原因、根据等等,这种必然性是通过它们作为中介的”([2], p. 27)。必然性只是人类所认识到的在一定条件或范围内的相对的必然性,它需要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从实在的可能性中推导出来,所谓的必然性只是从经验中推理出来的,只是人类所认为的那样,可能并非客观事物的真实本质,片面地强调必然性,就会把个别自我意识即人放在从属于世界和自然的位置上,就会否定人的主体性。在伊壁鸠鲁那个时期是希腊城邦频繁战争的时代,旧制度的破坏,国家丧失独立性,独立自由的希腊精神走向衰落,人们开始思考价值问题、至善问题,一个人应该如何生活和追求什么。伊壁鸠鲁就是最明显的代表,他不再去追求客观事物的真理,而遁入内心寻求胸中的快乐和解脱,他重视偶然性,关注的是作出说明的主体。这种社会状况与当时德国社会具有相似性,封建反动势力强大,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主义和怀疑主义的自我意识哲学和以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都强调人的抽象的绝对自由,强调了人相对于自然的主体性,把哲学的视角从自然转向人本身,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实现人的解放,首先要把视角转向人类自身,而非把人类当作自然界的附属物,关注对自然界进行研究和探索的主体。
4. 挣脱锁链:原子偏斜运动与命运的自由之舞
从偶然性的探讨到原子偏斜运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有关自由解放之思想向世人详尽地诠释了原子是如何通过自身的运动突破命运的桎梏的。
4.1. 原子偏斜运动与自由解放
马克思指出,伊壁鸠鲁认为原子是拥有重量的,因而是永远快速运动的,而在原子的运动方面,伊壁鸠鲁认为原子在虚空中有三种运动,直线式的下落、原子偏离直线运动和原子冲击与排斥,他同德谟克里特都承认第一种和第三种运动,但他独有的原子偏斜运动直接把两者从根本上区别开来。对于这种偏斜运动,以往的哲学家都没能从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上真正理解它的内涵而给予轻视。“当原初物体由于自身重力的作用在虚空之中直线下落时,它们会在无法确定的时间和地点稍稍偏离其常轨,那一点偏移刚好够得上被称为运动的改变。如果它们不会偏斜,那么一切都会向雨点一样穿过渊深的虚空垂直向下跌落,始基的一切相遇都不会发生,也不会引起任何撞击。这样,大自然将永远无法产生任何东西”[3]。正是有了原子偏离直线运动,伊壁鸠鲁的原子内涵才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内涵不同,它体现了客观和主观的统一,不仅表示着客观存在事物的本质,而且象征着个体的独立和自由。德谟克利特在必然性的立场下认为原子的运动是受动的、强制的,没有丝毫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原子沿直线下落规定了原子的空间存在,即客观实在性,原子是纯粹物质性的存在,这个运动规定了原子的根本特性,但却是机械的和形而上学的,它没有表现原子的独立和自由。而伊壁鸠鲁用包含辩证法的观点,为原子运动增加了第二种规定,使得原子运动的形式更加的合理。原子偏斜运动不仅是在抽象形式上对于直线运动的否定,而且在经验世界的空间角度也是对直线运动的否定,这样就赋予原子以内在的矛盾,蕴含了辩证法的积极因素。因此,德谟克利特那里被必然性、制约性所规定的原子在伊壁鸠鲁那里变成了能动性与必然性相互对立统一的原子,实现了原子的形式规定。它象征了个别自我意识的独立与自由,原子的运动不再是被强制的和盲目的运动,而是规定性和独立性的统一,它不仅在受动中运动,而且自然地和主动地运动。由此,原子实现了自身的原则,它赋予原子否定的原则,表现了原子的自我规定和自身运动的能动原则。伊壁鸠鲁强调个别自我意识的能动原则和否定原则,有利于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人不是像动物那样本能地屈服于自然,而能够认识自然并通过实践来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符合人的生存状态和需要,与马克思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遥相呼应。马克思引用卢克莱修的观点:“偏斜打破了‘命运的束缚’,并且正如他立即把这个思想运用于意识那样……偏斜正是它胸中能进行斗争和对抗的某种东西”([2], pp. 33-34)。要破除封建迷信,实现人的自由解放,首先必须强调人的能动性,解放思想。
4.2. 真正自由解放的实现与命运观念的超越
原子的偏斜运动只是代表了原子具有了抽象的个别性,表现了它本身的自由意志[4] (pp. 114-121)。但要真正形成自己的个别性实现自由,使原子成为具有自我规定性的能动的主体,成为实现自身的存在,必然使原子与同类事物形成关系,即原子的排斥运动。原子的偏离直线运动为原子与其他同类事物区别开来奠定了基础,也合理地解释了原子的第三种运动即众多原子的排斥。既然原子发生偏斜,那么原子就否定了原子作为一个特殊的定在为另一定在所规定的那种运动和关系,即否定了原子被规定的必然性和物质制约性,原子就具有了排斥力去反对规定性,使得众多原子的冲击和遇合成为可能,否则沿直线运动的原子根本不会相遇,因此建立了原子与本身或另外一个原子的关系。排斥表现了原子同自身的关系,同其他原子的关系。马克思指出:“直接存在的个别性,只有当它同他物发生关系,而这个他物就是它本身时,才按照它的概念得到实现,”([2], p. 37)原子只有在与其他同类的排斥中才能确证自己,人同样如此,只有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够确证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本质,并通过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达到真正的自由。有学者指,“马克思阐述的原子运动折射出市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5] (pp. 70-74)。在相互的排斥中,原子的概念实现了,它综合了原子的其他两种运动,原子便从本质世界过渡到了现象世界,本身概念得到了实现,区别于本质世界的感性世界便被规定出来了。原子的排斥和聚集表现了原子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个别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从原子偏斜运动到众多原子的排斥运动,体现了马克思对于自由实现的场域的理解,原子抽象的个别性只有处于一定的关系中才能实现自由,只有原子处在对立统一的关系才能确证自己,产生自我意识。从这可以看出,虽然此时马克思仍然持唯心主义立场,但是他已经意识到了哲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而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只能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关系出发。
尽管当时马克思仍持有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立场,但通过阐述博士论文中的原子运动,马克思阐述了他初步的自由解放思想,这一思想为他后来转向唯物主义立场,并通过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来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奠定了基础。通过阐述原子偏斜运动和排斥运动,使其成了象征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具有能动性、个别性的自我意识或人,原子运动代表了对普鲁士封建制度的反抗和资产阶级社会民主自由的憧憬。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强调人在一定社会关系的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就是实践,体现了他对于社会关系更深入的认识。
5. 辩证的实现:在对立面的转化中抵达自我完成
原子偏斜运动向人们展示自由的存在,而所谓对立面的转化不过是自由实现的过程。马克思将辩证法融入对立面的转化,实现了个体与整体的有机统一,并最终抵达自我完成的境界。
5.1. 对立面的转化与自我实现的历程
在原子的质方面,伊壁鸠鲁超越了德谟克利特,他用辩证的方法和矛盾的观点看待原子的质,从而提供了更为科学的原子论。首先,原子具有质这个特性,本身与原子作为本原的说法是相矛盾的,因为质是特殊的规定性,而作为本原的原子是不变的,但是原子又必须拥有质的特性,否则在空间中就难以区分开来。伊壁鸠鲁将原子的本质与原子的特殊存在之间的矛盾客观化了,从观念上看,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但是从具体的物质世界来看,原子又是客观存在的,并通过聚集而产生具体物质存在。“由于有了质,原子就获得同它的概念相矛盾的存在,就被设定为外化了的、与它自己的本质不同的定在”([2], p. 39)。可见伊壁鸠鲁把原子本身的矛盾客观化了,原子要实现自身,就必须拥有自己本身的对立面的属性,质是原子的特性,表现了一个原子相对于其他原子的特殊性。个人的自由与个人当前的存在是对立的,只有克服当前的不自由的状态,才能实现自由。
其次,伊壁鸠鲁认为原子有体积、形状和重力上的差别,而德谟克利特只认为有前两种差别。关于原子的体积,由于辩证的观点,原子虽然有体积上的差异,但必须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原子不具有任意的体积,而只是在无限小方面的差异。同样,在原子的形状上,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的形状有无限多,但这样就会有无限大的原子;伊壁鸠鲁认为原子的不同形状的数量是有限的,这样又得到了原子具有形状这一说法的相对否定性结论。伊壁鸠鲁提出了原子的第三种质是重力,这也是和原子作为本原相矛盾的,他从矛盾的观点出发,指出原子本身就是这种个别性,“重力只是作为不同的重量而存在,而原子本身就是实体性的重心”([2], p. 43)。原子不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它本身就是本质,是单一的,只是原子的聚集而非原子本身有重力。单就原子与虚空的关系来看,尽管原子的形状和体积是有一定差异的,但它们都以同样的速度在虚空的空间中运动。
现实世界是从具有质的原子的相互排斥和聚集中产生的,本质世界中的抽象原子并不能直接产生现象世界,它首先必须具有质,这样才能产生现象世界中原子的相互区别,由于同一性,它们又相互排斥和聚集,从而产生现象世界。实现自由就必须具有自身对立面的某种特性,原子具有了质,但本身无限的特性就下降为有限度的存在,进而能够相互区别、相互交往、排斥和聚集,要实现人的自由,就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关系。
5.2. 自我意识实现自由解放的矛盾运动分析
在原子的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方面,德谟克利特把客观世界当作主观假象,作为本质的原子只是一种构成万物的元素,是一种物质的基质的意义。这种片面的理解导致他只把握了原子的物质存在性,而看不到原子的自身规定性。伊壁鸠鲁一分为二看待原子,把作为‘本原’即原则的原子同作为‘元素’即基础的原子区别开来,这样原子就内在地包含了存在与本质、物质与形式之间的矛盾,由于原子具有了质的规定性,它就同作为本原的形式向对立,但是同时它也获得了自身的实现,这种对立的实现的原子的相互排斥、碰撞与聚集产生了现象世界。如果按德谟克利特的说法,原子只作为元素,那么就不能解释从本质世界到现象世界的过渡,就不能实现从原子到具体自然的过渡。由于伊壁鸠鲁采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原子的两种不同的特性,他正确解决了世界的本质和自然界生动的生成过程。一方面,原子作为本质,是虚空中的存在,它本身不能与现象世界发生任何关系,它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它代表了自然界的初生以及毁灭。另一方面,原子要从虚空转向现象界,它必须向对立面转化,“在这种从本质世界到现象世界的过渡里,原子概念中的矛盾显然达到自己的最尖锐的实现”([2], p. 49),原子要创造出具体的世界,必须从意义上降低为现象世界的绝对的物质、无定形的基质,即个别的元素,实现从作为始基的原子到作为基质的原子的转变,即下降为物质的基础,但是却使它失去了自己的性质而成为物质的东西的一个元素。虽然这时马克思还没认识到实践的重大意义,但是始终重视哲学批判对于改造现实社会的重要性,自我意识要想实现对现实世界的改造,必须首先转向自己,实现对自身的改造,并同时批判现实,改造现实。虽然本身的体系被打破了,但同时也是它的直接实现。
6. 时间的实体:感性知觉中的历史与存在
对立面的转化过程中,时间永远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时间即感性知觉的实体,且历史与存在之间有着某种藕断丝连的密切关联。
6.1. 时间观念之于自由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在“时间”问题的理解上,伊壁鸠鲁也采用了辩证法的因素,首先,就原子世界(本质世界)来说并不存在时间,因为原子是永恒的和不变的,这个观点是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所共有的;但是在现象世界或自然界,他们就分离了,前者把时间规定为永恒的东西,既然时间成为了永恒的东西,那么它便不能反映自然界不断生成和变化的过程,它就不再是自然界自身变化的反映而成为与自然界并存的实体,从而在现象世界中取消了时间的概念,因此,在德谟克利特那里,时间的这种实体性质,是纯主观的形式,只能通过主体的自我意识的去把握,它只是自我意识把握世界的方式而非自然界生动的变化过程的自身反映。而伊壁鸠鲁再把时间从本质世界中排除之后,把它当作现象的绝对形式,当作现象世界自身变化的反映,表现了现象世界及其定在与自身关系的变易性和相对性,因此时间也证明了现象自然界及其定在的能动性和自由。
其次,在认识现象世界即具体自然界时,德谟克利特把组合看作是自然界的唯一形式,而伊壁鸠鲁把组合与时间看作是现象世界运动的两种形式。组合仅仅表现了原子运动产生现象世界的必然性和机械性,就原子存在于纯粹的空间来讲,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独立的、不发生任何关系的;而时间却表现了自然界事物发展的主动形式。伊壁鸠鲁完善了现象世界中原子运动的合理性,这表现为空间和时间的对立统一,组合的定在是被决定的,定在的变化就是时间。“组合表示的只是原子的物质性以及由原子产生的自然界的物质性。相反,……时间是把一切确定的定在加以抽象、消灭并使之返回到自为存在之中”([2], p. 52)。德谟克利特只看到了组合或空间这个客观存在,他不能将本质世界与现象世界联系起来,在他这里本质和现象要么是无限的分离,要么是完全混淆起来,因此现象便降低为主观的假象。因此他只能看待现象是被动的,而不能理解现象自身何以有变化,并把变化归之于主体的意识。伊壁鸠鲁看到了自然界的具体形式和变化,它不能是永恒不变的,否则就与原子世界(本质)无法区别,他引用时间这一形式来表现自然界的变化、运动和毁灭,由于有了时间这个反映现象本身变化的形式,那么现象世界的基本矛盾便是现象的被动形式即空间和现象的主动形式即时间之间的矛盾,便把原子世界(本质世界)和感性世界(现实世界)统一起来了。这个过程是对抽象原子即个体本质的否定,它表明了现象界存在的暂时性和变换性,体现了现象界存在对于永恒不变本质的抗争和自由。
6.2. 感性知觉与历史发展的交互作用
通过时间这一中介既将现象世界与原子世界区别开来,同时又将它们联系起来,即现象是本质的异化,本质是不可能由感性知觉把握的,它不是空间中的定在,而主观感知的自然界就是客观存在,客观存在本质上是原子世界的反映,“感性知觉就可以正当地被当作具体自然的实在标准”([2], p. 53)。伊壁鸠鲁表现了现实世界存在的主动性和斗争性,一方面,组合表明现象世界的存在是由本质世界决定的,因为原子在本质世界也是互斥和聚集的,另一方面,时间表明了个体变化的形式,表明了个体萌芽、生长、发展、衰亡的生动过程。
时间是现象世界的本质规定,是自我意识对于现象世界特质、偶性的感知,是现象的主动形式和自身反映,也就是历史的呈现。通过时间,马克思强调了感性知觉的重要性,自我意识感官感知到物体的变换就是感知时间,感知现象的本质,从而形成历史。在这里,伊壁鸠鲁和马克思强调了感性个别的自我意识能够把握自然、世界的规律现象世界是真实存在的感性世界,感性个别的自我意识的感官是绝对的标准。有学者因此指出:“马克思在这里强调的感性的、个别的自我意识已经接近费尔巴哈的‘人’了”([1], p. 92)。把原子当作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的自然形式,把感性的自然当作对象化了的、经验的、个别的自我意识,尽管马克思阐述的自我意识是唯心主义的,但把自我意识的感性知觉当作真理的标准,是马克思开始转向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迹象。人这个感性的个别的自我意识通过感性知觉把握现象世界的定在而理性地认识本质世界,能够通过认识现象世界而把握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认识必然,创造历史,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
7. 挑战永恒:对天体不变性的深刻哲思
马克思对时间的实体性探讨,有助于我们反思天体的永恒性。在批判传统天体不变性盲目信仰的同时,一种动态的历史观跃然纸上,这或可为存在与超越的讨论开辟一条新的康庄大道。
7.1. 天体永恒性的哲学批判
在关于天象的问题上,伊壁鸠鲁反对希腊整个民族把天体看作永恒存在的观点,他反对对天体作唯一的和永恒的解释,特别是神话的解释,主张要用感性知觉从现象中推出不可见的东西来排除神话,“解释的多样性同时就会取消客体的统一性”([2], p. 58)。因为天体的永恒性会引起迷乱,扰乱自我意识的心灵的宁静,因此它们不是不可毁灭的和永恒的,坚定地维护自我意识的绝对原则。
7.2. 自由解放思想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冲击
马克思指出,天体是个别的、独立的、永恒的和不变的,它们重心在自身内部而非之外,它们脱离直线而运动,并从自身中产生时间作为自己显现的形式,天体就成为了现实的原子,它消除了伊壁鸠鲁自然哲学本质和存在、形式和物质的矛盾,物质与形式获得了统一,并把个别性包括在自身之内,因而获得了独立性。但是,它就不再是对自我意识的肯定,在这里,伊壁鸠鲁看到了他的原则的最高实现。这样的特性使得天体为人们所信仰和崇拜,因此他意图否定天体的永恒性、不变性和独立性,使它下降到非独立性的存在。伊壁鸠鲁从彻底的无神论立场出发,站在时代主流反面给予天体的永恒性和神性以反驳,将主观性变成独立的东西,他强调了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他采用矛盾的观点,尽管天体的永恒性和不变性为群众的信仰、哲学的判断、感官的见证所证明了,但仍然宣称抽象自我意识的绝对性。为了维护自我意识的绝对原则,伊壁鸠鲁采用独断论的观点,个别的自我意识“从它的隐蔽处走出来,摆脱了物质的外壳,力求通过按照抽象的可能性所作的解释,来消灭那已经独立的自然的现实性”([2], p. 62)。
马克思肯定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自由观,“如果这种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被设定为绝对的原则,那么,由于在事物本身的本性中占统治地位的不是个别性,一切真正的和现实科学当然就被取消了。可是,一切对于人的意识来说是超验的东西,因而属于想象的理智的东西,也就全都破灭了”([2], p. 63)。虽然伊壁鸠鲁将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作为绝对原则不利于去研究自然界的个别特性,但是却否定的一切迷信和不自由,突出了他哲学的反神学的立场。当时马克思所处的社会环境正是需要这种精神。要实现人的自由特别是思想自由,必须破除对宗教等一切迷信的信仰,实现人的思想解放。当时马克思特别注重理论批判对现实世界的改造作用,已经超越了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人物的绝对自我意识,并预示着后来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正确解决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8. 存在与超越:定在的辩证法与自由的脱域之旅
基于挑战天体永恒性的客观事实,存在与超越将是一个永恒的议题。马克思通过对定在辩证法的探讨,向世人揭示自由有超越既定框架的可能性。但是他也敏锐意识到,脱离定在的自由虽然把个别的自我意识确定为绝对的原则,能够破除迷信、强调人的自由,只有在定在之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解放。
8.1. 脱离定在,迈向自由解放新境界
定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概念,有学者指出,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它有着两层意思,“其一是作为精神的具体规定性和逻辑的否定性环节,其二则是作为特殊社会经济关系的确定性”[6]。马克思用定在来表示德谟克里特的原子沿直线下落从而丧失独立性和个别性的点,这样的原子运动构成一条直线,那么原子就是纯粹物质性的存在,而没有包含形式和自由。有学者指出,马克思这里指涉必然性的直线运动之中的有限物质存在[7]。并总体上表现了黑格尔的第一层意义,是普遍性、本质的具体规定性。在这里,马克思强调的是自由与独立,原子直线下降运动象征着服从于当时的封建制度与环境,而脱离定在就是不服从于现状,争取自由与解放。他运用自我意识哲学来批判现实社会,通过掌握理性、真理来实现对外部世界的改造,此时马克思是以唯心主义来理解定在的。
马克思是运用辩证的方法来看的,作为具体定在的原子仅仅是沉沦于物质之中,虽然它符合了物质状况和社会现实,并且特指封建专制的社会环境。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原子的能动原则,否定了人的能动性,否定了人用理性来把握社会规律。因此,虽然自我意识哲学有着脱离现实的缺陷,却无限地强调了人的能动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如果一味地强调定在,不承认原子的能动原则,就会为迷信和不自由大开方便之门。既然作为本原的原子实现了向对立面的转化而转变成作为元素的原子,作为元素的原子又通过聚集和排斥产生具体定在,那么原子在实现自身的同时又把自身的规定性否定了,“所以虽然成为元素的原子是原子的完成,原子却不能就此和解,而是应该再次从作为总体的物质性定在中解放出来”[8]。定在中的自由是现实的自由,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脱离定在的自由,抽象的个别性强调了物质普遍性的对立面,只有从与它相对立的定在中抽象出来,才能实现它的观念的规定性、纯粹的自为存在和不依赖于直接定在的独立性,这是思维和精神上的自由,它从自身相对性的存在即具体定在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了自由。
8.2. 真正的自由必须于定在之中实现
虽然马克思在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下,但仍然注意现实世界的运动与发展,在博士论文准备期间,他受到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的影响,而这个自我意识哲学来源于康德和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由于社会政治斗争的严酷性,鲍威尔经由自我意识哲学而退回到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上,赋予自我意识以绝对的地位。但马克思逐渐认识到了主观唯心主义远离社会现实生活,从而导致的应有和现有的无限地分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9]。
马克思虽然认可这种脱离定在的自由一定程度上象征了人的个别性和独立性,认为它有利于破除封建迷信,把人的意识、自由提高到了绝对的高度。但是他也明确认识到这种自我意识哲学终究是有缺陷的,并承认外部世界的合理性。他指出:“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2], p. 50)。他认识到了自由的实现是依赖于现实世界的,是对于必然的认识,它不能脱离定在而必须在定在之中实现,并非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所认为的纯粹抽象的自由。而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超出了鲍威尔自我意识的主观唯心主义因素,开始认识到了现象世界和本质世界(精神世界)的联系,这一思想与马克思后来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的观点一脉相承。在受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之后,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及其导言中,他阐述了定在是现实的具体存在和社会存在,认识到了人的自由解放必须依靠现实的人及其斗争,并提出了人的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心脏”是无产阶级的观点。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无产阶级推动的共产主义运动将会彻底改变旧世界、并最终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此在理论和实践上致力于追求人的自由解放。
9. 总结
通过对马克思博士论文中有关自由解放思想的哲学解构与重构,可以得出马克思自由思想绝非一成不变的静止教条。恰恰相反,其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理论体系,它也对于马克思辩证对待黑格尔哲学而对其进行扬弃并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同时,马克思有关自由思想的论述之于当代社会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亦在实践中为今人提供了反思现实、追求自由、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我们探索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