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为中心”,通过体验式学习打造高效道德与法治课堂——以《生命可以永恒吗》一课为例
Centering on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Creating an Efficient Moral and Legal Classroom through Experiential Learning—Taking the Lesson “Can Life Be Eternal?”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4.1411215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赵坤梅, 朱佳莉:杭州市余杭区闲林中学,浙江 杭州
关键词: 体验式学习学为中心高效课堂生命永恒Experiential Learning Learner-Centered Learning Efficient Classroom Life Is Eternal
摘要: 立足“学为中心”是指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通过体验式学习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构建聚焦核心素养的高效道德与法治课堂模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施体验式学习的方法,可以通过精彩导课确保教学目标有效果,通过多样化载体激发学生探究有兴趣,通过生活体验达到学习有深度,从而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Abstract: Centering on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means taking student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as the core, stimulating students’ enthusiasm through experiential learning, and thus constructing an efficient moral and legal classroom model that focuses on core literacy. Methods for implementing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moral and legal classrooms can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goals through engaging lead-in lessons, spark students’ interest in inquiry through diverse carriers, and achieve in-depth learning through life experiences, thereby fully highlighting the students’ dominant position, and helping students form correct values, essential qualities, and key abilities.
文章引用:赵坤梅, 朱佳莉. 立足“学为中心”,通过体验式学习打造高效道德与法治课堂——以《生命可以永恒吗》一课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11): 939-94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12153

1. 引言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应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设置议题,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1]。教师要“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2]。可见,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转变“教”与“学”的角色,积极探索体验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我们知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立足“学为中心”,通过体验式学习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构建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模式。

2. 体验式教学的内涵解读

体验式教学依托学生认知规律,教师依据理论和目标,创造真实或模拟环境,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呈现教学内容。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将知识应用于实践,进行验证和创新,从而提升认知水平,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3]。笔者以“体验式教学方法”、“道德与法治”、“初中生”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上进行检索,根据检索结果可知,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通过体验式教学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4];第二,探究体验式教学活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策略[5]。可见,学界关于体验式教学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此外,一方面,初中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沉重,是问题行为的多发群体,需要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激发初中生学习的自主性[6]。另一方面,大部分初中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仍旧以讲授法为主,这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兴趣,甚至还会导致学生对该学科产生抗拒心理[7]。鉴于此,本文尝试立足“学为中心”,通过体验式学习以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

3. 体验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过程

3.1. 小荷才露尖尖角——以生为本,精彩开篇

【教学片段1】课堂导入: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布鲁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教师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新课标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围绕核心素养确立教学目标,在“生命可以永恒吗”一课的教学中,根据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设计时首先明确要培育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旨在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担当意识,明白生命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此外,高效课堂秉持“为学而教”的核心理念[8],要求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和认知冲突出发,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真正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目前,部分课堂仍未实现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转变,从本质上来看,这是教学设计脱离核心素养的表现。因此,立足核心素养,坚持“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课堂导入部分选取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的话题或事物。

在“生命可以永恒”一课的导入部分,创设了如下情境。

播放《西游记》的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提问学生知道是什么歌曲吗?全体同学都笑着说是西游记里的。

老师:(接着问)《西游记》中你最喜欢的故事片段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都积极回答)

学生1:我喜欢三打白骨精,因为打妖怪打的过瘾;

学生2:我喜欢偷吃人参果的,可以长生不老等等。

老师:(接着追问)你认为唐僧师徒为什么会遭遇那么多的妖怪呀?吃了唐僧肉是不是真的可以长生不老?

学生2:应该不会吧,因为到结束也没有吃到唐僧肉,妖怪很多都被打死了。

老师:你知道什么是长生不老吗?

学生2:就是人一直不死,永远也不老。

老师:生命可以永恒吗?哪位同学可以试着解释一下永恒吗?

学生2:一直这样下去。

老师:意思差不多,永恒即永远、恒久意思,是人类的一种美好的愿望,那生命可以永恒吗?下面我们一起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学习生命的相关知识。

笔者在《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一课的第一次备课中,选用电影《返老还童》的故事情节导入,但是在执教的时候由于学生对电影内容不熟悉,且设问简单,学习只是浮于表面,难以达到教学应有的效果。而《西游记》是学生熟知的内容,通过“妖精吃唐僧肉以求长生不老”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话题,聚焦“吃了唐僧肉是否能长生不老?”问题,进而直指教学主题:生命可以永恒吗?教师通过设置符合学情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无形中诱发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使新课的展开水到渠成。

3.2. 宝剑锋从磨砺出——选材感人,引发共鸣

“学为中心”强调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发展。而体验式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创设或引入符合学生学习内容的情境,以引发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学习方式[9]。简单来说,体验式学习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因此,要完成“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转变,就要强调体验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试图通过多样化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互动中增强主体意识,完成“让我学习”到“我要学习”的转变,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创设多样情境中“体验”。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技术以视频、音频、照片、故事、新闻等多种展示方式,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片段2】观看视频,感悟生命意义。

学习情境:5个台湾老人,他们平均年龄为81岁,其中1位罹患癌症、1位重听、3位有心脏病、每一位都有退化性关节炎。然而,他们梦想环岛一圈。6个月的准备,环岛13天,1139公里,从北到南,从黑夜到白天,只为了一个简单而伟大的理由——《引自30岁以后,请把年龄活成智慧人生哲理》。

学习任务:结合视频内容,思考“每个人的生命最后都是走向死亡,那为什么我们还要活着?”

学生反应:从最初的不屑和嘲讽到后来的尊重和敬佩,对“为何而活”有了更深的认识。

通过视频资料的使用,创设一个更为生动、直观、互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为何而活”的思考。通过此次学习,学生不仅认识到了生命的多重价值,还意识到了作为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使命。

【教学片段3】阅读新闻,理解生命可续。

学习情境:展示新闻内容——29岁北大女博士娄滔的遗嘱“一个人活着的意义,不能以生命长短作为标准,而应该以生命的质量和厚度来衡量。”她最后的愿望,就是死后将器官捐献出来,“头部可留给医学做研究”……并要求“将骨灰撒入长江,不给这个社会带来任何负担”。

学生反应:这则新闻深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引起了他们的共鸣和震撼。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们无不感叹生命的短暂与脆弱,对逝去的生命感到惋惜。同时,他们对女博士的崇高行为大加赞赏,这种对生命的尊重使得学生们对“人的生命可以达到永恒”这一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新闻素材的使用能够增强教学的时效性,新闻素材通常反映当前社会热点,老师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材料选取最适合本堂课的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课堂效率。

3.3. 柳暗花明又一村——巧设悬念,培养思维

在设置悬念中“体验”。将悬念教学与情景教学的有效结合,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们对即将学习知识的兴趣。教师通过巧妙地设置悬念,将原本抽象、复杂的学科知识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实践场景,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习效果。

【教学片段4】设置悬念,揭示生命真谛。

学习情境:(播放视频)哲学课上,老师通过一个实验来阐述生活的意义。他先用高尔夫球填满一个罐子,然后是小石子,接着是细沙,最后倒入啤酒。

学习任务:你看了之后有什么想法吗?你觉得罐子里装的东西代表着什么?

学生反应:

学生1:我觉得球代表着我们生命中所有最重要的东西如家庭、健康。

学生2:我认为小石子代表的是一些相对重要的东西,如工作、房子、汽车等。

学生3:我认为细沙则代表生活中不太重要的琐碎事物。

视频中设置的悬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思维,使他们能够满怀激情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解决问题的阶段,通过巧妙地设置悬念,教师可以促进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分析问题,进而开拓思路,提出新发现和新想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提前做好适当的铺垫和引导工作。同时,教师应时刻保持对学生的观察和倾听,及时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在必要时给予适时的指导。对于学生展现出的独特见解和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总的来说,教师应当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中能自信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凸显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3.4. 为有源头活水来——体验生成,育人无痕

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更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来源于生活,只有回归生活,其教学成效才能得到检验。因此,教师应当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强化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对此,教师要不断挖掘教材和实际生活中的相关素材,并促进两者有机整合,从而帮助学生获得多样化的生活体验。

【教学片段5】我说你说,领悟生命之可贵。

学习情境:教师先讲述了自己的伤心事例:“父亲因为心脏瓣膜问题在北京安贞医院进行了换瓣膜的微创手术,但是因为长期的高血压使心脏壁犹如风化的塑料,无法缝合渗血。于是又进行了开胸手术。尽管手术最终取得了成功,但父亲还是在ICU病房里度过了近半年的恢复时间,直到身体状况稳定后才转入了普通病房。”这个事例让我感到人类在疾病面前的渺小。

学习任务1:在你的成长历程中经历过或听说过的烦心事甚至不幸事吗,请与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反应:有的学生表示,当他们生病时,内心会感到极度的无助;而另一些学生则说,当他们目睹家人因疾病躺在病床上时,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担忧等等。

通过对这些事例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生命是可贵的,生命来之不易。

学习任务2:引导学生说一说“不可能的任务”中有哪些人让你记忆深刻?

学生反应:

生1:在一些体型相似的一群人当中找出其中一个,先看一遍每个人,然后把其中一个人的面部做出模型,然后再打碎,让她复原再找到本人,可见这个人破案水平很高;

生2:有个人他的速算能力超强的;

生3:有的人挑战拼各种魔方,用时超短的……

基于学生对这类节目的高度关注,每当课堂中引入这些节目的实例时,往往能迅速引发学生的共鸣,同时学生也意识到这些非凡成就并非轻易可得,从而自然而然地领悟到生命独特性的深刻内涵。这表明,利用学生熟悉且富有吸引力的故事作为教学媒介,是有效唤醒学生生活体验、激发其课堂参与热情的关键策略。只有将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兴趣点相结合,教师才能够建立起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情感联系,使学习过程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变得生动有趣、富有意义。

【教学片段6】一折一算,感受生命之短暂。

学习情境:给每人分发两张纸条。拿起一张纸条,起点为1岁,末端标上自己理想中设定的寿终年龄如100岁,然后将中间部分的刻度换算一下,标出数字10岁、15岁……

将自己现在年龄之前的部分撕去,因为时光已经逝去;将60岁之后的一段撕去,因为对多数人而言毕生最有价值的时光已奉献了;剩下的这一段短短的纸条,代表着我们现在所能抓住并能充分利用的时间,可是在这一段时光里,每年双休日、节假日近180天基本不用于工作去掉1/2,每天睡觉约8小时,也不能工作或学习,再撕去剩下部分的1/3,做饭、吃饭、应酬、娱乐、锻炼、休闲、生病、上下班交通、如厕、赡养老人等等,耗时每天累计约6个小时,应从剩余纸各中撕去1/4;现将手中剩余的一截纸条和另一张代表完整人生长度的纸条相对照,可见,人生苦短,能展现自己生命价值的工作(学习)的时间更短,属于每一个人工作、学习的时间基本相同,为什么有的人年轻时成绩卓著,而有的人一生都一无所获?现在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应当赶快学习,赶快生活,做好自己现在应该做的事!再和老师的进行比较。

学生反应:在互动环节中,师生共同撕扯着纸条,伴随着一阵阵惊叹声,课堂氛围达到了高潮。学生们目睹着自己手中纸条逐渐缩短,不少人的脸上露出了惊讶与失落,仿佛感受到了生命初启便面临消逝的无奈。此时,老师巧妙地将自己的纸条与学生手中的进行对比,显然,学生的纸条远长于老师,这一对比瞬间安抚了学生的情绪,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之旅依旧漫长,值得珍惜与享受。通过这一直观的体验,学生们轻而易举地领悟到生命之短暂。紧接着,老师展示了一条完整的纸条,提出是否能回到之前撕扯前的状态,引导学生思考。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他们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生命价值的珍惜与思考。

体验学习基于一定的教学情境,而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是以问题为导向,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非被动接受知识的听众。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如折纸这样的实践活动,巧妙地将学生置于情境的核心位置,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以真情实感去体验、去感悟,这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们结论更能感受生命的短暂。

【教学片段7】解读图片,明白生命之可续。

学习情境:投影一组图片(雷锋、孔子、南希仁、大运河、四大名著等)。

学习任务: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熟悉哪个内容,并简单介绍。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能够对熟悉的人与事物展现出丰富的认知,而对于那些较为陌生的领域,老师则适时地加以补充和引导,促使学生们进一步思考。通过细致的分析,学生们明白,生命的延续并不仅限于肉体的存在,更在于精神的传承与延续。最终,当话题再次聚焦于“生命可以永恒吗?”时,学生们能够自信地给出答案: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我们的肉体生命确实是短暂而有限的,但通过我们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精神力量,生命得以延续,最终实现生命的永恒。

4. 教学反思

从执教班级学生的周记反馈看,这节课给班里学生的印象非常深刻,其中一个学生写道“这周三我们班上了一节道德与法治课,内容是关于生命的,在参与活动中我竟然流眼泪了,对我的感触很深!生命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人的肉体生命会死亡、结束,但是那种精神会永恒。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当下的每分钟。将来也要为社会做出贡献。争取让我的生命也能永恒。”有的听课老师在看五位台湾老人的故事后也感动的哭了,听课的老师都说这节课真的引起了自己心灵的震撼,感慨生命短暂的同时也理解了生命永恒的意义。有个班主任说其实这节课适合我们学校的每个班级,建议笔者对全校学生进行一次生命的教育,因为现在有些学生不懂得珍惜生命,甚至有的孩子会轻易放弃生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生命的可贵,生命也可以永恒。通过活动中的体验学习,让学生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创设合理情境,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并参与课堂,那么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将不再是枯燥的圈画书本,不再是单一的理论学习,我们的课堂效率就会提高,我们可以把培养学生正确三观的教育在体验活动中落实,教育无痕我们真的可以做到。

5. 结束语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作为核心任务,通过体验式学习的方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投入和专注。这种教学模式注重构建一个高效、有序的课堂环境,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帮助他们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通过设计各种富有创意和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道德与法治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体验学习,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

基金项目

本文系浙江省课题《同频共振:场域视角下教研教学协同发展的新范式研究》,编号:YB2022017阶段性成果;同时也是杭州市余杭区教师规划课题《UBD背景下“情境·项目·评价”教学设计与实施》,编号:2024G31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3-49.
[2] 刘书艳. 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34): 57.
[3] 蔡军. 基于核心素养的体验式教学策略[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1(10): 29-30.
[4] 张跃茜. 体验式教学活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2(7): 29-31.
[5] 郭洪. “五维一体”: 初中生自主教育的模式建构与实践路径[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4): 99-102.
[6] 邱霖昌. 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J]. 西部素质教育, 2017, 3(15): 35-36.
[7] 王鉴, 王明娣. 高效课堂的建构及其策略[J]. 教育研究, 2015, 36(3): 112-118.
[8] 赵明霞. 体验式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 教学与管理, 2024(14): 61-63.
[9] 徐丽丽. “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策略初探[J]. 教育艺术, 2016(4): 60-61.