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体育类通识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路径探索
Exploration of New Path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Sports General Courses under the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attern
摘要: “大思政”格局下,做好体育类通识课程思政建设,既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也是推动体育类通识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创新的现实需求,更是培养高校高质量人才的应有之义。在“大思政”格局下体育类通识课程实现高质量思政建设,首先明确“大思政”格局下体育类通识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依据、独特功能,其次探讨体育类通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再次分析“大思政”格局下体育类通识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路径,最后提出“大思政”格局下体育类通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策略。
Abstract: Under the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ramework, effectively implemen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in general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s not only a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for fostering moral integrity in the new era, but also a practical necessity for promoting the innovativ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Furthermore, it is essential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 in higher educ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high-qual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sports general course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e first clarify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unique functio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sports general course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nd then explore the import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sports general courses. Following this, we analyze the innovativ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sports general course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nd finally propose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sports general course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文章引用:王杰, 罗敏. “大思政”格局下体育类通识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路径探索[J]. 职业教育发展, 2024, 13(6): 2223-2229. https://doi.org/10.12677/ve.2024.136342

1.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愈发受到重视,体育课程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育)逐渐成为教育体系的核心。2020年5月教育部提出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1]。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类通识课程不仅肩负着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使命,还承担着促进心理健康和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任。将思政教育融入体育类通识课程,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体育活动不仅是锻炼身体的方式,更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的良好平台。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感受到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这种经验不仅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也为其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提供了生动的实践场景。因此,探讨如何在体育类通识课程教育中有效实施思政教育,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重要意义。

2. “大思政”格局下体育类通识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依据

2.1. “大思政”核心概念解析

思政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理念强调思政教育应与各学科教育相结合,以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学生在体育教育中不仅学习体育技能,更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形成健全的价值观念。“思政课教师争做‘大先生’、教‘大学问’、育‘大英才’的生动局面已经形成”[2]

2.2. 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为思政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强调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引导[3]。新时代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教育者应当认识到,思政教育并不是单一的理论灌输,而是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实践,帮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形成和巩固其价值观。

3. 体育类通识课程在“大思政”格局下的独特功能

3.1. 促进强化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

体育类通识课程的首要功能是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这是体育类通识课程对 “大思政”格局下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支撑。通过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学生能够增强体能,提高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从而为其整体健康打下坚实基础。定期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在健康评估中往往表现更佳,体重管理、代谢水平和免疫功能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体育类通识课程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也是“大思政”所关注的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方面[4]。参与体育活动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压力释放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和生活挑战时获得情感的宣泄与调节。通过体育锻炼,学生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从而在心理健康评估中表现出更好的适应能力与积极情绪。参与集体体育活动的学生通常具有更好的社交能力和情感调节能力,能够更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育体和育心协同发展,相互促进。

3.2. 道德教育与团队精神品德的塑造

体育类通识课程在“大思政”格局下不仅关乎身体健康,更承担着道德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体育活动中,学生通过参与集体项目和竞争机制,培养了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这种合作意识在团队活动中得以具体体现,学生在相互信任和沟通的过程中学习到如何解决冲突、协同作战。这些技能不仅对他们的体育活动有帮助,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良好的互动能力。团队合作要求学生在共同目标下发挥各自的长处,接受他人的意见与建议,这种集体意识对于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通过参与集体赛事,学生能够体会到成功与失败的共同承担,进而理解责任、分享与信任的意义。这些都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道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类通识课程在“大思政”格局下对学生品德塑造的重要体现。

3.3. 体育类通识课程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体育类通识课程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方面也具有深远的影响,这对“大思政”格局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参与体育赛事与团队活动,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会公平竞争、友谊与合作的重要性。这种实践不仅增强了他们对体育的爱好,也培养了他们对规则的尊重和对他人的理解。在体育竞技中,学生学习到的不仅是胜负,还有如何在失败中反思自我,如何在制造胜利中保持谦逊。这些经验帮助学生在面对人生的挑战时,更加成熟与理性,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体育类通识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建立人际关系的广阔平台,通过友谊与合作,学生能够培养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从而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判断能力[5]

3.4. 体育类通识课程教育与社会责任感培养

体育类通识课程教育在“大思政”格局下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紧密相关。通过体育活动,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例如在团队运动中,学生需要为团队的胜利贡献力量,这种对团队的责任感会延伸到对社会的责任感。体育活动中的规则遵守和公平竞争意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在遵守体育规则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这种意识在社会生活中会转化为遵守社会规则和尊重他人的行为。体育教育中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体育志愿服务等,直接让学生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 思政教育在体育类通识课程的重要性

4.1. 体育类通识课程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化

体育类通识课程在团队合作和社会参与方面的强调,对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在团队运动场景下,学生既是参与者,更是责任的承担者。比赛过程中,学生明白了自身努力对团队整体的影响,从而学会为团队成功而努力。这种集体认同感会激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当参与团队活动时,共同的目标和挑战促使学生相互支持协作,使他们逐渐明晰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在比赛里承担角色和责任,让学生体验到胜负带来的荣耀与而挫折,进而加深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与认同。例如,若一名运动员因团队失误而沮丧,这种情绪不仅体现个人挫败感,更彰显对团队的责任感以及对共同6目标的承诺[6]。此类经历会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逐步将关注范围扩展到社区和社会,最终实现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4.2. 体育类通识课程对学生心理和人格的积极影响

思政教育借助体育活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体育运动显著增强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在面对压力时能够保持冷静,提高抗压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在体育课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在挑战和竞争中锻炼了心理素质。比如在激烈的体育竞争中,学生需学会控制情绪和调整心态,这对他们处理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具有关键的指导意义。体育类通识课程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社交的空间。通过团队运动,学生能够在互动中建立友谊,发展社交技能,这些都是人格发展的重要元素。在与他人合作与竞争过程中,学生学会理解、尊重和包容,这不仅丰富了情感体验,也有助于人格的全面发展。参与体育的学生在自尊心、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普遍表现更优[7]

4.3. 体育类通识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体育课程是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体育活动中,公平竞争、尊重对手、团队合作等价值观得以展现和传承。通过比赛中的规则遵守和道德选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的影响。例如,当学生在应力场中面临不公平现象时,教师引导其思考正确处理方式,强调遵守规则和诚实竞争的重要性。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学生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并理解个人行为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通过体育课程的体验,学生能感受竞争的乐趣与挑战,还能学会在成功与失败中保持良好的心态[8]。这种心态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积极主动,敢于面对困难与挑战。体育课程凭借丰富的实践和体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延伸渠道,帮助学生在实际中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4. 体育类通识课程对民族精神的传承

在体育类通识课程中,通过强调体育精神与民族精神的融合,可以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体育精神包含着坚韧不拔、拼搏进取、公平竞争等品质,这些品质与民族精神中的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等内涵有相通之处。例如,在一些传统体育项目中,如武术、龙舟等,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学生在参与这些项目的过程中,能够锻炼自身的体育技能,还能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同时,在现代体育竞技中,当中国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进一步强化民族精神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5. “大思政”格局下体育类通识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路径

“大思政”的背景下,体育类通识课程需要从教师主体、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中进行路径的创新,具体的内容如下。

5.1. 结合时代体育需求,融入思政元素

在“大思政”理念指导下,体育类通识课程内容应注重社会热点与道德议题的整合以及课程情境化与实践性。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当前社会热点与道德议题,这既能增强课程教育意义,又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引入环境保护议题,引导学生讨论体育活动与环境关系及环保理念践行;探讨健康生活方式,强调与体育锻炼结合的生活模式;分析社会公平问题,从体育赛事规则延伸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教师可提升学生社会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提高学生参与感和学习效果,课程应注重情境化与实践性。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和情境模拟创建真实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思考与学习。如在团队竞技活动教学中设置队员受伤、比分落后且时间紧迫等突发状况,让学生运用体育技能和思政知识决策解决问题,增强知识理解应用能力,使学生面对真实问题时能有效反应,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体育精神与思政教育融合,感受集体主义精神和责任意识的重要性。

5.2. 提升学生体育参与感与主动性,强化思政育人实效

推广交互式和体验式教学方法以及整合信息技术对于体育类通识课程思政建设至关重要。通过角色扮演和团队合作等形式实施交互式和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不同角色和责任,增强对思政教育的感知与理解。在团队运动中,学生相互协作,培养社交技能,深刻体验责任感和集体意识。例如在模拟体育赛事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能更好理解各角色责任及相关价值观重要性,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深入理解体育精神与思政教育关联。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在线学习平台、视频教学等方式,能增强课程互动性与趣味性。教师可提供丰富学习资源,如运动技巧视频教程和心理健康在线测评工具,还能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学生学习进度与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学生需求。例如通过在线学习平台作业提交和反馈系统,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并给予个性化指导。

5.3. 从知识传授者到引导者与合作者,助力思政教育融入体育课程

在“大思政”格局下的体育类通识课程中,体育教师的角色需从传统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与合作者,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体育教师应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和组织讨论激发学生思维与创造力,如在讨论体育赛事公平竞争问题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且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这种角色转变可增强学生参与感,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而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培训对课程思政建设有关键作用,定期培训能帮助教师更新理念,掌握新方法与技术,尤其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当下要提升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还应深化思政教育理念,帮助体育教师更好地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例如体育教师参加专题培训后能深入理解中国体育精神内涵及传递方法,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体育教师可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育人目标。

5.4. 全面评估思政教育效果,促进课程持续改进

在“大思政”格局下,体育类通识课程的评价体系应构建多元化评价指标,强调过程性评价,并建立反馈与改进机制。评价体系除传统体育技能考核外,应涵盖思想政治素养和心理健康等指标,如通过课堂讨论表现、作业完成质量及体育活动中的价值观行为评估思想政治素养,采用心理问卷、日常行为观察了解心理健康状况。强调过程性评价需关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表现,教师可通过课堂参与度记录、小组项目完成情况及日常思政活动参与积极性等收集数据,如在小组体育项目中观察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及面对困难的态度等。建立反馈与改进机制,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其了解自身优缺点以改进,教师也要根据结果反思教学过程并调整策略方法,如发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有问题可增加相关案例分析和讨论活动,通过此机制课程能不断优化思政建设效果,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6. “大思政”格局下体育类通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策略

6.1. 多元化评估机制:全面、动态地评估学生发展

为全面了解学生在思想政治素养、心理健康和体育技能等多方面的发展情况,需建立一个涵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方法的多元化评估机制。定量评估可通过标准化测试、运动表现评分以及心理健康问卷等方式进行,而定性评估则借助学生的自我反思、教师的观察报告以及同伴评价等手段,这种综合评估体系能够更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成长与变化。评估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定期进行,以适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通过建立学期中期评估和期末评估相结合的模式,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思想政治素养和心理健康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评估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家长,以便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6.2. 政策支持与实践落实:政府和教育部门发挥关键作用

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在推动思政教育与体育课程深度融合方面至关重要。政府需在资源与支持方面加大投入,包括资金、师资和专项设施等。例如,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开发与思政教育相关的体育课程资源,并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在政策层面,要建立长效机制以确保思政教育与体育课程的融合持续推进,这包括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和评估标准,定期检查和评估各校的实施情况,确保政策的贯彻与落实。通过建立健全的反馈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确保思政教育在体育课程中的有效实施。

6.3. 跨学科合作与创新实践:多学科协同促进课程融合

跨学科合作是推动思政教育与体育课程融合的重要策略。鼓励教师团队共同设计跨学科课程,将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体育课程中。例如,结合历史、文化等课程内容,在体育活动中设置与道德、法律、社会责任相关的主题讨论,这不仅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涵,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组织跨学科的课外活动和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思政教育与体育的联系。比如开展“健康生活方式”主题的综合性活动,涉及体育锻炼、心理健康讲座和社会服务等内容,增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责任感。

6.4. 家校社协同育人: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在体育类通识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家长应积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鼓励孩子参与体育活动,并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思政教育内容。例如,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观看体育赛事,讨论其中体现的公平竞争、团队合作等价值观,引导孩子将这些价值观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家长要关注孩子在体育课程中的学习和心理状况,与学校保持密切沟通,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社区是学生实践思政教育的重要场所。社区可以组织各类体育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为学生提供将思政教育与体育实践相结合的机会。社区可以举办体育比赛,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在比赛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引导学生遵守比赛规则,尊重对手,体现公平竞争的价值观。社区还可以组织体育志愿服务活动,如帮助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指导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学校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学校要积极与家庭和社区沟通合作,制定协同育人计划,明确各方的职责和任务。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社区讲座等形式,向家长和社区宣传思政教育在体育课程中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

7. 结束语

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浪潮中,体育类通识课程的思政建设不仅是教育方针的需求,更是全面培养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创新课程设计、优化教学方式以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体育类通识课程可以有效地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随着思政教育的进一步深入,体育类通识课程将继续在学生价值观塑造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大思政”格局下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省级青年资助项目(项目名称:体育类通识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XJK22QTW004)。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023-07-14.
[2] 孙云龙, 盛文成, 孙丽华, 等. 大中小学协同推进“三全育人”路径探赜——基于思政教育一体化视域[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23(21): 33-37.
[3] 谭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中国共产党故事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庆: 东北石油大学, 2023.
[4] 谢怡. 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海口: 海南师范大学, 2023.
[5] 惠斌. 会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新路径探索[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22(5): 56-59.
[6] 台佳.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新路径探索——以《VI设计》课程为例[J].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2, 2(13): 64-66.
[7] 朱婷婷. 新时代加强高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兰州理工大学, 2021.
[8] 周明. 创新教育理念视域下高职思政教学新路径——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指导》[J]. 食品科技, 2020, 45(9): 33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