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视角下和顺古镇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Town of Heshu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rld Heritage
摘要: 云南腾冲和顺古镇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贸驿站,它是古代川、滇、缅、印等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拥有600多年的历史。本文从世界遗产视角对和顺古镇特征、古建筑、历史文化资源的原真性、完整性和协调性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世界范围内十个相关的世界遗产古镇,包括地理位置、遴选标准、列入时间和遗产特征等,提出和顺古镇的保护管理以及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同时找出和顺古镇符合世界遗产的遴选标准,探索和顺古镇申遗的可能性。
Abstract: The ancient town of Heshun in Tengchong, Yunnan Province is an important commercial station on “the Southwest Silk Road”, it was an essential stop on the ancient southern land “Silk Road” that connected Sichuan, Yunnan, Myanmar, and India, etc., with a history of over 600 yea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rld heritag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uthenticity, integrity,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cient architecture,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of Ancient Town of Heshun.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en ancient towns worldwide that are recognized as World Heritage sites, including their geographical location, selection criteria, inclusion time, and heritage characteristics, it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the protection,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Town of Heshun, and identifies the selection criteria that qualify Ancient Town of Heshun for World Heritage status, with the aim of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y of applying for World Heritage listing of Ancient Town of Heshun.
文章引用:董春月, 徐琳迪. 世界遗产视角下和顺古镇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可持续发展, 2024, 14(11): 2674-2682. https://doi.org/10.12677/sd.2024.1411300

1. 引言

世界遗产是指具有突出价值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是大自然和人类留下的最珍贵的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1]。截至2024年7月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的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目前世界遗产数量达1223项,其中文化遗产952项、自然遗产231项、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40项。这些世界遗产分布在168个缔约国中。

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是由众多要素组成,如民居、街道、店铺、城池等。古镇作为一种聚落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遗存,是一种文化资源,代表了人类历史的缩影和文明的结晶[2]。古镇是指有着相对完整的古建筑、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的村庄、集镇和小城市,它们因历史久远,且保留着完整的历史风貌和传统的民风民俗而备受游客青睐,不仅成为政府部门发展经济、吸引投资的重要文化资源,也成为游客求异猎奇的对象之一[3]。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古镇在经济发展、教育科普、艺术传承等方面均具有巨大价值[4]

和顺古镇作为云南省著名的侨乡,有六百多年的历史。2024年2月,被文化和旅游部评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先后获得“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产业示范基地”等称号[5]。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中,有若干与和顺古镇相似的文化遗产,比较研究和顺古镇与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机制,借鉴国际先进的理念和经验,深入挖掘并阐述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为和顺古镇的保护与申遗工作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深远意义。

2. 和顺古镇概况

和顺古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市(见图1),古名为“阳温吞”村,因有河流绕村而过,更名为“河顺”,后人以“士和民顺”之意将“河顺”改为“和顺”。和顺古镇是连接川、滇、缅、印的古代“西南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明朝以来,和顺有大批人口外出谋生、求学、经商、置业,目前,侨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有30,000余人,而居住在本乡的人口仅有7000多人,因此,和顺成为著名的侨乡。600年来,中原文化、西洋文化、南诏文化、边城文化碰撞融合,形成了和顺古镇独特的侨乡文化和马帮文化[6] [7]

和顺古镇的建筑,融合了中原文化、边疆文化、丝路文化、“茶马文化”、“农耕文化”的元素,建筑群设计布局上,以地造势,因地制宜,体现了地形布局上的艺术性,其“枕山、环水、面屏”的格局符合环境科学的理念,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徽派、江南民居以及南亚、西方建筑文化的特色,更体现了西南建筑文化区域特点。建筑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院”、“四合五天井”等,其建筑、月台、牌坊、照壁、宗祠都是中华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

注:该图基于奥维互动地图软件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24)0568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Figure 1. Geographical position map of Ancient Town of Heshun

1. 和顺古镇地理位置图

和顺古镇内有文物保护单位14个,其中国家级文物1个,省级文物10个,市级文物2个,县级文物1个(见表1)。古镇中唯一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和顺图书馆,前身是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目前图书馆的建筑功能包括文物保护、读书阅报、科普宣传、旅游参观、基层文化服务等。迄今有藏书13万多册,古籍、珍本1万多册,内有胡适、熊庆来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被誉为“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8]

Table 1. List of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and protection at all levels in Ancient Town of Heshun

1. 和顺古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保护名录

编号

名称

年代

类别

级别

公布时间

地址及位置

1

和顺图书馆

民国十七年(1928)

近现代史迹

全国重点

2006

水碓村上三社8号

2

艾思奇故居

民国八年(1919)

近现代史迹

省级

1987

水碓村龙潭北边小山坡上

3

弯楼子

清末至民国初期

近现代史迹

省级

2012

十字路村大石巷中段

4

寸氏宗祠

清嘉庆十年(1806)

近现代史迹

省级

2012

十字路村大石巷东侧

5

刘氏宗祠

清咸丰五年(1855)

近现代史迹

省级

2012

水碓与尹家坡间,刘家小树园黑洼子脚

6

李氏宗祠

民国九年(1920)

近现代史迹

省级

2012

刘氏宗祠与元龙阁之间

7

尹氏宗祠

清道光十年(1830)

近现代史迹

省级

2012

和顺尹家巷前

8

贾氏宗祠

清末、民国初

近现代史迹

省级

2012

十字路村贾家坝环村路边

9

张氏宗祠

清光绪七年(1880)

近现代史迹

省级

2012

十字路村张家坡

10

杨氏宗祠

民国十四年(1925)

近现代史迹

省级

2012

上庄老龟坡山下

11

钏氏宗祠

民国十五年(1926)

近现代史迹

省级

2012

和顺上庄

12

和顺元龙阁

清末

代表性建筑

市级

2016

和顺镇水碓村

13

和顺魁阁

明,清光绪十九年(1893)重建

古建筑

市级

2022

和顺镇十子路村张家坡一社

14

艾思奇墓

2010年

近现代史迹

县级

2012

和顺镇水碓村

注:第3~11项由和顺弯楼子、八大宗祠以及“和顺民居建筑群”合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数据来源:腾冲市人民政府官网(https://www.tengchong.gov.cn/info/9595/5314763.htm)。

和顺文昌宫是古镇中又一处具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其产权于1999年归属于和顺图书馆,与和顺图书馆共同组成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地处古镇的中轴线上,建筑群与古镇主入口之间为大面积农耕场域,这种空间环境的设计,使“耕读传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变得具象化[9]。该建筑群的另一特点是依山而建,通过台阶与庭院将各建筑关联起来,充分利用地形的优势使建筑群高低错落分布,最终形成了丰富的立面层次。该建筑群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多方文化在此融合共生,比如和顺图书馆在整体风貌上,既有着清代的建筑风格,又是民国时期中西文化碰撞的缩影,而文昌宫则展现了传统古建筑的独特魅力,建筑彩绘、木雕艺术、吉祥图案等建筑装饰元素,还有被誉为“世界雕版艺术的根”的腾冲神马艺术,承载了民俗、宗教、文化艺术价值,折射出中华民族兼容并包的精神[8]

10个省级文物包括和顺弯楼子、八大宗祠和艾思奇故居,其中和顺弯楼子和八大宗祠统称为和顺民居建筑群,堪称“民居建筑文化的博物馆”。弯楼子因楼房沿巷道的曲线修砌,故取此名,该民居始建于清末至民国初期,坐南朝北,为三进三房一照壁的庭院组合式建筑群,宅内装设有英国的铁窗、美国的保险柜、德国的钟表等西方物品,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弯楼子不仅是一座民居,也是著名商号“永茂和”的代称,“永茂和”商号是由著名华侨商人李必成所创立,其总号设于缅甸曼德勒,经历五代人的经营,该商号已成为经商致富的代表,也是和顺人紧抓时代机遇、勇于开拓的典型。

八大宗祠为寸、刘、李、尹、贾、张、钏、杨八大姓的先祖所建,宗祠用于供奉家族亡故先辈的灵位,每年春秋两祭,族人会来此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在古代和近代,宗祠除了作为祭祀场所外,还用于家族处理内部事务、执行族规族法和族内人员举行冠礼、婚礼、丧礼的地方[10]。宗祠文化虽然起源于中原地区,但是在和顺古镇得到保留和传承。八大宗祠虽规模不一,但建造模式大致相同:正殿建于高台基之上,三开间,中间设供台,台上设暖阁,殿内供奉始祖及九代先祖牌位。祠内都悬挂有知名人士撰书的对联、匾额,蔚为壮观。

另一处被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是艾思奇故居,同时,也是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故居前临元龙幽潭,后枕凤山,地势高旷,环境优美,建筑系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四合院楼房,占地600多平方米,高屋大院,串楼通栏,点缀西式小阳台,现已作为艾思奇纪念馆,馆内以实物、图片、文字展示艾思奇的生平事迹。艾思奇墓位于故居东北部约400米,现被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与故居一起记录着以艾思奇为先驱的和顺人的爱国之情。艾思奇致力于中国共产党开创的革命事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做出杰出贡献,毛泽东主席曾对其高度评价“学者、战士、真诚的人”[11]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元龙阁和魁阁两处,分别位于古镇的东南部和西南部,二者均为道观,元龙阁以祭祀龙神而得名,魁阁则因供奉魁星而命名。元龙阁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道观,主要由山门、龙王殿、三官殿、魁星阁、观音殿组成,构思奇巧,结构紧凑,背靠青山,面临绿水。魁阁由山门、过厅、清净寺、魁星阁、聚宿轩、纯阳楼等建筑组成,隐藏于林木葱郁、怪石嶙峋的石头山中[12]。两处道观经过多年修缮,仍然保存完整,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和顺古镇除了被定级的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多处富有特色的古建筑,包括和顺大马帮博物馆、中天寺、和顺总兵府、和顺家风文化长廊、双虹桥和洗衣亭等,这些古建筑作为文化载体,不仅记录着和顺600余年的历史,至今也仍然被镇上居民所使用,充分地体现了和顺古镇的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

大马帮博物馆位于和顺小巷内,内藏3000多件文物,以文字、照片、实物的方式展示了西南丝绸之路上腾冲重镇的历史和大马帮生活场景,在此可以感受到和顺人亦商亦侨亦农亦儒的生存方式。不同于北方丝绸之路的运输工具,西南丝绸之路的运输主力是马,大马帮的首领叫马锅头,马锅头带领马帮,将世界与中国的物质与文化走出去、引进来,为人类文明的传播、交融做出了贡献[13]

中天寺占地面积达到5000余平方米,是和顺古镇中规模最大的佛家寺庙之一,寺院沿主轴线依山而建,层层有序,布局合理。总兵府曾是腾越镇总兵张松林的府邸,有百年历史,现已被改为民宿,风格仍然保留老宅原有风貌,可参观可住宿。和顺家风文化长廊位于野鸭湖畔,长廊400多米,错落分布着20多组精美石雕,讲述着走夷方篇、励志篇、诚信篇等16个篇目以及18个历史故事,做到了“一步一景”、“一景一故事”。双虹桥因两桥形如双虹卧波,故得名,站于此桥,左侧为大片农田场域,右侧可看见陷河湿地,在此可以“事农、赏荷、观鸟”,此种布局,将田园风光和人文场景巧妙融合,体现了和顺古镇的协调美。

古镇内寺观、宗祠、民居、月台、闾门、照壁、青山、绿水相互呼应,各建筑顺山势、顺巷道而建,将中国江南建筑与南亚、西方文化特色有机融合,合理利用周围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进行布局,形成了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建筑美,同时从建筑风格上也体现了和顺民居以和为贵的儒家思想和多样丰厚的文化内涵[14]

3. 和顺古镇与国外世界遗产古镇对比与分析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和《执行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的理念,本文从《世界遗产目录》中遴选了全球10个具有代表性的古镇与和顺古镇进行对比和分析(见表2)。

Table 2. Comparison between Ancient Town of Heshun and foreign ancient towns o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2. 和顺古镇与国外世界遗产古镇对比

序号

名称

国家

遴选标准

列入时间

遗产特征

1

丽江古城Old Town of Lijiang

中国

(ii) (iv) (v)

1997,2021 (边界微调)

26˚52'0.012"N,100˚13'59.988"E,丽江古城由大研古镇、巴沙住宅群、蜀河住宅群三个部分组成,建筑融合多种文化。

2

会安古镇Hoi An Ancient Town

越南

(ii) (v)

1999

15˚52'60"N,108˚19'60"E,核心区30 ha,缓冲区280 ha,可以追溯到15世纪至19世纪,建筑整体风格糅合了中、日、越三国特色。

3

普罗万中世纪集镇Provins, Town of Medieval Fairs

法国

(ii) (iv)

2001

48˚33'35"N,3˚17'56"E,核心区108 ha,缓冲区1365 ha,中世纪防御古镇,主要建筑是教堂、谷仓、钟楼等。

4

科孚古城Old Town of Corfu

希腊

(iv)

2007

39˚37'26.189"N,19˚55'39"E,核心区70 ha,缓冲区762 ha,科孚古城起源于公元前8世纪,新古典主义城镇范例。

5

克鲁姆洛夫历史中心Historic Centre of Český Krumlov

捷克

(iv)

1992

48˚48'38.5"N,14˚18'54.1"E,核心区51.91 ha,缓冲区1073.31 ha,大部分建筑建于14~17世纪之间,保留了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相互融合的建筑风格。

6

库尔迪加古镇Old town of Kuldīga

拉脱维亚

(v)

2023

56˚58'3.9"N,21˚58'17.5"E,核心区84.33 ha,缓冲区88.85 ha,起源于中世纪,在16世纪至18世纪期间发展,街道布局和建筑风格融合了当地和波罗的海周边文化。

7

奥林达镇历史中心Historic Centre of the Town of Olinda

巴西

(ii) (iv)

1982

8˚0'48"S,34˚50'42"W,核心区190.9 ha,缓冲区624 ha,建于16世纪,各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性是其最大的特点。

8

卢嫩堡老城Old Town Lunenburg

加拿大

(iv) (v)

1995

44˚22'34"N,64˚18'33"W,核心区33.85 ha,缓冲区32.44 ha,建于1753年,是北美地区现存最完整的英国殖民计划的范例。

9

坎佩切的历史要塞城镇Historic Fortified Town of Campeche

墨西哥

(ii) (iv)

1999

19˚50'47.004"N,90˚32'13.992"W,保护区181 ha,建于16世纪,是新大陆西班牙殖民时期港口城镇的典型范例。

10

加达梅斯老城Old Town of Ghadamès

利比亚

(v)

1986,2023 (边界微调)

30˚7'60"N,9˚30'0"E,核心区287.59 ha,缓冲区271.3 ha,是北非地区传统住宅的突出范例,被称为“沙漠之珠”。

数据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https://whc.unesco.org)。

从表中可以看出,所对比的古镇遗产均有各自鲜明特点,在文化传承方面贡献卓越。会安古镇作为远东港口的典范,建筑群至今保存完好,城内除大部分为中国式建筑外,还有为数不少的法式古典建筑和庭院式建筑群,这些法式建筑大多数外形漂亮、美观、线条优美,外墙则装饰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塑像。著名的黎氏宗祠采用中式横梁、日式屋顶,建筑整体风格糅合了中、日、越三国特色,在会安乃至整个越南都别具一格。该古镇反映了本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融合,是多元文化的城镇典范。

克鲁姆洛夫历史中心位于捷克伏尔塔瓦河畔,围绕一座13世纪城堡而建,融合了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风格。小镇的所有道路皆是由小石头和石板所铺成,满城红色的屋顶充满中世纪古典优雅的情调,高耸的塔楼、古朴的廊桥、欧式花园以及层层叠叠的橘红色屋顶,掩映在波光绿影之中,景色美妙绝伦,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小镇”当之无愧。

奥林达镇历史中心是巴西著名的古镇,由葡萄牙人建于16世纪,古镇的发展与糖业密切相关,独特的城市景观、花园和建筑组合反映了糖业经济带来的繁荣,简洁的房屋外形与精致的装潢形成鲜明对比,许多房屋被涂上鲜艳的色彩或贴上瓷砖,路旁郁郁葱葱的植被、花园、树篱和修道院区构成了美丽的风景线。

位于加拿大东南部的卢嫩堡老城,是一个港口小镇,是北美地区现存最完整的英国殖民计划的范例,老城保留了最初的布局和整体外观,城中整体结构呈矩形,街道笔直,街角为方形,400多栋主要建筑,几乎都是木结构,很多房屋涂饰得五颜六色,极具观赏价值。作为英国殖民城市的范例,体现了大西洋沿岸基于渔业而设计建立的城市和社区文化,展现了多样性和乡土建筑传统。

加达梅斯老城位于利比亚,被称为沙漠之珠,是最古老的撒哈拉沙漠城市之一。老城中的土屋多建于泉水丰富的地方,房屋用泥土和防火砖建成,砖坯墙、木结构和棕榈木门等原始的建筑材料很好地展现了当时的风土民情,创造出独特的建筑风格,是传统民间建筑的代表。住宅一般有两层,按照功能区划分空间,底层用于储物,二层用于居住,露台一般留给妇女使用,作为北非地区传统住宅的突出范例,反映了当地传统的撒哈拉生活方式。上述古镇见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词条,作者孙克勤[15]

与和顺古镇同位于云南的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是现今中国保存完整的纳西族聚居的古镇,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和纳西文化底蕴,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

通过对比全球典型古镇,不难发现,和顺古镇有其鲜明特点,古镇内建筑特色各异,明清时期的祠堂、牌坊等遍布古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各具特色,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曾经是马帮重镇、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各种外来文化在此交融。600多年来,和顺古镇与边地文化、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宗祠文化、民俗文化、华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各种外来文化在此交融,创造出了有着和顺特色的地域文化,有着“华侨之乡”、“书香名里”的美名。

和顺人耕读传家之风代代传承,成就古镇“文化之乡”美名,至今仍然可以在古镇内看到古法造纸、木雕、扯丝糖、土锅酒、打铁、织布、洞经、皮影戏、和顺老物件等多项民间手工艺展示和丰富的民俗表演,极大地丰富了古镇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古镇文化体验。和顺古镇在保存完整性、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性以及古代建筑与现代生活的高度融合性上与表中其他10处古镇相比,具备一定优势。

4. 和顺古镇申遗策略

和顺古镇作为“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农耕文化、马帮文化、侨乡文化等为其赋予了独特且深厚的文化内涵。从明朝至今,古镇的古建筑、古民居等保持着其高度完整性。而且,在外延性空间规划与管理上,当地注重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在风格上的统一,并未出现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在风貌上的绝对冲突。虽然,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很多古镇都面临着原真性的逐渐缺失,具体表现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韵味被商业化侵蚀,但是和顺古镇仍然保持着其原真性,原住居民世代居住在古镇中,将民族文化和民族记忆传承至今,堪称是“活着的古镇”[16]

和顺古镇的完整性、和谐性、原真性使得其具备了突出的普遍价值,因此,对古镇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对于丰富我国的世界古镇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和顺古镇若成为世界遗产,不仅可以带动旅游、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发展,更是科研和教育的基地,是探究人类智慧、文明轨迹和自然奥秘的知识源泉[17]。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制定的《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分析和顺古镇的遗产价值,认为其符合世界遗产遴选标准(ii)、(iv)、(v),其中(ii)是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人类价值观的重要交流,对建筑、技术、古迹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iv)是一种类型的建筑、建筑或技术整体,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了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v)是传统人类居住地、土地使用或海洋开发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或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当它在不可逆转变化的影响下已变得易于损坏时。而我国作为《公约》的缔约国,有权利向世界教科文组织遗产中心申请将本国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其价值应该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共享与传播。

5. 和顺古镇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法律是对世界遗产保护的有力武器[18],世界范围内相关古镇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对遗产进行保护,使其完整性和真实性得到保存,是常用且必要的保护方式之一。比如,会安古镇被确定为国家财产,受到《文化遗产法》(The Cultural Heritage Law)、《旅游法》(The Tourism Law)和《会安镇法规》(Hoi An Town Statute)等一系列法律的保护,其中《会安镇法规》(Hoi An Town Statute)中明确指出成立专门监督管理中心用于维护其真实性和完整性。普罗万中世纪集镇受到《遗产法》(The Heritage Code)、《环境法》(The Environmental Code)和《历史古迹法》(The Historic Monuments Act)等法律法规的保护,关于遗址地森林砍伐和改造场地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克鲁姆洛夫历史中心作为保护区,根据《国家遗产保护法》第20/1987号修正案(Act No. 20/1987 on State Heritage Preservation)确定其享有国家最高程度的法律保护,并且该古镇的遗产管理责任由国家遗产局和捷克克鲁姆洛夫市政府共同承担,致力于保护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卢嫩堡老城受到《市政政府法》(Municipal Government Act)和《遗产财产法》(Heritage Property Act)两项省级立法的保护,使市政当局能够分别制定土地使用条例和遗产条例,在此背景下,市政当局通过了遗产保护区计划、条例和指南(Heritage Conservation District Plan, Bylaw and Guidelines)将古镇的保护进一步具体化,为了更好地保护、管理和开发该镇的遗产资源,制定了《卢嫩堡镇遗产可持续性战略》(The Town of Lunenburg Heritage Sustainability Strategy)来指导其发展。上述相关保护法律法规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https://whc.unesco.org/)发布的信息。

从世界代表性古镇的保护措施可以看出,遗产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想得以保护,必须法律先行,而和顺古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目前关于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民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以及《云南省和顺古镇保护条例》,这些条例制定时间均较久远,其中一些内容存在过时、空白的问题,比如在古镇内民宿产业快速发展的现状下,出现了一系列乱象与问题,但是现有法规未见相关管理条例,云南省、保山市也尚未出台任何相关管理规定,只有由和顺古镇保护管理局牵头起草的《腾冲市和顺古镇民宿管理办法(试行)》。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强和顺古镇的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建议当地政府成立专门保护管理机构,用以推进申遗进度并负责完善和实施一系列符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标准的法律、法规和规划[19]。通过制定和实施符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使和顺古镇的原真性、完整性得以保护。

和顺古镇可以借鉴世界古镇保护、管理与开发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遵循“保护第一,适度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进行保护、管理与开发[20]。地方政府及相关机构应注重合理取舍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避免古镇因追逐经济效益,过度开发,破坏古镇的完整性。在开发的过程中,应注意建筑风格的和谐统一,以防出现古代与现代风格的对立,保持其原真性[21]。建议古镇将保护与开发协调统一,开展遗产旅游、生态旅游、科普旅游、教育基地旅游。将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巧妙融合,以物质遗产为平台,在游览古镇的同时,可以体验画糖人、皮影戏、古法造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古镇可以利用自身深厚的传统文化优势,在传统节日中开展主题活动,比如清明节宗祠祭祖、端午节悼念先烈、中秋节和顺赏月等活动,提高和顺古镇的知名度。和顺古镇还应利用好景区的集群效应,与腾冲其他著名景区共同打造景区群,进而吸引更多游客,同时,也可以与当地的各个学校进行合作,建立教育基地,根据不同的学段推出具有针对性的研学课程,这就需要古镇将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为古镇的开发储备实用人才,也避免出现因为工作人员之间信息错位、沟通不畅导致游客的体验感下降[22]。但应注意合理开发,以防完全由资本驱动进行开发为古镇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18]。总之,科学地保护和开发遗产的科学、教育、文化和旅游资源,是带动地区乃至国家的文化、经济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23]

6. 结论

和顺古镇是“西南丝绸之路”的马帮重镇,作为“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多种文化在此碰撞,造就了古镇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既有徽派建筑的婉约,还有西式建筑的明朗,同时兼有东南亚风情,是多种文化交流的缩影。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底蕴、建筑保存的完整性、文化传承的原真性、传统与现代风格的和谐性以及人文与自然的统一性,让其在保护、管理与开发中均具备明显优势,为申请世界遗产提供可行性。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认为和顺古镇符合遴选标准(ii)、(iv)、(v),并为古镇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致 谢

感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孙克勤先生与本文作者考察和顺古镇,并对本文撰写中给予了中肯的意见。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孙克勤, 孙博. 世界遗产[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2] 孙克勤, 主编. 遗产保护与开发[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8.
[3] 吕勤, 黄敏. 国内古镇旅游研究综述[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 34(1): 6-14.
[4] 郝海钊, 陈晓键. 古镇空间生长及协同发展引导——以陕南古镇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 2023(5): 35-44.
[5] 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 文旅融合的“腾冲探索” [J]. 人民论坛, 2012(15): 68-70.
[6] 张艳华, 倪颖. 云南腾冲县和顺古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J]. 城市规划, 2006(4): 97-98.
[7] 刘旭临. “有形”与“无形”: 和顺古镇之宗族景观[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 37(5): 91-95.
[8] 陈西欢, 李翰林, 钟晖. 腾冲和顺图书馆建筑群建筑艺术的表里中外[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3(2): 40-49.
[9] 李宏. 壮侗语族干栏建筑的形式美及其现代运用探析[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35(5): 115-120.
[10] 彭然, 徐伟. 乡村宗祠发展与传承研究——以鄂东地区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 2020(8): 115-121.
[11] 木基元. 艾思奇故居的文化内涵兼谈名人故居保护[J]. 社会主义论坛, 2017(1): 46, 56.
[12] 黄霞平. 试析道教建筑中蕴含的生态思想[J]. 中国宗教, 2024(6): 58-59.
[13] 蔡富康, 段银河. 乡村振兴视域下剑川私人马帮博物馆的影响效应探究[J]. 旅游纵览, 2023(9): 185-187.
[14] 刘旭临. 门闾之望: 和顺古镇的记忆与认同[J]. 贵州社会科学, 2016(3): 19-22.
[15]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M]. 第3版.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23.
[16] 桂榕, 寸炫. 旅游移民社区文化建设与城市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丽江大研古城调查反思[J].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2016(19): 56-63.
[17] 孙克勤. 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8(3): 36-40.
[18] 李文华, 闵庆文, 孙业红. 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 地理研究, 2006, 25(4): 561-569.
[19] 张道直. 世界遗产视角下新疆喀什古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 可持续发展, 2024, 14(1): 15-22.
[20] 鲍展斌, 曹辉.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对策思考[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2, 15(3): 85-88.
[21] 孙志国, 黄莉敏, 定光平, 何岳球, 王树婷, 熊晚珍. 对咸宁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J]. 江西农业学报, 2012, 24(9): 179-181.
[22] 舒志芳, 刘敏, 王正光. 腾冲和顺古镇旅游业发展研究[J]. 广东蚕业, 57(8): 145-147.
[23] 孙克勤. 世界遗产学[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